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1. 文明产生的前提: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 产生: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依靠采集、渔猎。 影响: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分工;商业出现;早期城市形成。2. 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3. 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多元特征。4. 文明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中,我们应该秉持平等与尊重,加深交流和对话。5. 两河流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文化成就:楔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最早的史诗。6
2、.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有汉谟拉比从太阳和正义之神手中接收权标的浮雕,表明其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7. 古代埃及文明 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 文化:象形文字;太阳历;金字塔。8. 古代印度文明 种姓制度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消极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文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9.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城邦时期:小国寡民。 雅典的民主政治特点: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影响: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
3、局限性: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具有一定的狭义性;抽签选举的方式,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第二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1. 古代文明的扩展 条件:发达的社会分工;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方式:武力扩张。2. 古希腊对外殖民的结果:给被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各城邦及希腊人与殖民地人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古希腊工商业发展。3. 波斯帝国 兴起:公元前6世纪。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君主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4. 波斯帝国统治政策的影响:打破了波斯帝国原有的落后的政
4、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客观上促进了内部各民族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5. 亚历山大帝国: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6. 1世纪,基督教产生;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7. 罗马帝国的分裂 内部危机:官僚体系与职业军队加重负担;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 外部危机:边境压力加大。8. 文明交往总趋势:不断加强。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第三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1.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2. 封君封臣制度 产生: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 影响: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
5、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3. 西欧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兴盛时期约为913世纪,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4. 农奴制: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庄园法庭来维护庄园的秩序。5. 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6. 中古西欧城市自治的影响推动市民阶级形成。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兴办大学,培养人才。7.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教会控制着教徒的精神生活。8. 市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群体内部,万民法则适用于帝国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9. 罗马法的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法
6、系的基础。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先声。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1. 伊斯兰教创立的背景自然条件恶劣。多神崇拜,长期分裂,混战不休。商路不畅,商业衰落。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2. 阿拉伯帝国 建立:8世纪。 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经济:阿拉伯商人从事路上和海上贸易。 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东方文化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3. 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并征收重税,使得进入欧洲的东方商品价格高涨,促使西方国家开始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道路,最终促使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变的进程。4. 印度
7、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5. 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国家。 成功的原因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并加以继承与创新。 积极方面: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 局限性:为从根本上彻底摧毁氏姓贵族势力。6. 幕府统治的建立 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 特征: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佑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7. 中古时期日本和
8、朝鲜政治制度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同时又注重自身的实际,既有和中国相似的一面,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第五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1. 阿克苏姆王国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和商旅极大的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融。2. 班图人南迁的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加快社会发展进程;便与吸收先进文化。3. 玛雅文明:种植玉米;城市国家;祭祀的金字塔庙宇;“零”的概念。4. 阿兹特克文明: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5. 印加文明:四大政区;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完善的道路系统。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第六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1.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经济根源:14-15
9、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手工工厂和租地农场的出现,西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新市场的开拓意愿日益迫切。 社会根源: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马可波罗。 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兴起后,阻断了欧亚的传统商路。2.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地圆说”得到普遍认可。地理知识日益丰富。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丰富的航海经验。3. 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带来殖民扩张和全球化,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4. 新航路的开辟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5.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开辟了西欧绕道非洲到达亚洲的航线;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证明“地圆说”。6. 西葡两国从海外
10、获得大量财富,但两国并没有将之转化为资本,而是将其用于贵族的奢侈享受,西葡很快衰落下去。7. 西葡走在开辟新航路前列的原因 欧洲其他国家多出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国内政权动荡不安,无暇顾及对外开辟新航路。 地理位置优越。第七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1.人口迁移: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2.世界动植物大交流的影响:丰富食物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融。3.疾病传播的影响:造成原住民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4.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商
11、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増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掠夺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5.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主张政府干预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目的是追求货币顺差和贸易顺差,从而积累资本。6.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条件。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中国,一方面中国开始反侵略战争,另一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学
12、技术的进步。“西学东渐”开始兴起。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八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1.文艺复兴 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性质:资产阶级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地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代表人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美术三杰”,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响在
13、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过分强调个性和人性,在传播后期造成私欲膨胀和奢靡之风泛滥。2. 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教会的腐朽,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采取和解的态度。3. 宗教改革 背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思想: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
14、资本主义的成长,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 启蒙运动 背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做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第九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15、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政治上: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640年,革命爆发;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意义: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2. 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严重阻碍了北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阐述人民主权思想,加强中央政府权力,防止专制独裁。 意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3. 法国大革命 原因: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进一步解放民众思想。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
16、人权宣言,提出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等。 意义: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传播都欧洲各地。4.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的权利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1701年,王位继承法通过,“君权神授”被否定,“议会至上”被确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世纪中叶,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5. 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6.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7.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原因
17、: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意义: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8. 美国南北战争 原因:美国南北双方在关税、领土问题上有矛盾,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尤其尖锐。 意义: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黑人仍备受歧视。9. 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落后的幕府统治严重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
18、十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 工业革命的背景 政治: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 经济: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农业发展迅速,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和自由劳动力。 技术: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技术日益纯熟。 政策:英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保护专利,鼓励发明。2. 圈地运动:英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劳动力;社会上,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3. 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成就:纺织;蒸汽机;汽船;火车。 完成标志:19世纪中叶,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4
19、.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而不是飞梭的出现,因为工业革命的特征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5.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影响 蒸汽动力取代自然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标志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限制。 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6.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成就: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石油化工业。 特点:特学技术以生产紧密结合,几乎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7.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依靠手工业者经验与技术的积累,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多来源于科学家的实验,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8. 工业革命的影响 经济:建立了资
20、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垄断组织;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政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迅速崛起。 社会生活:人口增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大批城市;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9.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雏形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市场拓展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0. 工业革命的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一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二是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传播到殖民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落后的社会体制。第
21、十一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 早期工人运动 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贫富分化严重现象普遍。 目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维护自己的权益。 形式:捣毁机器争取政治权利。 意义: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教训: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2. 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思想:无情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的社会。 结果:思想成为“空想社会主义”。3. 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
22、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1848年2月。内容: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理论探索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唯物史观。 意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5. 第一国际的作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23、成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阵地。6. 巴黎公社 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结果;1871年5月28日,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 失败原因: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缺乏统一的、先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能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受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十二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 拉丁美洲的殖民扩张 结果: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经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影响殖民者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掠夺了巨额财富。
24、殖民者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导致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 发展起黑奴贸易。宗主国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2. 西葡早期殖民扩张是封建性的,掠夺的财富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而是向其他国家购买供封建统治阶级享乐的奢侈品。3. 殖民者在印度掠取了巨额财富,这些财富运到英国转化为资本,极大的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印度等殖民地的广大市场也推动了英国不断进行技术革新。4. 柏林会议 原因: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召开柏林会议。 内容:“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作业”。 影响:列强瓜分非洲的
25、速度大大加快。5.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 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起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扩张与争夺的 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对世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6. 近代不同阶段侵略扩张的特点 15C末18C末: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 18C末19C中:目的是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19C末2
26、0C初: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第十三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1. 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历史: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经济:18C末19C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外部: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曲折独立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1823年,将拉丁美洲视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对其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力干涉,这就是“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 特点:由拉
27、美地区土生白人领导;以战争形式实现独立;独立后各国相继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2. 亚洲的觉醒 时间:19C末20C初。 背景政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思想: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背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影响: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历史意义:虽然总体上这些运动失败了,但仍然取得不少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并未自后各国的斗争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3.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特点 反殖民侵略斗争
28、不再带有局部性质,而是几乎遍及整个非洲大陆。 在反帝斗争普遍失败后,新形式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渐取代了旧式的暴动或起义。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十四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 世界大战的酝酿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他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 一战的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3.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战役。4. 一战后
29、的国际秩序 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地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附近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实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影响:国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无法长久的维持世界和平,仅仅暂时的缓和了旧有的各种矛盾,实现了暂时的稳定。6. 对一战的评价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30、的民族觉醒。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第十五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1. 列宁主义的形成 条件经济:19C末20C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影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2. 十月革命的胜利 过程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31、,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意义: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立项到现实的伟大飞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出现并存和竞争。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内容:余粮收集制。 评价: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4. 新经济政策 时间:1921年3月。 内容:通过粮食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意义: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5. 苏联模式 内容:在经
32、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影响: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教训: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保护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十六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亚洲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2. 甘地把非暴力作为宗教信仰和不可更改的原则,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非暴力不合
33、作”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侵略者,把印度反英斗争推向高潮。3.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评价积极:对广大民众投身民族解放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给英国殖民统治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推动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消极: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丧失革命时机,延长革命过程;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4. 19C末20C初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特点 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带有宗教色彩。 有的完全胜利,有的失败并且沦为殖民地。5.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
34、响。 使“民族自决”第一次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第十七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 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 慕尼黑阴谋 过程:英法实行绥靖政策。 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3. 绥靖政策是英法等国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纵容的政策,这使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4.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1939年
35、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1942年,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 雅尔塔体系 内容:成立联合国。 评价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意义: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进程。6. 联合国的成立 时间:1945年。 性质: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6、。 原则:“大国一致”原则。7. 二战的影响 欧洲: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国际格局: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转折点。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十八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 冷战 原因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具体原因: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经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影响:两极格
37、局正式形成。2. 冷战的影响 积极:美苏实力均衡,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消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势;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3. 马歇尔计划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计划,起目的在于通过恢复西欧经济来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4.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5. 欧洲共同体建立的原因: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或者是防范苏联的威胁。6. 不结盟运动并非绝对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个大国
38、结盟,不参加美苏争霸。7. 苏联解体的影响 从两极格局变成“一超多强”的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发展。 各国实行市场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加速作出了贡献。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8.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次重大挫折,说明国家建设必须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第十九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 国家的宏观调控 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提供了借鉴。 目的: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 措施国内:增加就业
39、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国际:建立国际经济组织,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贫富差距过大;信贷消费过度。股票投机活动引发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影响对资本主义国家:重创了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加深了社会危机,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对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反抗。3. 经济大危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危机的演化和资
40、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稳定国际汇兑,保证各国汇率的稳定,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是一个调节机构;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的是长期贷款,是一个发展机构。5. 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6. 凯恩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主张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第二十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背景: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1、,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内容:强调集体领导,加大农业投入。 意义: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局限: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2.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状态。 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热衷书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3.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1991年) 内容: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42、,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结果:造成思想混乱。4. 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5. 东欧剧变 原因历史: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经济: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治:各国的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治建设。 教训:要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照抄照搬,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二十一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1. 非洲殖民体系瓦解 埃及独立:1952年,埃及总统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
43、区。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1990年,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宣告独立,西方列强在非洲建立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 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崛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3.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原因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大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
44、族主义政党的出现。 影响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改变了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二十二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1.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暂时“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趋势发展。2.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多极化。3. 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 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缓和与改善大国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合作。4. 经济全球化 历程兴起: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发展: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