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代中国】【近代中国】 第一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从鸦片战争到 1912 年清帝退位(18401912 年) ,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 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 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 统治于 1912 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
2、发生了质的变化, 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 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 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 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 义先后登场,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 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问题一 近代前期列强的侵华战争 1 (20192020 学年全国高三月考)一般来说,英国把“鸦
3、片战争”叫作“英中战争”。英国历 史承认,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并逼迫中方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是,这几乎不会在 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或“19 世纪史”,是一笔带过的 部分。这表明 A中英学者缺乏应有的沟通 B挖掘史料有助于消除偏见 C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 D官方意志影响历史的认知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这几乎不会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出现。鸦片战争隶属于大英帝国史 或 19 世纪史, 是一笔带过的部分”来看, 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对于中英鸦片战争采取了漠视 的态度,这是受官方意志的影响。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项消除
4、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 项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后,排除。 2 (220192020 学年四川射洪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 与人民各行其是。 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 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 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C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答案】B 【解析】 从“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甲午中日战争都是 一小群人的活动,都脱离了民众,缺乏民主观念,因此本题选择 B
5、 选项。A 选项没有挖掘 到事情的本质;C、D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3 (20192020 学年山东高三月考)八国联军侵华时,以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南方数省督府 拒绝参战,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为东南互保。对这件事的评论,传统观点认为张之洞一派为 了维护自身利益, 与洋人勾结, 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这是一种卖国行径;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 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又有学 者认为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朝廷, 使得清廷威信扫地, 表明中央权 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据此可知,关于“东南互保”的认识 A研究者都持否定与批判的态度 B缺少从
6、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后来学者研究比先前观点可信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传统观点”、 后来的研究者以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对“东南互 保”的认识研究角度不断扩大, 认识也逐渐全面。 故答案为 C 项。 A项, 后来的研究者对“东 南互保”的认识是肯定的,排除;B项,缺少从世界视角的观察与分析的表述不符合后来的 研究者的观点,排除;D项,后来学者研究仍然带有主观性,不能说明其可信度的高低,排 除。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全面认识近代列强的侵华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
7、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 以日美为主,反映出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美国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 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只有全民 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 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主要原因。 建设性
8、(客观影响) :列强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 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思想 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问题二 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 1 (20192020 学年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高三月考)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 动前后遍及全国的起义,次数那么频繁、规模那么广阔,同从 3 亿到 4 亿多人口这个现实是 前此历史社会所不曾有的情况紧密相连的。”他强调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激增 B人口激增加深和扩大了社会矛盾 C人口激增与农民起义的频繁和规模成反比 D太平天国运动主要
9、反对外国侵略者 【答案】B 【解析】 根据“同从 3 亿到 4 亿多人口这个现实是前此历史社会所不曾有的情况紧密相连的” 可知,材料认为人口激增扩大了社会矛盾,与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全国起义频繁紧密相关,故 B 正确;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A 错误;C 材料信息无 法体现,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D 错误。 2 (20192020 学年河南信阳高三段考)最近,一些学者针对史学界长期存在的义和团运 动盲目排外的观点提出质疑。 指出义和团运动针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 并不是单纯的发泄, 或者对西方文明的“敌视”,而有现实的原因。在攻陷涿州前,义
10、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 进行过专门破坏。 到涿州后, 为阻止清军的进剿, 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 另外, 切断清军、 联军的交通与通讯,也是义和团破坏电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观点说明,在评价历史事件 时要 A根据立场确定观点 B坚持采用革命史观 C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D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对铁路和电线杆的破坏是现象,也是盲目排外观点得出的依 据。但是透过现象,就会得出,义和团运动这种破坏行为是出于反侵略斗争的需要,这是破 坏行为的本质。C 符合题意。A 项违背了历史评价时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材料讲的是材 料与观点、现象与本质的统一的问题,而不是坚持采用哪
11、一种史观去评价事件的问题,否定 B;材料分析的是义和团运动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而不是在评价历史事件中如何对待 西方文明的问题。 3 (20192020 学年河北高三月考)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 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 (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未有如今朝之痛快 者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义和团
12、运动反帝斗争的认同,即义和团运动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 心理。故答案为 B 项。材料仅强调抗击外来侵略,A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排除;义和团运 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盲目排外,对中国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动作用,排除 C 项;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并未继承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排除 D 项。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全面认识天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全面认识天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时代赋予它许多新的特点。 1背景有所不同。以往的农民起义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灾害等引起,而太平天 国运动则增加了一层战争赔款。
13、2起义组织形式不同。过去的农民起义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数是中国本地的宗教,而 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特色。 3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与外国人打交道,当西方列强提出以国家利益为交换条件支持太平 天国时,被太平天国拒绝了,这些现象都是以往的农民战争不可能遇到的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除天朝田亩制度外,还有资政新篇 ,它反映了一部分领 导人要求学习西方的愿望。 5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的。 二、正确看待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1“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 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2“扶清”具有爱国主
14、义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 认识不清,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三、综合分析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1进步性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在近代,农民由于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 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平等的革命性。 (2)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客观上延缓了中国殖民地 化的进程。 2局限性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就 有致命的缺陷。 (3)从思想上
15、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 导集团内讧就说明了这一点。 问题三 辛亥革命 1(2019 天津卷) 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 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 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 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 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
16、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 B。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 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 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 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 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 D。 2 (2019 年江省徐州高考考前模拟)某事件发生后清廷极为惊恐,匆忙颁行谕令:“此 举不容轻视,决议用全力痛剿之,今日已有旨令陆军大臣荫昌亲帅近畿陆军两镇乘车南下, 先电豫抚就近拔赴援。海军统领萨镇冰亦赴鄂会剿。”此次“会剿”是为了 A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C平息“保路运动”
17、D扑灭辛亥革命之火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有陆军大臣,乘车南下,海军统领这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 识, 我们可知这只可能出现在清末新政以后, 所以它要扑灭的运动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D 项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 抵抗八国联军侵华、 平息“保路运动”的事件与材料无关, A、 B、C 排除。 【问题突破】【问题突破】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正确认识辛亥革命中的妥协 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 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
18、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 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 (1)各派力量实力不均。 清政府想镇压革命,但国内秩序混乱,清政府统治徒有虚名。 革命派想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国,但不具备北伐条件。 袁世凯想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势力,取清代之,但袁世凯没有把握消灭革命军, 也不敢背叛清政府。 英国等列强为了经济、政治利益,想尽快结束战争,议和统一。 (2)妥协有效避免了更大规模刀兵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辛亥革命是汉族和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妥协与和解。 民族矛盾及民族关系得到妥善处理, 保证了祖国领土的完整统一。 南方革命政权和清朝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与和
19、解,避免了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与流血牺牲。 孙中山与袁世凯之间的权力妥协与和解。 主题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 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史料二 一般说来, 人们过高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 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马克思英中条约 史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 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注】说明禁烟运动并不是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0、【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另有目的。 【注】揭示了西方侵略的本质目的,即商品输出。 【注】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1史料一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是虎门销烟,其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史料二说明近代中国小农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外国的商品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史料三从近代化的角度,肯定了鸦片战争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达到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没有。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是列强无法扩大中国市场的根本因素,也从侧面反映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主题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史料一 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
21、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 配。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 郭毅生 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史料二 曾把没收地主的谷物择归天王。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 姓使用。 贼情汇纂 史料三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兴银行兴器 皿技艺。 洪仁玕资政新篇 【注】指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注】体现了小生产者的自私性。 【注】主张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史料一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根本无法实现。 史料二中小生产者的自私性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史料三说明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核心思想是向西方学习。 2根据上述史
22、料,太平天国两大纲领在经济主张方面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中原因? 【答案】 (1)不同:前者企图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2)原因: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主题三 辛亥革命的功绩及其评价 史料一 没有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就不可能在 1911 年取得最终推翻清王朝、 结束封建帝制的巨大成就。 桑兵太平天国对辛亥革命领导者的影响 史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询问其国籍。戴 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 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 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3、 史料三 1911 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 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 佩弗远东 【注】注意表述,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注】指 1914 年。 【注】说明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注】指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1史料一一方面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 大功绩。 史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当时农村影响有限。 史料三认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盲目照搬美国政体。 2你如何理解上述史料中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这一观点? 【答案】这种政
24、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 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 (限时 10 分钟) 1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 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 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 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 于是清政府于 1844 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2下表是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中英两国对此条约的态度 条约内容 英国态度 清政府态度 协定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广
25、州等 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 “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明白 地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新的税则比旧日的关税 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由部颁晓示, 以便英商按例缴 纳 略高所以洋洋得意, 以为 是外交成功。 领事裁判权 英人在中所涉诉讼案件,“其 英人如何课罪, 由英国议定章 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杜绝衅端,永远息争想好起 见,两不偏枯,亦两无窒 碍”“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表明清政府 A掩盖对英妥协的意图 B谈判中争取了国家权益 C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 D腐败无能不谙外交礼仪 3 甲午战争时期, 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 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 并运用公关手段让
26、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 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4 甲午战争前, 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 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 “此万国公例”, 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 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27、51902 年 8 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但是规定天津周围 20 里内不准中国军队驻扎。在此 情形下,直隶总督袁世凯将其训练的新军数千人改编为巡警,进驻天津及周围地区,中国警 察从此诞生。袁世凯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扭转天津混乱的治安局面 B维护国家对天津的主权 C趁机扩大北洋军阀的势力 D捍卫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60 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4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完全沦为
2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列强侵略中国以割地和资本输出为目的 D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沿海地区 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近人治史,颇推洪、杨。夫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 先锋,此固然矣。然洪、杨十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 在?”对这一观点准确的理解是 A辩证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 B赞赏太平天国是近代民族革命之先锋 C全面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反对社会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8英国人密迪乐向太平天国将领提出进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后英国特使又 就南京条约中的“条约权利”向太平天国提出要求,被置之不理。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者 A认清了资
29、本主义侵略的本质 B具有朴素的独立自主思想 C反侵略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D初步形成了近代外交理念 9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统计表 项目 类别 正途(进士、举人等) 异途(监生、行伍等) 新途(新式学生) 武昌起义前在职督抚 792% 208% 0 武昌起义后新任督抚 2% 5% 263% 据表,清朝地方督抚出身的变化 A说明科举制出现重大变革 B极大地刺激了资产阶级参政热情 C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 D是当局政府面对危机的应急反应 10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 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
30、鼓 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 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1 【答案】A 【解析】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目的是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让外国人进京,以符 合中国传统体制,在清朝政府观念里,中国仍然是“天朝上国”,那些外国人只能与中国地方 政府打交道,故 A 项正确;材料说明清政府不愿意与外国人打交道,故 B 项错误;材料中 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故 C 项错误;清政府此时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涉外机构, 故项错误。 2 【答案】
31、C 【解析】 通过中国清政府对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的表述看出, 清政府认为是自己外交上取 得的成功,实际上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国家主权意识淡薄,故选 C;材料中英国要求协定关税 和获得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的态度就是妥协,没有掩盖的意思,排除 A; 南京条约中国 丧失了许多国家利益,排除 B;材料看不出清政府的腐败,也没有涉及外交礼仪,排除 D。 3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大肆进行舆论宣传并得到了欧美舆论的支持,而清 政府则无动于衷, 这说明清政府根本不知道舆论宣传是近代外交的一种形式, 即清朝政府昏 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 C 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会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
32、故 A 项错 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 B 项错误;D 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 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 4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 诉,A 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 错误;清政府战败的 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 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 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 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 近代外交的认识和
33、运用不足,故 D 正确。 5 【答案】B 【解析】因为列强不准中国军队驻扎,所以军队以巡警的名义进驻,行使中国对天津城市的 主权。北洋军阀主要存在于民国初期,而且天津本身就属于直隶总督的控制范围。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采取这一措施的结果,排除 A 项;C 项不是袁世凯的直接目的,排除; 这一措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不是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排除 D 项。 6 【答案】A 【解析】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三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除了攫取大量政治经济 权益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迫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从而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 原料产地,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也
34、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 A 正确;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错误;C 只符合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内地通商口岸-汉口,甲午战争开 放的重庆、沙市在内地,故 D 错误。 7 【答案】A 【解析】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先锋”表明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材料“十 余年扰乱,除与国家社会以莫大之创伤外,成就何在?建设何在?”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否 定;故作者的观点是一分为二,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故选 A;B 只反映 了部分材料信息,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 不符合材料“洪、杨为近世中国民族革命之 先锋”
35、,排除;材料反映了作者辩证的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无法体现“反对社会 下层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排除 D。 8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还抱有幻想,缺乏应有 的警惕,排除 A;由材料“行鸦片贸易的主张,遭到严厉拒绝”可看出,太平天国不承认清朝 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这都说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选 B;材料 中太平天国没有把斗争矛头指向列强,排除 C;结合所学,太平天国尚无成熟的外交政策, 排除 D。 9 【答案】D 【解析】据表可知武昌起义前后地方督抚出身出现变化:正途骤降,异途和新途上升,尤其 是新途(新式学生)由
36、 0 增长到 26.3%,这说明清政府面对统治危机,不得不被动作出应对, 故选 D 项;科举制早在 1905 就已被废除,排除 A 项;督抚出身涉及进士、举人、监生、行 伍和新式学生,看不出资产阶级,排除 B 项;武昌起义前后清朝地方督抚出身变化表,从 表中我们得不出有利于地方军阀控制政局的结论,排除 C 项。 10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 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 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 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 B 项; 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 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 C 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 设法”的角度,排除 D 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