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5 ,大小:864.82KB ,
文档编号:3930021      下载积分:15.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93002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综合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综合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综合练习题汇编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新题型综合练习题汇编练习一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

2、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3、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

4、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得惟妙惟肖。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摹作品。(摘编自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思想刍议)材料三: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

5、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遏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汉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的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

6、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摘编自杨乃乔(红楼梦)与石头的故事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B. 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这样才能增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C. 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而主要集中在其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问题上。D.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

7、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指出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B. 材料二使用“临摹”的概念,一再强调杨译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实,这与霍译本的间或背信弃“意”形成了对比。C. 材料三认为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的重构石头记。D. 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述说中国典籍“谁来译”的问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分而论之,三则材料呈现出总分的结构。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

8、同。5.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答案】1. A 2. A 3. B 4. 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追求。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 5. 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迎合读者”错,材料二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C.“杨

9、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得到意合性等特点”错误,材料一“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选项张冠李戴。D.“增强译作的思想深度”错误,由材料二“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和材料三“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可知,霍克思译本追求艺术性和探求两种异质文化观念,没有谈及思想深度。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中国翻译界应该增加典籍翻译的数量,改变我国

10、典籍主要由国外学者翻译的局面”于文无据。材料一是说“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比较并不在翻译的技术性层面”错,材料三“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是说“我”感兴趣的,而是“学界”。D.“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遇到的障碍,让本土的翻译经验与西方翻译理论孰优孰劣成为一

11、个学者们竞相讨论的问题”强加因果。材料一是说“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A.“分析了杨译本的长处和不足”错误。原文是“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 C.“只有完成两种异质文化观念转换生成的翻译者,才有可能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的重构石头记”前后顺序有误。原文是说“他使用西方本地读者谙熟且可以接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的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D.“三则材料呈现出

12、总分的结构”错误,三则材料相对独立,无总分关系。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由“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了实现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思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可知,霍克思主张大多时候忠于原著,但出于译本艺术性考量,可以进行文字的删减。由“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墓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逮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得惟妙惟肖。临墓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可知,杨宪益主张“临摹”式翻译,将忠实原作作为其全部艺术

13、追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由“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可概括为:译本能否清晰地展现译者的翻译思想。由“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家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辞、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问题”可概括为:译本能否完成两种异质文化

14、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练习二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

15、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

16、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

17、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目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殊不知礼”,模型应预测

18、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

19、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6.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A. 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书馆)B. 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C. 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D. 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7.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

20、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B. 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C. 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D. 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8. 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子”应标为“(B-PER)(E-PER)”。B. “愀然”应标为“OS”。C. “正襟”应标为“OO”。D. “问客”应标为“SO”。9.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B. 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

21、术价值。C. 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D.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10.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答案】6. B 7. D 8. D 9. A 10. 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属于文化遗产。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籍因稀有而被珍藏在图书馆里,读者很难看到。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

22、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可知ACD均属于古籍,B不属于古籍。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错,“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选项丢了附加条件“对于文献研究者来说”,人们看到古籍时便可享受外在的审美艺术价值,不一定附着在文献价值上。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问客应标

23、为SO”错。由“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可知,“问”字处不用做任何操作;由“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可知,这里对应“客”。可见“问客”应该标记为“OS”。故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错,原文信息是“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

24、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可见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原生性保护,不仅在于保护艺术价值,也包括文物、文献价值。C.“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错,原文信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可见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这种表述过于绝对。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错,原文信息是“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最后,

25、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可见选项表述曲解文意。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由“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

26、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出答案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属于文化遗产。由“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得出答案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籍因稀有而被珍藏在图书馆里,读者很难看到。由“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

27、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得出答案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练习三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8、,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

29、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

30、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

31、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帷,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

32、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

33、潮)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 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 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 借鉴

34、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C.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 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1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 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 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

35、自论语67,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15. 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1. D 12. B 13. C 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

36、15.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固本健体才可以消化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外为中用。【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

37、个更有生命力。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A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博采众长。B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政体不变,只

38、学习西方技术,且不是“文化”方面。C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D说倒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交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

39、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

40、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

41、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可知,要想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传统,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找到立身之基。由第二段“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可知,需要与时俱进,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读古典

42、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可知,可以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我所用。练习四材料一机器学习是一种人工智能技术,它通过设计算法,让计算机可以从有限的观测数据中分析并获取规律,然后利用“学习”到的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帮助人们完成应用任务。运用机器学习解决应用问题,一般包含如下几步:首先是对观测数据作预处理,然后是从观测数据中提取有效特征并对特征进行转换,最后是构建函数并利用它进行预测。传统的机器学习主要关注预测函数的构建,至于特征,则一般是通过人为地设计一些准则,然后根据这些准则从观测数据中获得。对机器而言,这可看作是一种“浅层学

43、习”。由于浅层学习有时不能很好地获得有助于提升预测准确率的特征,“深度学习”应运而生。深度学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深度”的模型,让机器自动从观测数据中学习到有效的特征,帮助提升预测的准确率。“深度”与数据处理过程的组件数量密切相关,深度模型的原始输入与输出结果之间有多个组件,每个组件都会对数据进行加工,并影响后续组件。当得到最终的输出结果时,我们并不清楚每个组件的贡献是多少,判断每个组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称为“贡献度分配”问题。以下围棋为例,每当下完一盘棋,我们会思考哪几步棋导致了最后的胜利或失败,判断每一步棋贡献的多少就是贡献度分配问题。该问题在深度学习中至关重要,解决起来也非常困难。目前,深度

44、学习大多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人工神经网络内部包含多个层次,正好能满足深度学习的“深度”需求。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快速发展,其所使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从早期的五至十层增加到目前的数百层,这极大提高了特征提取与转换的能力,也使预测的准确率随之上升。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并取得了重大突破。我们要想在方兴未艾的科技革命中占有先机,牢固掌握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必要条件。16.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机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从数据中寻找到某种规律。B. 机器学习从数据中学到的规律可以用函数来表示。C. 机器学习完成特征提取与转换后就可

45、以进行预测。D. 浅层学习无需人工干预,完全依赖机器自主完成。17.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更好地处理数据特征,更准确地预测。B. 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组件数量会影响其深度。C. 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组件不难确定。D. 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已有广泛的应用。材料二人脑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包含几百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没有物理连接,它们通过突触进行互联来传递信息。神经元可被看作是只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状态的细胞,突触将一个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有强有弱,其强度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来不断改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一个神经

46、元的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取决于它从其他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以及突触的强度。当一个神经元接收到的信号量总和超过了某个阈值,细胞体就会兴奋,产生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可以认为,在人脑神经系统中,每个神经元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神经元如何组成网络。受人脑的启发,科学家构建了一种在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上都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称之为“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领域,神经网络指由很多人工神经元相互连接构成的系统,这些人工神经元一般被称为节点,每个节点本质上是一个函数。神经网络不同节点间的连接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权重表示一个节点对另一个节点影响的大小。每个

47、节点的“兴奋”或“抑制”,由来自其他节点的数据信息与节点间的连接权重综合计算得到。深度学习利用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更好的特征提取与特征转换,从而得到预测准确率更高的函数。除了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也可以采用“深度信念网络”等其他类型的模型。但由于神经网络能借助相关算法较好地解决贡献度分配问题,它成为了深度学习主要采用的模型。(以上两则材料取材于邱锡鹏的相关著作)18.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人脑神经系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的状态不全由其自身决定。B. 一个神经元接收到其他神经元的电脉冲以后就会兴奋。C. 人脑神经系统中神经元本身不如神经元如何组网重要。D. 人脑神经系统启发了深度学习中一种主要模型的构建。19.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神经网络在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领域是无可替代的。B. 深度学习进行预测的能力与其模型的层次数量密切相关。C. 沟通不同神经元的突触的强度不是恒定的,可以被改变。D.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被深度学习采用有不止一方面的原因。20. 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深度学习“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人工神经网络在深度学习中的作用。【答案】16. B 17. C 18. B 19.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