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1920202020 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语文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二)语文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用橡皮擦干净
2、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效。 3.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一个 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学界越来越进入到“史实还原”的阶 段在意识到要注重还原事实、还原历史现场之后,“中国文论”研
3、究越来越多探向历史维度。当下学 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 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 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这个新论述就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 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 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艺术 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不
4、同于西方文学对虚 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诗人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 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 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景及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 “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 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正在 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 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
5、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从大的方面来说,中 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 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悖论:有时候,只有 从文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 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 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 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
6、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 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响。 (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论研究的发展与传统文学中大量新事实被发现关系密切,而这又缘于在中国文化根性的寻找中展 开的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 B. 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是因为它们摆脱了前面几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带 来的局限,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论述。 C. 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中国文艺自身的新事实新意义,和在对当代文艺 解释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 D. 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关于中国网络
7、小说与传统文化伦理、价值观的表述,表现了中国文论的核心价 值在当代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必要性,并指明了中国文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B. 文章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在文学边界的扩大和文学功能的再发现。 C. 文章第三段详细地论述了中国文论研究中面临的机遇和遇到的诸多问题与挑战。 D. 全文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阐释了中国文论研究的成果,也分析了其时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研究发现,中国文学重视非虚构而排斥虚构,特别是在那些古典诗歌中,诗人写的是亲身闻见、亲身经
8、 历的情景及情感。 B. 中国文论关于非虚构和虚构的研究成果,论证了文学跟普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非少数人秀异的语 文游戏和奇妙幻想。 C. 更新文艺研究眼光,发现文学艺术新事实,进入对中国文艺重新认识的时代,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 会普遍文化自觉密切相关。 D. 对于当下文学活动中仍然发挥作用的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者都具有自 觉的文化意识。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 “因
9、为它们摆脱了前面几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带来的局限,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论述”表述错误。在此 处“他们”指代的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的研究”,而文中“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 阶段带来的局限”,是指中国文论要避免局限性;而且“摆脱”与“避免”含义有不同之处。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 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 项, “详细地论述”表述错误,文本第三段
10、只是谈到了中国文论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并没有展开详细论 述。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 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 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 项,“排斥虚构”于文无据,原文中只是在强调中国文学中非虚构的重要地位。 B 项,“而非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和奇妙幻想”表述错误,原
11、文是“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 幻想”。 D 项,“文学艺术的创作者都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表述绝对化“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 识”,并不意味着都具有。 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 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12、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 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 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 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 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 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
13、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 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 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 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 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 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
14、有合理的逻辑 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 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的图书出版发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实现 从“书荒”到“书海”的巨大跨越,出版物销售总额近四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发行大国。 出版 社 年出版图书种 类 年总印数 国有图书发行网点 1978 年 105 14987 37 亿 8600 多
15、2017580多 近 50 万 92.4 亿 22.5 万 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1 月 15 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出版低谷期。改革开放是一个历史性节点,出版社数量迅速 增长,出书规模成倍扩大,发行渠道单一、流通体制落后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出版社有了更多的 自主权,由此进入发展高峰期。出版业的春天也让当时的人们告别了阅读饥渴。在这个阶段,国人刚刚从 思想桎梏中解放出来,渴望能够放眼看世界,各出版社开始大量重印中外文学名著,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等大师的作品进入国人的阅读视野,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强烈的阅读热潮。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版业迎
16、来市场经济大潮,读者开始有了自己的阅读需求,并懂得了选择。在市 场竞争中,出版社积极把握读者喜好,及时发现具有畅销潜质的图书。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优质的内 容加上有效的营销宣传,不仅让该书热卖,也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一阵“文化大散文”的热潮。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和阅读分化与过剩的时代。图书品种越来越多,但单品 种效益越来越低,加之读者对图书轻松与速食化的偏好,使得图书的上架周期越来越短,出版业竞争日趋 加剧。这对出版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现象级的畅销书频出;另一方面,经典的常销作品难 以脱颖而出。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产品的普及,我国国民数
17、字阅读率逐步上升,很多经典和畅 销书被制作成电子书,网络文学也得到迅速发展。相比于纸质书,数字阅读产品廉价、便捷,对纸质书的 销量形成冲击。尽管数字阅读接触率不断提升,但对于经典文学、专业知识等内容的“深阅读”,大部分 读者仍首选纸质阅读形式。此外,纸质书也具有数字阅读所不具备的收藏价值,数字阅读对纸质书的冲击 并非颠覆性的,而是要求行业参与者去探寻两者结合的新商业模式。面对读者群的细分、阅读需求的多元 化、产品形态的日渐融合,出版业必须一直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且近几年的“变”不仅体现在出版物 的内容质量上,更多地体现在形态、渠道与技术方面。 (摘编自出版商务周刊2018 年 11 月 19
18、 日) 材料三: 改革开放初期,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外出版同仁学习,成为我国出版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主流。随 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版权贸易逐步开展起来,据统计,19922001 年,我国引进图书版权 3.8 万 种左右,占当时新书出版总品种的 5.3%;输出图书品种 5000 余种,占新书总品种的 0.7%。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出版业也逐渐迈出了走 向世界的步伐。16 年间,出版“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实施,版权贸易 逆差不断缩小,出版物实物出口总量和金额稳步增长,数字出版产品海外销售势头强劲,印刷加工服务出
19、 口顺差优势明显,企业和资本“走出去”步伐加快,海外布局得以优化,打造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内容品 牌。 十九大以来,出版业将“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作为新时期“走出 去”工作的重点之一,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既有模式,不断创新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多种方 式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充分发挥出版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文化纽带作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26 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的出版社数目年出版图书种类、年总印数都大幅增长,我国实现从“书荒”到 “书海”的巨大跨越。 B.
20、文化苦旅得以热卖,在当时社会上掀起了一阵“文化大散文”的热潮,是因为出版社采取了有效的 营销宣传手段。 C.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各有优势,数字阅读廉价、便捷,阅读率不断提高,但在经典文学、专业知识等内 容的“深阅读”上纸质阅读有优势。 D. 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后,版权贸易开展起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 背景下,版权贸易逆差在缩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初期,出版业快速发展,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阅读内容,托尔斯泰等大师的作品进入国人的阅读 视野,中华大地掀起阅读热潮。 B. 图书的上架周期变短,出版业竞争加剧,使得现
21、象级的畅销书频出,经典的常销作品难以脱颖而出,出 版社应在这些挑战中发现机遇。 C. 数字阅读对纸质书的冲击,要求出版行业参与者去探寻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结合的新商业模式,出版业 需更新形态、渠道与技术。 D. 新时期出版业要“走出去”,进一步推进版权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既有模式,创新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中 外文化交流,发挥文化纽带作用。 6. 上面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B 6. 材料一侧重介绍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从“书荒”到“书海”巨大跨越的数据表现。材料二侧重介绍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历程及其翻天覆地的变化。材料三侧重介
22、绍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 出版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 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B 项,“是因为出版社采取了有效的营销宣传手段”以偏概全。原文是因为“优质的内容加上有效的营销宣 传”。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 “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23、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 项,“使得现象级的畅销书频出,经典的常销作品难以脱颖而出,出版社应在这些挑战中发现机遇”,表 述有误,“现象级的畅销书频出”是机遇,不是挑战。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及“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题实质是考查分析作品结 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写作脉络和材料进行概括。 本题:材料一是文字加表格,结合文章“据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的图 书出版发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从“书荒”到
24、“书海”的巨大跨越”,可概括为侧重介绍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从“书荒”到“书海”巨大跨越的数据表现。材料二结合文章内容,“改革开放前,我国经历了 很长一段时间的出版低谷期”“在 20 世纪 90 年代,出版业迎来市场经济大潮”“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 出版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和阅读分化与过剩的时代”,可概括为侧重介绍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发 展历程及其翻天覆地的变化。材料三“改革开放初期,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外出版同仁学习,成为我国出 版业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的主流”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的 背景下,出版业也逐渐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可总
25、结为侧重介绍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出版业的对外交 流与国际合作。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 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 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 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 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
26、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 “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 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 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 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箬叶飘香 刘国芳 快过节了,李家村的李茂老汉要去王坊村摘箬叶。这一带只有王坊村附近长
27、着野生的箬竹,是在王坊 村通往后山的路上。 每到端午节,那里的路两边全是飘着清香的箬叶,很多人都会去摘箬叶。这样,王坊村来来往往都是 人。快过节的那几天,王坊村很热闹。 吃过早饭,李茂老汉拿把剪刀出门了。说是摘箬叶,其实是剪,用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从箬竹上剪下 来。但出门后李茂老汉没有直接去王坊村,而是在村里转,他先转到了李婆婆家门外,喊:“李婆婆 李婆婆” 没人回答他。 李茂老汉仍喊:“李婆婆,人呢?” 隔壁的李长水应了一声,说:“李婆婆不在家,身体不好,前两天被她妞接到抚州去了。” 李茂老汉说:“李婆婆也走了,我们村又少了一个人。” 李长水说:“还有李发财,年纪大了没办法,也被他崽接走了。”
28、 李茂老汉又长叹一声说:“都走了,村里没几个人了。” 李长水说:“哪天你也会去你崽那里,到时村里真就没几个人了。” 李茂老汉说:“我不去城里,住不惯,要去早去了。” 李长水说:“那是,我也不愿去城里。” 李茂老汉没把这话继续下去,只问:“你去王坊村摘箬叶吗?” 李长水说:“去。” 李茂老汉说:“村里还有谁去,喊了一起去。” 李长水说:“还有三公和旺根。” 李茂老汉说:“去喊他们。” 很快,他们见到了三公和旺根,几个人一起出村。路上,李茂老汉看看他们几个,叹一口气说:“村 里就剩下我们几个老家伙了。” 李长水说:“没想到现在乡下会变成这样。” 旺根说:“以前村里热热闹闹的,多好。” 三公说:“等
29、我们老了,村里估计一个人都没有了。” 说着,几个人一起叹气。 不一会儿,他们到了王坊村。很多人在这里摘箬叶,认识的人相互打着招呼。一个说:“你也来了。” 一个答:“来了。” 穿过王坊村,是一条通往后山的路,路两边的箬竹上长满了翠翠绿绿的箬叶。李茂老汉他们就在路边 停下来,拿剪刀一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箬叶一股清香,李茂老汉把剪下来的箬叶放在鼻子下闻,说:“这 箬叶真香,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大家纷纷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每人剪了一大把箬叶,够包粽子了。但他们没走,仍在那儿待着,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竟然还有一家 老小开着车来的城里人。 看了一会儿, 李茂老汉说: “看见这么多
30、人, 我就想起以前我们村也是这样热闹。 ” 几天后,李茂老汉再次去了王坊村,这次没有带剪刀,而是找了把锄头来挖箬竹,连根一起挖。差不 多挖了一个上午,他挖了一大捆,扛在肩上往回走。路上,有人见他扛着一大捆箬竹,就问:“你挖这些 箬竹做什么?” 李茂老汉说:“我想把这些箬竹栽在我们村子边上。” 回来后,李茂老汉在村外的路边栽起那些箬竹来。从挖坑到浇水,他忙了整整一个下午。全部栽完, 已是傍晚了,李茂老汉累坏了,坐在路边歇着。忽然,李茂老汉发现他栽的箬竹长大了,蓬蓬勃勃地把路 两边都长满了。有几个人来了,李茂老汉见了,喊着他们说:“你们去哪里?” 他们说:“来这儿摘箬叶呀。”说着,他们拿出剪刀,一
31、片一片把箬叶剪下来。李茂老汉闻到一股箬 叶的清香。这香味让李茂老汉兴奋起来,说:“箬叶飘香,你们闻到了吗?” 他们说:“闻到了。” 李茂老汉说:“闻到它的味道,就像闻到端午节的味道。” 几个人说:“是有端午节的味道。” 李茂老汉又说:“你们知道吗?这些箬竹是我栽的。” 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 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 李茂老汉笑了。这时一个人拍着他说:“老茂老茂,你怎么睡在这里?” 李茂老汉被人拍醒了,揉揉眼,才知道自己刚才是在做梦。看着路两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 老汉又笑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
32、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茂老汉和李长水去摘箬叶前有关是否进城生活的对话,反映了当下农村逐渐零落以及农村老人进城生 活不习惯却因年老体弱不得不进城的境况。 B. 小说中提到的“端午节的味道” ,表面上是说箬叶的清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香味以及乡村 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C. 小说后面写到了李茂老汉的梦境,而且与前面他去摘箬叶时情节基本一样,这样写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 比,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 D. 小说内容看似浅显却情蕴其中,语言较为平实却淡而有味,通过叙写李茂老汉剪摘箬叶和挖种箬竹的行 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可亲可敬的农民形象。 8. 小说以“箬
33、叶飘香”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9. 小说最后两段分别写到李茂老汉的“笑” ,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突出内容,点明故事的基本内容是围绕“箬叶”来写其价值和给人的美好印象。照 应情节,“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结构圆合。暗示主题,以端午节 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题目富有文采,寓意美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 的阅读兴趣。 9. 同:两处“笑”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异:第处梦境中的“笑”还表现出栽箬竹得到大家认可的满足感和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幸福感。 第处现实中的“笑”还
34、表现出对箬竹长大后城里人回乡、农村变得热闹的憧憬,对乡村生活改变的期盼 和自信。 (第处也可答:“表现了李茂老汉对乡村零落的担忧与无奈”或“表现了李茂老汉在无奈中怀抱 希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重在表现对农村凋敝现实的感伤”错误,结合主旨,以端午节摘箬叶包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闹的 乡村生活的追求。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 重点
35、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 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 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 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 妙,吸引读者。 内容上,故事的基本内容是李茂老汉现实和梦境中摘箬叶的情节,这篇文章是围绕“箬叶”来写的;结构 上,“箬叶飘香”在文中开头、中间、结尾出现三次,呼应标题,结构严谨。主题上,以端午节摘箬叶包 粽子来表现对团聚、热
36、闹的乡村生活的追求。题目富有文采,“箬叶飘香”,其实是指用箬叶包的粽子的 香味以及乡村人过端午节时渴望村里热闹的幸福感寓意美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神态描写的含义,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区 别异同点。 本题: 异:第处梦境中的“笑”,结合前文梦境里热闹的乡村生活“他们说:知道,你做了一件好事。这些 天每天有人来摘箬叶,连城里的妞和崽有的也回来了,我们村一下子热闹了,像过节”,栽箬竹得到大 家认可,看到家人回来、村里热闹的场景,此时李茂老汉的笑,表现出满足感幸福感。第处“看着路两 边那些他刚刚栽下的箬竹,李茂老汉又笑了”,此处
37、是现实中的“笑”,这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对乡 村生活改变的期盼和自信。 同:两处“笑”,对梦境的和现实的反应,都表现了李茂老汉纯朴善良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武帝第三子也。永初元年,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 。是岁来 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辩断称旨,武帝甚悦。景平二年,少帝废,百官议所立。是时, 司空徐羡之等新有弑害,及銮驾西迎,人怀疑惧。帝曰:“诸公受遗,不容背
38、贰;且劳臣旧将,内外充满, 今兵力又足以制物,夫何所疑!”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皇帝即位于中堂,大赦,改元 。戊戌,拜太庙。 十五年,立儒学馆于北郊。十六年,命著作佐郎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多就业 者。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政化,称元嘉焉。二十二年九月葵酉,宴于武帐堂,上将行,敕诸子且勿 食,至会所赐馔。日旰,食不至,有饥色。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 二十六冬十月甲辰,以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为征北将军。二十七年二月,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 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帝登烽火楼 极望,
39、不悦,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 甲申,使馈百牢 于魏。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所过州郡,赤地无余。三十年二月 甲子 ,帝崩于合殿,时年四十七。帝聪明仁厚,雅重文儒,躬勤政事,孜孜无怠。于时政平讼理,朝野悦 睦,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又性存俭约,不好奢侈。车府令尝以辇篷故,请改易之;又辇席旧以乌皮缘故, 欲代以紫皮,上以竹篷未至于坏,紫色贵,并不听改。其率素如此云。 (节选自南史宋文帝本纪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
40、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 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B.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 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C.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 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D. 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 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隶书”即真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而
41、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后世有“汉隶唐楷”之 称。 B. “改元”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特别是新皇帝即位常要改变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 “百牢”即一百份牢,“牢”是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为“太牢”,羊猪各一为“少 牢” 。 D. 我国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甲子”这里是用于支来纪日,前一位是“癸亥” ,后一位是“乙 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断案有方,临事颇有主见。父亲命他审讯建康狱囚,他断案都符合父亲心意;司空徐羡之迎立他当 皇帝时,他遇事不疑,问题分析透彻。 B. 文帝年少有为,重视文
42、儒教化。他十四岁时已广泛涉猎经史,后来开办了儒学、史学、文学,很多人前 来求学,后人都称赞元嘉时期治政教化好。 C. 文帝北伐失利,又被北魏反攻。他任命扬州刺史始兴王刘浚为征北将军,坚持北伐,招致北魏反击,后 被掳走一万多户,战乱之后的州郡一片荒芜。 D. 文帝不好奢侈,崇尚朴素节俭。车府令曾请改换车辇的竹篷,并请用紫皮车辇替换原来的乌皮车辇,他 认为竹篷还没坏,紫皮贵,就没有答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 (2)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43、(1)文帝告诫儿子们说:“你们从小生活在富裕安适中,今天想让你们知道饥饿困苦,知道要节俭。” (2)现在士人庶民劳苦生怨,我不得不惭愧,给大臣带来的忧虑,在于我的过错啊。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 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这段话是说“二十七年二月,魏军攻打悬瓠,因为战争
44、,减免 百官奉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领大众到达瓜步,扬言想要渡过长江,京都震惊担忧。壬午, 内外戒严,沿着长江六七百里船只相连”,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 “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意思是因为战争,减免百官奉禄三分之一,“百官俸禄三分之一”是动词 “减”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AC 两项; “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意思是“魏太武帝率领大众到达瓜步”,“至瓜步”构成动宾结构,不能断开, 而“瓜步声欲度江”则解释不通,排除 B。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45、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A 项, “隶书”即真书,错误,隶书,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 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楷书,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 正书。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 “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46、,再与选项进 行比较分析。 本题,D 项,“并请用紫皮车辇替换原来的乌皮车辇”错误,从文中来看, “又辇席旧以乌皮缘故,欲代 以紫皮,上以竹篷未至于坏,紫色贵,并不听改”,应是紫色辇席,而不是紫色的车辇。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 第一句,诫,告诫;汝曹,你们;丰佚,富裕安适。 第二句,今日士庶,士人庶民;劳怨,劳苦生怨;贻,留下。 译文:太祖文皇帝讳名义隆,武帝第三子也。永初元
47、年,时年十四,身高七尺五寸,广泛涉猎、阅读经史, 擅长隶书。这年来朝,武帝正在听理诉讼,审案,于是派宋文帝审问建康监狱的囚犯,辨析裁断符合上意, 武帝非常高兴。景平二年,少帝被废,百官商讨继承的人。这时,司空徐羡之与他人合谋杀害的汉少帝, 等到百官备好车辇迎接宋文帝,人人都疑虑恐惧。宋文帝说:“大臣接受皇帝的遗命以辅政,不容背叛,有 二心;而且功臣旧将,布满朝廷内外,今兵力又足以制服叛乱,我又有什么疑虑呢!”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 皇帝在中堂即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元。戊戌,祭拜帝王祖庙。十五年,在北郊立儒学馆。十六年,命 著作佐郎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多求学的人。江东的风
48、俗,在这一时期是最美 的,后代评论前世的政治和教化,都称赞元嘉时期。二十二年九月癸酉,在武帐堂集会,皇上将要出行, 下令孩子们不要吃饭,到约定会见的处所赐给食物、菜肴。天色晚了,食物也没到,大家都饿了。 文帝告 诫儿子们说:“你们从小生活在富裕安适中,今天想让你们知道饥饿困苦,知道要节俭。”二十六年冬十 月甲辰,扬州刺史始兴王浚担任征北将军。二十七年二月,魏军攻打悬瓠,因为战争,减免百官奉禄三分 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领大众到达瓜步,扬言想要渡过长江,京都震惊担忧。壬午,内外戒严, 沿着长江六七百里船只相连。文帝登烽火楼远望,很不高兴,对江湛说:“北伐之计同意的人很少,现在 士人庶民劳苦
49、生怨,我不得不惭愧,给大臣带来的忧虑,在于我的过错啊。甲申,派人给魏馈赠一百份牢 (牢,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豕各一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 。魏太武帝从瓜步逃回,俘虏住 在广陵的一万人家北退,所过州郡,都是经过战乱或灾荒后荒无人烟的景象。三十年二月甲子,文帝死在 合殿,时年四十七。帝聪明仁厚,非常重视文儒,亲自勤于政事,没有懈怠。在当时国家安定,官司很快 得到正确处理,朝野和睦,在江左,没有这种情况。他生性崇尚节俭,不喜欢奢侈。车府令曾经因为辇破 旧,请更换车辇;又因为车辇的席字原是用乌皮的原因,想用紫皮来替代,文帝认为竹篷没坏,紫色贵重, 并不允许更换。他的简朴、质朴就是这样。 (节选自南史宋文帝本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 无力凭栏杆。 注杨贵妃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牡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