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2 0 年 0 7 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编写说明报告人:彭XX单 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物理必修一编写说明 本册教材整体安排 各章具体说明本册教材总体安排01本册教材总体安排01物理学习的序篇序言 由中科院院士孙昌璞改写 重新构架了序言的结构 从物理学概述、特点、科学精神、应用几方面娓娓道来本册教材总体安排01具体学习内容主要是系统地帮助学生形成“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其教材框架包括三大部分:运动(第一、二章)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第四章)相互作用(第三章)本册教材总体安排01第一部分学习运动的知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学习质点运动的概念和规律,包括平衡(没有加速度)和不平衡(有加速
2、度)两种情况;第二部分主要学习相互作用(力)的知识;第三部分为运动与力,即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习在不同力的作用下质点运动的不同特点。各章具体说明02 全章概述 具体说明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全章概述 课标要求 教材结构 核心素养全章概述课标要求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点的含义。2.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能将特定实际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质点。3.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式,认识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全章概述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课标要求1.经历质点模型的建构过程,了解质2.知道将物体抽象为质点的条件情境中的物
3、体抽象成质点。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3.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4.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体会科学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象全章概述教材结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做直线运动的物体进行描述。研究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通常是先从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运动学量的角度来进行描述,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物体,就是要在确定的时刻或时间内明确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而要想准确地描述这些理解量,就必须先学习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等内容。本章学习的内容,既是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力学各章的基础。全章概述教材结构全章
4、概述教材结构本章共4节课文,其知识线索可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关于描述物体运动的基础铺垫(第1节),明确描述的对象是什么(质点),如何来描述(参考系);第二是位移(第2节),从位置变化的角度认识位移这一新的物理量,包括如何描述位置、位置的变化,以及什么时刻的位置、什么时间内的位移等内容;第三是速度(第3节),从位置变化率的角度认识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以及如何测定速度;第四是加速度(第4节),从速度变化率的角度认识加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全章概述教材结构相对初中而言,高中物理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定量要求、数学计算、概念的严密性、实验的复杂性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本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章,在很多方面
5、对高中物理来说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学生学习高中物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很多都是第一次在本章中出现。例如:第一次用较规范的理想模型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第一次体会时刻、时间、位置、位移等概念的确切含义;第一次在物理问题中渗透极限的思想;第一次用打点计时器进行定量的实验;第一次抽象地领会物理学中“变化率”的含义等等。因此,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扎扎实实地从这些第一次中获得基本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不一步到位。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这一章关于物理观念的学习,教材力图让学生清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机械运动中很重要的是要清楚物体在不同的时刻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不同
6、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和位移等情况。为了加强相应观念的学习,教材特意在15页增加了“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等组成,我们所看到的物体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机械运动描述的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旁批。这一旁批的用意是让学生从机械运动这一特殊形式去认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这一章关于思维的培养,教材主要突出抽象和概括思维的学习。首先,通过不同情况下对物体进行抽象的分析,最后概括得出质点的模型,其中忽略次要因素、抓本质的方法是模型建构中最重要的思想。另外,在速度及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也很好地体现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通过对平均速度
7、要想较准确地表示某一时刻(或位置)的速度,就要取小时间段(或位移)的抽象分析,最后概括出瞬时速度的极限方法。这种化小、取微元的思想,在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这一章的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教材用启发性的语言及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分析、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训练思维。这些从教材开始提出的问题、行文中引导学生思考、设置专门的“思考与讨论”等做法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教材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发表意见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是要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另外,也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共同学习、讨论中来,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教
8、师要及时地给予表扬或提醒。另外,这一章有两个实验,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测定时间和位移及速度的实验中来,并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是否愿意动手、是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是否愿意交流和表达等。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具体说明由于描述实际物体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不得不进行科学的抽象。1.质点概念引入的必要性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具体说明1.质点概念引入的必要性2.可看成质点的物体 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有差异,但由大小引起的差异很小,大小可忽略。各点运动的差异不小,但是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关注物体的细节变化,而是考虑物体整体的变化。不能忽略大小和形状,但是物体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整个物体也可以当成质点来处理。第一
9、节 质点 参考系 具体说明1.质点概念引入的必要性2.可看成质点的物体3.旁批点拨建模思想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建模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可以说,物理学研究问题的精髓在于:用模型描述自然,用数学表达模型;用实验检验模型。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具体说明1.质点概念引入的必要性2.可看成质点的物体3.旁批点拨建模思想4.参考系这是通常说法,即不区分“参考物”和“参考系”,而强调“坐标系是参考系的数学抽象”。在讨论具体问题时,通常只给出坐标系而不必具体地指出参考物或参考系。物理问题的分析实际上都离不开参考系。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参考系没给出严
10、格的定义,而是说“用来做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量和单位中没给位移物理量,以前一般用s表示,但容易与弧长相混,现在用l来表示,取英文长度length的第一个字母。第二节 时间 位移 具体说明1.基本概念多时刻、时间、时间间隔、位置、位移。2.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位移-时间图像、坐标系、位移和时间让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渗透关于状态量和过程量的内容,对学生很有益处。3.加强位置、位移的学习质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运动学的核心问题,教材明确提出位置坐标、研究质点的位置坐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第三节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具体说明1.加强变化率的教学原:运动的快慢
11、速度;现: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2.加强极限思想教学瞬时速度的建立蕴含极限的思想第三节 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 具体说明1.加强变化率的教学原:运动的快慢速度;现:位置变化的快慢速度。2.加强极限思想教学瞬时速度的建立蕴含极限的思想3.速度的测量注重方法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具体说明1.加速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原:思考与讨论;现:问题。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具体说明1.加速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原:思考与讨论;现:问题。2.用类比的思想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原教材新教材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具体说明1.加速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原:思考与讨论;现:问题。2.用类比的思
12、想引出加速度的概念3.从速度变化的大小及方向两方面认识加速度第四节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具体说明1.加速度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原:思考与讨论;现:问题。2.用类比的思想引出加速度的概念3.从速度变化的大小及方向两方面认识加速度4.章小结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全章概述 课标要求 教材结构 核心素养全章概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从“了解”调整为“理解”删去“体会数学在研究物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究中的极限方法。全章概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
13、匀变速直线运动方法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增加“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合物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学思维中的抽象方法和物理问题研3.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结 理学史的相关内容,认识物理实验与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全章概述教材结构匀变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上一章学习的参考系和坐标系,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上一章学习了时间、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本章研究的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上一章学习了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本章研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4、就是通过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速度实验来研究的。上一章为本章奠定了全面的基础,本章是上一章概念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全章概述教材结构作为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为认识其他更复杂的运动创造了条件。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才能进一步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特点,才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加速度的特点;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速度的关系,通过功的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就能进一步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关系式。可见本章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全章概述教材结构全章概述教材结构本章共4节课文,其知识线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的探
15、究与学习,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并渗透思想方法的学习(第1、2、3节);第二部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的一个具体案例(第4节)。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这一章对于物理观念的培养,主要体现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的运动部分,使学生形成运动有各种形式、具有相应规律的观念,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变速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加速度一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既可以用图像直观地呈现,也可以用公式简洁地表示。这些规律是后续学习其他运动的基础。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思维这一章主要突出抽象、概括思维和科学推理的学习。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定量关系的推导过程中,教材通
16、过将全过程分割成各小段匀速运动再求和的抽象分析,概括出微元求和(微积分)法。这是物理学中处理变化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教材详细介绍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如何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在实验验证过程中进行合理外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第49页以旁批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推理在物理学研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探究在这一章开篇的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物理量及器材的选取、如何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怎样看出数据规律等,使他们在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以得出结论方面得到锻炼。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
17、章注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使他们积极参与研究小车在重物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要求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材对物体下落这种司空见惯运动研究的历史呈现,除了能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还可以让他们领悟到前辈大师的科学精神,激发起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具体说明1.章首图处理 可作为问题向学生提出 建模、规律应用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具体说明1.章首图处理列车运行方案及其加速度估算认为列车在整个450s时间内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是对称的,这样,就可以用前一半过程来估算它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前一半过程的数据为:运动位移为16.5k
18、m,运动时间为225s,最后匀速运动速度为430km/h(约为120m/s)。设列车由静止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一定时间后速度达到120m/s,随后做匀速运动,总共在225s时间内通过16.5km位移。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具体说明设该方案中列车以120m/s速度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得120120t+(225t)=1650002解得t50s,即加速过程的时间为225s50s175s,由此算得加速度120a=m/s2 0.69m/s2175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具体说明实际运行方案的加速度估算上述方案的缺点是当t175s时(图中A点),列车的
19、加速度突然变为0,造成乘客的不舒适感。因此,实际运行时,需要在加速过程的尾段,使列车加速度逐渐地减小到0,把匀速运动的时间由理想情况下的50s缩短到试车情况下的15s(全过程为30s),如图中OC实线所示。但这样一来,列车的平均速度将略有减小。为此,需要适当增大列车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使v-t图像中实线下方的面积跟虚线下方的面积相等,都等于16.5km。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具体说明由于列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远大于做变加速运动的时间,因此,作匀加速运动图像的斜率略微大一点,其图线下方增加的面积就可以弥补因变加速运动而减少的面积。可以看出,在加速阶段,实线和虚线的差异并不
20、大。按图中数据,实线的直线部分加速度约为0.72m/s2左右,这就是上述磁悬浮列车在试车时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因此磁悬浮列车运行时的加速度并不是很大。第一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具体说明1.章首图处理2.这节的定位认识、研究一个具体的有规律变化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得出做好铺垫。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说明从实验图像归纳、推理,抽象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型。1.建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型第二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说明1.建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模型2.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根据v-t图像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v
21、=v+at03.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说明1.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位移公式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说明1.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位移公式2.拓展学习中的微元、求和思想非常重要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说明1.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位移公式2.拓展学习中的微元、求和思想非常重要3.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三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具体说明1.用类比的方法得出位移公式2.拓展学习中的微元、求和思想非常重要3.公式的理解与应用4.速度与位移公式推导与应用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具体说明1.由生活经验引出落体问题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
22、动 具体说明1.由生活经验引出落体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亚氏的逻辑问题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具体说明1.由生活经验引出落体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亚氏的逻辑问题3.实验验证落体的运动第四节 自由落体运动 具体说明1.由生活经验引出落体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亚氏的逻辑问题3.实验验证落体的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全章概述 课标要求 教材结构 核心素养全章概述“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调整为“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课标要求1.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通过实验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擦力的大小。力的合成和分解从“理解”调整为“了解”“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分析生活问题”调整为“用共
23、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问题”2.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全章概述教材结构教材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是关于运动的知识,不涉及发生各种运动的原因。本章学习关于力的知识,并研究当加速度等于零时物体所受各个力之间的关系合力为0,开始建立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拉开了培养学生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大幕,这是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是本章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意义所在。全章概述教材结构全章概述教材结构1.把以往教材的重力和弹力合并成为一节课文,删去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点、从而减少了一部分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很多初中都学过,因此,教材不再花费过多笔墨重复初
24、中的内容,这样教材在这部分就节约出一节课文。全章概述教材结构2.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第二定律后,现在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了“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全章概述教材结构3.把原“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两节合并为一节“力的合成和分解”。这种做法不单是为了节约课时,而是由于传统的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教学,许多教师都偏离了正确的教学目标,用力的分解知识直接求解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受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而且
25、扰乱了学生的科学思维。现在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文,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问题,把求解实际情境的受力问题放在本章“共点力平衡”中去解决,把力的合成和分解合并为一节课,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全章概述教材结构4.第四是把“共点力的平衡”,由原教材中作为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特例,变为一个独立知识点,放在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学习,并且作为本章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共点力平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科学思维方法,将为学习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带来帮助,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形成运动与相
26、互作用观。全章概述教材结构这一章的重点是学会运用运动与相互作用关系的视角来观察物理问题。形成以“选择研究对象”为起始步骤的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分析思路。这一章的难点是在真实情境中如何选定研究对象。不仅要有选择研究对象的意识,还要具有选择研究对象的能力,能使研究对象既涵盖情境中的已知条件和需解决的问题,且符合共点力的模型。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在这一章教学中,各知识内容都是围绕建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的线索来布局的,各知识内容在该线索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如下图(第2个方框),“重力、弹力、摩擦力”“牛顿第三定律”这两部分的功能是使学生能对物体的受力作出正确的分析,是解决关于共点力的运动与相互作用问题的
27、基础环节;在此之后的环节,就是建立相互作用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列出共点力平衡的计算式(第3个方框),“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这两节课的功能就在于此。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用“共点力的平衡”分析运动与相互作用问题的思路选择受共点力作用的平衡物体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研究对象所受各个力的方向列出各个力的合力等于0的计算式解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讨论1.重力、弹力、摩擦力2.牛顿第三定律3.力的合成和分解4.共点力平衡条件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思维本章具有大量科学推理的内容:本章学习了很多物理规律,如胡克定律、滑动摩擦力与动摩擦因数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8、等,这些物理规律的学习需要许多归纳及演绎推理过程,为思维培养提供了大量素材。共点力是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一组力,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力的作用点虽然不在同一点、但力矢量的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实例,它们都是受共点力作用的物体,“将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所学的物理模型”,是课程标准关于模型建构的水平4要求,即等级性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研究对象转换成共点力作用物体模型,对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探究本章有两个探究性学生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这两个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要素上具有不同的特点
29、。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的实验,主要侧重于“解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学会利用物理图像解释证据,包括建立坐标系、设计标度、描点、拟合、发现规律、陈述结论等。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则应侧重“问题”要素,学会对问题的可能结论作出有根据的假设,根据合成的两个力及其合力的矢量图的平面位置关系,判断它们可能具有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关系,作出假设,进而通过作图检验这个假设。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滑动摩擦力的定量研究、对二力合成规律的探究以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的研究,逐步形成对科学的本质认识,体会物理学是基于人类有意识的探究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解释,是一项
30、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本章有多个学生实验,应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偏离实验预期的数据,也要如实记录,然后分析是误差的原因还是实验操作的失误。这一章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让学生运用自己学得的知识正确解决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责任感。第一节 重力与弹力 具体说明1.节问题的用意要全面了解一个力,就应该知道:受力的对象是谁?施力物体是谁?产生原因是什么?大小、方向、作用点如何?力作用的效果是什么?重力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侧重讲授关于重心的知识。第一节 重力与弹力 具体说明1.节问题的用意2.弹簧的弹力指哪个力?教材:发生形变的
31、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按照这个定义,弹簧的弹力,是指阻碍弹簧恢复原状的物体所受的力在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的实验中,弹簧弹力不是指弹簧所受的力,而是指弹簧作用在砝码上的力。正因为如此,才能以砝码为研究对象,通过二力平衡条件,得到弹簧弹力的大小等于砝码重力,这是测量弹簧弹力大小的原理。第一节 重力与弹力 具体说明1.节问题的用意2.弹簧的弹力指哪个力?3.胡克定律的探究 体会由定性到定量、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思想 该探究应将重点放在“解释”要素上第二节 摩擦力 具体说明1.滑动摩擦力 教材没有安排实验的考虑 滑动摩擦力的公式表达略有变化原教材第二节 摩
32、擦力 具体说明1.滑动摩擦力2.静摩擦力教材通过一个实验说明,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拉力的变化而变化,本节课在分析时,要让学生认识这是用“二力平衡条件”来求解的,学完本章后,应认识静摩擦力是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的,学完本书后,进一步认识静摩擦力是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的,最后上升到是根据运动与相互作用的关系来求解的;另外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在相同压力下的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为以后有些问题取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摩擦力奠定基础),相同接触面的最大静摩擦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方向 大小第三节 牛顿第三定律 具体说明1.节问题说明第三节 牛顿第三定律 具体说明1.节问题说
33、明2.注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分析对涉及研究对象的受力,进行一对、一对地分析,先分析共有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再确认每一对相互作用的力中哪个力是研究对象所受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比较清晰,体会任何一个力都有一个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任何力也只有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第三节 牛顿第三定律 具体说明1.节问题说明2.注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分析3.注意某力的反作用力与其平衡力的辨析应该从作用对象、适用规律、力的种类三个方面来认识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一个力及其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关系用的是牛顿第三定律,而研究一个力与其平衡力的关系
34、用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定是同一种类的力,一个力和它的平衡力可以不是相同种类的力。第三节 牛顿第三定律 具体说明第四节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具体说明1.合成与分解放一节的考虑将力的合成和分解作为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的一个计算步骤,而不是用来直接求解物体受力。在这节课中,分力的方向由题目直接告诉,这不仅使教学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规范了力学的解题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分析思路。第四节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具体说明1.合成与分解放一节的考虑2.要充分利用节前的问题展开讨论第四节 力的合成和分解 具体说明1.合成与分解放一节的考虑2.要充分利用节前的问题展开讨论3.引导学生进行力的合成探究引导
35、学生从同一点作出F、F 和 F12三个矢量,启发学生观察这三个矢量,猜想这三个矢量可能会组成一个怎样的几何图形?第五节 共点力的平衡 具体说明上节内容1.注意共点力概念的学习对作用点不在同一点而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情况还应该列举一些实例予以强化。对于三力平衡的物体,如果三力不平行,这三个力的作用线必定相交于一点,这三个力一定是共点力,对此可以引导学生用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条件和上节课学的力的合成知识进行论证。第五节 共点力的平衡 具体说明1.注意共点力概念的学习2.引导学生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0,教材是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推理得到这个结论的。推理是高中物理课程中需要提升的重
36、要素养。第五节 共点力的平衡 具体说明1.注意共点力概念的学习2.引导学生得出共点力平衡的条件3.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会自觉地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全部外力;用数学工具来描述这些力之间的关系,即列出包括未知量在内的合力等于0的方程,这其中包括建立恰当的坐标系和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计算出方程的解之后讨论解的合理性及其实际意义。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全章概述 课标要求 教材结构 核心素养全章概述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37、现象。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全章概述教材结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要研究这一规律,就必须先对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及生活经验进行概括,做出判断,力对物体运动的那些方面产生影响。找到描述这些方面的物理量,通过具体实验定量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后,进一步在不同情境中加以验证,得到结论,再在生活中加以使用。本章就是沿着这样一个线索展开学习的。牛顿第一定律及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后续内容的主要手段,应打好扎实的基础。全章概述教材结构全章概述教材结构本章线索可分为三部分:一、牛顿第一定律,了解牛顿第一次提出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
38、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固有属性,这一属性称为惯性,惯性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学习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第1节)。二、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验证及推理得出牛顿第二定律;学习1牛顿的定义,知道基本物理量与基本单位,了解物理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生活中的两类问题(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三、超失重,从重力测量的角度认识超失重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后果(第6节)全章概述教材结构相对初中对运动和力的定性认识,高中物理在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定量要求、数学计算、概念的严密性、实验
39、的复杂性等方面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应用科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获得能力提高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可接受性,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在本章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物理观念这一章教材力图让学生清楚两个物理观念:一、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物体维持其原有运动方式不变的属性称为惯性。二、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力,他是导致物体运动方式发生改变的原因。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思维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本质是想象着把实际中存在、影响物体运动的摩擦力去掉,抓住事物的本质
40、。这种依据逻辑推理把实际实验理想化的思想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之一;课本第二定律的得出体现的是归纳的思维方法;物理学的关系式在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之间的关系,采用国际单位制后,通过单位间的关系可以确认某一关系是否合理,或猜测某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利用量纲之间的关系推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探究这一章的科学探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用启发性的语言、问题以及做一做,促使学生逐步进行推理分析、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训练思维,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养成探究的习惯。另一方面,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过程中,完整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体会
4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实验思路、物理量的测量、实验方案的制定、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进行完整的探究,在实践中深刻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逐步培育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全章概述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教材在每一节开头都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问题在后续的学习中并没有进行讨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发表意见,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严谨、合作的学习态度,承担学习的责任。另外,第3节在小车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实验探究结论的基础上,教材引领学生从一个实验到多个实验证实,进行分析并大胆推断,再到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最后得出牛顿第二定律,这
42、一过程体现科学工作者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风险,秉持的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学态度。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说明1.第一定律得出的线索教材承袭了以往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引领学生沿着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足迹学习、思考。通过这种方法想让学生深刻体会直观经验有时候会诱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思维和严谨的实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揭示出真实的规律。充分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牛顿过人的归纳及概括能力。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具体说明1.第一定律得出的线索2.力、惯性两个概念的处理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表述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力是外部对物体
43、的作用,而惯性是任何物体自身都具有的一种属性。明确力的概念是牛顿首次提出的,力的提出,奠定了从导致原因上定量研究运动状态改变的基础。通过体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体会物体惯性的大小,从而将物体的两个属性,质量和惯性联系起来,理解运动状态的改变不仅与力还与物体质量有关,为进一步探究牛顿第二定律打下基础。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具体说明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第二节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具体说明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2.教材探究的思路为什么要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如何进行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研究如何测定加速度在运动中,怎样给物体施加一个恒定的力摩擦是不可
44、避免的,如何抵消或减弱摩擦对物体运动改变的影响数据如何处理可以确认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具体说明1.第二定律的得出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具体说明1.第二定律的得出2.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第三节 牛顿第二定律 具体说明1.第二定律的得出2.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3.第二定律的应用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具体说明1.基本单位及单位制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关系式在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只要选定几个物理量的单位,就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具体说明1.基本单位及单位制2.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的涵义。7个
45、基本量及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第四节 力学单位制 具体说明1.基本单位及单位制2.国际单位制3.国际单位制的作用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具体说明1.由受力确定运动情况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具体说明1.由受力确定运动情况2.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具体说明1.由生活体验引出超、失重引导学生建立体重计示数与重力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发现造成超失重的原因就是重力与对体重计的压力不相等,而不是重力的增加或较少。第六节 超重和失重 具体说明1.由生活体验引出超、失重2.用第二定律分析超、失重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分析,发现二者是否相等取决于在竖直方向上是否存在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导致发生超重还是失重,加速度的大小决定超失重的量值。通过做一做、例题说明,造成超失重的加速度是相对于地面的,而不是相对于体重计。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