1、杜 甫 诗 三 首 唐 杜 甫 一、教学目标 秋兴八首(其一)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内容 四、知识点梳理 五、探究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 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 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 开成
2、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 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7)接地阴:风云盖地。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j ):系舟上岸。 (10)寒衣:冬天的衣服。 (11)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12)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zhn),捣衣石。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 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 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 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 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 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
3、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 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 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 仄对仗。 四、教学内容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 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 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 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 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 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 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 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 句称“对句”。 近代诗的两种常见格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复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绝
4、 七绝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 七绝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 五绝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 五绝 上述二式单用为绝句,双用 为律诗,律诗第五句只能用左边 的定式。 (二)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 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 为“诗圣”。
5、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 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 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 (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 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 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 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3. 陷贼与为官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 很大,现实主
6、义创作达到高峰高度的人民 性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 三年,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带有更多 的抒情性质。 (三)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四)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 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 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 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 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
7、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 一首。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 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 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 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
8、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 萧森气象。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 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
9、他日泪”则生悲 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 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五)层次结构 (六)内容评述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 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 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 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 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 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
10、是悲人生 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 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七)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 2.情景无间 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 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 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八)语言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 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 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 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 臻出神入化之境。 五、探究与思考 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 “春女善怀,秋士易感”。如:曹丕的 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 摇落露为霜。” 秋
11、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 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 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 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咏怀古迹(其三) 一、教学重点 二、课文鉴赏 三、艺术特色 四、探究与思考 (一)原文 一 去 紫 台 连 朔 漠 群 山 万 壑 赴 荆 门 生 长 明 妃 尚 有 村 。 独 留 青 冢 向 黄 昏 。 画 图 省 识 春 风 面 环 珮 空 归 月 夜 魂 。 千 载 琵 琶 作 胡 语 分 明 怨 恨 曲 中 论 。 一、教学重点 咏 怀 古 迹 ( 其 三 ) (二)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
12、的咏史诗。想到昭君 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 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 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 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 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2.内容分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 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 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方 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
13、秀是为了咏叹王昭 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 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思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作者 叙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 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 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 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因此,这首诗 的主题落在“怨恨”二字。哪个短语是怨的开始?哪个短 语是怨的终结? 答:怨的开始:“一去”二字; 怨的终结:“独留”两字。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通过对造成昭君命运的回答和悲凄的想象, 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思考】“画图省识春
14、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昭君远 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是怎样造 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题的 答复。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 然的了。“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的了”旨 在批判什么? 答:讥讽的统治者昏庸无能。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 君怨恨所凝。虽为附会之词,却是至情之论。 【思考】“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 论”。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人们从琵琶伴奏 的昭君怨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从中可 以看出作者对抱着昭君怎样的态度? 答:同情她的不幸。 二、课文鉴赏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
15、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 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 又同情她的不幸 。 三、艺术特色 1.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杜甫赋予了中国诗 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 高潮。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向的巨大转变。 2.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捩 点。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 而下开众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也 是罕见的。 3.杜诗的特点写实 杜甫以其惊人的观察、细致的描写而传神。他常注意到 人不易觉察的细微之处,从极细微处表现极实质的东西
16、。 (1)写实的主要方法,就是叙述和描写,有时还杂 以议论。 (2)写实的另一特点:讲究炼字。 四、探究与思考 1.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 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 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 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 登 高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 三、教学内容 四、学习方法小结 五、探究与思考 六、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 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方法 1.朗读吟诵 2.情景再现 3.加强背诵 4.对比阅读 三
17、、教学内容 (一)原文朗读 (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 (四)内容分析 (五)结构分析 (六)艺术特色 (一)原文朗读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提示:读诗的基本方法 (1)理性地把握语调、表情、动作 (2)注重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感性的表现) 音乐(烘托)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 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 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
18、乱已经结 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 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 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 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 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内容分析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 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 感到“悲哀”。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 感觉? 急风冷(心灵的) 高天人渺小、孤
19、单 哀猿悲凉 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 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 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 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 阔。 3.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从“万里”、“作客”、
20、“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 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 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 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 难忧心忡忡。 4.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 如霜的两鬓,失意颓唐得连心爱的薄酒也不 想去沾了的意绪,就会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 痛,内心百结不解,忧虑如焚。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 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四)结构分析 抒情 写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仰视 俯察
21、仰视 俯察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云天秋风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不尽的江水 情景交融,气象恢宏 登 高 (五)艺术特色 1.语言特色 用词精练,极富表现力和张力。此诗八句四对,对 偶精巧,用韵考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字 字珠玑,确为千古佳构。 风格:沉郁顿挫 一篇之内句句皆奇, 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明】胡应麟诗薮 2.写作特点(小结) A.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B.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四、学习方法小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 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22、: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五、探究与思考 1.查找有关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结合课内所学,写一 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 (1)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 (2)谈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 (3)杜甫的后期诗歌创造 2.搜集其他登山览胜的诗,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 如: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阅读蜀相,思考下列问题: 鉴赏杜甫蜀相的思想内容。有人说:蜀相 意在写人(蜀相),而颔联两句却写了武侯祠之景,走 题了,是一处败笔。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 答:(1)蜀相描写了武侯祠的位置和景色。诗人感物思英雄,情 溢言表,以深沉之笔歌颂了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他的壮志未酬, 寄托了诗人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的思想感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不同意。蜀相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叹惋他的壮志未酬, 从而借古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而颔联两句:阶前碧草一到春天便是一 片碧绿,年复一年,可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鹂叫声动听,可有谁听呢? 一“空”字和一“自”字,写出了祠的凄凉、冷落,蕴含了作者无尽 的感叹。两句情景交融,为后面的咏叹营造了氛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