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必考点知识梳理、考点突破与真题归类 文言文阅读 考情解读考情解读 本要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二是“翻译成现代汉语” 。 “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基本包括三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够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 二是能够理解分句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文言语句翻译题成为常考、必考内容,其分值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我们 必须“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 。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诵读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 对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近几年许多省份都考查了文言文断句。由此
2、看来,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 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 可忽视。 重点知识梳理重点知识梳理 一一、粗读,明白文章大意粗读,明白文章大意 针对文言文阅读题多以叙述性文字为主的特点,考生在第一遍整体阅读原文的时候,要找出文中的人 和事,尽量把文中相关的地方圈点出来:人有几位,如何称呼;主角是谁,与他人有什么关系,有怎 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质,行为有哪些特征;事有几件,由谁所为;事与事有何关联,有什么思想意义。 粗读时,对其中的某些细节,此时只要能“以意会之”,看懂七八成就可以了。 粗读文章,可采用以下技法: 1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
3、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 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2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在记述人物时,往 往以担任某某官职始,以升或贬为某某官职止。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这件事情最后取得 的结果,所以它就像是记述传主某件事情的一根轴,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贯串了起来。 3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人物传记,从司马迁
4、开始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 他的祖先,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 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 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封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 多此一举之作。 4借助分析概括题目的选项信息,去理解文言文的传主信息。 “分析概括题”尤其是选出“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 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
5、言虚词以及 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语境。 二二、细读,突破关键语句细读,突破关键语句 分析关键词句,对文章做进一步解读。在这里重点强调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解答问题,这是解答所有阅读 理解性试题的关键。在文言文中,对所有问题的解答,最终都要落脚到对关键词的理解上,而古汉语中的 词,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和用法绝大部分都不止一个,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的还会产生出一些新 的意义和用法,倘若脱离了上下文,要对这些词做出准确的理解和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 应当注意的是细读并不代表每个词的意思都要弄明白,特别是对一些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词语, 只要知其所指即可,不必深究。 同理,对于一些不在设题区间
6、,不影响理解文意的一些难懂的晦涩词句也不要过于纠缠。 三 比对,分析综合信息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其次,要理解所给选项文句的含意;最后,推敲各选项 文句所表达的内容与题干的所指是否契合。 具体而言,应采用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明要求 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 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题干的关键词,尤其是内涵丰富的概 念;其次要弄清所考查的设问方式,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是“直接表明”还是“间接表明”等, 这是解答信息筛选题的前提和关键。 2读全文 要以试题为依据,对
7、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明确筛选的目的,确定筛 选的范围。 3找信息 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对于信息筛选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 括和分析题,要从文章中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发掘其隐含信息。要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 关细节,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 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或遗漏、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巧比对 一般来说,题目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 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
8、信息句对或错的原因,一旦拿定哪一个信息句与题干要求 不相符时,就可排除包含该信息句的选项。 【难点探究】【难点探究】 难点一难点一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1辨明词性,判定用法 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 不同。 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 “乎”一 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除此以外, “以”可作介词、 副词、连词、助词, “其”可作代词、连词、副词、助词。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考生准确判断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
9、同时,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词性却不相同,因此其用法也不同。 2明其位置,细加区别 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于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 法也不相同。 常见虚词中的有些词语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 而是实词, 考生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 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 。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 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 。 多数情况下,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分清实词与虚词,同样能帮 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题。如“为” ,常有动词“做、干”
10、之类的意义,可如果在“因为长句,歌 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 , 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形式,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 3认定其一,代入定夺 可以先将试题中引自课本的文言虚词的含义译出,再将其代入选文中,就能判断其意义是否一致;同 时,也可结合选文上下文以及课文的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课内课外,两相比照”的命题类型。如果考生对选自课文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能 够认定其意义和用法,就可以把这种“意义和用法”代入相应的试题中的语句,如果能够使其语意通顺, 则可以判定为两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1、相同;反之,则不同。 难点二难点二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断 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汝是大家子 (5)用“即” “乃” “则” “皆”
12、 “本” “诚” “亦” “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 示否定判断 梁父即楚将项燕。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且相如素贱人。 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 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2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
13、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 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5)无标志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14、。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 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特别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 ), 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 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3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 是)动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 “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
15、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文: “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文: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a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 “张良问道
16、: 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 b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c王见之曰: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大王看见了问道: 把牛牵到哪里? ” d何伤乎?(论语) 译文: “有什么担忧的呢?” e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译文: “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 f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 “我敢埋怨谁呢?” g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 “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a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 “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b谁为哀
17、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 “(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d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 “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姓呢?” e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 “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f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 “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译文: “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8、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的。 ” (4)用“之” 、 “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宾之(是)动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那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呢?” 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译文: “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 ,下同)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 “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译文: “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 “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 “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 “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
19、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 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 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 译文: “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 ,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 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 译文: “(我回来时)府吏叮
20、嘱我。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译文: “(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 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 “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 “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 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
21、于补语的 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以宾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 “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 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 “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 覆之以掌。(促织) 译文: “用手掌覆盖蟋蟀。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 (2)格式:动于(或:乎,相当“于”)宾 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 “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 且立石于其墓之
22、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 “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 生乎吾前。(师说) 译文: “在我的前面出生。 ” 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 “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 (3)格式:形于宾 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 “(他,指项伯)比我大。 ”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译文: “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 5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此之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 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
23、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 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 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 “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 “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 “千里马。 ”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 “铿然有声的石头。 ” (3)格式:中心
24、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 “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 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 (4)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译文: “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词数量定语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 “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 6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
25、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 “你太不聪明了! ”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 “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7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 词的活
26、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另外,词类活用还包括词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如名词活用 为动词,动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等。 1名词作状语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
27、词 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 , 就是吃肉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仇:报复)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日将暮,取儿稿葬(暮:落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 , 就是“使臣
28、服” 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中的“师” ,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 “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 词的特点。如: “追亡逐北”
29、中的“亡” “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溃败逃跑的军队。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解释。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收获、心得)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作、制:措施、制度)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金玉珍珠)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 ,就是“使活命”的意
30、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 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如: “余 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 ,就是“为哀怜”之意。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为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国事而死)
31、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 特征的人或事物。如: “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 “锐” ,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的地方、距离近的地方) 险以远,则至者少(险、远:险峻的地方、距离远的地方)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
32、远近(远近:天下的人)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如: “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 ,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穷:揭穿)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美:赞美)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 形容词使动用
33、法。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高:使高,抬高) 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 质或特征。如: “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 ,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予怪而问之(怪:认
34、为怪) 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述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 四海一”中的“一” ,就是“统一”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数词,并解释。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背离) 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技巧点拨】 1判断一个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须要结合具体语境。若一个句子中没有动词,就要考虑句 中某个名词或形容词是否充当了动词,如“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
35、),其中的“礼”原 来是名词, “礼貌”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有礼貌地接待”的意思。修饰动词的名词常为名词作 状语,如例子中的“庙” ,指“在庙堂上” 。 2若句中有动词,但不是及物动词,直接翻译会导致语意不通,就要考虑其是否属于动词的使动或者 意动用法,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其中的“舞”和“泣”是两个不及物动词, 如果直接翻译为 “起舞” 和 “哭泣” , 将使语意不通, 因此要考虑其使动用法, 翻译为 “使起舞” 和 “使 哭泣”才准确。 3而形容词和名词活用时常为意动用法,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织)中的“劣”原来为形容词, “差,不好”的意思,这里为意动用
36、法,是“认为不好”的意思。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一、文言实词答题技巧 1汉字字形推断法 汉字就其形体而言, 形声字居多,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测我们不很熟知的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 “诛” 是形声字,从言朱声,本义是以言语批评、谴责人,声讨、讨伐,惩处、杀戮是它的引申义。 2语法结构推断法 即考查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 如列传)中的“刃”字,处在谓语的位置,就应该活用为动词,取“杀”义。 3整齐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 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
37、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中的“取” “举” “割” “收”四个词的词性是相同的,词义是相近的。 4上下文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 门宴)中的“谢”就需联系上下文来断定其义项,它的上文是项羽要“击破沛公军” ,项伯来报信给张良, 张良将项伯引见给刘邦,刘邦有求于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下文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 项王,至鸿门,谢曰:”由
38、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本句中的“谢”该取“道歉、谢罪”之义。而在“多 谢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句中,则应断定“谢”该是“告诫”之义。 5成语词汇联想推断法 文言文中有些实词的意义今天虽不常见,但在某些词语或成语中仍保留着。在解释文言实词时,可以 联想有关的成语词汇来推测其在文中的意思。如要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 的意义,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就不难推断“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二二、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六看”、文言虚词用法推断“六看” 1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如“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抚之” 是动宾短语, “之”是动词“抚”的宾语
39、,代词,代“妪” ,可译为“她” 。 2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 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 “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以”和“而”一样,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3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 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 兰亭集序)中“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又如“至
40、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中“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 4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如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 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 年全国卷)表推测语气,大概;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第一个“其”表反诘语气,难道;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表商量语气,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表命令语气,一定。 5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 般是连词。如正确判断下列四
41、句中“以”字的用法: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 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要确定“以”的词性,就可先采用“删除法” 。删除“以”字,例句句意表达 受到影响,例句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再作 具体分析,例“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 “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句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 句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以”是介词,例“以”是连词。 6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句中重点的虚词的用法,
42、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如“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 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为介宾短语,推断出“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放回原文, 结合较宽泛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三、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解题技巧三、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解题技巧 1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 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如“真题演练”例 2 第 3 题要求选出“表现罗提督
43、 足智多谋的一组” ,其中第句“乃改行,投身军营” ,就与题干明显有差异,只是说明罗提督改邪归正。 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弄清所筛选的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一致。特别注意谁的(是不是这个人的)什 么性格、特点(是不是他的这个性格、特点)。 2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 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 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地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 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又如“真题演练”例 2 第 3 题要求选出“
44、表现罗提督足智多 谋的一组” ,其中第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必须回到原文中,这句只是他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 难。 3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 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从而筛选 出正确的信息。还如“真题演练”例 2 第 3 题要求选出“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 ,其中第句“公尝 率兵入南山,搜余贼”就有一定的迷惑性,比较后发现,原文句子只是交代了罗提督所做的平常事情。 四、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四、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设障透析及对策 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选择
45、题,都是根据语境提供的已知信息进行科学的猜测、选择、推演,从而破译 未知信息。命题人都在文章细节处大设迷障,干扰分析。命题人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设障,我们的应对有: 1顺序:颠倒、混乱 命题人故意颠倒事情进展的时间,调乱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人为地制造选项错误。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理清事件进展的先后顺序,可以对事件进行大事年表式的简要罗列,迷障就自然 而然地破解。 2事迹:遗漏、添加 命题人故意遗漏或随意添加事件行为,导致理解题的内容无法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 要应对此类题目,首先应全面疏通文意,罗列事件清单,然后针对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相应文段中 找出相应的句子、字、词,比对无误则正确。如“真题
46、演练”广东卷第 4 题“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 括”中的 D 项,说“罗提督功成名就后” ,就是添加信息。 3因果:强拉、臆断 命题人对原文的事件与行为主观臆断,或把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几个事件强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实, 以误导考生。 如 “真题演练” 广东卷第 4 题要求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中的 D 项, 说 “罗提督 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只要你回归原文,揣摩一下原文意思,就会发现原文“罗 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无“让他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之意。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虚词,如“以” “因此” “为此”等
47、,同时 剖析原文内容的内在关系能否构成因果。 4词句:误解、偏差 命题人有意无意地错误理解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对常见的多义字词或古今异义词浅显理解,导 致内容理解上的严重偏差,以偏概全。如“真题演练”四川卷第 4 题要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选择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其中 C 项有“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 ,原文中“非霸王之臣” ,根本没有反对的意 思,只是谦虚地说自己不是那种靠征伐帮帝王称霸天下的臣子,这就采用了误解法。 要应对此类题目,应特别关注原文中的一词多义词及古今异义词。 5对象:杂糅、失当 命题人有意无意弄错对象,或者故意将他人的事情混淆在一起,特别是文言文有不少省略,省略的对 象很容易搞混,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失误。 此类题目是针对文中人物众多,答题时间紧而不易理清头绪而设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就可以轻易地找出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