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点掌握观测系统,重点掌握观测系统,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多次复盖等一些概念,会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抽道集。掌握间距的选择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原则,以及低,降速带参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数的测定;各种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地震波的激发、接收。要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求了解海上地震勘探工作的一些特点。的一些特点。1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方法 第二节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地震测线的布置 第四节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激发 第三节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第五节第五节 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的接收 第六节第六节 低速带的测定低速带的测定
2、2第一节第一节 野外工作方法野外工作方法 3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测线,激发点,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没线,激激发点,接收地震波,以及地震没线,激发,接收点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发,接收点测定和一系列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工作。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野外工作是以地震队的组织形式来完成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的,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主要内容:4一、试验阶段一、试验阶段 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低速厚度,速度,地震、地质条件调查,低速厚度,速度,潜水面位置等等。潜水面位置等等。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地震勘探的野外
3、工作,在方法选择上较为复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杂。因为地震记录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需要进行试验来选取本工区内最合适的野外方法和技术。方法和技术。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干扰波调查,工区内干扰波类型,特性。5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合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合适的观测系统,组成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适的观测系统,组成形式和仪器因素的选择等。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择等。试验阶段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选择流行性地震最佳条件,激发岩性,选择流行性地震最佳条件,激发岩性,药量,激发方式等等。药量,
4、激发方式等等。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当试验完成,取得本工区标准剖面后,可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转入正式生产,生产前,检查地震仪正常,然后进入生产。然后进入生产。二、生产工作二、生产工作6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炮井,用炸药震源井中激发时,要在规定的炮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把按规定药量的药包下至井中指定深度,引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完爆激发,在作好激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完全工作。全工作。内容:内容:地震测量:地震测量: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把设计好的测线实际布置到工作地区,在地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点排列上
5、各检波面上标出。各激发点和接收点排列上各检波点的位置。点的位置。地震波激发:地震波激发:7主要由仪器组完成主要由仪器组完成,使用地震检波器,电,使用地震检波器,电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标号,缆线,野外地震仪等设备,按测线上标号,摆也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摆也排列。在检波上埋好检波器,排列摆好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后,检查线路畅通与否,然后通知爆炸组放炮,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炮,如记录合格,每放完一炮,可转移到下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一排列继续工作。每天所获得的地震记录,填写汇报原始资料,经整理后,交计算站进填写汇报原始资料,经
6、整理后,交计算站进行室内资料处理。行室内资料处理。地震波接收:地震波接收:8三、干扰波调查三、干扰波调查了解干扰波的特征及分布规律了解干扰波的特征及分布规律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水平排列:、水平排列:采用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采用土坑爆炸,小排列(道距3-5米)连米)连续接收几个排列,使各种规则干扰波在记续接收几个排列,使各种规则干扰波在记录上能连续追踪出来为止,来研究干扰波录上能连续追踪出来为止,来研究干扰波类型及分布规律类型及分布规律。9选择最佳选择最佳 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激发条件和仪器因素,在试验小排列上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排列上接收一、二个排列,这样会压制相当一部分
7、干扰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一部分干扰波,并记录下部分有效波,对记录分析,了解干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录分析,了解干扰波和有效波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特点。2、单一改变激发和接收因素,观测干扰波、单一改变激发和接收因素,观测干扰波性质。性质。3、直角排列、直角排列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查明干扰波的传播方向 10如图:如图:O点放炮,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点放炮,将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方向AB,另外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与之垂直方向另外半个排列布置在一个与之垂直方向AC,11OA=500米,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米,从记录上求得两个方向各自的时差时差 、,在图上沿两个说话一定比例尺,
8、在图上沿两个说话一定比例尺标出矢量标出矢量 ,求它们的合矢量,求它们的合矢量 ,的的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方向就近似于干扰传播方向。1t2t1t2ttt四、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四、干扰波的类型及其特点 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规则干扰和无根据干扰波出现规律可以分为规则干扰和无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两大类。规则干扰(随机干扰)两大类。12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背景。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序的干扰背景。规则干扰:规则干扰: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有一定的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如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等。
9、面波,声波,浅层折射波等。无规则干扰:无规则干扰:13规则干扰波规则干扰波 分类分类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特点特点面波面波地表纵波,横波地表纵波,横波干涉引起的干涉引起的频率低,速度低,频率低,速度低,时距曲线是直线,时距曲线是直线,面波随传播距离面波随传播距离增大,振动延续增大,振动延续时间越长,呈时间越长,呈“扫扫帚状帚状”,有频散现,有频散现象。象。14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面波能量强烈与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质条件有关,在淤泥及沙漠地区,对有效波能量强烈吸收,面波能量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吸收,面波能量
10、相对增强,在低速层中激发或药量过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大造成激发频率降低,面波能量相对增强,爆炸井较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浅,面波增强,妥善选择激发条件和组合是克服面波的主要办法。的主要办法。声波声波爆炸引起的声波,爆炸引起的声波,它是空气中传播的它是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弹性波。频率高,速度频率高,速度340米秒左右,延续米秒左右,延续时间短,呈窄带出时间短,呈窄带出现。现。15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在坑中、河中、干井中爆炸,会出现强烈的声波,为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用埋井的办法以了避免声波干扰,采用井中爆炸,并
11、用埋井的办法以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增强有效波能量和防止声波干扰。多次波多次波在界面和地表之间在界面和地表之间形成多次波形成多次波强度逐渐减弱旅行强度逐渐减弱旅行时大约是一次反射时大约是一次反射的的n倍。倍。浅层折射波浅层折射波由于高速层存在由于高速层存在时距曲线为直线时距曲线为直线侧反射侧反射(侧面波)(侧面波)由于地形不平引起由于地形不平引起的直达波或折射波的直达波或折射波的反射的反射振幅较强,视速度振幅较强,视速度不同。不同。16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黄土高原侧面是沟,高原和沟相对高差为几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百米,高原和沟的交界面为黄土与空气的接
12、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触面,形成一个强波阻抗分界面。地震波激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发后,传到黄土边缘被反射回来,记录上可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能出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具有不同视速度的干扰波(侧面波)。扰波(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地区进行地震勘探,会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出现一种叫侧面波的干扰波。例:例:17随机干扰:随机干扰:类型类型产生原因产生原因特点特点微震微震是由地球本身的固有是由地球本身的固有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振动引起的环境噪声出现在整张记录中出现在整张记录中次生低速干扰次生低速干扰地表存在着质
13、量大的地表存在着质量大的物体,该物体作为次物体,该物体作为次生震源以直达波或折生震源以直达波或折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射波形式传到检波器。视速度低,有正有负视速度低,有正有负次生高速干扰次生高速干扰由于地表存在着形状由于地表存在着形状不规则的不均匀体,不规则的不均匀体,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它对反射波散射引起视速度很高,甚至可视速度很高,甚至可以达到无穷以达到无穷海底反射海底反射由于海底凹凸不平,由于海底凹凸不平,对入射波的散射对入射波的散射视速度变化范围大,视速度变化范围大,有正有负有正有负18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为了识别和区分有效波与规则干扰波,抓住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
14、最大真速度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干扰波的最大真速度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和有效波的视速度范围不同干扰波近似沿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表附近传播,有效波从地下近似垂直来到地面的。面的。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次生高速干扰和低速干扰:反射波到达地面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后使地面产生振动,地面上任何不均匀性和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地面障碍就受激发(形成次生震源),等于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对地面做敲击动作,于是在近处就产生次生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的直达波和面波,在远处产生次生的折射波。19
15、反射波:反射波:20003000,倾角,倾角 ,30秒米有/6000*V有些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反射有些波在这种地震方法中被看作干扰(反射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法中的浅层折射)而在另一种地震方法中可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能就是有效波。还有一些包含地下地质信息的波,在未被利用时候只能看作干扰波,将的波,在未被利用时候只能看作干扰波,将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可来随着方法技术的改进,可以被利用了,可能就转变为有效波。能就转变为有效波。指出:指出:20第二节第二节 地震测线的布置地震测线的布置 21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一、线布置的基本要求 2、测
16、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更好地反映构、测线一般应垂直构造走向,更好地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提供方便,如不垂直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于构造走向,会使地下复杂地质构造所产生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的地震波更加复杂化,各种异常波大量出现,不利于解释。不利于解释。1、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测线应为直线,测线为直线,垂直切面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为一平面,反映构造形态比较真实。如为折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线,所得剖面为一立体栅状图形,增加理解复杂性。复杂性。223、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
17、(密),联、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络测线(稀)络测线(稀)23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二、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作的地区进行。1、路线普查、路线普查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地质任务:地质任务:24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
18、左右。布置测线依据: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地质测量。布置测线要求:布置测线要求: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在有含油气远景的地区,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气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大的局部构造。(在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构造。(在路线普查所发现的构造上进行)2、面积普查、面积普查25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在构造顶部或断裂破坏带,加密测线,有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垂直主测线),把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主测线连接起来,主测线与联络测线组成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方格网。主测线垂直
19、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以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轴的一半)布置测线要求:布置测线要求:26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特点(范围、形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态、目的层厚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为钻探准备井位。3、面积祥查、面积祥查要求: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线距23公里,联公里,联络测线垂直组测线。络测线垂直组测线。27为了进行油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为了进行油
20、田开发,配合钻井,有时进一步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将线距缩短到几百米到一公里,进行细测。4、构造细则、构造细则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个构造带为勘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探单位。在复杂的断裂构造带上,测线布置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应立足于搞清断层的分布及断块的形态。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主测线尽可能垂直断层走向,联络测线应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尽量避开断层的影响,按断块来布置。28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
21、一起。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29第三节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30一观测系统的概念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地震激发点在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叫观地震激发点在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叫观测系统。测系统。定义:定义: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各界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界面的地震波,因此要沿测线在许多个激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发点上分别激发,并进行连续的多次观测,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每次观测时,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保持一定的关系,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地
22、震界面。震界面。31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观测系统的选择决定于地震勘探任务,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和采用的方法。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连续追踪地下界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现象,施工简单。干涉现象,施工简单。总的原则:总的原则:32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主要介绍纵观测系统,观测系统一般用图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示法表示(以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为例加以说明)。说明)。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描述观测系统的系数 1偏移距偏移距X1 最小炮检距。最小炮检距。2道间距道间距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3道数道数n
23、.排列状度排列状度=(n-1)+X1 48道,道,96道,道,120道,道,240道。道。334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发射波能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发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追踪.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二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图示 要了解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定长度要了解地下界面形态,就要在有一定长度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连续观的测线上使用连续观测系统,进行连续观测。测。34如图:如图:353)O2激发,激发,O2O3接收,追踪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间的反射,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
24、1)O1激发,激发,O1O2接收,追踪接收,追踪A1R1间的反射。间的反射。2)O2激发,激发,O1O2接收,追踪接收,追踪A2R1间的反射。间的反射。4)O3激发,激发,O2O3接收,追踪接收,追踪A3R2间的反射。间的反射。36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这样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就可连续追踪界面续追踪界面R简单连续观测系统。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优点: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炮点与接收点靠近,野外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波干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干扰。缺点:缺点: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近炮的几道受爆炸以后的声波和面波干扰
25、。37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每次只往前搬动半个排列,即第二炮后排列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铺在第一炮的原来的排列位置上。特点:特点: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能来表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可用综合平面能来表示。示。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综合平面法:综合平面法:38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在复杂情况下,要表示的观测内容也是明确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的,定是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它。优点:优点
26、:如图:如图:39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则可将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斜线上,用这段投影来表示:把测线上的激发点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按一定比例习标在水平直线上。定比例习标在水平直线上。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角的斜线,组成坐标网。斜线,组成坐标网。40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观测段所反映的界面(水平的),可把观测段向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向水平线段作投影,便是所反映的界面。O1
27、便是观测段便是观测段O1A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所对应的地下界面位置。O当当O1激发,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接收,用线段O1A表示(接收)表示(接收)当当O1激发,激发,O2O3接收,用线段接收,用线段AB表示(接收)表示(接收)当当O2激发,激发,O1O2接收,用线段接收,用线段O2A表示(接收)表示(接收)41三延长时距曲线法三延长时距曲线法在野外工作中,由于河流、水泡、村庄等在野外工作中,由于河流、水泡、村庄等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某些地段上不能摆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排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统就不能连续追踪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矩
28、曲线踪地下的反射界面。这时用延长时矩曲线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作补充,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续追踪。42如图:如图:43AB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之间有河流不能摆排列,但为了获得AB下面的反射界面,可在下面的反射界面,可在A点放炮,点放炮,B点右端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曲线接收,得到时矩曲线TA从而得到从而得到R2R3之间之间的反射界面。可在的反射界面。可在B点放炮,点放炮,A点右端接收,点右端接收,得到时矩曲线得到时矩曲线TB从而得到从而得到R1R2之间的反射之间的反射界面。界面。44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当障碍物不是很宽时,100米米300米,米,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
29、踪深层的反射界应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追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追踪。45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四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前面已提到了覆盖,所谓一次覆盖或多次覆盖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盖指被追踪的界面观测的次数而言。多次覆盖:多次覆盖:如果地下某段界面被追踪了多次一称这段界如果地下某段界面被追踪了多次一称这段界面受到多次覆盖,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方法面受到多次覆盖,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数据。采集数据。46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
30、下同一点的反射,如多次放炮,排列接收地下同一点的反射,如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图共中心点道集示意图。这一点叫共反射点,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接收道叫共反射点道集。共反射点:共反射点:47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在野外生产工作中,一次激发,多道接收。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我们要在多次激发获得的多张记录上,把地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下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道集找出来。下面以单边放炮,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下面以单边放炮,六次覆盖为例,来说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48如图:如图:4924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端,偏道接收炮点位于排列一
31、端,偏移矩为移矩为1个道间矩个道间矩X1=每放完一炮,每放完一炮,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炮点和接收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组成组成6次覆盖观测系统。次覆盖观测系统。将所有炮点将所有炮点O1、O2 标在同一水平线上。标在同一水平线上。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从各炮点向排列前进方向作一条与炮点呈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的直线,将同一排列上的24道分别投影到道分别投影到这些这些45o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斜线上,每一根斜线表示一个排列,获得一张原始记录。获得一张原始记录。50从图中可看出,从图中可看出,O1炮的第炮的第21道,道,O2为为17,O3为为13,O4为为9,O5为为1
32、道都接收来点道都接收来点A点的反射,点的反射,A点叫共反射点。点叫共反射点。分别从分别从6张记录上选出第张记录上选出第21、17、13、9、5、1为为A点的共发射点道集。从中可看出,点的共发射点道集。从中可看出,炮点连线与共反射点迭加道为连线,是相炮点连线与共反射点迭加道为连线,是相互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上互垂直的,其交点就是共反射点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的投影位置。51O1O6六炮获得六炮获得6次覆盖的次覆盖的4个共反射点个共反射点A,B,C,D。若继续放。若继续放O7、O8则可以获得一则可以获得一张连续的张连续的 6 次覆盖剖面。自次覆盖剖面。自A点以后,每一点以后,每一个反射点
33、的信号都可以在六张相应的记录个反射点的信号都可以在六张相应的记录上找到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上找到单边放炮六次覆盖观测系统。还可以看到:还可以看到:52移动的道数为:移动的道数为:野外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野外施工中,每放一炮,排列和炮点向前;nSN2N:排列中接收道数排列中接收道数n:覆盖次数覆盖次数S:两端放炮为一端放炮为531、24道接收,道接收,3次覆盖,一端放炮,次覆盖,一端放炮,炮点移动炮点移动4个个 。432124dX例:例:2、画出画出48道、道、12次覆盖、中点放炮综合平次覆盖、中点放炮综合平面图(参数同上)面图(参数同上)3 3、设计一个放炮,、设计一个放炮
34、,6 6次覆盖系统,实现桩号次覆盖系统,实现桩号10111011公里区间满足公里区间满足6 6次覆盖,排列次覆盖,排列V=24V=24,X X1 1=200=200,=50 =50米。米。X54五、列线圈和波列图五、列线圈和波列图如图:如图:551)过炮点的线过炮点的线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共炮点线,从炮点出发的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斜线代表一个排列,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有共同的炮点,称炮点线。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上,补充一些线构成列线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些线构成列线图。列线图上的每一个交点都代表一个接
35、收点的投影。这些点可以沿四个代表一个接收点的投影。这些点可以沿四个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不同方向组成四种线。综合平面图上的四根线:综合平面图上的四根线:564)过某一道做斜线过某一道做斜线共接收点线,在此线共接收点线,在此线上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上所有道都是在同一个地面点接收的。2)过某一道的垂线过某一道的垂线共反射线,此线上各共反射线,此线上各点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点接收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反射(水平时)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点线交点各道对应称共反射线(该线与共炮点线交点各道对应同一道集)。同一道集)。3)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共炮检矩线共炮检矩
36、线(各接收点炮检矩都相等),(该线与共(各接收点炮检矩都相等),(该线与共炮点线成为交点,对应相等的炮检线)。炮点线成为交点,对应相等的炮检线)。57这些图形可用于精细研究反射波波形特征的这些图形可用于精细研究反射波波形特征的变化,及其地质上的原因,共炮点和共接收变化,及其地质上的原因,共炮点和共接收点波形图应用于求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静点波形图应用于求炮点静校正量和接收点静校正量。校正量。波列图:波列图:如果把每个接收点观测到的某个有效波为波如果把每个接收点观测到的某个有效波为波形,给在该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形,给在该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炮检点、共反射点等,不同的规律,把相共炮
37、检点、共反射点等,不同的规律,把相应的波形排列成果,叫波列图。应的波形排列成果,叫波列图。58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六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三维地震:三维地震: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3D3D偏移迭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偏移迭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3D3D空间空间 的特征。它是由于数字地层仪和断的特征。它是由于数字地层仪和断层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适应层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为适应勘探精度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勘探精度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新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59三维地震,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为三维地
38、震,野外测线布置不受直线限制,为了取得横向资料或适合处理各种地表和地下了取得横向资料或适合处理各种地表和地下问题。特意设成弯曲测线或面积观测系统问题。特意设成弯曲测线或面积观测系统。测线布置及接收点、激发点相互位置确定测线布置及接收点、激发点相互位置确定;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取样间隔大约为有意义的最短波长。取样间隔大约为有意义的最短波长。遵守以下原则:遵守以下原则:60 利用激发点浅矩、接收点矩及激发点矩,利用激发点浅矩、接收点矩及激发点矩,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应尽量考虑覆盖数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应尽量考虑覆盖数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
39、对象。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激发点线、接收点线为排列关系,应使激发点线、接收点线为排列关系,应使地下数据点曲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并地下数据点曲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并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根据实际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选择。根据实际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选择。613D3D观测系统分观测系统分2 2类类 面积型路线型路线型路线型特点是所得到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特点是所得到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一窄条带上的资料。一窄条带上的资料。62沿测线布置接收点,则激发点设在与测线交叉沿测线布置接收点,则激发点设在与测线交叉线上,适当选择激发点矩和接收点矩,可获得线上,
40、适当选择激发点矩和接收点矩,可获得几条沿平行测线方向的多次覆盖测线,也即形几条沿平行测线方向的多次覆盖测线,也即形成一个地下共反射点条带。成一个地下共反射点条带。a a:宽线剖面:宽线剖面:63b b:弯线技术:弯线技术: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常常不能把测线在地表地形比较复杂地区,常常不能把测线布置成直线,而不得不适应地形的特点而布布置成直线,而不得不适应地形的特点而布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置成弯曲的测线,另外为了获得3D3D地震资料,地震资料,也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也可在一块面积上把测线布置成非直线形式,沿弯曲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行观测,也可获沿弯曲测线采用多次覆盖进
41、行观测,也可获得在测线两旁分布的共反射波带。得在测线两旁分布的共反射波带。64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间距相等,炮点排列与检波点排列相互垂直,间距相等,形成一个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的网格。形成一个反射点呈面积分布的网格。面积型面积型通过地面接收点与炮点布置的关系,使地下通过地面接收点与炮点布置的关系,使地下反射形成一定面积分布和一定的网格密度。反射形成一定面积分布和一定的网格密度。a a十字交叉排列:十字交叉排列:65A BA B激发点线(接收)激发点线(接收)C DC D接收点线(激发)接收点线(激发)如图:如图:最后可测分布在正方形最后可测分布在正方形OPMNOPMN内的反射点网格。内的
42、反射点网格。66激发点与接收点布置在测线两端而组成较大激发点与接收点布置在测线两端而组成较大的炮检矩,浅层反射有较大损失,由于是一的炮检矩,浅层反射有较大损失,由于是一次覆盖,对压制多次反射不利。次覆盖,对压制多次反射不利。适当安排适当安排A BA B,C DC D位置,可将反射点网格面位置,可将反射点网格面积覆盖在需要了解的地段或不能进行野外工积覆盖在需要了解的地段或不能进行野外工作的面积内。作的面积内。缺点:缺点:67b b环线排列:环线排列:激发点和接收点沿环线布置可获得所围面激发点和接收点沿环线布置可获得所围面积内的反射点。积内的反射点。68覆盖次数不均匀,反射点网格密度不均匀。覆盖次
43、数不均匀,反射点网格密度不均匀。优点:优点:这种布线方式能沿着许多封闭的相互连接这种布线方式能沿着许多封闭的相互连接的有利线路进行工作。的有利线路进行工作。缺点:缺点:69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将多道检波器等间距地分布在若干平行线上(线距可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线距可选与检波点距相同),穿过检波线中央布置激发点线。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央布置激发点线。改变检波线的排列方式和激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举例发点线距离可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举例 4 4炮炮 6 6线)线)c c栅形排列:栅形排列:70如图:如图:目前这种目前这种3 D3 D观测系统在我国
44、各油田采用较观测系统在我国各油田采用较普遍,也称线束状观测系统。(该系统由多普遍,也称线束状观测系统。(该系统由多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条平行的接收排列和垂直的炮点排列组成)71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和然后垂直于原滚动方向整个移动炮点排列和接收排列,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接收排列,重复以上步骤,进行第二束线、第三束线第三束线的施工,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积的施工,直到完成整个探区面积的观测。的观测。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逐点激发后,炮点排野外施工时,一排炮点逐点激发后,炮点排列和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方向活动,再进行列和接收排列同时沿前进方向活动,再进行下一排炮点的激
45、发,直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下一排炮点的激发,直到完成整条线束面积。72在估算这种在估算这种3 D3 D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先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时(先按按2 D2 D直线观测计算覆盖次数的方法分别计直线观测计算覆盖次数的方法分别计算算X X方向的覆盖次数和方向的覆盖次数和y y方向的覆盖次数),方向的覆盖次数),先解为个方向的覆盖次数先解为个方向的覆盖次数 ,最终,最终为覆盖次数为覆盖次数N=N=yxUW 和yxUW 如图:如图:73xxnMSN2S S:单边炮为,双边为:单边炮为,双边为 (和(和D D情况情况一样)一样)MM:排列线上道数:排列线上道数 xn:炮点所移动距离:炮点所移动距离
46、74yynLN yxNNN为工区总的覆盖次数为工区总的覆盖次数 Y Y方向的覆盖次数,在炮点有规律的排列情况方向的覆盖次数,在炮点有规律的排列情况下(各炮间隔相同)下(各炮间隔相同)L L:排列线条线:排列线条线 yn:爆炸线上炮间距(以排列线间距为:爆炸线上炮间距(以排列线间距为单位)的数目计算。单位)的数目计算。75第四节第四节 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激发 76在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中,第一步是在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中,第一步是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对地震波要用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对地震波的激发有一些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各的激发有一些基本要求。为了适应各种地表条件及具体工作方法的特点,种地表条件
47、及具体工作方法的特点,所用震源及激发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所用震源及激发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77: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较强能量,显著的频:使地震有效波具有较强能量,显著的频谱特性和较高的分辨能力,便于记录有效波。谱特性和较高的分辨能力,便于记录有效波。震源震源 非炸药震源炸药震源目前以炸药震源为主目前以炸药震源为主 :对激发的地震波首先要发足够强的能量。:对激发的地震波首先要发足够强的能量。一、在激发要求一、在激发要求 78二、陆上用炸药震源二、陆上用炸药震源 从年代从年代现在,地震勘探方法一直采用炸现在,地震勘探方法一直采用炸药为主要震源。药为主要震源。炸药震源炸药震源 炸药索普通炸药以炸药为主要
48、材料,用雷管引爆,产生脉冲尖以炸药为主要材料,用雷管引爆,产生脉冲尖锐,频率范围较宽。锐,频率范围较宽。具有较强能量。具有较强能量。优点:优点:共同点:共同点:79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以井中爆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以井中爆炸的效果最好。炸的效果最好。不同点:不同点:普通炸药震源,一般要钻炮井,起爆时有相当普通炸药震源,一般要钻炮井,起爆时有相当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岩石破碎上。爆炸索,埋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岩石破碎上。爆炸索,埋深深 0.3 0.30.60.6米,不需炮井,但如掩埋不好,易米,不需炮井,但如掩埋不好,易引起气爆记录造成干扰。引起气爆记录造成干扰。首先说一下炸药要求:首先
49、说一下炸药要求:1、炸药要求对激发条件选择、炸药要求对激发条件选择 激发方式:激发方式:80 激发岩性选择:激发岩性选择:a)a):激发岩性:在潮湿坚硬的岩石中爆炸,:激发岩性:在潮湿坚硬的岩石中爆炸,脉冲尖锐,能量强,将炸药放在潜水面以下。脉冲尖锐,能量强,将炸药放在潜水面以下。b)b):激发深度:对反射波,要选在潜水面以:激发深度:对反射波,要选在潜水面以下下3 35 5米的粘土式泥岩中爆炸米的粘土式泥岩中爆炸 。c)c):激发药量:考虑几个因素,炸药包周围岩:激发药量:考虑几个因素,炸药包周围岩性、勘探深度、爆炸点与接收点之间距离、仪性、勘探深度、爆炸点与接收点之间距离、仪器灵敏度等,在
50、上述因素都不变情况下,适当器灵敏度等,在上述因素都不变情况下,适当增加药量,可提高有效波振幅。增加药量,可提高有效波振幅。81mkAm=0.21.0 A A与与 成正比增加,当成正比增加,当 到某一定值,到某一定值,A A不再不再增大。增大。82为了减少爆炸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更多的为了减少爆炸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弹性波能量,可将炸药分散包装能量转化为弹性波能量,可将炸药分散包装成小炸药包,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然后同时成小炸药包,按一定的方式排列,然后同时引爆引爆组合爆炸。组合爆炸。岩石的破坏作用急剧增大,激发弹性振岩石的破坏作用急剧增大,激发弹性振动的能量反而减小,所以动的能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