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5 ,大小:60.46KB ,
文档编号:3930030      下载积分:9.9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393003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docx

1、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一、单音节文言虚词1.常用文言虚词18个按记性大体分类:代词:何其之若(而乃焉)副词:何乃其且(因则)连词:而且则以(其若与)介词:以因于与(为乎)助词:所以者乎(与之为焉)2.常见文言虚词中兼有实词意义的有:之:可以当动词,“往,到去”。与:可以当动词,“给予”“跟随”“帮助”等;可以当名词,“同盟者”。为:可以当动词,“做”“治理”“研讨”“制作”等。若:可以当动词,“选择”“顺从”等;可以当名词,“香草名,即杜若”“海神名”。以:可以当动词,“认为”“率领”;可以当名词“缘由”“原因”。【代词】何其之若(而乃焉)种类古汉语代词现代意思人称代词第

2、一人称单数我、吾、舍、予、余、朕我、自己复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侪我们、我们这些人第二人称单数若、而、乃、尔、女、汝你、你的复数同单数,或后加属、曹、辈等你们、你们这些人敬称陛下、大王、公、卿、子、先生、足下您第三人称单数其、之、焉、彼、伊、厥、渠他、它、她、他(它、她)的复数同单数他(它、她)们、他(它、她)们的指示代词近指之、其、此、是、斯兹、夫这、这种、这个、这里然、尔、偌、恁如此、这样远指其、彼、夫那、那个、那里、那些虚指或、某有的、有人、有些、有时、某某无指莫、无、罔、靡没有谁、没有什么旁指他、人别的、旁的疑问代词问人谁、孰谁、哪一个问事物何、曷什么问处所焉、安哪里问情况原因

3、何、焉、安、曷、胡乌、恶、奚、盍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不问数目几、几何、几许几、多少(一)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割之不多,又何廉也! (汉书东

4、方朔传)3动词通“呵”,呵斥,谴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二)其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有蒋氏者,专其利三

5、世矣。(捕蛇者说)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表祈使,相当于“可要”“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三)之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太后盛气

6、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指示代词。译为“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之后,凑足音节,无实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3动词到去。奚以之九万

7、里而南为? (逍遥游)(四)若1动词可译为“像”“好像”。上善若水。(老子)2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3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连词】而且则以(其若与)关系古汉语常用连词现代的意思表并列而、且、与、及、暨和、跟、又、以及、并且、一面一面表承接而

8、、则、以、因、乃、遂、即、然后、然则便、就、然后、如此、那么表递进而、且、以、而况、何况、又况、而且、况且、何况表选择且、其、若、抑、如、或还是、或者表转折而、则、然、然而、顾、但、虽、可是、但是、不过、反而、然而、却表条件而、则、无那么、就、无论关系古汉语常用连词相当于现代的意思表假设而、则、其、若、如、苟、向、使、倘、即、纵、今、籍、第令、否则、不然、脱、即如果、倘若、假如即使表因果而、以、因、为、由、故、以故、是故,是以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表目的而、以为了、用来、来表修饰而、以地、着、以(一)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9、。(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可译为

10、“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二)且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副词将,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三)则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项王曰:“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

11、“要是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表已然,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3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准则,法则。以身作则(成语)。4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

12、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史记周本纪)【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连呼则则。 (祭妹文)(四)以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复庵记)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

13、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者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殽之战)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3助词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后汉书皇后纪)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4动词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

14、,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吴质书)【副词】何乃其且(则因)种类古汉语副词现代意思时间副词初、方/将、且/既、业昔、囊/曾、尝/向、素适、即/旋、猝(卒)俄、立/忽遽、暂正在/将要/已经从前/曾经/向来立即/突然/不久/一下子程度副词极、甚、颇/略、少/殊、至、尤、良、绝、益、愈、弥、倍十分、很/大略、稍微/尤其、更加范围副词皆、咸、俱、举、一、悉、凡、总、全/仅、唯、独、特、直、只、但都、全、所有的/仅仅、只有、只等种类古汉语副词现代的意思语气副词表肯定必/

15、固/诚、良、信、务一定/本来/的确等表否定不、弗、未/勿、毋、无(亡) /靡、莫、罔不/不要/没有表推测殆、其/或/庶、几、庶几/约、似大概/或许/差不多几乎/大约、似乎表谦敬请、谨/窃、忝、辱、敢/幸请求/私下/幸而等频率副词再、迭/频、数、又、复第二次、再一次/频繁、屡次等(一)何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何处”“什么”。翻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副词用

16、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汉书东方朔传)3动词通“呵”,呵斥,谴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二)乃1副词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表判断。可译为“是”“原来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可译为“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转折。强调

17、某一行为出乎意料,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三)其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

18、,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表祈使,相当于“可要”“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3连词表示假

19、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四)且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副词将,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介词】以因于与(为乎)用

20、法介词现代意义表时间于、为、乎、 以在、从表处所于、 乎、 以在、从、到表对象于、为、乎、因、与对、向、把、给、替、和、同、跟表目的为为、为了表原因于、为、 因、以因为、由于表凭借因、 以凭借、依靠、用、拿、按照表比较于、 乎比表被动于、为被(一)以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复庵记)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廉颇蔺相

21、如列传)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者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殽之战)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3助词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后汉书皇后纪)语气助词,起调

22、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4动词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5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吴质书)(二)因1介词依照,根据。更延英俊,因才投爵。 (后汉书)依靠,凭借。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史记秦本纪)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趁着,趁此。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2副词于是,就。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3动词根

23、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五蠹)沿袭,继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三)于介词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比。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于是】相当于“于此”,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等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见于】表示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四)与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给,替。所

24、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2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勾践灭吴)3动词读作y,给予。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读作y,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读作y,对付。庞暖易与耳。 (史记燕召公世家)读作y,参加,参与。蹇叔之子与师。 (殽之战)读作y,称誉。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翟方进传)【助词】所者也乎(与之为焉)种类古汉语常用助词结构助词所、之、是缀加助词词头其、有词尾然、焉、如语气助词句首夫、其、唯、盖、岂、句中者、也句末也、乎、焉、矣、耳、诸、欤(与)、耶(邪)、哉、夫(一)所1名词

25、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助词。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的凭借”“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者1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等。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用在“今”“昔”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可译为

26、“时候”。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2语气词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前一个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亦可理解为因果判断,归入上一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也1句末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用在句末,表示商量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判断语气。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四)乎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

27、志)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2介词相当于“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3助词用作词尾,在形容词或副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地”。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五)为1动词,读wi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28、! (鸿门宴)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2介词,读wi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译为“被”。(在此用法中为wi)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向。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句末语气词,读wi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楚辞渔父二、双音节文

29、言虚词1不啻(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2比及(比至、逮至)(等到了)3得无(得亡、得微)(该不会、莫非、恐怕;能不)4而后(才、方才)5而况(何况)6而已(罢了)7否则(不然就)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 )9何况(表递进)10何如(若何)(怎么样、什么样)11几何(多久、多少” )12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可以、可能)13奈何(怎么,怎么办)14且夫(再说)15若此(如此、这样)16若夫(要说那、像那)17然后(这样以后)18然而( 虽然这样,可是)19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然而)20庶几(差不多)21虽然(即使如此,虽然这样)22所以(

30、用来的方法;的原因)23是以(因此)24无乃(恐怕)25无论(不要说)26于是(在这、从这、在这时、对此、从此)27要之(总之,总而言之)28足以(足够用来、完全可以、能够)29至若(至于)翻译:1日食饮得无衰乎?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三月而后成。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6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柧乎!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8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9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1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12好乐何如?13百年明日有几何?14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5

31、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7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18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19求剑若此,不亦惑乎?20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2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2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24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25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6然则何时而乐耶?27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28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2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三、特殊用法(1)兼词现象诸(之于)诸(之乎) 叵 (不可)盍(何不)耳(

32、而已)焉(于之、于此)(2)连用现象友也者,友其德也。(重在“者”,表提顿语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重在“矣”,表已然语气)(3)凝固现象奈、若何(怎么办?为什么) 何为(为什么?)何以为(怎么办?为什么?) 何之有(有什么?)不亦乎(不是吗?) 无乃乎(恐怕是吧?)得无乎(莫非是吧?) 抑亦乎(怎么办?为什么)何其也(多么啊!) 一何(多么)四、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一)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 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例

33、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2)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3)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解析:(1)此句中的“以”,根据文意在靖康之乱,宗质与母亲走失,把他养大成人的是他的父亲,故“以”应为介词 “在、凭借”。(2)此句中的“之”和“也”,根据句意“宗质为寻找母亲,要跟随到蜀地做官的司马季思去西边,东南一 带没有找到,一定在蜀地吧”可确定,分别为“代词,她(母亲)”“助词,表停顿,无实义”。(3)根据句意“因宗质没有 找到母亲而悲伤不吃饭,司马家的人同情他,劝慰他,他勉强吃饭”,可见,“乃”放在动词“饮”前,

34、为副词,“才”。答案:(1)宗质因为父亲的荫庇(得以成人、出仕),长大后,每到一处做官,必定寻找母亲,但都没有找到。(2)我(四处)寻找母亲,东南方向的地方无法找到,必定在(西南)蜀地(能够找到)吧!(3)司马一家人都很同情他,必定宽慰劝解他,宗质这才哭着勉强吃饭。(二)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判断句的标志“者” “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 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了。例 2 翻译句子。(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文曰:“此

35、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解析:此句为判断句,句中的“乃”“也”表判断。 并且是固定句式,“所以”为固定句式的标志,可译为“ 的原因”。答案: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三)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代 项庄)意常在沛公也”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 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例3翻译下

36、列各组句子。(注意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位置和翻译)(1)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解析:句中的“也”位于句末,是表判断的语气词;句中的“也”位于句中,是表舒缓语气的句中助词。答案:黄榦又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2)然负其经济之略。其孰能讥之乎?解析:句中“其”放在动词之后,是代词,译为“他”;句中的“其”放在句首,作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 道”。答案:然而他自己身怀经世济民的策略。 难道还有谁能去讥笑他吗(3)基则学于黄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解析:句中的“于”位于人名之前,引出对象,为介词,译为“向”;句中的“于”位于地点名词之前,

37、引出处 所,为介词,译为“在”。答案:何基曾在黄榦处求学。我和客人在黄州赤壁下划船游玩。(4)难易远近,历历可据以行。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解析:两句中的“以”都位于动词之前,引出动作行为的结果或目的,均为连词,译为“来”。答案:途中的困难与便利,以及各处里程的远近,清清楚楚,都可以一一顺着他的(指点)来前行。 请允许我拥立太子做赵王,来断绝秦国的念头。(四)语法切入法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做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 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

38、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 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例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2)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3)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解析:(1)第一个“为”放在名词“蔡翛”和“尚书”之间,作动词,译为“做”或“是”;第二个“为”在句中放在 动词“言”之前,实际上“为”后省略代词“之”,故只能作介词,译为“向”;“其”放

39、在动词“劝”之后,作宾语, 译为“他”。(2)“以”处在该句主干“索民力”之后,表引出结果,应该为连词,意为“来”;“而”处在下句的开头, 表转折;“于”则引出了对象“中国”,为介词,译为“对”;“之”放在作宾语的“益”之前,表明“丝毫”修饰“益”, 作助词,译为“的”。(3)“以为”在句中处在谓语位置,可译为“认为”;“以”后面带有名词“职”,共同修饰谓语“论”, 应该为介词,译为“凭借”;“而”连接了“以职论事”和“责之”,表转折关系;“之”作了动词“责”的宾语,应为 代词,译为“他”。答案:(1)当时,蔡翛是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大事,劝他尽快有所改变,否则一定失败。(2)孙傅上书说:“

40、滥用民力妨碍农事,却对中国没有丝毫的好处。”(3)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观点虽偶然与苏轼相同,意思也没有别的,是依凭职责议论时事,可是责罚他就错了,许 翰也被免去官职。(五)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到达,得到”,后一个“之” 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例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翻译)(1)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2)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答案:(1)使劳苦大众逃亡,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还要进攻它吗?(2)果真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3)公输般多次攻城,墨子多次打退他,始终攻不进城内。于是楚王只得收兵,停止对宋的进攻。解析:(1)“其”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此句与“苦众劳民”共同作“亡”的宾语,应该为代词,可译为“那 些”;“以”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还可以作助词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