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第二部分:油气藏分析油气藏分析n1、原油性质分析。n2、运用流体势分析油气运距方向。n3、成藏期次的分析。1、原油性质综合分析、原油性质综合分析 分析依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图资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原油的类型,成熟度度,生物降解等特征。据此进行以下8个原油样品的原油样品的类型分析。样品1:未熟低熟油。依据:n其原油族组成以饱和烃为主,饱和烃占原油族组成64%,芳烃馏分和非烃馏分的含量相当,均在18%左右,沥青质含量极低。Pr/Ph0.5 n 密度为0.878,偏重。n 原油中检测到5(H)-粪甾烷系列,C29 20S/(20S+20R)为0.18,4-甲基甾烷以
2、4-甲基5(H),14(H)、17(H)(20 R)异构体为主。n 在原油中还有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C31升霍烷22S/(22S+22R)为0.4。n 从色谱图中可见nC21-/nC21+2.5,庚烷值25%。高成熟凝析油;一般具低密度(一般在0.78g/3)、低粘度、低蜡、低凝固点、低初溜点的特征。胶质、沥青质含量低、乃至不含。n物性见下表:n原油族组成饱和烃含量高(94.9%),芳烃含量低(2.6%),饱芳比数值较大,非烃含量低,不含沥青质。OEP值为1.04。Pr/Ph为1.25,nC21-/nC22+为1.58。n 石蜡指数为2.9,庚烷值大于0.31,Tm/Ts为0.72。n样品8:
3、高熟降解油n依据:n原油物性特征见表2-1。n原油色谱特征见图2-12。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为36.88%,芳烃含量26.65%,非烃含量30.35%,沥青质含量6.12%。C29甾烷异构体比值20S/(20S+20R)为0.637,Ts/(Ts+Tm)为0.646。2、油气运聚方向分析、油气运聚方向分析n2.1、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n2.2、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 n2.3、地层压力、流体势平面特征分析、地层压力、流体势平面特征分析 2.1、地层压力纵向特征分析n方法:绘制地层压力-深度剖面图和地层压力系数深度剖面图。从图上直观的分析研究区域的压力
4、特征。n2.1.1地层压力-深度剖面图异常高压带从右侧的图我们明显可见:在2150M以上地层压力正常,以下出现了异常高压,该异常高压推测可以成为深层烃原岩向上排烃的动力n2.1.2地层压力系数-深度剖面图异常高压带该图从地层压力系数随深度的变化角度反映了地下的压力情况:从中可得出和上图相同的结论,即:在2150M以上为正常压力,以下为异常高压,在异常高压的作用下深部的烃原岩可以向上部的储层排烃。2.2、地层温度纵向特征分析 n研究方法:绘制地层温度深度剖面图和地温梯度深度剖面图。n2.2.1地层温度深度剖面图从右图可以见到:随着深度增加温度点分布在红线的两侧,除个别点大部分几乎没有离开红线太远
5、,说明了该研究区地温梯度的恒定。n2.2.2、地温梯度-深度剖面图。从左图进一步印证了该区的地温梯度的恒定,且近似保持在3度,这符合中国中西部的正常地温梯度。中国东部由于处在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的摩擦放热,致使地温梯度较高。在沾化坳陷去该特征反应不明显。2.3 地层压力、流体势平面特征分析 n研究方法:绘制地层压力、压力系数、油势、水势等值线图,运用势的观点并结合实际地质构造图判断流体的流向和聚集点。2.3.1地层压力等值线图n2.3.2地层压力系数等值线图2.3.3水势等值线图根据地层的深度,选取海平面作为零势能面,运用w=gZ+P/w 计算各点的势能并最终在surfer中形成等值线图。可见右
6、图。从中可见:犹如两只眼睛和右下方椭圆形中心的地方是高势能点位。2.3.4油势等值线图根据地层的深度,选取海平面作为零势能面,运用 ogZ+P/o计算各点的势能并最终在surfer中形成等值线图。从中可见:油从高势区运移到低势区并在低势区保存3、成藏期次的分析研究方法:调查研究该区的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储层和盖层的分布情况 运用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化温度并结合圈闭的发育史,生排烃史圈定油气的成藏期次。3.1生储盖发育与匹配情况 跃进一号构造油源比较充足,油气来源于其东北侧英雄岭生油凹陷和其构造范围内烃源岩。由于构造紧邻XI号深大断裂带,长期与油源区沟通,圈源空间匹配,沟通条件也好。其主力烃源岩
7、为下干柴沟组上段E 32半深、深湖相暗色泥岩,其次为上干柴沟组下段N11半深、深湖相暗色泥岩。跃进一号构造储层发育,并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主力组合为E31碎屑岩储层为主的上生下储型生储盖组合(即深层组合);其次为N1上部、以N21和N22碎屑岩储层为主的下生上储型生储盖组合(即浅层组合);另外还有以E32泥灰岩裂缝储层为主的自生自储自盖型生储盖组合(图2-16)。该三套组合均发育油藏,形成深、中、浅三层油藏。油气成藏后,经历了晚期喜山运动。但未受到明显破坏和改造,仅局部油气再分配形成次生油气藏3.2圈闭发育情况 跃进一号构造是在基岩隆起背景上发育的背斜构造,主要有两套油气圈闭。一个是深部下干
8、柴沟组下段圈闭(E31),另一个是浅部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圈闭(N1-N21)。深部层系在上干柴沟组沉积末期(N1末)基本上未形成断背斜圈闭,只是在下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1末)E31段开始出现断背斜圈闭的初始面貌,但圈闭面积小,这时浅层尚无圈闭。到了狮子沟组(N23)沉积期,深浅层两套圈闭完全形成。圈闭发育强度在各个时期不同,E31N1时发育缓慢,N2时期发育较快,最后于N23末定型。3.3生排烃历史 E 32烃源岩在下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1末)开始成熟,在上油砂山组沉积末期(N22末)进入成熟期,开始大量生烃(Ro=0.91.0%),晚期喜山运动时期,进入高成熟阶段。N11烃源岩从N2
9、2中期开始成熟,现今进入生烃高峰期。现今,E 32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期,生烃能力比N22N23时有明显降低;N1烃源岩仍处于生烃高峰期。3.4成藏期次的确定3.4.1运用流体包裹体的特征、均一化温度编制均一化温度分布直方图如右。从中可见:频数最多的点在90-100度和120-130度,证明了经历了两次成藏期。15238012345678980-9090-100100-110110-120120-130频数温度区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图系列13.4.2 成藏时间的确定 从上面的取自3700M附近的点样本点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分析,可知成藏期分为两期,一期为90100度,二期为120-130度。在地温史图上标出3700M深度的地层,分别和两期温度的交点向地质年代轴上投影可以得到两期成藏期分别为距今16MA8MA,3MA2MA。3.5跃进一号油气成藏过程综合图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