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评价学生的“三个维度”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学校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这意味着教育评价改革的方向从“知识评价”转向了“素养评价”。学生分数有高低,个性有差异,成长环境不同,单一的利用分数进行学生成长管理评价的方式早已落伍,在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还需要教师站在更高、更广阔的维度和视角,以欣赏和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确保每一位青少年阳光、健康、自信地成长。“风物长宜放眼量”,教师要基于班集体的横向对比、个人成长的微观分析及置于社会层面的宏观定位,把握好以上三个维度,是回归
2、教育本身,体现教育价值的根本途径。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对比尺度“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击中”了不少学生的内心。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已形成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一句脱口而出的负面否定评价,说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可对学生的伤害却是巨大的。教师以成绩、名次片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这样的评价显然并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教师以每位学生个体本身为坐标,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和进步幅度,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改变自身不足、弥补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学生正确审视自己,修正存在的问题,汲取他人优点,不断完善提高,对自己有一个更为清晰的目标规划。以人为本的增值评价和赏识评价会促进学生进步,增进
3、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德智体美劳的多维全面评价,德居于首,强调了德行、品德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道。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高级思维进阶过程。当然,智力水平也绝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现,它更侧重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即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认知定位。处理好教与学的过程评价课堂教学是教育管理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呈现形式,要更侧重于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和评价学生的成长性和成就的可持续性,考查学生学业成就的净增值”。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提问、小测试等关注学生在某个知识环节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学生的变化,评判学生的学习技能是否达标
4、,帮助引导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和要点。在“双减”形势下,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监测要更合理、更灵活,遵循学生现阶段学业学科标准和成长规律。把教学评价贯穿在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通过学习课程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素养水平,充分发挥赏析评价的正向作用。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技能,丰富成长阅历,历练意志心性,健全人格修养,促进个人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提升,而不是鉴别、筛选学生,应该起到的是唤醒、激励、鼓舞作用,即要强化过程评价,深入探索学生成长成才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因此,教师不能将评价结果“形式化”“档案化”,突出学生成长变化的动态性,引导学生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核对,逐项反
5、思,全面了解自身发展情况,找到继续发展的向上方向,提出自我改进和完善的措施路径。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功能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形势,符合国家和社会建设发展需要的人才。教育最终指向、服务于社会。学生培养不仅是学校内的教育,也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复杂系统工程。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因为任何个体都必须依附于社会、参加各种活动。学校要主动对接社会教育端口,多管齐下,引领统筹多方协同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良性生态,打造家校社育人共同体。社会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各类服务资源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把其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续和有益
6、补充。学校要依托当地文化、社科、民俗等资源,通过开展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研学游、志愿服务进社区等活动,使学生熟悉所在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物产地理资源、民间风俗习惯等地方特色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逐渐明白一定的社会规则和法律道德,增强服务他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中主动体验职业角色。社会对青少年既要有包容、接纳之心,也要有正面引导、帮助之责,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健康、文明、积极为主。社会是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和舞台,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价值体现。强化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关注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破解教育功利化和“内卷”现象的重要途径。以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发挥教育的诊断、引导、改进、激励功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客观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整体水平及变化情况,用更为立体、系统、直观的大数据精准、科学地分析、评价、指导学生的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