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Urban master planning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2课程主要内容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了解城市总体规划调查研究的目的;理论城市总体规划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根据城市自然环境调查研究,提出城市发展条件;根据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提出城市发展战略与目的;城市土地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区域环境调查研究历史环境调查研究自然环境调查研究社会经济环境调查研究城市土地使用调查研究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4
2、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内容调查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1 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研究的目的城市是一个动态演进中的复杂系统,时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城市总体规划因此也涉及到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方面。通过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把握城市发展状况,探索城市发展客观规律,是认识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5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内容调查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内容研究内容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1 调查研究的目的调查研究的目的(1 1)调查是认识城市的基本手段)调查是认识城市的基本手段城市现状(包含过去一
3、段时间)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开展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提。(2 2)研究为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为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内容提供科学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与规划、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等内容,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基础上的。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2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1 1)调查内容的综合描述)调查内容的综合描述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市民生活
4、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2 2)具体调查内容)具体调查内容时间方面:历史资料、现状资料、发展设想(分近期、中期、远期);学科方面:区域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范围方面:市域范围(含下辖行政单位)、城区范围。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7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2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3 3)基础资料调查涉及主要部门)基础资料调查涉及主要部门政府办、发改委、建委、国土局、公安局、劳保局、统计局、财政局、交通局、科技局、工业
5、经济发展服务局、商务局、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气象局、环保局、河务局、计生委、教育体育局、卫生局、文化广播电视局、旅游局、电业局、邮政局、网通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自来水公司、消防支队、地质矿产部门(能源部门)、文物部门、人防办、铁路部门、下级行政单位政府,等等。(4 4)收集资料类型)收集资料类型内容形式上分为: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利用形式上分为: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8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2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5 5)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
6、主要内容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全面分析和评价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包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落实情况;城市人口规划规模的控制结果;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规模控制情况;现状存量土地的数量、分布情况;规划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等。研究确定对现行规划修编的必要性,以及修编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标和重点,切实防止规划修编的盲目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9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2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5 5)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
7、内容 城市现有功能 综合分析城市的现有功能:对城市目前具备的功能、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调整、补充、完善城市功能的思路和对策,明确规划编制应当注重和提出的重点内容;对城市现有职能是否符合城市在区域中地位和职能要求进行分析,明确应当着重加强的工作;对城市现状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明确进行改善的主要目标 对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必须加强的重点部分;对城市各类功能分划、用地布局进行分析,明确进行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等等。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10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2 调查研
8、究的主要内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5 5)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深入分析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研究合理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研究以内涵挖潜为主、促进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具体措施;按照切实加强区域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对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进行分析;对城市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保护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合理和节约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对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分析,提出加强生态建设、改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措施,等等。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11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
9、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3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 1)现场踏勘或观察法,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现场踏勘或观察法,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城市总体规划所涉及内容的各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的方法(2 2)抽样调查或表格(问卷)调查)抽样调查或表格(问卷)调查 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当一个研究者想通过社会调查来研究一个现象时(比如城市公交站点设置情况),他可以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也可以用访谈或其它方式收集数据。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方面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方面:-部门(单位
10、)调查 -居民调查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12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3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3 3)访谈和座谈)访谈和座谈运用于两种情况: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4 4)文献资料(文件)查询)文献资料(文件)查询 (5 5)类比法)类比法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13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目的目的n调查研究的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调查方法调查方法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4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1 1)分析)分析 把问题逐步分解,直至可以具体操作。通
11、过分析,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本质。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统计、计量 空间模型分析 实体模型:图纸、实物模型、计算机建模等 概念模型:用图纸表达(2 2)综合)综合把分析后的成果进行汇总,重新还原成一个整体。综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特征,是规划师的最基本能力。14PATR 2 区域环境调查研究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 区域环境联系程度区域环境联系程度15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1 1)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城市化水平计算方法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
12、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总人口)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16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2 2)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 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呈明显相关性,根据这一现象,通常采取因素相关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不常用)按农村人口转化的
13、数量和可能推算;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17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3 3)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 代表性的预测模型包括:Logistic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模型18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3 3)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 代表性的预测模型包括: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模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模型19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14、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3 3)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 代表性的预测模型包括: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60453015Y=ax+b20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1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3 3)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城市化水平预测模型 代表性的预测模型包括:联合国法联合国法 找到已知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PU(1)和PU(2),然后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URGD,另外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接下来利
15、用简单的外推就可以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PU(t)。有学者曾经用这个方法预测了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得到的结果是34.5%。2000年统计年鉴报告的数据是36.22%,相差不过1.72个百分点。此外还有BP神经网络法、PDL(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等21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1 1)城镇体系的概念)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镇体系的内容包括三方面:城市职能,不同职能城市的数量和组合特征;城市规
16、模,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和组合;各类各级城市的地理分布,相互关系等。22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2 2)我国城镇体系划分)我国城镇体系划分 一般情况下依规模划分:特大城市(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大于100万);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一般而言,大城市作用大,影响地区范围大,数量少,仅分布在少数地点;小城市作用小,影响地区范围小,数量多,分布比较普遍。23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
17、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24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3 3)城镇网络)城镇网络 一个国家城镇体系是由不同层次的各种规模、服务等级和经济活动强度的城镇作为系统节点,不同强度的系统流所维系、支撑,综合成为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级城镇为节点,经济上相互联系、职能上互有分工、规模上具有等级系列特征的综合城镇体系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由于其结节作用不同,城市(镇)规模不等,在城镇网络联系方面表现为相近的等级规模城市(镇)联系密切的特点,形成为不同层次的网络系统,称为城镇网络。简
18、言之,以城市为中心结节,以交通线为骨架,以城市为中心结节,以交通线为骨架,以城镇体系为内容,以城乡之间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网以城镇体系为内容,以城乡之间交往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状式空间实体状式空间实体。25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3 3)城镇网络)城镇网络 26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3 3)城镇网络)城镇网络 概括我国城镇体系内这些网络系统,主要有行政管理网络、交通运输网络、生产协作网络、商品
19、流通网络、信息传输网络和横向经济联系网络等多种。行政管理网络系统 我国形成了“首都省城(直辖市、自治区首府)省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城镇”的城镇五级行政管理网络系统。27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3 3)城镇网络)城镇网络行政管理网络系统28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3 3)城镇网络)城镇网络交通运输网络系统 在城镇体系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城市(镇)为节点,通过交通线联系便形成了城镇体系的交
20、通运输网络。生产协作网络系统 在我国城镇体系内,各城市(镇)工业企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和扬长避短、择优发展的原则,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发展城市(镇)间生产协作,形成了如下三种生产协作网络系统;市县城镇自上而下的城镇工业扩散网络系统 镇县城市自下而上的集聚式深加工生产协作网络 横向联系密切,协同发展的城镇群生产综合体经济网络系统 29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2 城镇体系与网络城镇体系与网络(3 3)城镇网络)城镇网络商品流通网络系统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落实,城镇间原有简易的、地区性的流通市场,正日趋形成开放性
21、的、广泛联系的网络生产协作网络系统。此外还有信息传输网络、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网络、医疗卫生中心网络、金融信贷网络,等等。30n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 n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与网络网络 n区域环境联区域环境联系程度系程度2.3 区域环境联系程度区域环境联系程度 引力模型引力模型 F FCMCM1 1M M2 2/R/R2 2 其中:其中:F F城市间的吸引力城市间的吸引力 M M1 1、M M2 2城市实力城市实力 R R城市间距离城市间距离 C C修正系数修正系数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1PATR 3 历史环境调查研究 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
22、貌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2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n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n研究方法研究方法3.1 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任何新的东西都是在旧机体中生长出来的,每一代人仅能选择对整个城市结构最有影响的方面进行规划和建设,而不是重新组织整个城市”;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真正原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3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
23、n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3.2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是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地方。每一个城市由于其历史、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建筑风格;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4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n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
24、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3.2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5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n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3.2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6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n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3.2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7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n
25、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3.2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38n城市形成、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发展过程及其动力其动力n城市历史特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色与风貌n城市特色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保护与改造3.3 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城市特色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依据之一;城市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改造和创新是必然趋势;“国际保护建筑物遗迹会议”指出:“在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建筑群的城市中,创造新的时代建筑,不能单纯模仿过去的样式,而应该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
26、术、最优质的建筑材料建造,在表现形式上,应综合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名胜和古迹理事会”(ICOMOS)1987年10月发表了一份保护城镇历史地区的宪章。提出:“为了彻底实施法规(威尼斯法规),保护历史城镇必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与城镇各级计划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9PATR 4 自然环境调查研究 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 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0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1 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1 1)人)人 自然环境自然
27、环境 城市环境城市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 城市环境的作用积极作用人类生活环境中有了大幅度改善消极作用城市内部问题很多,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大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的积极因素,尽量抑制消极因素41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1 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2 2)城市对环境的选择)城市对环境的选择自然条件影响城市选址自然条件制约城市规模和形态自然条件的改变影响城市的衰落(3 3)城市环境的营造)城市环境的营造绿化、景观减少城市污染减少城市灾害可持续
28、发展,城乡一体化田园城市的梦想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2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1 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4 4)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用地结构变化,地面植被被破坏城市能量释放,形成“热岛效应”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城市污染,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3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1 1)地理位置
29、)地理位置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矿业城市如大同、金川等必定邻近大的矿体;大的工商贸易港口城市如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必定滨临江河湖海;城市腹地的大小、条件和城市-腹地间的通达性决定了上海比天津、广州、武汉要发展得大,而不可能颠倒过来(2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km,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组成物质和形态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地理环境的结构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点。从而也决定了城市的发展 44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
30、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3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分类 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等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高程,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高差,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45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3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城市排水影响城市道路、铁路、机场等建设适宜坡
31、度46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3 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 平原城市规矩山区城市自由水乡城市活泼。威尼斯2000多桥47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4 4)地质条件)地质条件 1)工程地质条件 地耐力(土地承载力)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2)地质现象 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 冲沟、崩塌、滑波
32、、泥石流、沼泽地、砂丘等 沙土液化、地质断裂带 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3)地下矿藏48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4 4)地质条件)地质条件 4)地震 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震级:地震强度大小的等级 烈度:地震后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7度设防,大于9度不宜建设。(5 5)水文与水资源条件)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1)水文与水文地质水体的作用:有利因素:水源、水运、改善气候、泄洪、排水、稀释污水、美化49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
33、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 5)水文与水资源条件)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1)水文与水文地质不利因素:洪水(城市防洪设防准)、淤积(河床高于城市)、污染水文条件:地表水包括由城市用地范围外流来的河流泾流量以及城市范围内降雨形成的地面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 城市水源的选择 洪水,百年内洪水发生的状况,及河段的变化情况50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 5)水文与水资源条件)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1)水文与水文地质水
34、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 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枯竭。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对防洪、排水、市政工程带来问题。51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2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 5)水文与水资源条件)水文与水资源条件 2)水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 3)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地面径流比例增加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
35、水补给少地面径流峰值增高排水不畅,城市受淹52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1 1)风象)风象 1)风向 风向频率: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所发生的次数。2)风速 3)风玫瑰图,包括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53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1 1)风象)风象 4)污染系数 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 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5)海陆风54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
36、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1 1)风象)风象 6)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valley breeze)”;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mountain breeze)”。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55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1 1)风象)风象 7)城市风,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
37、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境,由此形成的风称为城市风。56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2 2)温度)温度 1)气温 平均温度(年、月);最高和最低温度;昼夜平均温度差;霜期(始、终);冻期(始、终)及最大冻土深度等。2)热岛效应 3)逆温层,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57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
38、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3 3)降水)降水 包括雨水、雪量。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影响突出。暴雨量公式、雨水滞留时间。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雾都酸雨(4 4)湿度)湿度 “干岛”效应 “五岛”效应“热岛”、“干岛”、“湿岛”、“混浊岛”和“雨岛”58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3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5 5)太阳辐射(日照)太阳辐射(日照)资源 主要能源日照标准 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建筑间距 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建筑朝向59n城市环
39、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4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生态圈: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有机体和维持他们生存的各种系统的统一体。生物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可持续发展60n城市环境因素城市环境因素n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因素n气象因素气象因素n生态因素生态因素n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4.5 城市灾害因素城市灾害因素(1 1)城市与自然灾害)城市与自然灾害 震灾 地面震动、地表断裂、房屋倒塌、引起海啸 水灾 山洪、溃坝、冰凌、泥石流、水土流失 风灾 台风、龙卷风(2 2)城市与人为灾害)城市与人为灾害 火灾
40、人为因素居多,窒息 公害 水、气、酸雨 交通事故 死亡人数很多 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 地震与火灾,暴雨与滑坡、泥石流(3 3)城市减灾规划)城市减灾规划城市生命线保证系统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1PATR 5 社会经济环境调查研究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2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1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1 1)含义)含义 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是发展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服务对象。(2 2)组成)组成 常住人口、非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 人口普查资料 城市
41、人口:居住三个月以上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3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1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3 3)城市人口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代数和 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控制要求,各省市的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2)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入与迁出城市人数的代数和 来源: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间人口的迁移。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年初总人口数。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4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1 城市人口
42、城市人口(3 3)城市人口的变化)城市人口的变化3)人口的社会变动,社会生存、就业和发展形态改变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5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1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4 4)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调查分析)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调查分析年龄构成 按年龄分组、人口百岁图 性别构成 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家庭构成 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份的组合情况。劳动构成 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职业构成 各个行业文化构成人口年龄中位数,指从零岁起依次将各年龄人口数累积,当累积数达到总人口数的一半时的年龄。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6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
43、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1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3 3)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调查分析)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调查分析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7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1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4 4)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调查分析)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调查分析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8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1 1)人群)人群 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人群指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他们有相同的身份或某种团结感,有共同的目标和期待。首属群体:较小的多目的群体,以感情为基础,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
44、。最典型的首属群体是家庭。次属群体:为实现实际的目标而形成的专门团体,由一种专门化的、相对来说非个人的和感情淡薄的关系所形成的,其成员只表现其个性的某一方面。最典型的次属群体是各种组织。-企事业:以赢利为目的 -公共机构:非赢利性的,如教育、医疗、政府机构。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69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2 2)社会结构的组织)社会结构的组织 1)社会 社会阶层: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通常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也是一重要因素。2)地域 社区: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相互作
45、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组合而成的实体。个体(群体)家庭邻里社区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70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3 经济发展调查经济发展调查(1 1)经济总量)经济总量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工业总产值 3)农业总产值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 2)经济结构)经济结构 1)产业结构 2)投资结构 3)消费结构 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71n城市人口城市人口n社会结构社会结构n经济发展经济发展5.3 经济发展调查经济发展调查(3 3)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城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部门
46、,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产品的部门。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的依据(三个必备条件):-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72PATR 6 城市土地使用调查研究 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 建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 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 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73n土地自然条件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调查评价n建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n土地使用经济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性评估n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6.1 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 一类用地 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需要
47、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 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74n土地自然条件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调查评价n建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n土地使用经济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性评估n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6.2 建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对人为因素所造成条件的评价,对现状条件与它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性以及服务水平质量的评价。三方面:用地结构方面:合理性 能否适应发展 用地分布对生态的影响 内外交通结构的协调性 体现城市性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要求。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水、电、卫生、文化、商业等设施水平社会经济构成方面:工程准备条件 外部环境75n土地自然条件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调查评价n建
48、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n土地使用经济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性评估n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6.3 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影响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因素 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因素层 派生因素层 因子层76n土地自然条件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调查评价n建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n土地使用经济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性评估n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6.3 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影响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因素 可分为三个层次:基本因素层 派生因素层 因子层77n土地自然条件土地自然条件调查评价调查评价n建设条件评估建设条件评估n土地使用经济土地使用经济性评估性评估n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6.4
49、 用地选址评估用地选址评估 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 平坦、地耐力高、不受淹、投资少 尽量少占农田 尤其保护农田区 保护文物和矿藏 满足建设要求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 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的性质与规模78本章主要参考资料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肖秋生城市总体规划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3邹德慈.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谭纵波.城市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邝华利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手册.黑龙江:黑龙江文化出版社,2005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8王雨村.城市总体规划原理PPT,苏州科技学院城市规划系,2009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