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育原理德育原理自学考试辅导自学考试辅导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1考试题型分值()考试题型分值()v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20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2分分,共共40分分)v二、简答题(本题共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5分分,共共25分)分)v三、论述题(本题共三、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10分分,共共20分)分)v四、案例分析题(四、案例分析题(15分)分)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2一、学法指导一、学法指导 1.重视课堂学习,积极参加指导课,重视课堂学习,积极参加指导课,掌握知识体系掌握知识体系 做好笔记(重点、难点、热点、补充知识)做好笔
2、记(重点、难点、热点、补充知识)2.具体知识学习和习题练习结合,具体知识学习和习题练习结合,熟悉具体知识熟悉具体知识 3.勤学好问,加强交流和沟通,勤学好问,加强交流和沟通,突破重点难点突破重点难点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3二、课时分配()二、课时分配()第一阶段:知识串讲(大约第一阶段:知识串讲(大约7次)次)1.书本知识点讲解书本知识点讲解 2.历年出题形势分析历年出题形势分析第二阶段第二阶段:(最后(最后1次)次)1.历年出题形势分析知识等历年出题形势分析知识等 2.应考指导与考题预测应考指导与考题预测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4三、全书目录框架分析三、全书目录框架分析本课程的重点:本
3、课程的重点:德育的本质、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的关系、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课德育的本质、德育主体和德育对象的关系、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评价开展和实施的基本途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学程、德育活动、德育评价开展和实施的基本途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学生品德评价、学校德育与社环境生品德评价、学校德育与社环境一、概论(一、概论(1.2.3章)章)基本概念、学科历史、德育发展史基本概念、学科历史、德育发展史二、德育本论(二、德育本论(49)目的、内容、课程、过程方法、德育活动、学生品德评价目的、内容、课程、过程方法、德育活动、学生品德评价三、德育环境(三、德育环境(10-12)
4、德育网络、德育工作者、学校德育管理德育网络、德育工作者、学校德育管理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5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v知识提要知识提要v德育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v德育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原理的历史发展v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6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选择、简答题型:选择、简答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2-6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7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原理研究对象和特点德育原理研究对象和特点v一、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德育问题德育问题 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原理
5、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问题 具有具有原理属性原理属性的德育的德育事实问题事实问题和和价值问题价值问题 2.德育原理的基本任务德育原理的基本任务 基本任务基本任务揭示德育本质及规律揭示德育本质及规律 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8v二、德育原理的特点二、德育原理的特点 1.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2.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统一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统一 3.(开放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开放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 德育原理自学辅导9第二节第二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v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
6、发展v1、蕴涵于教育论述中(古代、蕴涵于教育论述中(古代19世纪世纪)163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科学的形成,教育学独立科学的形成,英国英国 洛克洛克教育漫话教育漫话、绅士教育思、绅士教育思 德育科学为组成部分德育科学为组成部分 2.独立科学阶段独立科学阶段 19世纪末世纪末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法国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家、涂尔干、涂尔干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论独立德育学产生的标志独立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代表作:代表作:美国、杜威美国、杜威道德上的教育原理道德上的教育原理.等等P36v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1.独立
7、德育学在中国独立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产生的标志 梁启超梁启超德育鉴德育鉴蒋拙诚蒋拙诚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论 梁启超梁启超德育鉴德育鉴“辩术辩术”“立志立志”“”“知本知本”“”“存养存养”“”“省克省克”“”“应用应用6篇,辑录古代先贤道德修养学说予以评析篇,辑录古代先贤道德修养学说予以评析,与其与其”民民说说”一起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起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v蒋拙诚蒋拙诚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论则在积极吸收现代伦理及欢则在积极吸收现代伦理及欢)各国德育思各国德育思想的基础上想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体系。构建了自己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体系。v吴俊升的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可视为可视
8、为“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标志在我国产生标志。v2.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借鉴苏联教育学新中国成立后引进借鉴苏联教育学v叶西波夫、龚察罗夫:叶西波夫、龚察罗夫:苏联的新道德教育苏联的新道德教育 苏维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纪律教育、意志力教育以及列宁和苏维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纪律教育、意志力教育以及列宁和 斯大林道斯大林道德教育论述。德教育论述。v凯洛夫凯洛夫教育学教育学:德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德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v乌申斯基:乌申斯基:谈俄国教育中的道德因素谈俄国教育中的道德因素把对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放在全把对青年一代的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部教育的首位。v
9、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夫中学帕夫雷夫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学校要培养道德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高尚的人,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共产主义道德原则v徐特立徐特立论国民公德论国民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的国民公德教育教育v20C50Y 德育中国化德育中国化v3.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v(1)胡守胡守芬芬:德育原理德育原理1988,新中国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新中国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v(2)鲁洁、王逢贤: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德育新论1994,v(3)檀传宝: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学校道德教育原理2
10、000,第一本明确以,第一本明确以“道德道德教育教育”为主线为主线而撰写的教育学专业而撰写的教育学专业“德育原理德育原理”数材。数材。“道德教道德教育育”“守一而望多守一而望多”。v(4)班华等。)班华等。第三节第三节 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v1.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1)学习德育原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学习德育原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2)学习德育原理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重要前提学习德育原理是德育实效性提高的重要前提(3)学习德育原理是做好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学习德育原理是做好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2.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学
11、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v(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德育原理的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德育原理的学习v(2)坚持多学科的视角市视德育问题坚持多学科的视角市视德育问题v(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v(4)坚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开放创新坚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开放创新v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v2.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v3.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v(二二)考核要求考核要求v1.识记识记: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点。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点。v2.领会领会: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v3
12、.简单应用简单应用:能够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深刻了解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能够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深刻了解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v4.综合应用综合应用:在德育原理的学习中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法促进自己的学习。在德育原理的学习中综合应用各种学习方法促进自己的学习。第二章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德育的概念与功能v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v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选择、简答题型:选择、简答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3-7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17:27德育原理自学辅导18第一节第一节 什么是德育什么是德育v1.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v(1)“德育德育”的词源的词源
13、道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的综合)德德合乎道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和社会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育育-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思想、行为具有善的特质培养人的品德修养,思想、行为具有善的特质v“德育德育”1902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最早使用最早使用“德育德育”专门术专门术语。语。v王国维王国维 1906德、智、美德、智、美“心育心育”、体育,、体育,v(2)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德育:道德教育,指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道德教育,指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v德育概念的内涵德育概念的内涵v
14、“德育转化说德育转化说”:社会观点准则转化个人思想品德社会观点准则转化个人思想品德v“德育内化说德育内化说”:社会思想个体内化社会思想个体内化v“德育内外化说德育内外化说”:社会、受教育者需求社会、受教育者需求v“道德建构说道德建构说”: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认知、道德实践自主建构自主建构v德育概念的外延德育概念的外延v外延外延v培养人的品德培养人的品德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大德育观大德育观”大德育观大德育观”的利弊的利弊 P45 大德育观大德育观”德育概念德育概念P452.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本质P46v德育是一种德育是一种规范化教育规范化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特殊性,
15、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特殊性;v德育是一种德育是一种社会化教育社会化教育,即受教者所需掌握的是社会普,即受教者所需掌握的是社会普遍价值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情操遍价值下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情操;v德育是一种德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综合性教育,即知行合一内外相化。,即知行合一内外相化。简言之,德育的本质是强调人的一般社会性在个体德性品简言之,德育的本质是强调人的一般社会性在个体德性品质上的具体体现及综合运用。质上的具体体现及综合运用。第二节第二节 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v1.德育功能的定义德育功能的定义 德育功能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因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对个体和社德育功能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因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对个
16、体和社会发展所客观具有的作用。会发展所客观具有的作用。v区分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效果区分德育功能、德育目标、德育效果 德育目标:价值期待、主观性、理想化德育目标:价值期待、主观性、理想化 德育效果:变化和结果德育效果:变化和结果v三者属于不同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属于不同范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德育的主要功能德育的主要功能v(从对象角度(从对象角度)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v(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的发展客观具有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的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的影响和作用v德育的个体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品德发展功能功能第一位第一位v德育的
17、个体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智能发展功能功能副产品副产品v德育的个体德育的个体享用性享用性功能。功能。较高层次较高层次v品德的品德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品德形式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知、情、信、知、情、信、意、行)意、行)品德内容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能力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v(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v德育的德育的政治政治功能功能首要首要v德育的德育的经济经济功能功能v德育的德育的文化文化功能功能v德育的德育的生态生态功能功能v德育的德育的教育性教育性功能功能第三章
18、第三章 德育的历史发展德育的历史发展v德育的是产生和原始社会德育德育的是产生和原始社会德育v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v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选择、简答题型:选择、简答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5-9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德育原理自学辅导28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的是产生和原始社会德育德育的是产生和原始社会德育v一一.德育的起源德育的起源 德育源于人类德育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 v(一一)德育产生的生物学前提德育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物质基础物质基础人类产生时具备的人类产生时具备的生理基础生理基础和和
19、心理基础心理基础v(二二)德育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德育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本动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本动因)劳动和交往(必要条件)劳动和交往(必要条件)P58v德育构成要素:产生于劳动和交往德育构成要素:产生于劳动和交往 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德育活动主体德育活动主体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道德规范或规则)(道德规范或规则)联系教育与教育者的介质联系教育与教育者的介质语言与人际交往语言与人际交往v二二.原始社会的原始社会的德育特征德育特征v(一一)德育形态是德育形态是“生活式生活式”的德育的德育v(二二)德育内容以习俗传承为主德育内容以习俗传承
20、为主v(三三)德育对象具有全民性德育对象具有全民性v(四四)德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德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榜样示范特点:特点:融合性、生活性、全民性、非反思性融合性、生活性、全民性、非反思性习俗性德育的概念及影响习俗性德育的概念及影响P60第二节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v一一.学校德育的产生学校德育的产生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学校产生学校产生v二二.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v(一一)组织化组织化程度增强程度增强v(二二)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等级性等级性明显明显v(三三)内容变化凸显内容变化凸显阶段性
21、阶段性(勇勇智智从)从)v(四四)表现形态具有表现形态具有神秘性神秘性v(五五)实施具有明显的实施具有明显的经验性经验性v狭隘封闭非民主狭隘封闭非民主第三节第三节 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v1.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近现代学校德育的特点 P65v(1)规模化规模化-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v(2)民主化民主化-民主社会民主社会v(3)世俗化世俗化-与宗教教育相分离与宗教教育相分离v(4)科学化科学化v二、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二、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趋势v(一一)现代学校德育越来越强调实现现代学校德育越来越强调实现个人全面且自由个人全面且自由的发展的发展v(二二)现
22、代德育的现代德育的综合系统化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或整体结构化的趋势日益显著v(三三)现代德育现代德育内容多样化、全球化趋势内容多样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加强v(四四)现代德育将在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现代德育将在多种观念的交流与冲突中不断变革,寻求平衡寻求平衡第一次作业第一次作业v1.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v2.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德育原理的学科特点v3.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v4.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本质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本质v5.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v6.抄写抄写p69”本章小结本章小结“全部内容全部内容第四章第四章 德育的目的与内容
23、德育的目的与内容v德育目的概论德育目的概论v我国的德育目的我国的德育目的v德育德育 内容内容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题型:选择、简答、论述选择、简答、论述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4-12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德育原理自学辅导37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论德育目的概论一、德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一、德育目的的内涵与功能(一)德育目的的(一)德育目的的内涵内涵 德育德育主要指的主要指的是是社会对德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方社会对德育所培养的学生在品德方面达到某种总体状态的面达到某种总体状态的设想或要求设想或要求。德育目的特征:德育目的特征:抽象性、预期性、可能性。抽象性、预期性、可能性。-历史性
24、、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二)德育目的的功能(二)德育目的的功能v1.对德育活动对德育活动导向、调控、评价功能导向、调控、评价功能v2.对学生品德发展对学生品德发展引导、规范功能引导、规范功能二、德育目的确定的依据二、德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一一)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1.社会发展状况影响德育目的社会发展状况影响德育目的 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社会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2.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德育目的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德育目的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要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要 v(二二)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确定德育目的的主
25、观依据v道德的理解、教育思想道德的理解、教育思想三、德育目的的类型三、德育目的的类型v(一)(一)“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时间、代表人物、观点、核心内容时间、代表人物、观点、核心内容)“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观点、代表人物、观点、)评价:评价:P77v(二)(二)“精英主义精英主义”“”“平民主义平民主义”P77 代表人物、观点、核心内容代表人物、观点、核心内容v四四.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德育目的的具体化 一般性的一般性的德育目的德育目的需要需要落实为落实为具体的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这样才能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德育实践。效地指
26、导德育实践。v(一一)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目标的分类 学校学校层次和类型、德育目的的内容、德育内容、品德层次和类型、德育目的的内容、德育内容、品德结构结构v(二二)德育目标的分层德育目标的分层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的德育目的我国的德育目的 一一.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v(一一)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学校德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1949-1956年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育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德育目的“五爱五爱”、道德品质、道德品质 1956-1966年年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政治化倾向、思想政治品质政治化倾向、思想政治品质 “文革时期文革时期”的德育目的的德育
27、目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教育政治教育 1978-2000年年 德育目的德育目的 21世纪以来的德育目的世纪以来的德育目的v(二二)我国德育目的历史演变的特征我国德育目的历史演变的特征v1.社会主义是我国德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所在社会主义是我国德育目的的根本性质所在v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德育目的的基本追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德育目的的基本追求v3.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是我国德育目的演进的主要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是我国德育目的演进的主要特点17:27v二二.我国德育目的的完善我国德育目的的完善v(一一)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体本位取向相统一社会本位取向与个体本位取向相统一v(二二
28、)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相统一多元价值与核心价值相统一v(三三)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相统一时代精神与传统道德相统一v(四四)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第三节第三节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v一一.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 德育内容: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体系。v(一一)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内部因素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内部因素 德育德育目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需要目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需要v(二二)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外部因索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外部因索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需求、民族文化传统、偶发因
29、素需求、民族文化传统、偶发因素v二二.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v(一一)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行为规范教育v(二二)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基本道德品质教育v(三三)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v(四四)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v(五五)民主与法制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v三、德育内容的新课题三、德育内容的新课题v(一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v(二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v(三三)生命教育生命教育v(四四)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v(五五)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第五章第五章 德育主体与对象德育主体与对象v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v学生的品德
30、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选择、简答题型:选择、简答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3-7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德育原理自学辅导50第一节第一节 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教师的育人角色与德育素养发展德育德育主体主体: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 对象对象:学生:学生 P98v1、教师的育人角色、教师的育人角色 (1)教师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教师是道德教育者,也是道德学习者 (2)教师是道德示范者教师是道德示范者,也是道德实践者也是道德实践者 (3)教师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是道德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
31、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教师是德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17:272.教师的德育素养发展教师的德育素养发展(1)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 德育意识德育意识:德育知识德育知识:本体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工具性知识 P102 德育能力德育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2)教师德育素养的形成途径教师德育素养的形成途径 主要包括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师的培训、培训、自修和自修和 实践。实践。第二节第二节 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与道德养成1.1.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与特点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与特点(1)(1)品
32、德的定义品德的定义及其结构及其结构v个体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和态度倾向,它个体在道德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和态度倾向,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结果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结果。(属于个人意识。(属于个人意识 是是个体现个体现象象)v品德结构品德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律、道德 品德形式:道品德形式: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知、情、意、行)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知、情、意、行)品德能力:品德能力:17:27v(2)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由由他律他律向向自律转化自律转化的规律、的规律、从众性规律从众性规
33、律 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发展在认知冲突中不断发展的规律等。的规律等。v(3)学生学生品德修养品德修养的特点的特点v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有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有:自觉性、内省性、自主性和实践性。自觉性、内省性、自主性和实践性。v二二.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与学生道德养成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与学生道德养成v(一一)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个体道德发展理论1.认知层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层面:道德认知发展理论v(1)皮亚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对规则的理解分为根据对规则的理解分为四阶段四阶段:-自我中心主义阶段自我中心主义阶段(2-5岁)岁)-权威阶段权威阶段(6-8岁)岁)他律他律 -可逆性阶
34、段可逆性阶段(8-10岁)岁)-公正阶段公正阶段(10-12岁)自律岁)自律 儿童道德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的过程,达到自律道德水平才能有真的过程,达到自律道德水平才能有真正的道德正的道德v(2)科尔伯格)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六阶段v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10岁以前)岁以前)外在:外在:a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主义v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3岁以后半数以上)岁以后半数以上)c好孩子定向好孩子定向 d 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
35、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v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岁以后30%)e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f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v2.精神层面: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层面:精神分析理论v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v 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发展人格发展8个阶段:个阶段:P110v3.行为层面:社会学习理论。行为层面:社会学习理论。v班杜拉班杜拉主要研究:主要研究:抗拒诱惑、赏罚控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赏罚控制、模仿学习 主要方法:主要方法:实验法实验法 1.德育应重视儿童的观察学习在道德行为养成
36、中的重要作用德育应重视儿童的观察学习在道德行为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2.德育要高度重视榜样的作用德育要高度重视榜样的作用 3.德育应着力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德育应着力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v(二二)学生道德养成途径学生道德养成途径v1.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v2.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v3.启发学生制订道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启发学生制订道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v4.引导学生在生活践中锤炼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生活践中锤炼道德品质;v5.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养成中面临的困境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养成中面临的困境;v5.帮助学生
37、养成道德修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道德修养习惯。第二次作业第二次作业v 1.德育目的的功能,确定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德育目德育目的的功能,确定德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德育目的的类型。的的类型。v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的演变的特征,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的演变的特征,我国德育目的完善中应注意的取向。德育目的完善中应注意的取向。v3.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影响德育内容选择的因素,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我国学校的主要德育内容。v4.教师的育人角色,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教师的育人角色,教师的德育素养结构。v5.学生品德的定义及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学生品德的定义及品德发展的规律与特点v6.
38、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学生道德养成的途径第六章第六章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v德育课程概述德育课程概述v德育学科课程德育学科课程v德育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选择、简答题型:选择、简答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3-7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德育原理自学辅导61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课程概述德育课程概述v一一.德育课程的内涵及特点德育课程的内涵及特点v(一一)德育课程的内涵德育课程的内涵v德育课程德育课程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及学习历程。接经验的总和及学习历程。v学校德育课程分类:学校德育课程分类:
39、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德育隐性课学科课程、德育活动课程、德育隐性课程程v(二二)德育课程的特点德育课程的特点德育德育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主要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v德育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唤醒为条件德育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唤醒为条件;v德育课程的实施应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改变学生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的实施应最大限度地丰富和改变学生的道德体验。v二、当代德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二、当代德育课程发展的趋势(一一)德育课程日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德育课程日益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高度重视度重视v(二二)德育课程的德育课程的生活化
40、生活化取向日益突出取向日益突出(三三)当代德育课程的当代德育课程的科学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第二节 德育学科课程德育学科课程v一一.德育学科课程概述德育学科课程概述v(一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知识自又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科学规律而编排的课程。身的逻辑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科学规律而编排的课程。v具有具有结构性,系统性,清晰性。结构性,系统性,清晰性。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忽略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知识的整体把握。v(二二)德育学科课程的定
41、义德育学科课程的定义德育学科课程德育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以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是指学校专门开设的以介绍道德价值规则的原理与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17:27二二.关于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争论关于专门德育学科课程的争论反对:反对:1.2.3 赞成赞成1.2.3.总结总结 三学科课程与德育的关系三学科课程与德育的关系 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学科课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响。(1)德育学科课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德育任务都包揽。)德育学科
42、课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德育任务都包揽。(2)学科课程蕴含巨大的德育价值,是进行间接德育的重要载体。)学科课程蕴含巨大的德育价值,是进行间接德育的重要载体。(3)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本身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本身也是重要的德育资源。四、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四、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一)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一)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1.上升到上升到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的高度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的高度来认识。来认识。2.实施要牢牢实施要牢牢把握其价值属性,避免其知识化把握其价值属性,避免其知识化。3.提升实效的关键点是提升实效的关键点是突破学生内在的情感障碍突破学生内在
43、的情感障碍。4.保障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保障直接德育课程的实施所需要的条件(二)学科课程德育的实施。(二)学科课程德育的实施。1.知识与价值相统一。知识与价值相统一。2.挖掘与渗透相结合。挖掘与渗透相结合。3.显性和隐性相一致。显性和隐性相一致。17:27第三节第三节 德育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v一一.德育活动课程的含义德育活动课程的含义v(一一)活动课程含义活动课程含义P124 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等。是指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v代表人物:杜威。代表人物:杜威。v主张课程应该以主
44、张课程应该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儿童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把儿童的态度动机和兴趣等因素与各门科目的事实和真理之点,把儿童的态度动机和兴趣等因素与各门科目的事实和真理之间联系起来,强调儿童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得社会经验。间联系起来,强调儿童通过各种活动来获得社会经验。v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要相互补充。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要相互补充。17:27v(二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功能德育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功能v1.1.内涵内涵 德育活动课程德育活动课程是指学校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出发,有目是指学校从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设计各种活动的、有计划、有组织
45、地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增进学生的道德理智和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以增进学生的道德理智和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v2.德育活动主要特点德育活动主要特点:v(1)实践性)实践性根本特征根本特征。(2)体验性。体验性。3德育活动课程的功能。德育活动课程的功能。v1.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v2.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强化学生的道德责任感。v3.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感。17:27v二.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v(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及实施及实施v(2)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实施及实施
46、v(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及实施及实施17:27第四节第四节 德育隐性课程德育隐性课程v一一.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课程的概念P127v二德育隐性课程的意义与内涵二德育隐性课程的意义与内涵(1)隐性课程的德育意义(2)德育隐性课程的内涵(3)德育隐性课程的类型P128v三三.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优化德育隐性课程实施的优化 (1)学校课程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 (2)学校制度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 (3)学校文化中的德育隐性课程优化低感 (4)教师的行为、教学和领导方式中隐性课程的优化第七章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过程与方法v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v德育过程的组织德育过程的组织v
47、德育方法及其应用德育方法及其应用17:27本章出题趋势本章出题趋势v题型:选择、简答、论述、材料分析题型:选择、简答、论述、材料分析v分值分布:分值分布:3-7分分v重要程度:重要程度:德育原理自学辅导72第一节第一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v一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一)内涵:内涵: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认识、体验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
48、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二二)特点:特点:德育过程组织的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计划性 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正面性 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复杂性 德育过程的引入具有德育过程的引入具有多端性多端性 德育过程的展开具有德育过程的展开具有生成性生成性二二.德育过程的主要模式德育过程的主要模式v(一一)传统德育过程模式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兴趣四阶段:注意、期待、探究、行动兴趣四阶段:注意、期待、探究、行动 教学过程四阶段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明了
49、、联想、系统、方法”五步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五步教学法: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v(二二)现代德育过程模式现代德育过程模式 “学生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杜威杜威 思维五阶段思维五阶段17:27v(一)传统德育过程模式(一)传统德育过程模式v涵义:涵义:P134v代表:代表:康德康德儿童道德教育三环节:约束、教化、陶冶。儿童道德教育三环节:约束、教化、陶冶。强调教师成人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成人的主体地位v 巴拉诺夫巴拉诺夫 儿童个性发展五阶段:刺激、动机、行为纲领和形式选儿童个性发展五阶段:刺激、动机、行为纲领和形式选 择、动机成为行为和变成行为习惯、习惯的行为形式变成个性。择、动
50、机成为行为和变成行为习惯、习惯的行为形式变成个性。v评价评价:看到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价值引领重要作用,突出外界环境因素,忽:看到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价值引领重要作用,突出外界环境因素,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v(二)现代德育(二)现代德育过程过程模式模式v代表:拉思斯、西蒙,价值澄清理论模式代表:拉思斯、西蒙,价值澄清理论模式v 科尔伯格:科尔伯格:17:27第二节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组织德育过程的组织v一一.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矛盾德育过程组织的基本矛盾 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学生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德育目标所要求的理想状态之间的矛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