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 12 词四首 学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了解词的特点,理解前两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艺术表 现规律。总结方法,体会豪放派词人爱国情感;第二课时完成后两首词的解读,通过综合比 较,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可适当调节。 第一学时第一学时自主自主学案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一、了解词的特点,体会词的节奏、韵律。 二、理解前两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 *三、总结方法,体会豪放派词人爱国情感。 自主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资料: 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 1. 文体链接: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上承诗,因此有“诗余”之称。
2、句 式参差多变,因而有“长短句”之称。与诗歌不同的是,一般都分上下阕(片),每首词都 有固定的曲调(词调),词的词牌,标明了词的曲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 色;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 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以李清照和秦观为代表。 2.作者及背景资料链接: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 淹的一生都在践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 斥,始终不改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 公元 1040 年,
3、西夏十万大兵大举进攻宋朝,52 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镇守西北边疆, 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 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塞 下(si) 浊 酒(zhu) 燕 然(yn) 羌 管(qing) 2.典故 燕然勒功,亦称为“燕然勒石”,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 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因而“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3.题目解说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题目。“秋”,点名季节;“思”,忧思之情 4. 划分节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
4、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梳理结构梳理结构 上阕:塞下秋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下阕:抒情,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分析情感分析情感 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心情。 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思念家乡、忧国忧民 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及背景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5、“唐宋 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豪放词的创始人,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 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 在贬官外任中, 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 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 为国效力。 这年十月, 他与同僚出猎,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擎 () 貂 () 骑 (j) 酣 () 遣() 2.典故 (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指孙权,这里是作者自喻。据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
6、出 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表达词人要像当年孙权那样挽弓,马 前射虎,表达作者有着少年狂气。暗示自己也有孙权一样的英雄气概,也能像孙权一样建功 立业。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 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杀敌六人而获罪削职。冯唐向文帝进谏,文帝 命冯唐持符节去云中郡赦免魏尚,复为云中守。 运用典故, 这里作者以魏尚自喻, 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 (3)“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这里借指西北来进犯 的西夏军队。用典,表达了作者要报效
7、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3.题目解说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题目。“密州”,今山东诸城,“出猎”,外出打猎。 3 4.划分节奏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梳理结构梳理结构 上阕: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下阕: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分析情感分析情感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
8、心壮志,表 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1.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1)句首表示领起的词语或关联词语之后,应当停顿。“先帝/不以臣卑鄙。” (2)主、谓、宾之间要停顿。“腰/白玉之环” (3)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4)成分省略的地方要停顿。“便要/(渔人)还家” (5)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理解词的思想感情方法 (1)看题目 (2)知作者 (3)抓关键词 (4)意象或者典故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1.你能说说春夜喜雨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吗? 春
9、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交流】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 4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阅读 12 词四首 第二学时第二学时 学案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一、朗读诗歌,把握韵律、节奏。 二、通过特色写法,解读词的内容。 *三、通过综合比较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自主学习资料自主学习资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作者及背景资料链接: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21 岁参加抗金 义军,不久即归南宋
10、。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屡受打击,被弹劾罢官,隐居上饶达(42-68 岁)20 年之久。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 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其豪放作品 为后世广为传诵,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方法指导:虚实结合,分析内容判断。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挑 灯(tio) 麾 下(hu) 炙 (zh) 的 卢(d) 霹雳 (p l) 2.题目解说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赋,写作。壮词
11、,雄壮的词。 3.节奏划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梳理结构梳理结构 上阕:军旅生活 下阕:描写战斗场面兼抒情 分析情感分析情感 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 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满江红满江红 5 作者及背景资料链接:作者及背景资料链接: 秋
12、瑾,(18751907)女,字璿(xu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 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这首词是 1903 年中秋时节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时所作。当时文化界改良与革命的新思想迅速传播, 对秋瑾启发很大。婚姻的不如意,也使她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这首满江红就是作者当时 情感的真实写照。 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决心寻求救国之道, 后于 1904 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7 年 7 月 15 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 32 岁。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侬 (nng) 莽 (mng) 2.题目解
13、说 满江红,词牌名。 3.节奏划分: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 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 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梳理结构梳理结构 上阕:回忆过往生活 下阕:思虑未来前途 分析情感分析情感 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 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 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 为国 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1. 虚实结合。 词人追忆当年抗金义军的军旅生活,充满了豪情,而军营、犒军、军乐、阅兵、战马、弓 弦,则是在追忆中以虚拟之笔写成的多彩画面。然而现实并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故以“可怜白发生”来点明实情猛然回到眼前,将词人的忠君之念、对个人功名的向 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表现得含蓄而又直率。 2.在古诗中经常出现典故,指的是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运用典故是传情达意的生花妙 笔,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委婉曲折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使表达委婉含蓄,生动典雅。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