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导 论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中来研究生产关系。生产力 决定决定 反作用于反作用于 决定决定 反作用于反作用于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这种客观性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1)任何经济规律,其产生、发挥作用、发生变化所依赖的条件都是客观的。(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
2、意志为转移的。但是面对经济规律,人们在尊重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人们可以发现和认识经济规律、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是有阶级背景的。根据经济规律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在所有社会形态下都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规律、在某些社会形态下共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规律、某一个社会形态所独有的规律。一、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理论 (一)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
3、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之所以可以相互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两因素之
4、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二者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表现在:第一,对同一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第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使用价
5、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范畴。(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实体,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
6、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二者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因而是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反映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因而是历史的范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这一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理解劳
7、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二)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关系。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呈反比例变动。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原因在于:(1)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2)这一
8、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3)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五)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最终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9、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的职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发挥作用。货币之所以能够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它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即劳动时间的表现形式。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将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之比,因而其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
10、反比。同时,价格还会受到供求的影响。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这种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作价格标准。比如我国人民币的元、角、分等。(2)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介物发挥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包括卖和买两个过程。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物的不断运动就是货币流通,它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贮藏起来。在金属货
11、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好比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但必须是实在的货币,而且还必须是足价的货币。(4)支付手段,指在以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或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来又扩展到商品流通领域之外,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深化了商品经济的矛盾。(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界限,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的化身发挥作用,这实际上是货币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一般地说
12、,作为世界货币的货币,只限于贵金属(黄金)。各国发行的纸币是不能作为世界货币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如美元和欧元,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七)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指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这个规律的内容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流通中的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上述公式调整为: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销售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次数。(八)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现
13、代纸币流通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1.通货膨胀 (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2)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被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又被形象地描述为“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
14、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升。结构性因素。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造成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和提高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与世界经济联系程度不同,但由于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结构不容易使生产要素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开放部门转移,另一方面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封闭部门却又要求在工资、价格等方面向先进部门、兴起部门和开放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3)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
15、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2.通货紧缩 (1)定义。通货紧缩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跌。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2)原因。从理论上讲,通货紧缩可能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社会生产能力总体性过剩。此时商品供过于求,出现物价持续下跌。投资和消费预期变化。如果预期未来实际利率会降低、商品价格会下降,则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减少现期投资和消费,导致现期有效需求不足,物价下跌。政府紧缩预算,削减支出。这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供求格局发生变
16、化,从而容易引发通货紧缩。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这会导致生产能力提高、成本下降,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汇率因素。如果一国高估本币汇率,会造成用外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外部需求降低,出口下降;进而导致国内外向型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下降,个人购买力和需求下降,从而导致物价持续下跌。货币政策变动。如果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使大量商品流向货币,可能会产生物价持续下跌。金融体系效率低下或信贷过度扩张产生大量不良投资也会引起通货紧缩。(3)影响。通货紧缩一旦发生,如若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通货紧缩会加重债务人负担,抑制消费,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甚至形成经济衰退,陷入
17、恶性循环。(九)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依据,实行等价交换。(十)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说明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在制约和影响商品经济的所有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一以贯之地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十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
18、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1)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是价值,波动的幅度要受价值的制约。比如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再怎么上升也不可能与一辆汽车等价。(2)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是一致的。也许在孤立的一次交换中,商品的价格会偏离价值,甚至会偏离很多。但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大致会相互抵消,价格和价值是趋于一致的。(十二)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二、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
19、1、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2、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价值形成过程。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
20、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里进行的劳动叫做剩余劳动。(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
21、剩余价值的方法。(2)工作日长度的决定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涉及到一个工作日的长度的问题。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限度内可以伸缩,其最低界限是必要劳动时间,最高界限受生理界限和社会的道德界限制约。这两个界限有很大伸缩性,使工作日的长度成为一个可变量。工作日的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阶级力量的对比。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相对剩余价值的含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
22、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则必须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此,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以及有关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二者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5、超额剩余价值 (1)超额剩余价值的含义、条件和来源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
23、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样,生产它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本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工人的生产力高,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包括剩余价值)比一般企业的工人要多。(2)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其直接目的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是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当其他企业相继都采用新技术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
24、价值和个别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从而他所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这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地由此得到相对剩余价值。可见,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都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这就是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三、关于资本积累的理论 1、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
25、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迫使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是两种自发的力量:其一,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和追求是其内在动力。其二,无情的资本主义竞争则是外在压力。3.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2、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2)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
26、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生了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国家所特有的人口规律。它是指由于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造成的大量失业人口的经常存在。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这必然造成以下两方面后果: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有时甚至绝对减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日益绝对增加。资本积累
27、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包括:第一,由于机器生产使一些操作变得简单,大量的女工、童工可以参加生产;第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者队伍;第三,破产的中小资本家中的一些人也被迫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样,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有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有绝对增加的趋势。结果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形成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人口,不是绝对的,即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能保证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这部分劳动者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因而是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意义在于:相对过剩人口是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
28、同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力的不同需要。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对在业工人形成竞争压力,资本家可以胁迫在业工人,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资本有机构成除了造成上述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之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还造成了其它一些后果,比如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等。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是单个资本的增大。而单个资本的增大则主要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不断增大自己的资本实力,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它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2)资本集中: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的大资本。资本集中
29、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大的杠杆来实现的,亦即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它只是改变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所以它的增长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存在这种限制,因而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二者的联系在于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因而会加速资本的集中;另一方面,资
30、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和积累规模迅速增大;反过来,又会加快资本的积聚。两者共同促使资本积累不断增大,资本有机构成迅速提高。四、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1、资本循环 (1)含义与公式: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Pm GW P WG A (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GW);生产(W P W);销售(WG)。其中,第一、三两个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3)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其各自的职能:货币资本(G),其职能
31、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和价值的生产作准备;生产资本(P),其职能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品资本(W),其职能是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4)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2、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1)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3、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指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1)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一个循环周期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构成。生产时间是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
32、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等。流通时间是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它包括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各个部分按照它们的价值转移和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3)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物质磨损)和无形损耗(精神磨损)有形损耗 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又叫物质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生产性使用和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损耗。固定资本的价
33、值正是根据它在物质上的损耗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无形损耗 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叫精神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其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具体来说,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5)、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五、资本再生产理论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就是社会
34、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过程。之所以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原因在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基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的关键。(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两个环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所谓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过程消耗的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还要获得剩余价值,以便继续预付资本进行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
35、的物质资料,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和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从哪里和怎样重新买到所需要的消费材料。社会总产品只有先实现了价值补偿,又实现了实物补偿,才能叫得到了实现。(2)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它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和规律。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点规模不变的再生产被称作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则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通过对
36、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2)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可见,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过程,同时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过程,它一方面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再生产出雇佣工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产品(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及其特点规模增大的再生产被称作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
37、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的规模。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考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全部是工人的无酬劳动创造的。(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3)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
38、本家用他不付任何等价物而占有的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换取工人更大量的活劳动,亦即“以不给换取多给”。这些特点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扩大的规模上被再生产出来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产品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统一。考察资本积累,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实际上是着眼于考察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v+m)=c (2)(c+v+m)=c+c (3)(c+v+m)=(v+m)+(v+m)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第
39、一:(v+m)c。第二:(c+mm/x)(v+m/x)。(b)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第一:(1)(v+v+m/x)=(c+c)第二:(c+v+m)=(c+c)+(c+c)第三:(c+v+m)=(v+v+m/x)+(v+v+m/x)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呈现周期性的特点,即过一段时间发生一次。两次危机爆发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叫做一个再生产周期,它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决定性的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运
40、动的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7、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目标:维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形式:(1)发挥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具体包括承担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建设,投资开发和推广高新科技,向私人企业采购、定货以促进其发展等。(2)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a、财政
41、政策。财政政策是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其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公债等。财政政策可以有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种选择,它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运行。b、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为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由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的决策行为。其主要政策工具包括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准备率等。货币政策的选择上也有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分。与财政政策不同的是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这个中间环节间接地影响社会总需求水平,进而影
42、响整个经济运行的。c、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条件和发展需要所拟定的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资本积累、外经外贸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种调节总供给的政策。d、收入分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是国家对收入分配领域的干预,指为调节收入分配格局而对工资、利润和其它收入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调整。如通过法律规定最低工资标准、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水平、工资和物价管制等。e、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即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社会福利措施,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其目的在于使劳动力再生产得到一定的社会保障,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安定,巩固资本主义统治。(3)通过立法
43、、行政措施干预经济运行。(4)通过经济计划进行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内容:(1)规范微观主体行为,维持正常市场秩序。(2)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持社会稳定。六、关于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又叫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利润:资本在运动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3)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
44、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4).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代表利润率,则:P=m/(c+v)。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也高,反之,则低。两者按同方向变化。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反之,则高。两者按反方向变化。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快,年利润率高;反之,则低。两者按同方向变化。不变资本的节省。节省不变资本,可以减少预付资本,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会使利润率提高;反之,则降低。两者按同方向变化。2、利润转
45、化为平均利润 (1)部门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部门之间存在着追求有利投资场所、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或手段是资本转移,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因投入的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使利润率提高;而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因大量资本涌入,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使利润率下降。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使资本和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2)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在数量上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
46、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一种趋势,不能认为各部门的利润率和利润量是绝对平均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多少无关。这就使利润完全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进一步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再按价值出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这样,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
47、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形成后,它与商品的价值之间出现了一些差别。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联系;而价值则是同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的。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但是,生产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则是由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所以,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第二,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而生产价格总额
48、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第三,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商品价值中c+v部分的变化,会引起生产价格中生产成本的变化;商品价值中m部分的变化,会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化。所以,价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4)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商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因为上面分析平均利润率形成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49、待的。事实上,同一部门中各个企业的利润率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仍然有高低差别。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5)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的意义 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在理论上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说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的形式上的矛盾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论证。实践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论证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揭示出雇佣工人不仅受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还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革命,就不能仅仅反对本企业的
50、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彻底的解放。七、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2、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剩余价值。3、商业资本的作用: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减少流通中资本的数量,增加直接用于生产的资本数量,从而有助于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利润率。4、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买卖所获得的利润。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5、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水平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八、生息资本与利息 1、借贷资本的特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