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1212课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二三一、“断发易服”1.服饰变化(1)西式服饰传入民间效仿: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政府变革:清政府不得不改革官定服饰制度;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2)中国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易混易错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一二三2.“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1)起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2)主要活动:康有为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自主思
2、考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解读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提示: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不缠足运动已经开展,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一二三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报纸开始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社会各阶层民众所欢迎的是各类通俗性报刊。(3)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自主思考清末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
3、,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这首词强调了近代报刊的哪些功能?提示:强调报纸的社会功能,即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一二三2.电影(1)放映与观赏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地就有30多所电影院,每天去影院的人达10万之多。(2)影片摄制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1913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难夫难妻。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一二三三、移风易俗1.背景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2.表现(1)日常礼仪:民国之初,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婚姻风俗:变革
4、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3)丧葬习俗:19世纪中期,西方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57页“文明婚礼”图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示:(1)婚姻风俗的变革:民主、平等、文明、自由、简约。(2)服饰的变化,西式服饰与长袍马褂并行。(3)发式的变化。(4)日常礼仪的变化。一二三3.意义反映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4.局限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自主思考1930年对北京地区所做的调查发现,京郊一个村子里,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并仍以“没辫子不好看”和“带惯了”等理由拒绝剪辫。这一现象表明了什么
5、?提示:1930年已经是民国时期,京郊一个村子里男子中带发辫者尚占十分之一充分说明了传统陋习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探究点当堂检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导入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告白好发财。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摘编自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即ABCD)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探究点当堂检测提示:(1)表现:大众传媒出现
6、(近代报馆建立),崇尚西方生活方式(西洋化),民众娱乐方式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尚化等。(2)原因:上海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及革命运动的推动等。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因素(1)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
7、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探究点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从甲图到乙图的历史变迁,反映了()A.男女日常服饰的逐渐变化B.先进习俗已取代落后习俗C.近代婚姻礼俗的删繁就简D.婚姻自主观念的普遍流行解析:甲乙两图分别反映的是清末婚嫁和民国婚照,无法反映日常服饰的变化,故A项错误;B项“已取代”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甲图到乙图反映的是明媒正娶、媒妁之言的旧式婚礼向简洁的新式婚礼转变,故C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婚姻自主的观念,甲图与乙图也
8、无法反映“流行”的“普遍”程度,故D项错误。答案:C探究点当堂检测1.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该地最有可能是()A.天津的租界 B.杭州的断桥C.北京的街头 D.西安的学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某地在19世纪60年代末时装开始西化,在当时只有已经对外开放的城市才会出现这种变化,天津是在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与材料时间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有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9、。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D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答案:D探究点当堂检测3.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中记载:“民国光复,罐头之品,番餐之味,五方来会,烦费日增。”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已完全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部分民众已经能认同西方生
10、活方式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罐头”“番餐之味”等关键信息,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众已经认同西方生活方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史实或材料不符。答案:D仅供学习交流!仅供学习交流!探究点当堂检测4.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析:“被迫缠脚三天得以幸免”,说明当时已经有民众思想觉醒,提倡新社会习俗,反对封建陋俗,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5.19世纪70
11、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 B.信件C.报纸D.电报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答案:C6.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A.皮影 B.电影C.戏剧D.杂技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描述。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
12、,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发生于民国建立之后。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8.蔡元培先生1889年的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两人从未谋面;第二次婚姻前,1900年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A.新式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B.人们思想观念的
13、日益解放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解析:材料没有反映新式婚姻习俗成为主流,所以A项不正确;C项为容易误选的选项,首先,蔡元培先生的第一次婚姻也是在近代,其次,材料讲的是蔡元培先生一个人,不能说是“深入人心”,所以不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府的行为,所以D项不正确。答案:B探究点当堂检测9.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
14、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探究点当堂检测(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参考答案:(1)在饮食、建筑、婚姻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2)西方的影响(或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3)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探究点当堂检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
15、,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尤不可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探究点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2)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展开。(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