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上19课复习背诵提纲第1课西周:世卿世禄贵族政治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大河附近,平原地带,分布广泛。2.旧石器时代特征:从事采集渔猎 学会用火 过着群居生活 使用打制石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从事养畜业修建村落开始定居生活4.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方法不同。旧石器时代:打制时期;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5.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 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晚期(距今5000年):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 精美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
2、神庙(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长江上游:良渚文化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6.原始社会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社会(新时期时代晚期,贫富分化,阶级分化,私有制产生、出现部落部落联盟)7.炎黄部落联盟:炎帝黄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早期国家形态8.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万邦时代国家产生的条件:阶级分化、公共权力;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9.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二里头遗址。(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官理:聚
3、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10.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部落)甲骨文(在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中国进入信史时代);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公元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灭商。11.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对象: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影响: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
4、统治。分封制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影响: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了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巩固统治;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重男轻女,任人唯亲)(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周天子个人土地私有),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
5、土地的经营方式(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农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12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1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同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经济: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青铜铸造发达文化:系统文字 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14早期民本思想(教材P7探究与拓展)第2课1. 分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2. 春秋时期特征: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相继争霸;战国时期特征:分封制
6、开始瓦解,诸侯兼并出现七雄,出现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共同时代特征: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战争频仍。3.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4.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影响:消极:社会长期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积极: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和社会转型(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为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促进局部统一;刺激经济发展;思想相对自由,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促进民族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5. 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面的变化:周王室衰微,宗
7、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诸侯势力崛起;权力下移;国家由统一到分裂6.经济特征:铁犁牛耕,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7.小农经济(自然经济):(1)形成原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2)基本特点: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 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男耕女织、耕织结合,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影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容易受苛政、天灾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5.商鞅变法:(1)变法的必然性: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封建经济的
8、需要; 各国统治者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贵族。(2)内容:政治: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军功授爵军功爵制)(2)评价: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6.孔子:春秋后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为政以德。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推动了私学的发展。文化
9、成就: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7.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天人合一朴素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8.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代表:儒家: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10、“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意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第3课1.秦朝(公元前221年):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1)统一的条件: 长期战乱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秦尊奉法家思想。(2)秦巩固中央集权
11、的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3)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促进各地经济交流和社会发展。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2.秦的暴政: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刑法严苛;焚书坑
12、儒;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3.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第4课1. 西汉:(1)汉初:政治:“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 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 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汉武帝时期: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选官制度:察举制;分州设刺史:巡视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经济: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董
13、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拓疆: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2. 东汉:光武中兴;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黄巾军起义。政治特征:外戚宦官交替专权;3.两汉的文化: 史学:史记汉书文学:汉赋、乐府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医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东汉九章算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第5课 1.西晋灭
14、亡的原因:统治集团的奢侈腐败 内迁的少数民族长期遭到压迫 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削弱了西晋统治2.东晋与南朝(1)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专权(2)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有明显进步(3)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十六国与北朝(1)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意义:(民族融合)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
15、)4.孝文帝改革内容(1)迁都:公元495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作用: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打击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2)社会:改籍贯 穿汉服 讲汉话 改汉姓、定高门 通汉婚作用:加快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政权;门阀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滋长腐败。5.孝文帝改革影响积极影响:顺应了北方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消极影响: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其是门阀士族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滋长鲜卑贵族腐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第6课1.隋朝实现统一:58
16、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 2.隋朝的速亡广设仓库,修建义仓 兴建东都洛阳 三征高丽 修建大运河修建大运河的意义: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3.唐朝繁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武则天(贞观遗风)创武举、殿试,轻徭薄赋,发展经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兴文治改兵制。(1) 唐朝繁荣的原因:政治:国家统一安定,吏治清明,制度创新,知人善任。经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出现曲辕犁,手工业发展,如:唐三彩文化:文化繁荣,如唐诗。民族:民族交融,实行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2) 民族融
17、合的措施方式相关史事特点作用军事讨伐击败东、西突厥政策开明方式多样保障边疆稳定利于边疆开发密切经济联系促进民族交融设置都护府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怀仁可汗。和亲与友好交流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4.安史之乱(755-763年)唐由盛转衰背景:政治腐败: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军事失当: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影响:在平叛过程中,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藩镇割据) 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唐朝由盛转
18、衰。 人口第二次南迁。5.唐后期: 藩镇割据: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唐中后期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斗。黄巢起义6.五代十国的根源: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第7课1.选官制度时期商周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选官方式世卿世禄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照标准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考试2.九品中正制影响: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有利
19、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消极影响: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 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世家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5.三省六部(隋文帝时正式确立)(1) 三省:中书省(草拟)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2) 三省六部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节制君权(3) 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
20、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6.赋税制度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魏晋:租调制(1) 租调制规定:按户征收 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 唐初:租庸调制(租:土地税 庸:代役税 调:财产税)意义: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3)唐德宗:两税法背景:财政收入紧张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积极: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消极:土地兼
21、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第8课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过程时期西汉武帝魏晋南北朝隋朝时期唐朝前期唐朝中期发展儒学独尊道教传播:本土宗教佛教盛行:渐本土化儒学新生:吸收佛道三教归儒三教并行儒学复兴2.魏晋玄学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3.三国魏晋至隋唐思想领域呈现出的特点:思想多元化 冲突与交融并存 儒学始终占主流4.文学艺术文学: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诗仙李白 将进酒、诗圣杜
22、甫 望岳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特点:东汉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时期各书体已经完备) 唐朝颜体与柳体(特点:唐代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绘画:唐朝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特点:以形写神) 唐朝“画圣”吴道子(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特点:佛教流传的产物)文学艺术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即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科技领域时期人物主要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学隋朝李春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有雕版
23、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医药学唐高宗时期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天文学唐朝僧一行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军事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涉及领域广 源于经验积累 科技内容丰富,重实用服务于小农经济 对外影响大 受佛道推动第9课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2)分散机构权力,削弱相权:
24、(分散宰相权力,集权于皇帝)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三衙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官政治);强干弱枝;分化事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积极: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
25、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导致北宋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评价)、失败原因:(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内容:富国方面: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3)评价:进步性:王
26、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缓解了社会危机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局限性: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4)失败原因: 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立场动摇及其去世 王安石变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阶级、民族矛盾、财政危机)5.民族关系宋辽关系: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给辽“岁币”,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宋夏关系: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金关系:1141年绍兴和议,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岁贡”,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