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体裁知识点及练习题汇编 边塞诗一、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二、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
2、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三、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四、边塞诗鉴赏训练:1. 塞下曲 戎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注骎骎(qnqn):马跑得很快。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 陇西行 陈陶誓扫匈奴不顾
3、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结合诗中词语,说明前两句描写一个怎样的场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历来为后人所称道,试对其精妙之处作简要分析。 3. 从军行 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请分析诗中“碎”“独”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在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 4. 从军行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春风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
4、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两首诗都描写“雪”“月”,在诗中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征人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6. 从军行 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释西京:此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牙璋:玉制的兵符;凤阙:汉代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称凤阙。龙城:又称龙庭,匈奴的名城,此借指敌人的重要都城。百夫长:率领一百名兵卒的下级军官。这首诗的颈联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来描写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一、送别诗1. 形式标志:标题中
5、有“送”或“别”等字眼;2. 基本主题(心情):寂寥孤单;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别后的想象、担忧。3.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二、练习题】(一) 送别范澄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注释】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1. 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2. 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请加以赏析。(二)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之情。(2分)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三)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6、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1“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和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分)(四)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释】移家:搬家。浑:简直,几乎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3分) 2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7、(3分)(五)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注】劳歌:送别歌。1. 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 分)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六) 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s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即无奈。1.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3分)2.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3分)(七) 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
8、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是_,“醉别”表达了作者_ 的心情。(2分)2.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八)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 古人认为“秋”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2. 第三、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我”写送别友人后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给人怎样的感触?(3分)(九)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 试分析“人自伤心水自流”一句中两个“自”字的妙处。(2分) 2. 尾句以景
9、作结,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四) 别滁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 滁即滁州,欧阳修于1045年八月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1. 从一、二两句中能看出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3分)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2分) 田园诗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注:鹿门:山
10、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1) 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 (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 (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1、?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次石湖书扇韵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 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溪边
12、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注:侬:我 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雨后池上 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6.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
13、,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思是靠近外城。(1) 诗人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2)诗作是从哪两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6分)u 参考答案 边塞诗1.(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
14、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2.“丧”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3.“碎”字足见将军征战时间之久,所历战斗之残酷;“独”字写出了将军力压敌人千军万马、勇武过人、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选材上写了一次败仗而且是从败仗中写出豪气。首先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包将军渲染得格外威武壮
15、烈。其次用“城南已合数重围”来衬托将军,于重重包围之中,将军却能射杀敌将杀出重围写出了将军的豪迈气概。4.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5.高诗:描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渲染出和平宁静的气氛。李诗:描写雪后的天山,荒漠的月夜,渲染行军道路的艰难,使人倍感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高诗“借问梅花河处落”是征人由听曲而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含有思乡之情。李诗中“一时回首月中看”那一轮高挂在空中的明月,自然的勾起了征人的思乡之情。6.是分别从视觉和
16、听觉来写的。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达了他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送别诗1、【答案】1.渡口催人启行的鼓声喧舞,风起后,客船帆影纷乱,描述了紧张忙碌的送别场景。2.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2、【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3、【答案】1(3分)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2(3分)惜别 司空曙惆怅伤感 王勃 乐观旷达4、【答案】1春风、柳条、藤蔓、
17、黄莺(至少三个,每个1分)。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2分)5、【答案】1用“红”对“青”,色彩鲜艳,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2.写了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之情。6、【答案】1. 春光明艳,淡淡的烟岚弥漫晴空,垂柳柔条迎风轻拂。2.作者通过描述在春意盎然的景色中设宴置酒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一种淡淡的惜别之情。7、【答案】1.橘柚香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8、【答案】1.
18、“秋”字,表面上写时令(1分),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2分)(意思对即可。) 2.直到傍晚,我还在江畔,望着江北,江面上寒鸦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2分) 这一情景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1分)9、【答案】1.两个“自”字表现出诗人有情而流水无情,更衬托出诗人别离时的伤感之情。2.末句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艘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体现了友人别离后的孤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0、【答案】1.春天 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摇的美景。2.表达出诗人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别离之情。 田园诗1.(1)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
19、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2)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3)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
20、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4)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2.(1)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
21、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副画面活了起来。3.诗歌描绘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小桥、流水、村庄、岸阁、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构成的。 同意。此诗赞誉石湖的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不同意。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明证,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4. (1
22、)流水 白云 (2)答: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5.(1)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6.(1)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2)一方面通过首联、颔联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描写,间接表现其高洁不俗。(点)“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点明作者造访的时间是清爽的秋天同时也暗示了陆鸿渐的身份。(具体化)另一方面通过颈联尾联西邻对其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其潇洒疏放。(点)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的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鸿渐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其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风度。(具体化)第 16 页 共 16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