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掌握腕踝针的各个治疗步骤、针法。熟悉腕踝针的定义、操作注意事项。了解腕踝针的探索史、优点、特点。第一节 概 述一、腕踝针疗法定义 是根据三阴三阳学说,按照病症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表现,针刺腕部或踝部相应点,达到治疗目的一种简便方法。二、腕踝针的特点和优点:(一)特点:1、身体两侧各分6个纵区 2、腕和踝各定6个针刺点 3、皮下针刺(二)优点:1、应用面广 2、安全方便 3、简明易学 (三)适应症:各种痛症,神经疾病,精神疾病和其他临床各科的一些病症。三、腕踝针的探索史 1、电刺激疗法探索的进展(第一阶段)。2、腕踝针的探索(第二阶段)针刺法从垂直刺要求得气到沿皮下 刺避免得气。针
2、刺点位置不求固定,可以移位,不 失疗效。针刺方向皮下针刺也出现了针刺方向 问题。四、腕踝针的作用机制神经反射调整观 一根针刺入人体,这是一种机械刺激。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神经实现。对疼痛而言,腕踝针的针刺部位虽远离产生疼痛的病灶,但针刺使皮肤感受器所产生的电位差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向大脑皮层的过程中,要经过各种神经中枢的调整作用,这种调整作用在正常区域不发生,因此不出现感觉,但病灶部位的组织感觉阈降低,对传入的冲动敏感性增强就产生了感觉,经过调整使针刺引起的弱冲动引起强反应,适合对病灶部位兴奋的控制,使肌痉挛缓解,血循环恢复,疼痛也随之消除。五、身体分纵区定位法:1、身体分区 躯体:包括头、颈、躯
3、干 肢体:上肢、下肢 2、上下肢与躯干的分区 臂干线环绕肩部三角肌附着缘至腋窝 股干线自前面的腹股沟至后面的髂骨嵴(1)身体分区:分为6个纵区 1区沿前中线两侧(前正中线至胸骨旁线)的区域 包括:前额部、眼鼻、口唇、前牙、咽喉、气管、扁桃体、甲状腺、食管、心脏、上腹部、脐部、下腹部和会阴部。2区身体前面两旁(胸骨旁线至腋前线)包括:前额部、颊部、后牙、颌下部、乳部、肺以及侧腹部 3区身体前面的外缘(腋前线至腋中线),范围狭长.包括:头面部沿耳部前级的垂直线 胸腹部沿腋前线向下的垂直线 4区身体前后面的交界处(腋中线至腋后线)包括:头顶,耳以及沿腋中线以下部位的胸、腹痛等均属于4区的病征。5区身
4、体后面的两旁(腋后线与肩胛内缘的区域)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颈的后外侧部、肩胛区、背部及腰部等。6区沿后线两侧(肩胛内缘与后中线)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 包括:后头部、枕顶部、脊柱棘突和椎旁、骶尾部等。()将身体6个区分为上、下区 以胸骨下端的剑突和两侧肋缘形成的三角顶为基准,划一条环绕躯干的横线,相当于横膈将身体两侧的6个纵区划分成上下两半。横线以上: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 区,上5区,上6区 横线以下: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 区,下5区,下6区()四肢:体位:双侧上下肢内侧面向前,两侧互相 靠扰.内侧面躯干的前面 外侧面躯干的后面 靠扰处前面的一条缝前中线 后面的一条缝
5、后中线上1区 尺骨内侧缘与尺侧屈腕肌腱之间的凹陷处上2区 掌面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腕肌腱之间上3 区 桡骨缘和桡动脉之中间上4 区 桡骨内外缘之中间上5区 腕背中央,桡骨和尺骨两边缘之中间点上6区 在腕背,距小指侧的尺骨缘1cm下1 区 靠跟腱内缘下2 区 踝之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内缘下3 区 距股骨前缘向内侧1cm下4区 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下5区 踝之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下6区 靠跟腱外缘第二节第二节 腕踝针的操作方法腕踝针的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一、症状和体征定位 二、针刺点的选择 三、皮下针刺术一、症状和体征定位(一)症状和体征的分类 1、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例如:关节痛、神经痛
6、、咽痛、哮喘、遗尿、肢瘫、肢颤、压痛点等。2、不能定位的症状和体征 (1)有症状和体征:发热、盗汗、寒颤、全身感觉麻木等。(2)有症状而无体征:睡眠障碍,精神症 状等。二、针刺点的选择 腕部:在腕横纹以上约二横指环腕一圈处。踝部:在内踝和外踝以上约三横指环踝一圈处。针刺点的选择方法(页)1、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所在区编号,选择编号相同的针刺点。2、以前后中线为界,针刺点选在病症的同一侧。3、从躯干的横线为界,病症位在横线以上的针腕部,位在横线从下的针踝部。4、有症状恰位于中线不能确定哪一侧时,针两侧。位在前中线的,如咳嗽,针两侧上1;痛经或遗尿,针两侧下1。位在后中线的,如胸段脊柱痛不能定侧时,
7、针两侧上6;便秘,针两侧下6。、一侧肢体有感觉或运动障碍,如麻木、肢颤或肢瘫等,发生在上肢针上5,发生在下肢针下4、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症状的主次,若症状中有痛,以痛为主要症状,并尽可能找出压痛点,根据基所在区选取针刺点。针刺使压痛点消失后,若仍有其他症状,则另依其所在区选点。、不能定位的症状或全身性症状,针两侧上1。三、针刺法 (一)针具:一般采用30号1.5寸长毫针。(二)病人体位:病人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时,以取卧位为佳。针刺前,宜嘱病人尽量放松肌肉。四、选区配方 可分以下二种。(一)上下配方法: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时,则可同时取上、下穴点组方;如前正中线病症,可选上1和下1组方;
8、另如偏瘫,可取上5、下4进行配方。(二)左右配方法:对难以确定部位的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盗汗、全身瘙痒症等病症,可取左右两侧穴点加以组方,上述病症即可取两侧之上1穴。(三)操作具骤 1.进针 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穴点上部。以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度,快速进入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如病人有酸、麻、胀、痛、沉等感觉,表明针体已深入筋膜下层,属进针过深,宜将针外退至浅表处。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入后应立即消失。为了保证针在皮下,针尖入皮肤后,放开持针手指,则针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表面。进针方向以朝病
9、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向下;在头胸或腰膝,针尖向上。针刺深约1.5寸,进针后将针循纵线沿皮下平刺插入;但针上下1或6区时,针体应与腕部或踝部的边缘平行。2、调针 腕踝针疗法一般不使用补泻手法,但在针刺过程中须及时予以调针。调针法有以下三种。(一)针刺入过深,局部出现胀、痛感觉时,将针退出,使针尖到皮下,重新平刺入更表浅部位。(二)针刺方向不正,将针提至皮下,重新进针。(三)针刺长度不够时,宜将针尽量刺入或换针另刺,但须注意,应略保留部分针体在体外。3、留针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疼痛性病症或某些慢性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4、拔针 腕踝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五、疗效判定.
10、经过一次治疗后症状消失,以后不复发,如扭伤.在几次治疗的过程中,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如白带多.针疗时症状可完全消失,针后不久又出现,但经几次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针时有效,以后又复发,虽经多次治疗,但有短暂疗效,如高血压.疗效表现缓慢,经几次治疗后始见效,如失眠六、注意事项 1、晕针 2、是否有皮下出血(如针尖部位出现有缓慢隆起伏,则表示皮下已出血)3、进针应以无痛为佳 4、在调针时,应注意遵循移点不离线的原则,即沿纵线方向移位不能向两旁移点。四、临床运用举例:1、男,20岁,左侧腰腿痛体。有无腰扭伤史不详。先脚跟痛,后逐渐上升至小腿、大腿、腰。咳嗽时偶有腰痛,工作不受影响。近23个月大
11、腿痛。服药未见效。检查:抬腿、双侧等高,腿肌无萎缩,跟健反射存在,无感觉障碍。压痛点位于腿之外侧,腰部压痛点在第5腰椎之左侧。定位与针刺点:L5、6 疗次疗法:6次,显效。针疗经过:首次针后,小腿及外踝压痛减轻,走路时痛显显成减轻针至第5次,腿痛消失。共针6次。女,35岁,自诉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清稀如水6年。妇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白带化验正常。选点:双踝部1区、2区。参考文献 1、实用腕踝针疗法/张心曙,凌昌全,周庆辉著 2、针灸治疗常见图解/严振国主编 3、腕踝针疗法/周爱军,姚小萍 主编 4、实用头针临床手册/王其芳、王序平、冯春祥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5年出版 小结 1、腕踝针疗法定义 2、腕踝针查区、选点 3、踝针刺操作方法 思考题 简述腕踝针的操作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