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804.50KB ,
文档编号:407663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0766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北京市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北京市人大附中北京市人大附中 20192019- -20202020 学年高三 (学年高三 (1010 月) 月考生物试题月) 月考生物试题 1.不属于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A. 子一代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相同 B. 不同类型的配子生活力相同 C. 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 D. 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答案】A 【分析】 孟德尔假说内容: (1)生物的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都是成对出现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同 时不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自由组合。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详

2、解】A.自然状态下,群体中雄配子的数目就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目,故子一代产生的雌 雄配子数目不相同,A 错误; B.不同类型的配子生活力相同是保证出现相应理论比例的前提,B 正确; C.不同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同也是出现理论比例的条件,C 正确; D.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是孟德尔假说的内容,D 正确。 故选 A。 2.在科研实践中常需要确定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或需要鉴定某个体是否为纯种, 针对下列四项 需求,一般选用的方法依次是 鉴定一株小麦否为纯合子 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检验公牛是否为杂合子 A. 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B. 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C.

3、 自交、杂交、自交、测交 D. 自交、杂交、杂交、测交 【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 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详解】鉴别一组小麦是否为纯合子的最佳交配方法为自交法; 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可以杂交法或自交法; 不断提高小麦品种的纯合度采用自交法。 鉴别一只公牛是否为杂合子可以采用测交法; 故选 C。 【点

4、睛】能够利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会运用杂交法、自交法和测 交法去鉴别显性动植物体是否为纯种、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检验杂种 F1的基因型 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方法。 3.在 25左右的环境里,喜马拉雅兔的毛色呈现“八端黑”的特点,即四肢和头部的尖端、 尾巴和耳部的毛为黑色,其余部分为白色;但在30的环境里长出的毛全为白色。如果除 去躯干上一部分毛,再放到25的环境中,新长出的毛是黑色的。关于以上现象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A. 喜马拉雅兔的白色毛和黑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B. “八端黑”的出现说明白色对黑色是不完全显性 C. 喜马拉雅兔其毛色 表现型受环境的影响

5、D. 不同颜色的喜马拉雅兔的基因型可能相同 【答案】B 【分析】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但由于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 影响,故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 【详解】A.由概念可知:喜马拉雅兔的白色毛和黑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A 正确; B.由题意可知:“八端黑”的出现是环境对性状表现影响的一个实例,B 错误; C.由题意可知:喜马拉雅兔其毛色表现型受环境中温度的影响,C 正确; D.题中显示, 在30的环境里长出的毛全为白色, 故可推出不同颜色的喜马拉雅兔的基因型可能相同,D 正确。 故选 B。 4.南瓜的扁形

6、、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 和 B、b),这两对基因独 立遗传。现将 2 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 137 株扁盘形、 89 株圆形、 15 株长圆形南瓜。 据此推断, 亲代圆形南瓜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aBB 和 Aabb B. aaBb 和 Aabb C. AAbb 和 aaBB D. AABB 和 aabb 【答案】C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学知 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运用及其变式是解题的 关键。 【详解】

7、根据 F2的表现型进行分析,扁盘形:圆形:长圆形=137:89:159:6:1,可知: 9: 6: 1是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分离比 9: 3: 3: 1的变形; 其中扁盘形为双显性 (A_B_) , 圆形为“一显一隐”(A_bb、aaB_),长圆形为双隐性(aabb)。由于亲代植株是两株圆形南 瓜,且自交后 F1全是扁盘形,因此亲代必为纯合子,根据分析,其基因型只能是 AAbb 和 aaBB。综上所述,C 正确,ABD错误。故选 C。 5.现有纯种果蝇品系,其中品系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 性, 其他性状均为显性。 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 表所

8、示: 品系 隐性性状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A. B. C. D. 【答案】D 【分析】 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要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根 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 果蝇品系中只有品系的性状均为显性, 品系均只有一种性 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又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都位于号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 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所以选择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

9、,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 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 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A错误; B.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 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 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错误; C.和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号染色体 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 体上;和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 号染色体上,杂交

10、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D。 6.基因型为 Mm 的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 M 和 M、m 和 m、M 和 m 的分离,分别发生在( ) 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 胞精细胞变形为精子 A. B. C. D. 【答案】B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动物的基因型为 Mm,所以 M和 M、m和 m是在间期复制形成的,其分离 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M 和 m是等位基因,其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11、染色体复制,没有基因的分离;初级精母细胞形 成次级精母细胞要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 基因 M 和 m随之分离;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要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在减数第二次 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复制的基因 M和 M、m和 m分开,移向细胞两极,分配到 2个 精细胞中去;精细胞变形为精子,属于细胞分化,没有基因的分离;所以基因 M 和 M、 m 和 m 的分离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即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细胞过程中;M 和 m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故选:B。 【点睛】注意: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等位基因(M

12、/m)只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 只能随同源染色体在减一后期分开而分离;相同基因(MM 或 mm)只能随姐妹染色单体在 减二或有丝分裂后期分开而分离。 7. 如图为二倍体百合(2n=24)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幅细胞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所示细胞中,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相同 B. 图所示细胞中,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 C. 图所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 D. 上述细胞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 【答案】B 【详解】A、图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 上有相同基因,也有等位基因,所以移向两极的基因组成一般不同,A错误; B、图所示细胞为

13、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并且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 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会有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B正确; C、图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的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C错误。 D、图为二倍体百合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为减数第二次 分裂后期,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裂图像按进行时序排序为,D错误; 故选 B。 8.相对野生型红眼果蝇而言,白眼、朱红眼、樱桃色眼均为隐性突变性状,基因均位于 X 染 色体上。 为判断三种影响眼色的突变是否为染色体同一位点的基因突变, 实验过程和结果如 下。下列叙述正确

14、的是 实验一:白眼蝇樱桃色眼蝇樱桃色眼蝇:白眼蝇=1:1 实验二:白眼蝇朱红眼蝇红眼蝇:白眼蝇=1:1 A. 白眼与樱桃色眼是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 B. 由实验一可知樱桃色眼对白眼为隐性 C. 控制四种眼色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 眼色基因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 【详解】A、B分析实验一,白眼蝇樱桃色眼蝇,后代雌性与父本相同,雄性与母本 相同, 说明白眼和樱桃色眼受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且樱桃色眼对白眼为显性性 状,A 正确、B 错误; C.分析实验二,白眼蝇朱红眼蝇,后代雌性都表现为红眼,雄性与母本相同,说明白 眼和朱红眼受 X 染色体上的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朱红

15、眼对白眼是显性性状, 且携带者表现 为红眼,因此控制四种眼色的基因不可能互为等位基因,C 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错误。 故选 A。 9.果蝇的 K基因是伴性遗传的隐性纯合致死基因,纯合体胚胎无法发育。含 K基因的杂合 子雌果蝇与正常的雄果蝇杂交,F1果蝇中雌雄的比例是 A. 雌:雄=1:1 B. 雌:雄=1:2 C. 雌:雄=2:1 D. 雌:雄 =3:1 【答案】C 【分析】 题意分析:若认为只有 X kXk致死,则后代中出现的比例是雌:雄=1:2,这是在亲本基因型 为 X KXk 与 XkY 个体杂交的情况下出现的,

16、但这时父本的表现型是不正常的,与题意不符; 若是 X KXk与 XKY 杂交,则后代全正常,则没有备选项,故此时只能认为 XkY 为隐性纯合子。 【详解】由题意可知:母本的基因型为 X KXk,父本的基因型为 XKY,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 型为 X KXK、XKXk、XKY、XkY,由于 K 基因是伴性遗传的隐性纯合致死基因,故 XkY 胚胎无法发 育,可推知 F1果蝇中雌雄的比例是:雌:雄=2:1,C 正确。 故选 C。 10.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哺乳动物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 睾丸中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 乙图中成对的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

17、 D. 丙的子细胞是卵细胞 【答案】C 【分析】 题图分析: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 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 不含同源染色体,此时着丝点一分为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丙细胞中出现细胞 质不均等分开,故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由此可知该哺乳动物为雌性。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但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该动物为雌性,故卵巢中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B 错误; C.由图可看出乙图中成对的染色体排在赤道板上,C 正确; D.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

18、胞,它的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D 错误。 故选 C。 11.下列关于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标记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 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 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C. 以 32P 标记的一组实验可确定 DNA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细菌 D.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 【答案】C 【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研究者:1952 年,赫尔希和蔡斯。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实验思路:S 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 分子中含有 P,蛋白质

19、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 同位素 32P 和放射性同位素35S 分别标记 DNA 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 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需要用带有放射性的细菌培 养噬菌体,故标记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标记 T2噬菌体的宿主细胞,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 DNA 是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 正确; C.用 32P 标记的一组实验和用35S 标记的一组实验相互对照, 可确定 D

20、NA 与蛋白质是否进入了 细菌,C 错误; D.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保温的时间合适能够保证子 代噬菌体留在大肠杆菌的细胞中,故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和搅拌时间都会影响实 验现象即放射性的分布情况,D 正确。 故选 C。 12. 1953 年 Watson 和 Crick 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确定 DNA 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发现 DNA 如何存储遗传信息 为 DNA 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证明了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1、故错误; Watson 和 Crick 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故错误;结构决定 功能,清楚了 DNA 双螺旋结构,就可以发现 DNA 如何存储遗传信息,故正确;清楚了 DNA 双螺旋结构,就为 DNA 复制机构的阐明奠定基础,而且 Watson 和 Crick 也对 DNA 复制 进行了描述,故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综合考查了对 Watson 和 Crick 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理解。属于中等 难度题。 13.在 DNA复制开始时, 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 3H标记的脱氧胸苷 (3H-dT) 的培养基中, 3H-dT 可掺入正在复制的 DN

22、A分子中,使其带有放射性标记。几分钟后,将大肠杆菌转移 到含高剂量 3H-d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收集、裂解细胞,抽取其中的 DNA 进行放射 性自显影检测,结果如图所示(a、b、c 表示 DNA 上不同的位置) 。据图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A. 复制起始区在高放射性区域 B.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C. DNA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D. a-b-c 是一个完整的基因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开始一段时间将大肠杆菌放在含低剂量 3H 标记的脱氧胸苷(3H-dT) 的培养基中,这段时间中复制的 DNA 分子含有低放射性,将大肠杆菌放在含高剂量 3H-dT 的 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

23、间。 DNA 分子继续进行复制, 这段时间内形成的 DNA 分子具有高放射性, 由图可知, 中间区段有低放射性,两端为高放射性, 即 DNA 的复制起点, 在低放射区域,DNA 复制起点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 【详解】A.由分析可知:复制起始区在低放射性区域,A 错误; B.题中不能看出 DNA 复制为半保留复制,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DNA 复制从起始点向两个方向延伸,C 正确; D.a-b-c 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 DNA 分子,其上有许多基因,D 错误。 故选 C。 14. 某双链 DNA 分子含有 400 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 A:T:G:C1:2:3:4。下列表述 错误的是 A

24、. 该 DNA 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B. 该 DNA 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120 个 C. 该 DNA 分子中 4 种碱基的比例为 A:T:G:C3:3:7:7 D. 该 DNA 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 4 200种 【答案】BD 【分析】已知一条链上 A:T:G:C=1:2:3:4,即 A1:T1:G1:C1=1:2:3:4,根据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 A2: T2: G2: C2=2: 1: 4: 3 该基因中含有 400 个碱基, 则 A1=T2=20, T1=A2=40,G1=C2=60,C1=G2=80,即该 DNA分子中 A=T

25、=60个,C=G=140个。据此答题。 【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 DNA分子含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60 个,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特 点, 该基因片段连续复制两次, 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个, 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 DNA分子中 A=T=60个,C=G=140 个,则四种含氮碱基 A:T:G: C=3:3:7:7,C正确; D、总共有 400个碱基,则每一条链上的碱基总数是 200个,该 DNA分子中碱基比例已经 确定,所以碱基排列方式小于 4200种,D错误。 故选:BD。 【点睛】本题考查 DN

26、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题干信息计算出该 DNA 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数目,再结合其 延伸规律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 3H 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取出 根尖,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在第一个、第二个 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个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均如甲所示 B. 第二个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均如乙所示 C. 第三个细胞周期中 1/4 的染色体如丙所示 D. 图丙所

27、示染色体仅出现在第三个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一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每个单体中有一个 DNA 分子,每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均如甲所示,A 正 确;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一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 DNA 分子,共 4 条单链,一个 DNA 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另 3 条链没有放射性,染色体均如乙所示,B 正确;第三个细胞 周期中 1/2 的染色体如丙所示,1/2 的染色体如乙所示,C 错误;图丙所示染色体仅出现在 第三个细胞周期,D 正确。 【考点定位】DNA 在复制 【名师点睛】由 DNA 复制特点和染色单体关系入手,

28、DNA 是双链,复制时每一条链都是模 板。 16.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之间一般不同的是 A. 相邻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B. 碱基种类 C. (AG)/(TC)的比值 D. 碱基序列 【答案】D 【详解】A、相邻核苷酸之间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因此连接的方式相同,A项错误; B、组成 DNA分子的碱基都是 A、G、T、C 四种,B项错误; C、在双链 DNA分子中,因 CG、AT,(AG)/(TC)1,C 项错误; D、不同的 DNA 分子的碱基序列不同,D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 DNA 分子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与特异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 所学知识的要点

29、,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7.通常情况下,一个 DNA 分子复制完成后,新形成的 DNA 子链 A. 与 DNA 母链之一相同 B. 是 DNA 母链的片段 C. 与 DNA 母链完全不同 D. 与 DNA 母链相同,但 U 取代 T 【答案】A 【解析】DN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半保留复制,通常情况下,一个 DNA 分子复制完 成后,新形成的 DNA 子链与 DNA母链之一相同,选 A。 18.若以碱基顺序 5,-ATTCCATGCT-3,的 DNA为模板链,转录出的 mRNA 碱基顺序为 A. 从 5,端读起为 ATTCCATGCT B. 从 3,端读起为 U

30、AAGGUACGA C. 从 5,端读起为 AUUCCAUGCU D. 从 3,端读起为 TAAGGTACGA 【答案】B 【分析】1、转录是在细胞核中,以 DNA 解旋后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 AU、GC、TA、 CG 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 mRNA,mRNA 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1)转录的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2)转录的模板: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 (3)转录的原料:4 种核糖核苷酸 (4)转录的产物: 一条单链的 mRNA (5)转录的方向是由 5-3延伸。 【详解】我们知道 DNA 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故可推知,在进行转录时,转录出的 mRNA 和摸板链

31、之间也是反向的。故题中转录出的 mRNA 碱基顺序为:从 3 ,端读起为 UAAGGUACGA,B 正确。 故选 B。 19.中心法则揭示了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过程。结合下图分析,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肠杆菌 b 过程可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 B. HIV 遗传信息的流向包括 d、a、b、c 路径 C. b、e 过程的原料均为核糖核苷酸 D. c 过程中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D 【详解】A.据图分析,b 表示转录,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其细胞中的转录过程 可以发生在拟核区和细胞质中,A正确; B.HIV 的遗传物质是 RNA,其遗传信息的流向包括 d 逆转录、a 为 DNA 复制

32、、b 转录、c 翻译, B 正确; C.b 表示转录、e 表示 RNA 的复制,两个过程的产物都是 RNA,因此需要的原料都是核糖核 苷酸,C 正确; D.c 表示翻译, 该过程中 tRNA 上的反密码子与 mRNA 上的密码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错误。 故选 D。 20. 下图为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6 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 不正确的是 A. 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乙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7 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2 D. -5 与-6 后代乙病的再发风险率为 1/4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3 和-4

33、 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 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 ;-5 和-6 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 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 6 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用 B、b 表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 乙病为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正确; 只考虑甲病, -7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 1/2AA、 2/3Aa, 可见其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2/3,C 错误;只考虑乙病,-5 的基因型为 XBXb,-6

34、 的基因型为 XBY,他们后代乙病的再发风险率为 1/4,D 正确。 考点: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 及特点, 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 再结 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在牧草中, 某些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可以产氰 (HCN) 。 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情况如下图: (1)白花三叶草的产氰与不产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 。图中_的现象称为性 状分离。 (2)由图可知,白花三叶草是否产氰特性由_对等位基因决定,只有在_ 时才表现出产氰特性。 (3)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花三叶草植株中都含有合成氰的前体物,而

35、产氰糖苷是合成氰的 中间产物,推测基因可能是通过控制_来控制氰的合成,请用文字和箭头解释一 下产氰的生化途径: _ (4)为了证明上述推论,研究人员取图 1中 F2代各植株的叶片提取液,加入产氰糖苷前、 后分别测定产氰情况,预期加入后由不产氰变为产氰的植株比例为_。 (5)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由此可知 F2中不产氰白花三叶草的基因型有_种,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不产氰百花三叶草占_。 (6)国外报道称产氰牧草毒死牛只,有人怀疑该牧草是转基因植物,结合本题信息判断, 此种说法是否合理?理由是什么? _。 【答案】 (1). 产氰 (2). 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3).

36、2 (4). 两 个 基 因 位 点 都 有 显 性 基 因 (5). 酶 的 合 成 (6). (7). 3/16 (8). 5 (9). 5/16 (10). 题中信息显示非转基因牧草通过杂交发生基因重组也可以产生出产氤牧草, 所以此种说法是 不合理的。 分析】 1、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2、由题意可知:亲本都不产氰的情况下,后代却都是产氰性状,故可知产氰性状为隐性, 不产氰性状为显性; 又知白花三叶草植株中都含有合成氰的前体物, 而产氰糖苷是合成氰的 中间产物, 故可知产氰途径为: 合成氰的前体物产氰糖苷氰, 两个过程均由相关酶催化, 即酶 1 和酶

37、2,酶 1 和酶 2 分别由相关基因控制,故可知产氰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 F2的性状表现可知:F1为双显类型表现为产氰性状,故可知相关基因都为显性时表现为产氰 性状。 【详解】 (1)题干分析,由于亲本都为不产氰的性状,而子一代却是产氰性状,根据遗传定 律分析可知不产氰为显性性状, 故白花三叶草的产氰与不产氰性状中显性性状是不产氰。 图 中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2)由分析可知,白花三叶草是否产氰的特性由 2 对等位基因决定,只有在两个基因位点 都有显性基因时才表现出产氰特性。 (3)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花三叶草植株中都含有合成氰的前体物,而产氰糖苷是合

38、成氰的 中间产物, 推测基因可能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氰的合成, 请用文字和箭头解释一下产 氰的生化途径: (4)由分析可知:F2代中不产氰的比例占 7/16。其中有 3/16 不能合成产氰糖苷,3/16 的 能合成产氰糖苷,但后续的酶 2 不能合成导致不能产氰,为证实这一推测,研究人员取图 1 中 F2代各植株的叶片提取液,加入产氰糖苷前、后分别测定产氰情况,预期加入后由不产 氰变为产氰的植株比例为 3/16。 (5)在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符的情况下,可知 F2中不产氰白花三叶草的基因型有 5 种, 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不产氰百花三叶草占 5/16(两种杂合子各两份和一种隐性纯合子一 份)

39、。 (6)题中信息显示非转基因牧草通过杂交发生基因重组也可以产生出产氰牧草,所以认为 该牧草是转基因植物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点睛】注意题干中前后信息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近些年,研究人员在细胞减数分裂研究中有一些新发现,如图 1 所示。 (1) 图中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_细胞的产生过程 (部分染色体未标出) , 细胞中_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2)与“常规”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特征是 _。 两种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分别为_。 (3)在“逆反”减数分裂中,若 M细胞染色体发生不均等分配,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组 成为_。如果该时期细胞约 1/

40、4的出现了染色体不均分的情况,那么可以估算出约 _%的配子异常。 (4)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统计研究发现了染色体的分配规律,如图 2 所示这种分配规律及其 意义是: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_,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 料。 【答案】 (1). 卵 (2).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3). M I 姐妹染色体单体分 开,MII 同源染色体分离 (4). Ab 和 AB (5). AaBB 或无 A/a/B/b 基因 (6). 25% (7). 变异性(基因多样性)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

41、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 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 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 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1)图中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卵细胞的产生过程(部分染色体未标 出) ,细胞即初级卵母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 (2)与“常规”减数分裂相比,“逆反”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特征是 M I 姐妹染

42、色体 单体分开,MII 同源染色体分离。图 1 中可以看出:两种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分 别为 Ab 和 AB。 (3)在“逆反”减数分裂中,若 M细胞染色体发生不均等分配,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组 成为 AaBB 或无 A/a/B/b 基因。因为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故 如果该时期细胞约 1/4 的出现了染色体不均分的情况,那么可以估算出约 25%的配子异常。 (4)如图 2 显示重组染色体在卵细胞中出现的概率高,其意义是:卵细胞获得重组染色体 的概率高,后代具有更多变异性(基因多样性) ,为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点睛】在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的基础桑,认真分析

43、图示中非常规的信息,并能正确运用 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色素性视网膜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退行性视网膜疾病,严重者会丧失全部视力。 (1)研究人员对患病者的家族进行了_调查,制作了遗传系谱图,如图 1。 (2)从图 1分析可知,此病属于_性遗传病,但不能确认致病基因 P 所在的位置。 (3)研究人员对此家族中 IV-1 和 III-3 的 P 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部分结果如图 2。 图 2 显示异常 P 基因的碱基对变化是_。 结合图 1 和图 2,可以确认此病的遗传方式是_,III-2 的基因型是_。 (4)为了进一步探究发病机制,研究者将野生型 P基因和突变型 P 基因分别转入人体细胞 系

44、中,检测了 P 蛋白质的含量和 P 基因转录的 mRNA 含量,结果如图 3。 据图分析,P 基因的此种突变并不影响_过程,但导致其蛋白含量_。 推测 P 蛋白含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有:_。 (5)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延缓患者发病进程的大致思路。_ 【答案】 (1). 家系 (2). 隐 (3). C/G变为A/T (4). 伴X隐性 (5). XPXp (6). 转录 (7). 下降 (8). 合成 P 蛋白过程被抑制或 P 蛋白被降解 (9). 设计药 物,解除抑制 P 蛋白合成的限制或抑制 P 蛋白的降解;加大 P 蛋白的表达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调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病率的调查

45、;另一种是遗传方式的调查。对于发病 率的调查经常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 同时主要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展 开,并且调查的群体要求足够大;后者的调查方法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并且绘制出遗传系 谱图, 然后进行分析。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 数100% 【详解】 (1)当我们想要分析某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时,通常需要就患者家系展开调查,故研 究人员对患病者的家族进行了家族调查,并制作了遗传系谱图。 (2)从图 1 分析可知,由于正常的双亲生出了患病的孩子,故可知此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但不能确认致病基因 P 所在的位置。 (3)研究人员对此家族中 IV

46、-1 和 III-3 的 P 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图 2 结果显示出 IV-1 的 P 基因不是来自于 III-3, 应该来自 III-2, 故可知该致病基因的遗传属于伴 X 隐形遗传。 图 2 中比对碱基的结果显示:异常 P 基因的碱基对变化是 C/G 变为 A/T。 由图 1 可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 结合图 2 分析, 可以确认此病的遗传方式是伴 X 隐性, III-2 的基因型是 X PXp。 (4)为了进一步探究发病机制,研究者将野生型 P 基因和突变型 P 基因分别转入人体细胞 系中,检测了 P 蛋白质的含量和 P 基因转录的 mRNA 含量,图 3 中显示野生型 P 基因转入后

47、 在人体细胞中表达出了 P 蛋白;而突变型 P 基因转入人体细胞后并未表达出 P 蛋白,检测 P 基因转录的 mRNA 发现,在人体细胞中都进行了转录,故可推知: P 基因的此种突变并不影响转录过程,但导致其蛋白含量下降。 P 蛋白含量下降可能的原因有:合成 P 蛋白过程被抑制或 P 蛋白被降解。 (5)为延缓患者发病进程根据分析可以通过设计药物,解除抑制 P 蛋白合成的限制或抑制 P 蛋白的降解;加大 P 蛋白的表达。 【点睛】 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有用信息是解答本题的 正确方法。 24.研究者取野生型小鼠(I+I-)的胚胎干细胞转入胚胎干细胞,用含新霉素抗

48、性基因替换 I+ 基因的外显子 2 片段使其变为失去功能的 I-基因, 再将突变的胚胎干细胞移回野生型小鼠胚 胎,培育出带突变基因(I-)的杂合子小鼠。用此杂合体小鼠与野生型小鼠进行杂交实验, 并通过 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小鼠的基因型,结果如图 b。 (1)检测小鼠的基因型,需根据_序列设计 DNA分子探针。根据杂交实验结果推测, I基因的功能是与_有关。 (2)分析系谱图_(能/不能)判断 I+、I-基因的显、隐性,理由是_。 (3)只有突变基因来自_(父本/母本)时,杂合子小鼠才表现出发育迟缓,由此推 测来自_的 I基因在体细胞中不表达。 (4)为验证以上推测,提取小鼠体细胞的总 RNA,检测 Actin基因(编码细胞骨架蛋白) 和新霉素基因的 RNA,请将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