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16 1 A B C 2 A B C 3 A B C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2月模拟试题(三)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 D 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 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
2、价值不大。 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 D 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 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 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 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
3、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 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 D 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 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 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 长
4、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 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 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 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 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
5、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 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 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 尔奖,也不是以地区 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 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
6、,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 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 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 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 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 2 / 16 族 就 国 大 汪 独 是 西 标 族 作 中 不 将 化 民 就 国 彼 适 文 区 作 文 文 待 文 1 / 4 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
7、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B.如果诺贝尔 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2.下列对原 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8、o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3.根据原文 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 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 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
9、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 一定制衡作 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 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题。 材料一材料一: :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正处于各方军阀的混战,各种政权此起彼伏,但思想领域也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尤其是北 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 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 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 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同时,先进刊
10、物的发表给中华大地 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 特的进步青年。 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不仅仅表达他们对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的不满,对 列强侵占国土 的强烈谴责,更是在发出他们这一代人对于这个残破的国家的呐喊,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步青年们对这个国家 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这场运动留下一个非常 可贵的精神财富希望,正是这笔精神财富支撑着后来的先烈们去战斗、开辟与探索。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 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
11、青年和学生思考与学习。 (“前尘尽后”微博 年 11 月 12 日,有删改) 材料二材料二: :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 ,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 o 时间之生命” 1915 年 9 月 15 日,陈独秀在他租住的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即今天的南昌路 100 弄 2 号,为 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撰写发刊词敬告青年。同年 6 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决定给中国的青 3 / 16 4 A B C 5 A B C 6 年办本杂志。36 岁的他,满腔热情地将国家
12、的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他在发刊词中列举“新青年的六大标 准”,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 非想象的”。 100 多年后的今天,伫立在两层小楼前,重读这篇 3000 多字的敬告青年,仍有振聋发聩之感:先 有新青年,才有新国家,青年才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如今,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聆听历史深处那热烈的憧憬、 热情的冀望。“予所欲涕泣陈词者, D 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独立、进取、开放、脚踏实地、富于理性的一代人,正在为了新时代 的光荣和梦想,奋发前行。 (光明日报 年 11 月 08 日,有
13、删改) 材料三材料三: : 1896 年 10 月,高君宇出生在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封建大户人家。受父亲的影响,他思想活跃,接纳新生事物, 向往变革与革命。 1916 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参加各种进步社团,广泛接触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和学生,在北大崭露 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 年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组织 D 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高君宇也以其“弘毅果敢”的爱国壮举,被誉为“中国青年革命之健将”。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是全国 50 余名党员之一。 1924 年 12 月起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 192
14、5 年 3 月 5 日在北京病逝,时年 29 岁。 伟大的信仰让高君宇充满力量,他因奔波不息积劳成疾,却不顾个人安危,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 己的生命。 他如同闪电一般,划破旧世界的黑暗,悄然点亮中国的未来。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写在自己照片上 的一首言志 诗,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人民日报 年 04 月 18 日,有删改) 材料四材料四: : 年 5 月 4 日,中国青年报与腾讯 QQ 联合发布00 后画像报 告。 (中青在线 年 05 月 07 日,有删改) 4 / 16 青 利 先 , 正 ) 新 露 织 自 上 )
15、) 2 / 4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等影响下,北京大学学生拥有了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B.陈独秀将国 家希望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在杂志的发刊词中提出理想中的青年的标准,强调了新青 年对于新国家的意义所在。 C.高君宇思想活跃,考进北大后参加各种进步社团,成为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了五四运动。 D.对于“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现代化强国“,约八成的 00 后受访者表示知情,约三成 00 后受访者表示要“发奋努力, 为实现强国目标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运动中,学生和青年走上
16、街头抗议,表达愤怒,发出呐喊,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和希望。 B.高君宇冲破家庭阻碍,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是那个时代 青年的杰出 代表。 C.绝大多数 00 后积极向上,认识到个人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同时,其中一些人也相信个人天赋和良好机遇的作用。 D.前三则都淡及 20 世纪前期的中国青年,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可贵精神,给现代中国的青 年树立了榜样。 6.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
17、,小题,15 15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塔铺塔铺( (第四章第四章) ) 刘震云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 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 仁疼,一见课本 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 资料。于是掀 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 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 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
18、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 资料的,对没 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 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 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 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我说:“还 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
19、:“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 ,把馍袋塞 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 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开始有 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 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5 / 16 C 8 9 1 A B C 1 A B C 1 A B C 1 于是
20、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 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 爱莲。 D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李爱 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 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21、!”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 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 解开夹袄扣,又解开 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 理 ” 。李爱莲又抢过去,看 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 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
22、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 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 D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D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 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我说 “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
23、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 一起向回 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 “我“ D 去借书作铺垫。 B.小说中,“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 6 / 16 二 一 走 夹 ” 殷 是 , “ 精 3 / 4 准传神。 C.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 事有张有 弛。 D.小说使用了
24、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 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8.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 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 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0- -13 13 题。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 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
25、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 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 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建 储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 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 矣。”固争之,遂下有司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 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 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
26、曰:“锡宴不赴,是不虔 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 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 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o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 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 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 持禄固宠云。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A.公亮立斗门/
27、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B.公亮立斗门 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C.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 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D.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11.下列对文 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 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
28、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12.下列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 工程,将水引 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 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 往调解,边地双方
29、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 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 / 16 1 A C 1 A B C 1 A C 2 2 2 (1)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 (2)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 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桥州桥 王安石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今 夜重闻旧呜咽,
30、却看山月话州桥。 州桥州桥 D 范成大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 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山椒:山顶。这里 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州桥:与王诗所咏为同 一座桥。此诗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诗人奉命出使金国经过当时被金占领的汴京时所作。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先写于州桥踏月,思念家乡,后写在家乡赏月,因再次听到生民哭声而忆及汴京。B.王诗中两 次写到州桥和溪流,时空转换,交叉渲染,写出了人事的变迁和情感
31、的变化。C.范诗通过两个典型细 节“等”“询”,将强烈感情浓缩于此,真切而炽热,撼人心灵。 D.范诗末句中的一个“真”字,真切写出了被金占领区域的“父老”的哀怨、思念与失望。 15.这两首诗虽内容各异,但都体现了一个“思”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思”的异同。 二、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 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2) 琵 琶 行 中 既 交 待 秋 天 的 背 景 又 蕴 含 离 别 之 意 的 句 子 是 : “ , 。”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
32、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诗句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从登鹳雀楼这类耳熟能详的唐诗 经典,到 乡 愁 这样的现代佳作,经典诗词 。当下社会,经典诗词更需要赋予鲜活的新生命,让这些 千百年的经典诗词随着优美旋律飞进每个人的心田,飞遍社会的角角落落,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当前,人们对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不断升温,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 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展现。例如,热播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为
33、观 众打开了一扇气 象万千的文学经典之门,让传统文化重新 出蓬勃生机。 文学经典必然含情、传情、怡情,它本就是“以情流传”的,无论时光过去多久,( )。它们早已化为民族精 神的一部分,千年之后,依然让品读历史的人 。我们将传承诗词的经典精品献给人 们,用经典诗词、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希望这些底蕴深厚、魅力无限的艺术经典能够持续 当 代文化风尚。 8 / 16 山 : 时 是 , 迁 诗 让 , 观 已 给 当 4 / 4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沁人心腑 萌发 心悦诚服 引领 B.感同身受 焕发 心悦诚服 指引C.感同身 受 萌发 心驰神往 指引 D.沁人心腑
34、 焕发 心驰神往 引领18.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化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 的展现。 B.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展现了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 果。 C.不仅体现了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转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的 展现。 D.不仅是现代人对精神文化溯源寻根的渴求的体现,而且是全社会创造性蜕变古老中国智慧精髓成果 的展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中蕴含着永恒不灭的真善美 B.其中蕴含的真善美永恒不
35、灭 C.真善美蕴含在其中,永恒不灭 D.真善美永恒不灭地蕴含在其中 20.请概括慕课的四个特点。(每条不超过 6 个字) 慕课(MOOC),即大规模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完全不同于近十年兴起的教学视频和网络公开课,是一种将分布 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成千上万个学习者通过教与学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线上公开课程。它 以 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 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它的授课充分运用 动 画、视频、微课程和小测试等 手段,使教学深入浅出,更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线上你问我答,亦学亦 师,形成强大的线上学习社区,极大促进了师 生间的互动教学、学生间的协同学习。 21.下面的示例是
36、一学生学习课文兰亭集序后写的一副对联。请你从下面课文中任选一篇写一幅对联。要求:每 副对联至少表现课文(景物、情感、主旨等)中的一项内容,字数不得少于 14 字,不必讲究严格的平仄。 示例兰亭集序:流觞曲水咏兰亭盛事 俯首幽思叹人生兴怀 课文:滕王阁序赤壁赋逍遥游归去来兮辞边城游褒禅山记 四、写作(四、写作(60 60 分)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杨文医生还尸骨未寒, 1 月 20 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发生伤医事件,多名医生被砍伤,其中陶勇 医生受伤最为严重,后脑勺、胳膊多处被砍伤,左手被砍断,他将再 也无法拿起手术刀。 材料二:2003 年感动中国人物钟南山院士在
37、当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是最早质疑权威专家,参与并 领导了整个抗击非典疫情的工作。17 年后,武汉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他号召群众“没 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可是 84 岁高龄的他毅然前往疫情一线。 材料三:“ 新型冠状病毒” 来势汹汹, 北大一院呼吸科主任王广发被隔离, 武汉前线医务人员被感 染 材料四:同济医院第二批志愿者报名已经满员, 一封报名加入治疗病毒性肺炎治疗活动的申请书中写道: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材料五:1 月 21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他们医治我们,我们守护他们:是他们,以仁心仁术在我们与疾 病之间筑起了一堵墙,以担当、付出、坚守载起了无数人的希望。 在这疫情严峻的
38、特殊时期,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感恩、信 赖、呵护医务工作者,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发出呼吁,提出希望。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 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高三语文模拟题(三)参考答案高三语文模拟题(三)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1.(3 分)C(A 项,改变了“矛盾”的性质,第一段说“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 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B 项,推理不成立,第
39、二段 9 / 16 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而“需要更恰当的奖 项”不代表不需要诺贝尔奖。D 项,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 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其中“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 立足民族性) 2.(3 分)D(变可然性为必然性。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 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 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种“希望”和
40、“战胜”并不必然出现) 3.(3 分)C (“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4.(3 分)A (曲解文意。原文是讲“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人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北 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且谈到“同时,先进刊物的发表给 中华大地时常刮来新思想的浪潮,这些都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说明是独特的进步青年,不单是李 大钊等人的影响,还包括北大的教育理念及先进刊物的作用) 5.(3 分)C(A.曲解文意。原文说,这些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是“向人们昭告着这个时代的进
41、步青年们对这 个国家还有希望,他们还在为这个国家的存亡殚精竭虑,他们还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抱有美好的希冀!”而不是说 “表明了学生和青年才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才”的意思是表明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除了学生和青 年,没有他人。这于情理不合,表意绝对。B.曲解文意。原文中说,高君宇参加过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 年 3 月 5 日在北京病逝。选项认为他“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把“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的 原因和“参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直接联系在一起,是强加因果。C.联系材料四图表内容可以推知正确。D.材料二 提到的是陈独秀撰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的基本内容及意
42、义,并没有提及“中国青年, 他们在国家民族的危急存 亡关头的英勇事迹和可贵精神”选项认为“前三则都谈及”,表意范围扩大,理解错误。故选 C。 ) 6.(6 分) 教育引领:借助导师和榜样的力量,让自己明确发展的方向,敢于作为。 精神塑造: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热爱祖国,勇于担当。 投身社会实践: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不断地进取、追求,脚踏实地、勇于实践。 解析:结合前三则材料,分析要让新时代的青年,在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 需 要从文中找与信息相关的关键句,再进行概括。比如材料一中介绍了“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 放的学风这些都塑造了
43、那个时代的独特的进步青年”,这强调的是导师的引领作用;材料结尾处说 “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勇敢追求未来的精神值得一百年后我们的青年和学生 思考与学习”,这提示的是要借助榜样的力量。这两点都是教育的引领。材料二写及胡适的敬告青年,提到了 “新青年的六大标准”,这可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自主”“进步”“进取”等。材料三高君宇的事例, 让我们看 到的是信仰的力量,随时准备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的担当。材料四通过00 后画像报告,可以肯定他们靠努力奋 斗追求成功的意识,但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问题上还要注意引导更多人关注国家民族的未来, 投身社会实践。 根据分析,需要列角度分
44、点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7.(3 分)C(“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 ”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 写) 8.(6 分)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信心十足。父 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坚强倔强。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 意。 解析:“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 二百三“,体现出爹对儿子的爱,为了找复习资料徒步一百八十里,而“满有信心,的语言,也表现出他的自信倔强; “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
45、涸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 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体现出父亲的坚强。 9.(6 分)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合情合理)。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留下空白, 激发读者想象。 10 / 16 解析: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父亲找资料之前和找到资料之后的事情,但并未交代父亲寻找资料的过程,这样故意 留下部分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根据原文第段“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
46、脚上,密 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可知,对父亲“血脚“的直接描写也侧面表现了他寻找资料的 不易,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小说以第一视角叙事,在“我”的视角叙述下,是不清楚父亲寻找资料的过程的, 这样也合乎情理。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4 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10.(3 分)A(根据句意断句。“泄水入曹娥江”指将湖水泄入曹娥江,句意完整,前后断句,排除 BC.“窜” 的宾语是“他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A.译文: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 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
47、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 用关闭大门) 11.(3 分)C(“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12.(3 分)C(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 边害讫 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13.(10 分) (1)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 隐藏
48、起来了吧。“尝”,曾经;“亡”,丢失;“诘盗”,诘查盗贼;“殆”,恐怕 (2)(曾公亮)不久兼任户部尚书。皇帝(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来了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 者不愿赴宴。“寻”,不久;“不豫”,身体不适;“宴”,设宴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 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 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 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 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 与曾公亮等共同 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 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 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 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 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