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章内容本章内容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二、反射和反射弧二、反射和反射弧三、突触生理三、突触生理四、神经递质四、神经递质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二)神经纤维(二)神
2、经纤维(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1)(1)胞体胞体(2)(2)突起突起树突:树突:轴突:轴突:多而短,逐步发出分支,愈分愈细。多而短,逐步发出分支,愈分愈细。较长,只有一条,分为较长,只有一条,分为轴突始段轴突始段、神神经纤维经纤维、轴突末梢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突触小体)2 2、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整合、分析、贮存信息;整合、分析、贮存信息;传导兴奋传导兴奋;神经神经-内分泌功能。内分泌功能。(二)神经纤维(二)神经纤维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及其外面包裹的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3、及其外面包裹的髓鞘或神经膜构成髓鞘或神经膜构成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概念:概念:神经纤维的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传导兴奋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绝缘性 双向传导性双向传导性 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辐散式意义: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2、聚合式、聚合式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 元发生总和
4、。元发生总和。3、链锁式、链锁式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 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4、环路式、环路式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5、单线式、单线式意义:准确传递信息。意义:准确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起传递信息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起传递信息作用的部位。作用的部位。1.1.突触的概念突触的概念:3.3.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包括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4.4.突触传递过程和机制突触传递过程和机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甲:轴突甲:轴突-胞体式突触胞体式突触乙:轴突乙:轴突-树突式突触树突式突触丙:轴突丙:轴突-轴突式突触轴突式突触突触传递过程和机制突触传递过程和机制 神经纤维上的神经纤维上的ApAp传到轴突末梢传到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上电压依从式前膜上电压依从式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Ca2+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CaCa2+2+降低轴浆粘度,触发囊泡与前膜接触、融合、胞裂降低轴浆粘度,触发囊泡与前膜接触、融合、胞裂 囊泡内囊泡内递质递质“倾囊式倾囊式”释放入突触间隙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6、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并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改变了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改变了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 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或超级化去极化或超级化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总之,突触传递是电一化学总之,突触传递是电一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电的传递过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在突触传递过程中,突触前末梢去极化是诱发递质释放的关键因素;放的关键因素;Ca2+Ca2+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是前膜兴奋和递质释放过程的耦联因子;囊泡膜的联因子;囊泡膜的再循环再循环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利用是突触传递持久进行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
7、。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定义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去极化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改变,这种电位称为EPSPEPSP。机制机制: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递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突触后膜对NaNa+、K K+通透性增高,特别是通透性增高,特别是NaNa+NaNa+内流内流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局部去极化产生产生EPSP E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EPSPEPSP属于局部电位发生属于局部电位发生总
8、和总和而逐渐增大而逐渐增大,当当EPSPEPSP总和达到总和达到阈电位阈电位时,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时,从而爆发可扩布性的APAP。2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定义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超极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改变,这种电位称为IPSPIPSP 。机制机制: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递质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膜对后膜对Cl-Cl-、K+K+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l-Cl-内流内流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超极化超极化 产生产生IPSP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
9、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电位电位 去极化去极化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兴奋性兴奋性后膜离子后膜离子 Na+、K+兴奋兴奋突触后神经突触后神经元元超极化超极化 抑制性抑制性Cl-、K+抑制抑制5、突触传递信息的特征、突触传递信息的特征(1 1)单向传递单向传递(2 2)突触延搁)突触延搁(3 3)总和)总和(4 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5 5)后发放)后发放 即使原先的刺激已停止,但传出反即使原先的刺激已停止,但传出反应仍进行一段时间。这是一种应仍进行一段时间。这是一种正反馈。正反馈。(6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中枢抑制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
10、制(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特点特点: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IPSPIPSP),),引起突触后神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经元抑制。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兴奋一个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突触突触后后膜产生膜产生IPSPIPSP,出现抑制效应,出现抑制效应(2 2)分类)分类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通过某种生理机制改变突通过某种生理机制改变突触前膜触前膜活动,使其兴活动,使其兴奋性递质释放减
11、少,造成突触后神经元奋性递质释放减少,造成突触后神经元EPSPEPSP下下降降产生抑制效应。产生抑制效应。概念:概念:是发生在是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上的一种上的一种去极化抑制。去极化抑制。特点特点:四、神经递质四、神经递质(一一)神神经递质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起间起信息传递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作用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的概念神经递质的概念: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Ach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ANA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感觉传导路由感觉传导路由三级
12、神经元三级神经元组成:组成: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接受刺激感觉神经末梢感受器接受刺激脊髓后根神经节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第第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脊髓后角脊髓后角细胞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细胞及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或脑干脑神经核(第第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脑感觉接替核丘脑感觉接替核(第第级神经元级神经元)。由此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由此再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二、丘脑与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联络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一一)丘脑的感觉核团丘脑的感觉核团(二二)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分成两大系统分成两大系
13、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性异投射系统非特性异投射系统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联络核联络核脊髓或脑干脊髓或脑干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丘脑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皮层特定感觉区皮层特定感觉区(4 4)特征特征:专一性:每一条感觉的投射途径都是专一的;专一性:每一条感觉的投射途径都是专一的;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传导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完成。传导通路是由三级神经元接替完成。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5 5)功能:功能:(3 3)传导途径)传导途径:第二级神经元的上行纤维经脑干第二级神经元的上行纤维经脑干,发出许多侧
14、支发出许多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突触联系与脑干网状结构突触联系 丘脑的丘脑的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大脑皮层广泛区域.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2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 1)概念概念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在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在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并在其内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并在其内反复反复多次换元多次换元上行,抵达丘脑上行,抵达丘脑髓板内髓板内核群,换元后由此核群,换元后由此发出纤维,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发出纤维,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路径称这一投射路径称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15、非特异性投射系统。(2 2)组成组成(4 4)特征)特征无专门的传导路径: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无专门的传导路径: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的传导功能,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感觉的传导功能,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升路径;径;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不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由多级神经元接替。由多级神经元接替。(5 5)功能:)功能: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皮层的兴奋状态。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传入路径传入路径专一专一共同共同神经元神经元三级三级多级多级投射特点投射特点点对点点对点弥散分布弥散分布功能功能特定感觉、可
16、引发动作特定感觉、可引发动作电位电位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兴奋状态3 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1 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在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昏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动物昏睡,脑电呈同步化慢波;表明: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表明: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即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2 2)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丘 脑
17、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起作用的;(3 3)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是一个多 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影响突触的接替系统,易受药物影响 而产生传导阻滞。而产生传导阻滞。1.1.体感体感区区 部位:部位:中央后回中央后回(3-1-2(3-1-2区区)。半球外侧面半球外侧面 半球内侧面半球内侧面(一一)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代表区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代表区 三、大脑皮层的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感觉分析功能功能 投射规律投射规律: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交叉投射,即一侧体表感觉向对侧皮层投射,但感觉向对侧皮层投射,但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的;头面部感觉投射是双侧的;
18、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倒 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置的,但头面部代表区 内的安排是正的;内的安排是正的;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不投射区面积的大小与不 同体表感觉分辨精细程同体表感觉分辨精细程 度有关;度有关;(3 3)功能)功能:产的感觉:产的感觉定位明确而精细。定位明确而精细。2 2体感体感区区 部位:中央前回和岛叶部位:中央前回和岛叶 之间。之间。投射规律:投射规律: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感觉投射是双侧性的;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投射区的空间安排是 正立的;正立的;投射区面积较体感投射区面积较体感 区小;区小;产生的感觉定位不明产生的感觉定位不明 确,仅是粗糙分析。确,仅是粗糙分析。部位
19、:中央前回部位:中央前回(4(4区区)。投射特点:投射特点: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该区是主要运动区,也是肌肉本体感觉投射;(二)本体感觉代表区(二)本体感觉代表区(三)内脏感觉代表区(三)内脏感觉代表区SS、SS、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 、边缘系统的皮层部分等。、边缘系统的皮层部分等。(四)视觉和听觉代表区(四)视觉和听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位于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的上、下缘。视觉代表区位于枕叶皮层内侧面距状裂的上、下缘。听觉代表区位于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听觉代表区位于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嗅觉投射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嗅觉投射于边缘叶的前底部。味觉投射于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
20、区的下侧。味觉投射于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区的下侧。四、痛四、痛 觉觉(一一)痛觉的产生过程痛觉的产生过程按性质:按性质:快痛快痛 慢痛慢痛按部位:浅表痛(按部位:浅表痛(皮肤皮肤和粘膜)和粘膜)深部痛(关节、深部痛(关节、内脏内脏等)等)快痛慢痛快痛慢痛时相迅速发生发生较慢时相迅速发生发生较慢 0.5 1S0.5 1S刺激终止后刺激终止后消失持续几秒钟消失持续几秒钟性质尖锐而定位清楚定位不清、强烈性质尖锐而定位清楚定位不清、强烈传入纤维传入纤维AA类纤维类纤维C C类纤维类纤维发生部位浅表组织深部组织发生部位浅表组织深部组织内脏痛内脏痛内脏痛的特点:内脏痛的特点:属于慢痛(属于慢痛(缓慢缓慢、持
21、久持久、定位、定位不精确不精确、对刺激对刺激分辩力差分辩力差););对切割、烧灼等致皮肤痛不敏感,但对对切割、烧灼等致皮肤痛不敏感,但对牵拉、缺血、痉挛牵拉、缺血、痉挛等刺激敏感;等刺激敏感;常伴有不安、甚至恐惧感;常伴有不安、甚至恐惧感;常伴有常伴有牵涉痛牵涉痛。概念概念: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 痛觉过敏的现象。痛觉过敏的现象。牵涉痛牵涉痛1 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2 2、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 3、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 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
22、对躯体运动的调节5 5、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一、脊髓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脊髓的运动神经元1.1.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胞体较大,其轴突支配胞体较大,其轴突支配梭外肌梭外肌(位于肌梭外的位于肌梭外的骨骼肌纤维骨骼肌纤维),其作用是,其作用是直接发动肌肉收缩。直接发动肌肉收缩。2.2.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胞体较胞体较运动神经元小。其轴突支配运动神经元小。其轴突支配梭内肌梭内肌(位于肌梭内的特化肌纤维位于肌梭内的特化肌纤维)。其作用是其作用是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
23、。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胞体胞体较大较大较小较小信息来源信息来源 外周、高位中枢外周、高位中枢高位中枢高位中枢效应器效应器梭外肌梭外肌梭内肌梭内肌作用作用直接发动肌肉收缩直接发动肌肉收缩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调节肌梭对牵拉刺激的敏感性敏感性运动单位:运动单位:一个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 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神经元轴突单位的大小取决于运动神经元轴突 末梢分支数目。一般是肌肉愈大,末梢分支数目。一般是肌肉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运动单位也愈大。最后公路:最后公路:高
24、位中枢的传高位中枢的传出信息出信息皮肤、肌皮肤、肌肉、关节肉、关节传入信息传入信息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运动神经元动神经元骨骼肌纤维骨骼肌纤维最后公路最后公路肌梭肌梭是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属本体感受器是肌肉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属本体感受器。呈梭形,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呈梭形,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囊内有囊内有6-126-12根梭内肌纤维;梭根梭内肌纤维;梭内肌收缩成分位于纤维两端,内肌收缩成分位于纤维两端,感受装置位于其中间部,两者感受装置位于其中间部,两者呈呈串联串联关系;当收缩成分收缩关系;当收缩成分收缩时,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时,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将提高;附着在梭外肌纤维性将提高;附着
25、在梭外肌纤维上,与梭外肌平行排列呈上,与梭外肌平行排列呈并联并联关系。关系。(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二)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1.1.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的肢体出现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意义: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对侧(交叉)伸肌反射对侧(交叉)伸肌反射 :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在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肢体屈曲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在
26、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意义: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被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快速牵拉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如如膝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肱二头肌、跟腱反射、肱二头肌 和肱三头肌反射等。和肱三头肌反射等。2.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1)(1)概念概念:(2)(2)分类:分类:腱反射腱反射:肌紧张肌紧张:缓慢持续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如称为紧张性
27、牵张反射。如维持直立姿势维持直立姿势。腱反射特点腱反射特点:a.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b.肌肉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同步收缩,肌肉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表现出明显动作。c.易疲劳易疲劳腱反射的临床意义腱反射的临床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某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某一环节的损害或中断;腱反射亢进,提示一环节的损害或中断;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高位中枢病变。肌紧张的特点肌紧张的特点:a.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b.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收缩,因同一肌肉的不同运动单位的交替收缩,因 而无明显动作。而无明显动作。c
28、.收缩力量不大收缩力量不大,不易疲劳。不易疲劳。肌紧张的生理意义肌紧张的生理意义: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姿势反射的基础,因,因 而肌紧张对于维持站立姿势是必不而肌紧张对于维持站立姿势是必不 可少的。可少的。(3 3)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牵张反射的反射弧感受器感受器:肌梭肌梭传入纤维传入纤维:I.II类纤维类纤维中枢中枢:脊髓脊髓传出纤维传出纤维:a传出纤维传出纤维.Y传出纤维传出纤维效应器效应器:肌纤维肌纤维梭外肌梭外肌梭内肌梭内肌反射弧特点反射弧特点: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 一块肌肉中。一块肌肉中。牵张
29、反射机制牵张反射机制: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梭中间感受肌梭中间感受 装置被拉长而兴奋装置被拉长而兴奋冲动沿冲动沿a 或或 类神经纤维传入类神经纤维传入进入脊髓进入脊髓脊脊 髓前角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运动神经元兴奋传出传出 纤维发放冲动纤维发放冲动 被牵拉的梭外肌被牵拉的梭外肌 收缩收缩梭外肌变短梭外肌变短肌梭变短放松肌梭变短放松感受感受装置受到的刺激装置受到的刺激梭外肌恢复。梭外肌恢复。Y运动神经元兴奋运动神经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 中间感受装中间感受装置受牵拉置受牵拉,兴奋兴奋 传入冲动沿传入冲动沿I类纤维类纤维 脊髓脊髓 a运动神经元兴奋运动神经元兴奋 梭外肌肌紧张梭外肌
30、肌紧张(三)脊休克(三)脊休克 脊动物:脊动物:在颈髓第五节水平以下切在颈髓第五节水平以下切 断脊髓,仅保持膈神经对膈肌的支断脊髓,仅保持膈神经对膈肌的支 配,以维持呼吸。这种脊髓与高位配,以维持呼吸。这种脊髓与高位 中枢断离的动物称中枢断离的动物称为为脊动物。脊动物。脊休克脊休克:与高位中枢断离的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的脊髓,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进入无反应状态。脊休克的表现:断面下:脊休克的表现:断面下:肌紧张性肌紧张性,甚至消失;,甚至消失;血压血压 发汗反射不出现;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粪、尿积聚。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的恢
31、复: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脊休克后,一些以脊髓为中枢的基 本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本反射可逐渐恢复,其快慢与下列 因素有关:因素有关:动物种族进化程度:动物种族进化程度:蛙蛙几分钟;几分钟;犬犬数天;数天;人人数周乃至数月;数周乃至数月;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反射对高位中枢的依赖程度:A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屈肌反射、腱反射等;B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侧伸较复杂的反射逐渐恢复:如,对侧伸 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反射可部肌反射、搔爬反射等;内脏反射可部 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分恢复,如血压逐渐上升到一
32、定水平,动物具有一定的排便、排尿能力;动物具有一定的排便、排尿能力;C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比正常时有增反射恢复后:有些反射比正常时有增 强和扩散。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强和扩散。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脊髓是某些低级反射的初级中枢;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正常时脊髓受高位中枢的调节:脊休克的原因:脊休克的原因: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不产生不是损伤本身引起的,因再次损伤不产生脊休克;脊休克;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的结果。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的结果。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高位中枢
33、对脊髓有易化和抑制两种作用:A A脊休克恢复后,伸肌反射减弱,说明脊休克恢复后,伸肌反射减弱,说明 正常时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易化作用;正常时高位中枢对脊髓有易化作用;B B脊休克恢复后,屈肌反射、发汗反射脊休克恢复后,屈肌反射、发汗反射 增强,说明正常时高位中枢对脊髓有增强,说明正常时高位中枢对脊髓有 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易化区一)易化区 :较大,较大,1.1.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2 2.作用作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3.3.
34、作用途径作用途径延髓前庭延髓前庭核核小脑前小脑前叶两侧叶两侧部部网网状状结结构构易易化化区区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 Y Y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其传出其传出冲动冲动 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增强肌紧张增强肌紧张+(二)抑制区抑制区1 1.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较小,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部分。2 2.作用:降低肌紧张。作用:降低肌紧张。3.3.作用途径作用途径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尾核)纹状体(尾核)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网状网状结构结构抑制抑制区区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Y Y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冲动传出冲动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降低肌紧
35、张降低A.抑抑制制区区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纹状体(尾核尾核)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延延网网的的抑抑制制区区 B.易易化化区区网网状状脊脊髓髓束束 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元 肌肌紧紧张张减减弱弱 小脑前小脑前叶两侧叶两侧前庭核前庭核网网状状结结构构易易化化区区 肌紧张肌紧张(三)去大脑僵直(三)去大脑僵直1.1.概念概念: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会出现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的去大脑僵直的本质:本质: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
36、反射的基础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过强的牵张反的牵张反 射,是伸肌的紧张性亢进。射,是伸肌的紧张性亢进。2.2.产生机制产生机制: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切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脑干对肌紧张使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的调节(抑制区和易化区活动抑制区和易化区活动)不平衡,表现为不平衡,表现为抑制区活动明显减弱,易化区活动相对明显增抑制区活动明显减弱,易化区活动相对明显增强强牵张反射过强牵张反射过强伸肌紧张明显加强伸肌紧张明显加强造成造成了僵直现象。了僵直现象。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如在中
37、脑发生损伤、缺如在中脑发生损伤、缺 血或炎症等疾患时,患血或炎症等疾患时,患 者表现出:头后仰,上者表现出:头后仰,上 下肢僵硬,上臂内旋,下肢僵硬,上臂内旋,手指屈曲倒勾。出现去手指屈曲倒勾。出现去 大脑僵直表明病变侵袭大脑僵直表明病变侵袭 到脑干,是预后不良的到脑干,是预后不良的 信号。信号。小脑在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紧张、协调和形成随意运动中起重要中起重要作用。作用。三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维持身体平衡(一)维持身体平衡1 1主要部位:主要部位:前庭小脑前庭小脑又称原小脑、古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又称原小脑、古
38、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构成。2.2.功能受损的表现功能受损的表现:不能保持身体平衡,站立:不能保持身体平衡,站立不稳不稳,只能依墙角而立,但其他随意运动仍很协只能依墙角而立,但其他随意运动仍很协调,能完成进食动作;调,能完成进食动作;出现位置性眼震颤。出现位置性眼震颤。(二)调节肌紧张(二)调节肌紧张1.1.主要部位:主要部位: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脊髓小脑,又称旧小脑由小脑前叶、由小脑前叶、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2.2.功能受损的表现功能受损的表现:肌紧张降低,表现肌无力。:肌紧张降低,表现肌无力。(三)协调随意运动(三)协调随意运动1.1.主要部位:主要部位:脊髓小脑
39、后叶中间带区、大脑小脑脊髓小脑后叶中间带区、大脑小脑2.2.功能受损表现:功能受损表现:(1 1)小脑后叶中间带受损:)小脑后叶中间带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意向性震颤、协同不意向性震颤、协同不 能、蹒跚步态能、蹒跚步态表现肌张力减退,四肢无力表现肌张力减退,四肢无力(2 2)大脑小脑受损:)大脑小脑受损:不能完成精巧活动不能完成精巧活动 壳核壳核 纹状体纹状体 苍白球苍白球(旧纹状体旧纹状体)丘脑底核丘脑底核 红核红核 黑质黑质 基底核基底核新纹状体新纹状体四四.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基底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基底核的组成:(一)基底核的组成:(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二)基
40、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参与:基底神经节参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的调节;肌紧张的调节;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舞蹈病舞蹈病症状:症状:A A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呈呈 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B B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C C表情呆板;表情呆板;D D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Static tremor:手
41、呈搓丸样:手呈搓丸样动作动作(节律节律4-64-6次次/s)/s),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入睡后消失。入睡后消失。震颤麻痹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又称帕金森病该病: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该病: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目前认为,黑质上目前认为,黑质上行至纹状体的多巴胺行至纹状体的多巴胺递质系统有抑制纹状递质系统有抑制纹状体内体内AChACh 递质系统功递质系统功能的作用。黑质病变能的作用。黑质病变使这种抑制被取消,使这种抑制被取消,造成纹状体造成纹状体AChACh 功能功能亢进,产生症状。亢进,产生症状。病变部位及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因:A A黑质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受损,多巴胺
42、神经元功能受损,B B纹状体纹状体AChACh神经元功能亢进神经元功能亢进 病变部位及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因:A.A.纹状体纹状体内内AChACh和和GABAGABA神经元功能受损。神经元功能受损。B B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舞蹈病舞蹈病该病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该病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症状:症状:A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B B肌张力降低肌张力降低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大脑皮层运动区(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部位:部位:中央前回中央前回的的4 4区和区和6 6区。区。A A.交叉支
43、配交叉支配:即一侧皮层运动区: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支配对侧躯体的运动;但头面部为双侧支配,而面神经的体的运动;但头面部为双侧支配,而面神经的下部面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下部面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层支配。层支配。特点:特点:B.B.有精细的功能定位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刺激一定部位的皮层:即刺激一定部位的皮层只能引起少数肌肉的运动,而不能引起肌群的协只能引起少数肌肉的运动,而不能引起肌群的协调性运动;调性运动;C.C.总体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是直立的总体安排是倒置的,但头面部是直立的;D.D.运动区面积的大小与运动的灵敏精细程度有关。运动区面积的大小与运动的灵敏
44、精细程度有关。(二)运动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锥体系和锥体外系)1.1.锥体系锥体系 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脑干下行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皮层核束:皮层核束: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到由皮层运动区发出,经内囊到达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达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的传导束。功能功能:(1 1)发动随意运动,完成精细动作。发动随意运动,完成精细动作。(2 2)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3 3)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协调配合运动。调整肌梭的敏感性,以协调配合运动。
45、锥体系功能障碍对运动的影响锥体系功能障碍对运动的影响 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 脑内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那些神经元。如大脑脑内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那些神经元。如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产生皮层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产生痉挛性瘫痪,痉挛性瘫痪,又称又称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表现为硬瘫硬瘫 锥体束综合症锥体束综合症 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产生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产生驰缓型瘫痪,驰缓型瘫痪,又称又称周围性周围性瘫痪,瘫痪,表现为表现为软瘫。软瘫。功能功能:参与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
46、调随意运动:参与调节肌紧张,配合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2 2、锥体外系、锥体外系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一、一、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和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的结构特征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中枢起源中枢起源T1-L2,3T1-L2,3灰质侧角灰质侧角、对脑对脑神经核;神经核;S2-4S2-4侧角侧角神经纤维神经纤维 两者均分为两者均分为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节前纤维短,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节后纤维短节前数节前数:节后数节后数=1:11-17=1:11-17 节前数:节后数节前数:节后数=1=1:2 2刺激节前纤维引
47、起的反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 应较弥散应较弥散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反应较局限应较局限分布范围分布范围 分布广泛,几乎所有分布广泛,几乎所有 内脏器官内脏器官分布局限,有的器官不受其分布局限,有的器官不受其支配支配(皮肤和骨骼肌血管、汗皮肤和骨骼肌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肾脏肾脏)只受交感神经支配只受交感神经支配1.2.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一)主要功能:调节(一)主要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心肌、平滑肌和和腺体腺体(消化腺、(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三)自主神
48、经系统的功能1 1大多数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大多数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A.A.两者的作用基本是拮抗的:两者的作用基本是拮抗的:如如:在心脏: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在心脏: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增强其运动,小肠平滑肌:迷走神经增强其运动,交感神经抑制其活动;交感神经抑制其活动;这种安排,使神经系统从正反两方面调这种安排,使神经系统从正反两方面调 节效应器官的活动,使之保持适合机体节效应器官的活动,使之保持适合机体 需要的工作状态。需要的工作状态。B.B.有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一致的:有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
49、作用是一致的:如,在唾液腺两者均促进唾液分泌如,在唾液腺两者均促进唾液分泌,但交感神但交感神经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引起经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多而稀薄。唾液分泌的量多而稀薄。2 2有紧张性活动:有紧张性活动:外周感受器传入信息外周感受器传入信息CNSCNS紧张性活动紧张性活动紧张紧张性支配性支配 例: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加快,切例:切断心迷走神经心率加快,切 断心交感神经,心率减慢;断心交感神经,心率减慢;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神经,瞳孔散大,切断交感神经,瞳孔缩小;散大,切断交感神经,瞳孔缩小;3 3作用与效应器功能状态
50、有关:作用与效应器功能状态有关:如:如:刺激刺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有孕子宫有孕子宫收缩收缩(1受体受体)无孕子宫无孕子宫舒张舒张(2 受体受体)刺激刺激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收缩状态的胃幽门收缩状态的胃幽门舒张舒张舒张状态的胃幽门舒张状态的胃幽门收缩收缩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凡末梢释放递质凡末梢释放递质AChACh的神经纤维称的神经纤维称为为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AchAch、NENE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凡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皆称为纤维皆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胆碱能纤维的分布:胆碱能纤维的分布:全部交感神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