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17.49KB ,
文档编号:406190      下载积分: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0619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第一章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docx)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化学1(必修)教材第一章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docx

1、高中化学高中化学 1(必修)教材第一章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必修)教材第一章中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已有十余年没有接触中学化学教材。暑假前就打算找本中学化学教材看看, 因为有网络还是比较方便的。 没想到,从第一册看起,用了一天多才看了十几页,因为存在问题实在是太 多了。感觉有必要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由于是与化学教育工作者讨论大家熟悉的教材中的问题, 还是不按问题性质 归类,按教材的顺序来对照才会更为准确和方便一些。 下面是本人认为教材第一章中表述不够合适、或不够严谨的一些地方(总计 有 20 多处吧): 第 6 页 实验 1-1(2)操作步骤表“1.溶解”中的“约 1g 粗盐”,最好改 为 1

2、.0g, 以体现出是用台秤称量出来的, 同时反映出实验的精确程度; “约 12ml 水”也改为 12.0 才好。 上两处中的“约”字,也给人以实验不够严谨的感觉,应该去掉。 第 6 页 图 1-3 蒸发,酒精灯帽最好能放在铁架台附近,以表示出实验者清 楚:加热操作要求酒精灯帽要就近放置。 第 8 页 关于“萃取”的解释,只强调两种溶剂互不相容、溶质在其中的溶 解度不同,就够了?是否还应加上“两溶剂密度也要有明显区别”的条件? 第 9 页 图 1-7 倒转分液漏斗的操作方法不够规范。如果分液漏斗上磨口的 密闭性不好、或操作不慎,溢出的溶液就会直接流到手上。还是不要倒转为好。 持拿分液漏斗的正确方

3、法是:用一只手的拇指和中指拿住上磨口的部位、并 用食指顶住玻璃塞;另一只手的虎口及无名指托住漏斗的支管,由中指、食指与 拇指把住玻璃旋塞部分,能压紧及旋转玻璃塞。振荡时始终保持分液漏斗的对称 轴成水平状态。 在 化学实验规范 的 244 页就有一个这种操作说明图 (图 5-38) 2。 第 9 页 实验 1-4 将整个萃取操作分为了 4 个步骤。最好能把这 4 个步骤依 次命名为,加入被萃取溶液及萃取剂、振荡、静置、分液。这样看,图 1-8 实际 上并不是在进行“萃取”(分液漏斗不动),还是叫“静置”更准确些。 第 11 页 “图 1-11 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存在的必要性不大。对 高

4、中学生来说,只要给出水和铝的密度,它们都能知道 18g 水及 27g 铝的体积 是多少?把铝变成片状是为了显得多一些? 另外从这两个照片也看不出所含的粒子数都是 6.021023。所以这个图的 名称也起的有些不合适。 第 12 页 资料卡片国际单位制的 7 个基本单位,给出的必要性不大。 第 12 页 有一些对“物质的量”理解欠严格的表述。如: 不先规定“质量要以克为单位“,就先归纳“当 H2O 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 其相对分子质量,所含的粒子数都是 6.021023”。 “粒子集体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第 13 页图 1-12 的名称 “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物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5、 , 也欠准确。“微观粒子”后应加上“数目”两个字。“可称量物质”也不如“宏 观物质多少”更清楚。“一定的联系”给人不是很确定的感觉。 第 13 页 图 1-12 中有两种物质只标出了中文名称,学生在不清楚其基本结 构单元的情况下,是不会知道为什么是这么多克的。应该在蔗糖和干冰后用括号 给出其分子式。 另外,该图与图 1-11 也重复。 第 13 页 公式的说明不够准确。 应改为: 对一定量的某物质来说, 其质量(m)、 物质的量(n)和摩尔质量(M)之间存在下述关系。 第 13 页 气体摩尔体积部分。 “根据阿伏伽德罗理论” 的说法不够严密。 “阿 伏伽德罗定律”是一个专有名词,不宜用“理论

6、”来代替。 第 14 页气体摩尔体积部分, 公式的说明也不够准确。应改为:对一定量的某物质来说。 第 14 页,在 25和 101kPa 的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是 24.8 L/mol? 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计算: 0、p 为 1 大气压时, V=nRT/p=10.08206273/1=22.4。 25、p 为 1 大气压时, V=nRT/p=10.08206298/1=24.5。这一计算 结果,与教材所给的 24.8 之间的差别,应不在计算误差之内。 第 14 页,标题“二、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不够准确。该部分实 际上只涉及到了物质的量浓度,直接用“物质的量浓度”来命名

7、就可以。 第 14 页, 在 “我们使用物质的量浓度这个物理量, 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 中的“单位体积溶液”后应该有标注(升或 L)。 第 15 页, 实验 1-5 的实验步骤, 也以给出名称来, 才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 如, 计算及称取溶质、 溶解、 转移溶液及洗涤烧杯、 初步摇匀、 调体积至刻度等。 步骤(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中“适量”两字学生很难把握好。最好能 给出“用 35ml”(一般为溶液总体积的 1/3-1/2)。 第 15 页,图 1-16 没有必要单独列出,应归入图 1-17 中。 图 1-17 个器皿间的比例不好。量筒与烧杯都过大(与容量瓶比较),烧杯 中所加的水也太多(

8、接近半烧杯了)。 调溶液体积、而观察溶液弯月面与刻度相切的图不清楚。应单独画大一些, 让学生看到是如何相切的。 第 16 页,学与问 2.溶液转移时不慎洒到容量瓶外,还能有“最后配成”的 溶液?这完全就是个典型的操作与实验失败,只能重头再进行配制。不应该再讨 论其“结果”。 问题 3 的前一问过于浅显。 后几问则反映出该实验设计的思路有问题。 如果 不对 NaCl 溶液的精度提出那么特殊的要求(如通常在定性实验要求的 0.1mol/L),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其实是完全可以的。而把使用容量瓶,只看做 是模拟精确配制溶液的操作练习。这样实验的结果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可供实验 室使用),学生还能有一些成就

9、感。 第 16 页,“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与后半句话已没有关系,应该 用一个句号来终止。其实不管是作为“铺垫”的这半句、还是后半句,保留的意 义都不大。 第 16 页,计算公式上面的说明“在用浓度溶液配制稀溶液时”,前面最好 加上“当溶液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这样的限定条件。 对高中学生,公式也以 c1V1=c2V2的形式给出为好。 第 16 页,从习题 2 看,14 页的图 1-14 应该放在这一页才合适。在第 14 页学生才接触物质的量浓度时,教师和学生对毫摩尔的概念都是无暇顾及的。 习题 3.对操作情况描述的不符合实际情况。 加水超过了刻度线, 多数 “聪明” 的学生都会想到,

10、用胶头滴管再吸取出一些溶液就可以了。最后的问题“这样做 会造成什么结果”也问得不好,似乎还有补救的余地。应该改为“为什么只能重 新从头来配制该溶液”。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第 16 页,表述的文字欠精准的情况较多。仅以本页的习题为例: 习题 1 中 18mol/L 的硫酸已是浓硫酸,通常都不会对其再加“溶液”这两 个字。 习题 2 中,“正常人体中,血液中”,直接写为“正常人血液中”就可 以。问句也以“计算并说明其血糖是否在正常的范围之内”为宜。 第 17 页,总感觉这个“物质的量”定义不够清楚。比较合适的应该是:物 质的量是将宏观物质多少与微观粒子数目联系起来的一个物理量。 另外,本章实际讲的主要是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还特意与化学实验联 系起来。但最终也没有提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间的关系,不涉及两化学物 质相互反应时理论反应量的分析。总感觉还缺了一些什么东西。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1(必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实验规范编写组编著. 化学实验规范.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87 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