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部编版六年级六年级语文语文下册下册 预习自学预习自学 辅辅 导导 2020 年 3 月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 四 世同堂 ,话剧茶馆 龙须沟等。 【我会写组词】 蒜:su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 醋:c(米醋、吃醋、添油加醋) 饺:jio(饺子、水饺、蒸饺) 摊:tn(摊位、地摊、烂摊子) 拌:bn(凉拌、搅拌、拌嘴) 擦:c(擦洗、擦脸、摩拳擦掌) 眨:zh(眨巴、眨动、一眨眼)
2、 宵:xi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 燃:r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 贩:f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 彼:b(彼此、彼岸、顾此失彼) 贺:h(祝贺、贺岁、贺喜) 骆:lu(骆驼、骆驿不绝) 驼:tu(驼铃、 、驼背、驼绒驼峰) 恰:qi(恰好、恰巧、恰到好处) 【多音字】 铺:p (铺路)p (店铺) 分:fn(分外)fn) (分开) 间:jin(中间)jin(间隔) 更:gng(三更半夜)gng(更加) 【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3、。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 景象。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近义词】 热闹喧闹 娴熟纯熟 分外格外 规矩规则 欢喜欢乐 预备准备 【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截然不同 一模一样 娴熟生疏 2 【句子解析】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
4、都熬腊八粥(zhu) 。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 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 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 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 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 4.
5、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 11 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 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 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 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问题归纳】 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 “正月初六
6、”“正月十九” 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 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 “红红的对联” 、 “各色的 年画” 、 “家家灯火通宵” 、 “鞭炮声日
7、夜不绝” , 老舍从香味到色彩, 到声音, 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 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 “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 与除夕截然不同” ,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 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 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
8、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 , 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 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3 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9、” ,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 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 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 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哪 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
10、过小年”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新年到了,我们家 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年三十,还要贴对联,挂红灯同笼。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围坐 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大年初一我们要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吃这 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要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 们。恐怕第三件
11、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 家最闲在的时候。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 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 “杂拌儿” “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 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 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 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见教材第 5 页)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
12、过年” , “天天打扫剩菜” ,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 ,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 除 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 年饭。而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 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腊八粥腊八粥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 ,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创作丰富, 作品结集约有 80 多部, 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主要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 从文子集等 30 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
13、 , 长河等 6 部中 长篇小说。 【我会写组词】 腊:l(腊八、腊肉、寒冬腊月) 粥:zhu(腊八粥、白粥、僧多粥少) 腻:n(油腻、腻歪、玩腻了) 咽:yn(咽气、吞咽、狼吞虎咽) 匙:ch(汤匙、茶匙、大匙) 搅:jio(打搅、搅拌、胡搅蛮缠) 稠:chu(浓稠、稠密、稠人广众) 嘟:d(嘟念、嘟囔、嘟嘟响) 肿:zhng(肿胀、肿块、消肿) 熬:o(熬夜、熬粥、熬药) 褐:h(褐色、褐土、褐煤) 4 缸:gng(水缸、鱼缸、烟灰缸) 脏:zng(肮脏、脏土、脏兮兮) 【多音字】 匙:ch(汤匙)shi(钥匙) 咽:yn (咽喉)yn (咽下)y(呜咽) 劲:jn(费劲)jng(劲敌)
14、【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 惊异惊奇 搅合掺合 资格资历 反抗抵抗 猜想猜测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理解词语】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呻唤:呻吟叫唤。本文指锅子中的腊八粥因受热而发出声音。 碗盏:碗。 搅和:混合;掺杂。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造句:胜利在望,我们不能松劲。 孥:儿子,或指妻和子。 惊异:惊奇诧异。 不消说:不必说。 噗: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 【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
15、到 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 “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 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16、何况是,大碗大碗地 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 迫切心理。 5 3.“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
17、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 于看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4.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 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 颜色却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5.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 :人人喜爱腊八粥。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 :八儿等吃腊八粥。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
18、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 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 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 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 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 “你吃三碗我吃三碗” “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 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 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
19、得简略。想想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 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三、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像这样细 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栗子跌进锅里,不久 就得粉碎”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 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
20、1 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范例一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 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 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 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范例二 提起馄饨, 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 透过薄薄的皮 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
21、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 况是大口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 13 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 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 传诵很广泛。主要作品: 寒食 河上寄故人 寄柳氏 同题仙游观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等。 6 王建(768-825) :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 “张王” 。其以田家、 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主要作品: 田家行 水夫谣 羽林行 射虎行 古从军等。 【我会写组词】 侯:h
22、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 章:zh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 泣:q(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y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 脉:m(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栖:q(栖身、栖息、两栖动物) 鸦:y(涂鸦、乌鸦、鸦雀无声) 【多音字】 传:chun (传说)zhun(传记) 脉:mi(山脉)(m(脉脉) 纤:xin(纤维)qin(纤夫) 【理解古诗】 寒食寒食 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 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
23、 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 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 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 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问题归纳】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4、?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 言牵牛曰“迢迢“, 状织女曰“皎皎“。 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 和河边苦苦等待的女子。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 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课文主题】 寒食 用白描手法写实, 刻画皇室的气派, 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 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
25、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古诗赏析】 寒食寒食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 暮春季节。 “无处不” ,用双重否定构成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 7 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 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 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
26、是写夜晚: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日暮” 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 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 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 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 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27、。虽然写 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 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 ,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 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 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 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 ,其意趣就减去 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
28、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 “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 ,下句再说“织女星” ,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 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 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 异。总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 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 意谓擢纤纤之素手, 为了和下句 “札札弄机杼” 对仗, 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 者,引
29、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里 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 : “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 虽然伸出素手, 但无心于机织, 只是抚弄着机杼, 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 化用 诗 经大东语意: “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 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 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 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 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
30、注: “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 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 浅是受了上文 “河汉清且浅” 的影响, 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 中出现 “盈盈” 除了这首诗外, 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 “ 广雅曰: 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 :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 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
31、脉脉” ,李善注: “ 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 曰 脉脉谓相视貌也 。 ”“脉脉不得语” 是说河汉虽然清浅, 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 、 “皎皎” 、 “纤纤” 、 “札札” 、 “盈盈” 、 “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 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十五夜望月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 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 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 ,明写赏月环
32、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 8 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紧承上句,借 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 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落”字新颖 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诗人运用 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33、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 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的是凡人牛郎和天仙织女相亲相爱,最终被王母娘娘所阻,分住天河两 边,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本诗重点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突出了织女的相思和分 离的痛苦。以此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离别之苦。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 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
34、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选做题】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 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 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 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藏戏藏戏 【作者简介】 马晨明,1977 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马晨明 (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 藏戏入人教版课本,人民日
35、报记者。现任教师。 【多音字】 藏:zng (宝藏)cng (隐藏) 传:chun(传说)zhun(自传) 【近义词】 雄浑雄壮 柔顺温顺 敦厚忠厚 吞噬吞没 鼻祖始祖 稀奇新奇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反义词】【反义词】 柔顺暴躁 朴实浮夸 敦厚奸诈 压抑放松 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鲜明暗淡 随心所欲顾虑重重 【理解词语】【理解词语】 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9
36、 敦厚:忠厚。 演绎: 一种推理方法, 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本课可作表演、 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 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句子解析】【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 突
37、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 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 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 。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3.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 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
38、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 需要而产生。 4.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 因果关系: “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 “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 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 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
39、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 ,所以对演出舞台、 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6.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 具有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 【问题归纳】【问题归纳】 1.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
40、杰布的传奇故事及 藏戏的形成过程。 3.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总起段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面具体描述藏戏里的面具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做好铺垫。 4.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 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 不 要 不 要 不 要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 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 。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 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10 【课文分段】【课文分段】 第一段:
41、(13) 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段: (47) 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段: (817) 具体介绍藏戏的主要特色。 第四段: (18) 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课文主题】【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 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域传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 【写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 读。(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
42、诗描写的是中秋节, 体现了吃月饼、 赏月、 吃芋头、 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内容) 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 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 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 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风俗。 ”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 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
43、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 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图片,了解风俗 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 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的一些风俗图片)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 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 端午节吃咸鸭蛋等。 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 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
44、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 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 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 2 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确定写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1)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 线结构全文。 先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开始的时间和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 紧接着, 通过介绍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次春节的高潮,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
45、 节结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 特点。先总后分,让人印象深刻。 4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出示范文,感受习作魅力,借鉴写法。 四、课堂小结 11 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 8 分钟的时 间,写一个小片段,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范文+评语】 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 “温州迎灯三月三, 湗村抬猪十五六” 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 “排殿猪” 的日子, 天似乎作美,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 也想要来当个拉
46、拉队呢! 今天中午 11 点 15 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 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 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 就抛在脑后了, 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 大家摩肩接 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 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 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
47、 分吧!11 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 共有 18 组参与, 其中有 15 个村民小组和 3 个老人组(人老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 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人群攒动,有的 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 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 为的是能 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齐 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 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
48、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 如泰山”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 上了双眼;有的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 下,又站了起来,重整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最 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 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简单评语: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由“民风民俗” 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得出了微笑面对生活的认识。文章叙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人物描写生 动,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很精彩! 火把节火把节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是火 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 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 户清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 子里,筷子与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 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 始吃饭。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