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20 高考语文知识清单之识记文化常识 官职典制官职典制 一、地方官职、武官官职 (一)地方官职 【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之一。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因此世称“藩镇”。 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 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 源记:“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 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总督】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又称总制。正统六年(1441)正月,明廷用兵麓川(今云南 陇川西南),兵部尚书王骥主其事,首次以总督军务入衔。分专务和地方两种。专务总督有总督粮 储、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名,各以所辖专务为职,提督军务为辅。地方总督多因戍边或镇压人 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 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
3、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撤销行中书省,以后 陆续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 1 人,与按察 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以后因军事需要,专设总督、巡抚等官,都较布政使为高。清代始 正式定为督、 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康熙六年(1667) 2 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 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两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 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即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 指挥军
4、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按察使】官名。宋仿唐初刺史制设立,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 内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 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 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
5、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二)武官官职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 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 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在江宁。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6、”鲁肃当时担 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3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之职, 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 鲁智深。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战国时为掌管军政、 军赋的副官。 如 鸿门宴 :“此 沛公左司马
7、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官职典制选官制度、中央官职 (一)选官制度 【禅让制】 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 的制度。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 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 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 地位
8、。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 【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 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 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 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 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 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 4 【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
9、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 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 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 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 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 如此。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 的封建宗法制。 【荐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
10、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 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 贤良、 文学、 茂才等。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陈情表 :“前 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 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 族大家垄断,互相
11、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 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 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 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 合士人德才、 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
12、,无人 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品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 叫“计资定品”。 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 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5 【流官】 “流官”指明清在四川、云南、广西等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所置地方官。“流官” 是相对于“土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独霸一方能世袭的官员或统治者。 “流官” 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流官”与“土官”名称虽异,但都是统治阶级,臭味相投。许多“土官” 的陋规,“流官”照样施行。 【册命】(策命)为西周至春秋时周王任命官员的制度。册命之
13、制,在西周以前即已产生,至 西周时已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制度。 凡内服百官与外服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命卿(大国三卿,二卿 由周王册命;小国二卿,一卿由周王册命,谓之命卿)均由周王册命。 西周时代周王亲临册命,册命 授职与舆服赏赐同时进行,授职称命,赐服称赐,也可以互称。 授职与赐服分别为册命的两项主要 内容,并载于册。西周册命金文在“王曰”“王若曰”之后即为册命的内容。册命的内容一般先 直呼受命者之名,然后叙述册命的原由,或加以告诫。其次宣布受命者就任某官,职司何事,以及 赐予祭酒、服饰、车饰、马饰、旂旗、兵器、土地、臣民及其他;并嘱以“敬夙夜用事,勿废朕 命”。 (二)中央官职 【皇帝】 秦王嬴
14、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 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 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 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 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 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15、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 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 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 6 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 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 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 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
16、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地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 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 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 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后 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 古代官名。魏晋时的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
17、务,通称学士。因所属 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 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 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是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 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 古代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 官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 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代有国子 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
18、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 【太医】 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 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 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 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 7 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 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
19、八个虚衔, 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 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 章死后都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 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 刑、工,各部以尚书、侍
20、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 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 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 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 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
21、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 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 监斩。”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 等。 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 8 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 后 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中的“大夫”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 子云者,则群聚而
22、笑之。 ” 石钟山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训 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 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 太史令。 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 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 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 是幕僚之长。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
23、、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 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 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师表“侍中、 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 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 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24、分掌各司事务。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 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 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 9 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 军。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 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
25、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 机”。 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 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 修曾任枢密副使。 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 军事要务。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屈 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 级武
26、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 ”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 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如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饮食器用饮食器用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 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 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
27、稻有限,所以“五 谷”中最初无稻。 10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 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甑(zn)、鬲
28、(l)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 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 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 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u)、罍(li)、缶(f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 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 (n),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 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
29、交错,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 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 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 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 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 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 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六)
30、音乐文娱 11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羽五个音级。五 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 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高渐离击 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 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 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 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
31、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 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 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 吕”。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 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 称为“燕乐”。 “雅乐”(见 后面解释)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 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 酒狂 高山 流水 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 古曲 平沙落
32、雁 霓裳曲 ,丝竹曲春江花月夜 老八板 ,广东音乐旱天雷 雨打芭 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 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 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 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 歌词“典雅纯正”, 故称之为“雅 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 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1
33、2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 ,简称霓裳 。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白居 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在垓下 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 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 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 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 贯,皆正中目标。 【
34、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 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事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 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 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 术。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 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 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 产。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今
35、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 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 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 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古代官职古代官职 13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 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
36、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 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 传) 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
37、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14 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 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
38、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15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
39、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 乞骸骨:年老人请求辞职退休。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8.古代官职称谓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 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 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 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
40、加衔,表 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 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 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16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
41、顾 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 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 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 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 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
42、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 臣”。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 军机”。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 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 级武官。 【上大夫】先
43、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 夫等。 17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 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 做过太史令。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 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 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
44、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 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 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 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 :“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45、宴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 守(刺史)的属官。 18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 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 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 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
46、任宣城太守。 桃花 源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 :“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 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 :“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 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 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 :“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 其能。”又称作“抚臣”,如“诏
47、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 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 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19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 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48、【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 :“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 :“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 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 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 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 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 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 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风俗礼仪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 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 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 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 拜年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