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组员:张静怡组员:张静怡 王璐瑶王璐瑶 翁佳翁佳 郏惜郏惜 钱丽莎钱丽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公民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 公民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 其政治教育始终是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在威廉二世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他要求学校要服务于反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教育目的】: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的统治,培养对神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教育内容】: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通过教育习惯和公共
2、生活等向民众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 最终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二、魏玛共和国时期 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依据 1919年魏玛宪法中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内容】: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三、三、纳粹时期纳粹时期 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 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实行统治的领袖原则 他通过大量的法令,
3、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三、纳粹时期三、纳粹时期 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控制,尤其在文化领域强行实行贯彻领袖原则和被纳粹曲解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实行文化生活的总体制原则。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完全决裂于重要的西方教育传统和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一、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和历史环境一、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任务和历史环境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背景:战后德国的历史是一部被武力分裂,经过冷战、对立、竞争和最
4、后实现和平统一的历史,也是一部战败国在欧洲新格局和美、苏、英、法特别是美苏两强严重对立的世界体系中求生存和求发展的历史。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两个最重要的事件:民主建设和“非纳粹化”1、民主建设 两个主要内容:实行联邦制州先于联邦共和国建立 制定基本法1949年5月8日“制宪委员会”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临时宪法 基本法:“三权分立”原则,议会行使立法权、政府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2、“非纳粹化”运动“非军国主义化”、“非纳粹化”、“民主化”根除民族社会主义(纳粹)取消军队只准保留维持治安和警察 国际军事法庭纽伦堡审判 苏联占领区、西德三占区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3、德国战后的“经
5、济政治理论”“经济政治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衡量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和影响的尺度,是它的经济实力和资源。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4、德国的统一和德国的“内部统一”德国的统一:1949年-1990年 柏林墙开放:1989年11月9日-1990年10月3日 1997年10月3日 德国统一六周年纪念日 内部统一:政治、经济、社会直至东西两部分人民心灵上的统一。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政治上不被信任。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二、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1、德国的“政治养成”“政治养成”(“政治社会化”)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和
6、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青少年 通过学校的政治课和历史课直接对青少年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 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成人 大众媒体,以及大量的纪念物、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德国思想政治教育(1)德国“政治养成”的含义和目标 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培养“青年的民族主义者的德国人”魏玛宪法:大日耳曼主义和军国主义 希特勒:反动的政治教育“政治养成“:更重于个性解放和社会批评方面 德国人对政治权利的理解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德国政治养成工作的目标:1)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2)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作出政治判断的能力;3)促使人们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4)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
7、制度的基本价值;5)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动的能力;6)让人们了解民主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德国思想政治教育(2)德国学校的政治养成工作 学校首先是为国家服务的,学校负责培养儿童当公民,传授给他们法律知识。黑森州宪法规定:学校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青年的品德,向他们灌输政治责任感”“政治教育”必修课 德国学校政治养成教育的常规体系:社会学、社团学、历史学、公民学等课程 课外和校外活动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2.德国学校的德育状况(1)德国的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 教会创办的“拉丁语学校”和“德语学校”学校德育与宗教教育的合作关系: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宗教教育的内容 公立学校按教派设立三种学校:公共学校、教派
8、学校、世界学校德国中学生的公民教育 德国中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大致可归纳为: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行为方式,使他们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义,唤醒和促进他们的宽容意识和民主意识,懂得尊重他人、重视生命、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具有责任和评判是非的能力,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各种行为准则,具有团结友爱的精神,懂得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乐于为国献身。(1)宗教内容。在德国影响最大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两大派别,德国的各公立中学均开设了宗教课程,它是受德国基本法和各州法律保护的,分别由不同的教派授课。天主教以教会论、教会史、基督教社会论为中心内容;新教以圣经学、圣经史为中心内容。这些内容除部分传授宗教信条、灌输宗教教规外,
9、大部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伦理道德内容。各类中学均开设了伦理课,讲授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是德国中学思想行为教育的核心课程。若一学生不选宗教课的话,则伦理课就为必修课。德国的中学分为完全中学、实科中学和主体中学三种形式,伦理课的教学侧重面在各类中学中有所不同,但其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大致相同。(3)社会道德内容。这些内容主要由各校开设的社会课承担。德国教育学家认为,社会课上开展的一些政治教育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德国社会课的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了解自由的民主制度的价值和法律标准,掌握政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会就一些政治和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判
10、断和决定,调动学生积极和尽职地参于政治生活的热情,使学生有能力承担国家和社会的权利和义务。(4)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育。德国的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均开设了经济学和法学课,以作为对学生开展广泛的普通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德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在中学开展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市场经济中经济和法律关系,了解欧共体的法律和经济情况,唤起创建欧洲一体化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德国社会制度的基本支柱。通过该课的教学,使未来的德国公民在基本的生活范畴中具有判别能力。德国思想政治教育(2)当代德国德育理论 鲍勒诺夫“朴素道德”的德育观 人类社会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更一般、更纯情、更基本、更长久保持同一
11、性的道德,如诚实、信赖、同情心、爱、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有道德的人格教育和自力教育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朴素道德要点:1)要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活动范围内的责任;2)要老实坦诚地和人交往,踏实、正直,做事不半途而废;3)同情他人和一切有生命东西的痛苦,乐于帮助处于困境的人;4)尊重他人活动的权利,与人为善;5)言行举止端正,主义倾听别人意见,做受人尊敬的人等。德国思想政治教育 布贝尔的品格教育和价值教育理论: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品格;培养品格的关键是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教育要靠学生自己在生活领悟,与上帝的神旨接触。综合历史、地理、社会常识三门学科。社会科的内容:介绍有关社会生活、经济国家公共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德国思想政治教育(四)德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是回避还是正视历史 战后第一代的年轻人:“忘记”第二代(1940-1950):反思 第三代(60年代):客观的正视 2.新纳粹和右翼势力的复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