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北京 101101 中学中学 20202020 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道光十三年(1833 年) ,英王任命律劳卑为贸易监督,代表英国政府综理各商对华贸易。 律劳卑于道光十四年农历六月抵澳门, 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 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 抵广州。这一行为表明 A. 中英已经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 英国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域 C. 英国强迫中国市场对英国开放 D. 英国获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律劳卑“乘军舰直抵黄埔内港,又改乘商船不经通报和允许直抵广州”, 可见,英国无视中国主权侵入中国海
2、域,故选 B。1840 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政策是闭关 锁国,题目显示的年代为 1833 年,故 A 排除。英国强迫中国市场对英国开放是在鸦片战争 后,题目显示的年代为 1833 年,故排除 C。英国获得了在华自由航行的权力是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故排除 D。 2.资政新篇 :“火船、火车、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 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 (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这段材料表明 A. 太平天国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B. 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C. 认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 D. 不主张学习科学技术 【答案】
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资政新篇中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 A项正确。材料强调学习西方 科学技术,而不是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方科技的比较,无法 推断出中国科技优于外国科技,排除 C。材料强调学习科学技术,排除 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 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结合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 案。 3.洋务派在举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军队的过程中,遇到资金来源、原材料供应及交通运输 等诸多困难。为解决这些困难,洋务派 A. 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B. 着力创办民用工业 C. 大力引进外
4、国资本 D. 宣传倡导使用国货 【答案】B 【详解】【详解】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才允许民间投资办厂,故排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拓宽税源,才允许民间投资办厂,故排除 A。洋务派以。洋务派以“自自 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企业,后为解决资金,原料等问题,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 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故选 B。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大力 引进外国资本与史实不符合,故排除 C。宣传倡导使用国货是在民国初年,故排除 D。 【点睛】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企业,后为解决资金,原料等问题,洋务 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4.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
5、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 之制,亦必有所取焉。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以 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 A. 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 B. 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 C. 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 D. 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点, 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 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假设孔子如果生于近代,其对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也会 借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即在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前提下,以西方技术为辅,D 项正确;A项反对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学习西方技术
6、,排除;材料不是用儒家学说抵御西方 近代思想,B项错误;C 项取代表述不符合材料“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信息,排 除。故选 D。 5.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述逐渐增多,如王韬的法国志略和 普法战纪 、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 、徐建寅的德国合盟纪事 等。这些著述 A. 反映了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 B. 促进了社会进化论的传播 C. 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 D. 拓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西学东渐。依据材料“同治(1861-1875)以后,有关考察外国史地的撰 述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这些著作的出现拓
7、展了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因此 D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出现于 1840 年前后,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与 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进化论思想;C选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 派的主张, 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 近代科学技术等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这些撰述主要涉及的是对西方国家政治、 历史地理情 况的介绍,并未涉及“中体西用”的主张。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6.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 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说明马关条约 A
8、. 反映了日本资本输出企图 B. 中断了中朝两国的朝贡关系 C. 打破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D. 实现了中、朝、日地位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 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等信息可知,这说明马关条约中断了中朝两国的朝贡关系, 因此 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资本输出的内容;C 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 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 D 选项错误, 该条约为日本实际上控制朝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国地位并不平等。故正确答案为 B选项。 7.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康有为呼吁开国会,行宪法,促进工业发展,实现军
9、队现代 化;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时,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 臣,而惟渐擢小臣”。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采纳了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国会、行宪法是要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这是清王朝的封 建统治阶层所不能接受的,故是光绪帝所没有采纳的;都是光绪帝所采纳的措施, 故选 D项,排除 ABC。故选 D。 8.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末维新变法运动时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这反映出该书 A. 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B. 融合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想 C. 抨击君主专制符合现实政治需要 D. 顺应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潮流 【答
10、案】C 【解析】 【详解】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故排除 A。明清 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基本中断了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 故排除 B。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故选 C。但他的思想影响较小,没有推动社会革命运动,故排除 D。 9.秦绶章于 1896 年上奏光绪帝,建议书院的史学要附以时务,掌故之学要附以洋务、条约 和税务,舆地之学要附以测量和图绘,算学要附以格致和制造,译学要附以外国语言文字。 该奏议被朝廷采纳,颁行各省。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废除了传统经学课程 B. 传统学科被赋予新教学内容 C. 清末新政从教育改革人手 D. 宣传民
11、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 政府废除了传统经学课程是清末新政的内容, 清末新政从 1901 年开始到 1911 年结 束,而题干中“秦绶章于 1896 年上奏光绪帝”,故排除 A 和 C。1915 年新文化运动宣传民 主科学,故排除 D。根据材料“书院的史学要附以时务,掌故之学要附以洋务、条约和税务, 舆地之学要附以测量和图绘,算学要附以格致和制造,译学要附以外国语言文字。”可见传 统学科被赋予新教学内容,故选 B。 10.1904 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户部银行,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制,将资本银分为 4 万股,由户部 认购 2 万股,其余 2 万股“无论官民人等,均准购买”,银
12、行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据此 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 新政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 B. 中国金融机构逐渐向近代转型 C. 中国民族企业首次采用股份制 D. 西方列强垄断户部银行管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末新政,A选项表述不准确,材料只是涉及新政中的部分知 识,但是据史实新政涉及到官制、法律等政治内容,故错误;B选项,根据材料银行设置可 以募股经营,股份公司是近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之一,故正确;C 选项,根据“银行的 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可以推知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企业, 同时首次使用股份制表述太多 绝对,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故错误;D选项,根据“清政府批准
13、设立户部银行”和“银行 的负责人均由户部委派”可以推知是由清政府主持的,而无法得出列强主导,故错误。 11.1905 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 国、德国等国。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轨道。清政 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 A. 清末新政的失败 B. 国内矛盾激化 C. 黄花岗起义爆发 D. 革命党人的妥协 【答案】B 【解析】 【详解】“预备立宪”即为清末新政的内容,所以清末新政的失败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A 项;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以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国 内矛盾激化,由此清政府谋求
14、改革以维护统治,故选 B 项;黄花岗起义爆发是在 1911 年, 故排除 C 项;清末的革命党人始终在谋求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并没有妥协,故排除 D 项。 【点睛】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 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 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 没有取得太大进展, 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12.1908 年 5 月 17 日北京白话画图日报登载以下漫画,据此可知 A. 晚清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分化严重 B. 近代社会阶级压迫严重民不聊生
15、C. 农民阶级成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 D. 漫画是传播革命理论的主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内容可知,农工是拉车和推车的,坐车的是经纪、吏、役、绅等,由此可 知体现了对农工阶级的压迫, 故 B 项符合题意; 等级分化严重不是漫画反映的主旨, 排除 A; 农民阶级是革命领导力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C;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B。 13.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某项主张时说,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当时欧 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中国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 其功于一役”。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
16、制度 B. 实行平均地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C. 实现三权分立,保证民主政治实施 D. 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欧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可知,孙中山阐释的是民生主义。民 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防止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故 B项符合题意。A项“建立民主共 和制度”属于民权主义的目标,故不符合题意。C项“实现三权分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D 排除。综上所述本题 选 B。 14.近代有学者指出“孝”与“忠”有连带关系,在家以事亲为孝,在朝以事君为忠,“孝 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
17、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迫亦散。儒教不革命,中国即无新 思想、新学术、新国民。”此观点意在 A. 明确“孝”“忠”的逻辑关系 B. 倡导运用暴力革命进行变革 C. 抨击君主专制,推翻清王朝 D. 阐明改造中国伦理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材料中虽然涉及到了“孝”和”忠”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不是材料中的主 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儒教不革命,中国即无新思想、新学术、新国民”及儒学革命传 播新思想,故错误;B选项,虽然材料涉及儒学革命,但是对于革命的手段并未提及暴力, 依据史实则很有可能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故错误;C选项,材料中无推翻清政 府的信息,主要是对于儒学的抨击,故错
18、误;D选项符合题干主旨改变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伦 理道德,推崇新思想,故正确。 15.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了 1919 年全国注册工厂数量:直隶、北京天津共 455 家, 江浙、上海共 197 家,广东 33 家,湖北 19 家,甘肃、广西各 1 家。材料表明 洋务运动大力创办军事工业 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多 通商口岸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洋务运动出现于 19 世纪 60-90 年代,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直隶、北京天津 共 455 家,江浙、上海共 197 家,广东 33 家,湖北 19 家,甘肃、广西各 1 家。”
19、说明了不 同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保留;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多,解读合理,保留;缺乏 非通商口岸的经济数据,无法得出说法,排除;故答案为 C 项;ABD 不符合题目要求,排 除。 16. 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 1924 年 B. 1925 年 C. 1926 年 D. 1927 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民国十四年即 1925 年,具体方法是:1912+141=1925 年。所以选 B。 17. 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1927 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图 6 中 的 图 6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局部) 【答案】C 【解析】 根据地理知识,ABC
20、D 分别是上海、南京、武昌和南昌。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当时的全国革命中心是在武昌, C 项正确。 18.从“中体西用”到“进化论”,再到“阶级斗争论”,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 的理解和选择。这一选择一以贯之的主题是 A. 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B. 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C. 探索国家独立与富强 D. 弘扬科学与理性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中体西用”并没有否定儒家正统思想, 也不否定封建专制统治。 故 A、 B项错误。 不论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还是严复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还是马克思主义的“阶 级斗争论”, 都是近代中国人对救亡图存的不同探索,
21、目的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国 家独立和富强。故 C 项正确。科学与理性的精神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提到 的三种理解和选择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19.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 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 产党 A. 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 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 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27 年中共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即在蒋介石发
22、动 反革命政变之时共产党人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致使革命力量受到巨大的损失, 所以 A 项符合题意,B 项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是在土地革命或者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项 中民族革命统一战线是指 1937-1945 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是在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之前, 左倾路线领导人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 领导,时间不符,排除。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共八七会议。 20.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 行这一政策。20 世纪 30 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
23、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 10%的地主富农手中。 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 使数百万无地农民获得土地, 其实质是 ( ) A. 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 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实质”。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使广大贫农分到了土地,其实质是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A、C、D 项是这样做的目的和结果。所以本题选 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土地革命。 2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
24、、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 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这反映 出宪法大纲 ( ) A. 消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B.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D.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答案】D 【解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正是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表现,故 A 项“消除了”说法 错误;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而大纲里规定富农不能享有相关民主政治权利,划为对 立阶级力量,故 B 项“全面贯彻”说法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从 1924 年至 1927年,而中 华苏维埃共国宪法大纲是 20 世纪 30 年代
25、颁布的,故 C 项说法错误;富农等可团结为革命 力量的阶级被错误打击,说明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项正确。 22. 1931 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 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 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 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 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 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 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1931 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 年,红 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
26、 造了条件,故 B 正确。红军对敌处于军事劣势地位,故 A 排除。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 能力,与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无关,故 C 排除。当时红军实现战略方针没有改变, 故 D 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红军反围剿 23.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 B. 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 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 误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文字“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毛泽东思想成为
27、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945 年的中共七大上,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 排除;遵义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 材料文字“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 ,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 指挥者”可知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D项表 述符合题意,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红军、党、国家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是纠正 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本题容易 错选 A, 注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
28、位” 区别。 24. 上述宣言 A. 反映了八七会议后党的政策的转变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 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 D. 表明了党谋求民主和平统一的愿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可以推断宣言发表于抗日战 争时期,红军接收改编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故选 C。八七会议是 1927 年召 开的,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 A。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是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 议召开于 1935 年,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 B。党谋求民主和平统一的愿望是重庆谈判 时候我党的愿望,是抗日战争后胜利后,故排除 D。
29、 25.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 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 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 民族主义者 B. 专制主义者 C. 自由主义者 D. 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A 【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把握。“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这 是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 26.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某次会战,关于这次会战说法正确的是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八路军在会战中取得平型关大捷 C. 中国军队
30、取得了台儿庄战役胜利 D. 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图中“武汉”等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武汉会战的基本情况;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武汉会战结束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 D 项正确;A 项是指淞沪会战,排 除;平型关大捷发生在华北,故 B 项排除;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华东,故 C 项排除。 27.1941 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 人员时, 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 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 民主合作。”该规定 推动了国共两党军事合作 有利于协商民主的发展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促成战
31、略决战取得胜利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1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的军事合作应该是从 1937 年 开始,故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有利于协商民主的 发展, 故正确; 材料的措施团结了更多的党外人士和民主人士,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战时期的特征,不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特点,故排除。所以答案 选 B 项,ACD 项排除。 【点睛】“1941 年”是关键的时间信息。 28.关于下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革命根据地成为坚强的红色堡垒 中共军队在敌后拓展并获得了巨大空间 中共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32、 奠定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军事基础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左上角的标注说明,可以推断这幅地图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革 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产物,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是 1947 年夏,这两项都无法从地 图中获取信息,故排除和,参考选项,选 B。 29.为下表加一个相符的主题,方框内应该填写 A. 中国坚持长期抗战提高了国际地位 B. 中国在抗战中参加各国际组织的活动 C. 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D. 中国赢得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由此
33、可知相 符的主题应该是中国的长期抗战提高了国际地位,故选 A 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国参加各 国际组织的内容,排除 B项;抗日战争并没有是中国取得彻底的胜利,排除 C;D项只反映 了题意的部分内容,不能全面涵盖题意,排除。故选 A。 3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把分散的力量逐渐统一起来,为着实现民族团结, 建立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斗争。”这一论述 A.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 指出了未来国家建设的正确方向 C. 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D.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5 年中共七大的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
34、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 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故 B项符合题意。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A项表述错误。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 80 年代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相符合,C 项错误。1935 年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方针,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1.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 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 一时局出现在( )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35、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阶段特征。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 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 题正确答案为 D 项。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A 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 项“义和团运动 时期”和 C 项“辛亥革命时期 ”均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的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2.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 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 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 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
36、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他谈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说明通过这场革命, 中国共产党开始 强大,“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说明是人民的大革命,故 C项正确;A没有发动 群众合;B此时中共还没有成立;D此时中共已经走向成熟。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33.近代企业的兴衰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材料一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认为甘肃有毛织品的原料,自 1876 年筹划在兰州创办 织呢局。当时有人提议将工厂设在汉口,交通方便,可把原料运至汉口,便于销售。而左
37、宗 棠认为自己管辖甘肃,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因此投资银 20 万两,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 商定购买全套设备。这些设备于 1879 年 2 月从上海运至汉口转用民船运到龙驹寨,再用人 力及牲口运至兰州,到 1880 年 5 月全部运齐。兰州织呢局于 1880 年 9 月开工。由于对当地 的原料了解不足, 织呢局所购机器适用以细软羊毛为宜, 为此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 毛中拣取细毛,浪费很大。兰州地区水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织呢 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至 1881 年初,织呢局的设备利用率不超过 13。截至 1882 年 8
38、 月,织呢局共生产粗细呢绒 1500 余匹;且产品成本高,当地没有购买力,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没有市场竞争 力。1883 年织呢局锅炉爆炸,终于停工歇业。 摘编自吴迪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最早的印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左宗棠兴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目的,概括兰州机器织呢 局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兰州机器织呢局衰落的原因。 材料二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 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 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39、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 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 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3)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 史背景。 材料三 全国抗战开始后, 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 从 1938 年起, 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 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 逐 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 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 与 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
40、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 1938 年底, 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4)据材料三,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答案】 (1)目:开发财源,缓解经费困难:“寓强于富”,推动近代化。特点:政府直 接投资的官营企业;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技术。 (2)地处西北,交通不便,不利于设备运输及产品运销;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场需求 小,购买力低;缺乏全盘规划,造成原料与所采购生产机械不匹配;生产条件不足,
41、影响质 量,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管理方式落后,生产设备运行安全保障性低;自然经济的抵制。 (3)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 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4)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 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左宗棠认为甘肃有毛织品的原料,左宗棠认为自己管辖甘肃, 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可从开发财源、缓解经费困难、推动近代化的角度总结原因。特点:
42、根据“投资银 20 万两,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商定购买全套设备”可知特点主要是政府直接投 资,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技术。 (2)衰落的原因结合“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浪费很大。兰州地区水 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 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 (3)根据“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 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 改善设备, 统一制式,增加生产。 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等内容可知国民政府的准备主要是发 展内
43、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日本发动局 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4)举措:根据“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政府组织和支持 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举措主要体现在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政策和 企业內迁上。影响:结合所学从提供经济支持、促进西南地区开放、改变全国工业布局、导 致官僚资本膨胀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总结。 34.近代以来,思想领域发生巨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康有为认为:“人 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
44、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 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 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严复则认为,“秦以来之为君,正 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在他看来,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 政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设有战斗之事,彼 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孙中山则认为“恶劣政治的根本,不 可不去。 中国数千年来, 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这种政体, 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 果
45、,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1)阅读上述材料,概括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各自思想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现 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 1900 年以前, 在翻译的西学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 437 部, 占总数的 75.3, 社会科学类 80 部,占 13.9。20 世纪初,翻译的西学书籍自然科学类 164 部。占总数的 19.6,社会科学类 327 部,占 60.9。1897 年,梁启超在上海开办大同译书局。1897 年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打破了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专营局面。1900 年, 留日学生成立了译书汇编社、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等,掀起了转译日文书的浪潮。这 一时期,
46、所译书籍主要有卢梭民约论 、孟德斯鸠万法精神 、斯宾塞代议政治论等, 其中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思想界所起的作用最为深刻。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译书的发展及其原因。 材料三 虽然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而无需强化,但对一般中国人来说,这个民 族认同感恐怕更多是像章太炎所说的那样潜藏在心中, 远未达到“活跃而自觉”的程度。 如 果不出现大的内忧外患,大约也就会基本维持在潜存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近代中国民众 的民族认同感仍是可以被“唤起”而转化为政治力量的。一旦有社会、政治的大变动,尤其 是遇到外患时, “先知先觉”的民族主义者
47、仍可诉诸大众的民族认同感。 将其唤起并使之转 化为政治力量。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民国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1)康有为:将进化论思想与儒家经义结合,探究社会演变的规律;严复:通过比 较中外政体,分析中国近代屡战屡败的原因;孙中山: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实现国民的平等 自由;原因: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在多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先进人士不断 探索救国道路,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西方理论的传入;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黑暗。 (2)发展:由以自然科学为主转向社会科学为主(书籍以政治制度和法制为主) ;出现商办 和个人译书机构,打
48、破官方译书机构专营局面;很多西方书籍由日文转译。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忧患意识增长;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转向关注西方的 社会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对中国产 生了影响。 学生写“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也可以。原因得总分不超过。 (3)观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近代历史中,面对民族 危机,民族意识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政治力量。 说明:1919 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形成全国性的 反帝爱国运动,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回答“五四运动”,不做解释说明不得分。
49、)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仅回答 “抗日战争”,不做解释说明不得分。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详解】 (1)由“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西洋的国家是国民的公产,政 府是人民的公仆。而生活在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国民则是君主的奴仆”、“恶劣政治的根本, 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 等内容可概括康有为、 严复和孙中山各自的思想特点。 背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民族危 机加深、对西方学习的加深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 (2) 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译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译书内容的变化、 译书机构的变化等方面。 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学习西方内容 重点的转移、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兴起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等方面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