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010102020404刘宗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刘宗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影响;多角度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多角度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0303社会价值观: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社会价值观: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考点二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自主学习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关于 问题的大讨论。其影响是什么?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
2、现了三个路线的拨乱反正,其中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填空)真理标准答:形成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停止“”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思想路线拨乱反正: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解放思想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史料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
3、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问(1)史料中要改变的“生产关系”在农业方面指什么?在工业企业方面指什么?为什么?(2)由此可见,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提示 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着企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失去活力。生产力2.(判断)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城市齐头并进,极大解放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中国农业现代化
4、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问(1)这里的“它”是指()A.农民个体经营组织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它”指在指在 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 ,自负盈亏。(3)“它”的实行有何影响?与右图有何联系?(右图记录的是1980年夏在四川省发生的“换牌”事件,此事在全国引起轰动。)D土地公有制自主经营提示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很大发展,农村
5、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促进地方体制的变革,1983年国家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各地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注:注:19781978年冬,小岗村年冬,小岗村1818位农民位农民以以“托孤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施了“大包干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国农村发展史。4.学者宋圭武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
6、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A A5.判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等举措,土地所有权不断发生变化。()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6.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松绑”之风吹向全国。问(1)试推测“松绑之风吹向全国”最早可能是在哪一年?为什么?主要表现是什么?提示 1984年。原因: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
7、环节即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表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7.右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年份年份非国有工非国有工业占工业业占工业总产值总产值非国有工非国有工业占商业业占商业总产值总产值1978197820%20%10%10%1992199252%52%70%70%(2)“松绑”后的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有何意义?提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B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史料“我国建国三十五年来
8、(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引自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问(1)“僵化模式”是指 体制,史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 体制。(2)结合所学,简析两种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提示 前者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以市场配置资源。2.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这一“根本性突破”的表现是
9、()A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A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3.史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史料应是邓小平在 时讲的,论述的主题是什么?(2)据此概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是什么?南方谈话答案 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3)简述此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 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10、济体制就是要使 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 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宏观调控基础2013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改述为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改述为“决定决定”性作用,体现改革的深入发展。性作用,体现改革的深入发展。答案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考点一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4.读图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有何成效?提示:图示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提示:图示反映了改革开放前
11、后社会的沧桑巨变。图一、二反映的是改革的沧桑巨变。图一、二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人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图三、四反映的是改民生活水平低;图三、四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总体上已达到 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 的新目标迈进。创造了世界 史上的奇迹。经济增长小康小康社会5.据所学归纳: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 制度;根本目的是解放 ,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质是 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考点二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
12、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答案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答案“点、线、面”的渐进性开放过程:“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3)结合所学,概括其体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怎样的特点。(2)先后设立的经济特区有 、珠海、汕头、厦门和 ;开放沿海城市是在 年。深圳海南岛19842.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 地区。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1990浦东 浦东新区1.据右图(1)概括我国形成开放格局的四个步骤。考点二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3.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
13、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其体系包括()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特别行政区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民族区域自治区A.B.C.D.C4.史料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顺应了国际的发展潮流和适应了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
14、度的主要表现。答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发开放浦东、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对接高考(2017课标全国,3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纵深(2016课标全国,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13课标全国,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例1】(2017课标全国,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
15、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知识定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素养解读从“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历程。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根据“1990年”定位于确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夕。历史解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Cp 对接高考对接高考4848分选择题分选择题【例2】(2016课标全国,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
16、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知识定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素养解读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据材料“1980年与1975年相比”得出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历史解释1980年与1975年相比只隔5年,农村却发生了农民自主经营土地的巨大变化,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收成自然提高。A【例3】(2013课标全国,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
17、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知识定位改革开放下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素养解读从“历史解释”考查改革开放如何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历史解释由材料中“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可以得出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与中国的改革也强调了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可以找出其共性。B史论链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见创新设计【例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影响p 对接高考对接高考2525分综合题分综合题史料一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18、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学会读史 史料一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提示 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学会用史 据史料一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内容信息内容信息过程信息过程信息史料二 19982002 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学会读史 分析数据史料注意其“数值”和“比重”的上升与下降变化节点及其反映
19、出了历史信息。提示 趋势: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会用史 根据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 1998 2002年三种类型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变化趋势,说明形成的原因?数值升,数值升,比重降比重降数值、比数值、比重均上升重均上升史料【例5】认识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p 对接高考对接高考1212分开放题分开放题思维提示:题目要求“预测”“趋势”;结合图一比重信息;图二柱状图人数信息及曲线图拐点反映的信息,给出说明。时间信息时
20、间信息趋势发展趋势发展读史用史读图一、图二,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准确运用相关材料进行说明。)拐点信息拐点信息案例分析提取图表信息概括发展趋势论证说明观点图一为出境游客图一为出境游客人数占人口比例人数占人口比例;图二我国出境游图二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及增速客人数及增速概括发展趋势:图一可看出中国出境游客所占人口比例仍较低;图二可看出出境游客次数不断在增加,但 2004 年后增速明显下滑。结合所学可从政策、经济、社会、思想结合所学可从政策、经济、社会、思想观念以及旅游经济等方面组织答案观念以及旅游经济等方面组织答案答题提示示例
21、一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人数将会进一步增加。说明:2014 年,美、俄、日、韩等发达国家出境游客人数占人口比例约占 20%,我国不足 10%,出境旅游还有较大发展空间;1994 年至 2014 年,我国出境游客人数几乎逐年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力度逐步加大,为出境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出境旅游提供了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观念更加开放,出境旅游需求增加;发展旅游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等。答题提示示例二未来几年我国出境旅游的增速会逐渐放缓。说明:20 世纪初,我
22、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境旅游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2004 年后我国出境旅游增速大大放缓,2011 年至今,我国出境旅游增速甚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出境旅游费用相对较高,不少中低收入家庭还难以达到;随着大量人口出境旅游后,出境旅游的诉求会相对降低等。从社会价值观转变角度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例 1977 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 1978 年 2 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 1985 年达到钢产量 6000 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 252%,而钢产量实际到 1985 年增长到 1977 年产量的1
23、97%。材料表明()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命题突破首先必须从史料中提取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价值观的转变,第一次价值观转变: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转变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表现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实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次巨变:第二次价值观的转变:从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到走俄国苏联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三次价值观转变:实行改革幵放,引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实现中国的富强,从中选择两
24、个转变进行说明,对转变 的内涵解释正确、举例恰当即可。素养解读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价值取向。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又是不同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十分复杂,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往往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的格局。史料选读伴随大体说来,以 19 世纪 60 年代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作为中国现
25、代化运动启动的开端,仍是在传统儒学的思想框架内进行的。当时在排外、非外的心态下“师夷长技”,可说是一种萌芽的现代化意识。从“御夷图强”到后来的“变法图强”,其核心价值观都是“富强”,但是对如何“富强”认识得很肤浅。稍后,辛亥革命,才突破了传统儒学的思想框架,建设西方式的体制与文明,就成为中国变革的方向。因此可以说这一阶段主流的价值观已转变为“西化”从社会价值观转变角度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史料选读(续)价值观,这是现代化意识形成的第二个阶段。1949 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西方势力在大陆的全面败退,中国社会变革的价值观又发生了一次大转变。新的发展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为纲,对西方资本主义式的
26、体制与文明予以全盘否定,将前苏联的发展模式作为未来的蓝图与方向,其核心价值观是苏式“社会主义”,这是“现代化”思潮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最近 15 年的改革开放,则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价值观的再次大转变:明确提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吸收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先进文明;最近又提出加速从旧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渡,以争取在下世纪中叶赶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对中国在现代世界的位置的新估计,其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发展的价值观,也可称之为新的“现代化”发展观。从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大变革过程中价值观的转变脉络,我认为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共识:对
27、西方国家重新开放的“西化”的价值观是对朦胧“富强”价值观的部分否定;仿效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又是对仿效“西化”价值观的部分否定;而新的“现代化”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则是对原苏式“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和对“富强”价值观的否定之否定。中国在大转型时期变革思想螺旋式上升这一极其粗略的脉络,表明了中国人探索现代化道路所经历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我想,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来探讨 80 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或许可能加深对现代化研究的现实意义的认识。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从社会价值观转变角度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命题素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
28、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以市场作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济社会中的一种经济体制。刘宗绪主编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刘宗绪: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等,擅长宏观北
29、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等,擅长宏观理论思考,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世界近代史教材,影响巨大。改革开放后,发表理论思考,主编和参编了多部世界近代史教材,影响巨大。改革开放后,发表从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等文章,以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视野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率等文章,以人类文明演进的大视野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率先提出先提出“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世界史观。为核心的世界史观。【命题预测】根据材料,概括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同之处。【解读观点】(1)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生产要素商品化、产权关系明晰化、经
30、济关系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保障事业社会化、宏观调控间接化。(2)市场经济的实质:既是一种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由自由价格机制引导的经济体系。答案(1)基本特点: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2)不同之处: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基础上的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应当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2.史论观点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1.史论观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国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