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2、春秋左传中有如下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这说明在当时()A宗法关系趋向于瓦解B王位继承有内在规则C选官制度越来越完善D贤德是择君首要依据3、“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
2、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4、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B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C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D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5、北宋节度使在权力方面比唐朝时小,但职衔更高、待遇更丰厚,如宰相带节度使职衔者与地方节度使的俸禄明显高于不带节度使职衔的宰执。节度使作为荣誉被赏赐给宗室、元老旧臣,也被授予那些在边
3、疆重地手握重兵积极维护北宋王朝统治的将领。据此可知, 北宋节度使的设置( )A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B利于提高中央权威C位高权重威胁中央 D利于巩固北宋统治6、以下材料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务节录,按朝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至前殿,由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官员依次奏事告诫军机处切勿泄密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引见俘获的突厥颉利可汗,诸蕃君长奉上“天可汗”尊号A BC D7、清代总督掌管所统辖地区的文武,军民,总理戎政,戍守疆土,道、府副将以下官员都由总督向朝廷奏请升迁和罢黜,并有对外交涉之权。这说明清代总督()A对地方治理可以完全自主B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吏C加强了对边疆地
4、区的统治D是皇权在地方上的延伸8、“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雅典民主政治 B罗马共和政体C斯巴达寡头政治 D罗马元首制9、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二十八人由公民大会从年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这一设计( )A排除民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B使公民大会职能发生了改变C确保了行政决策的公正与无私D体现了贵族
5、寡头政治的特点10、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11、1912年12月,中华民国举行了参众两院议会首次选举。经统计,两院席位的选举结果如下:民主党得到24席、统一党得到24席、共和党得到175席、国民党得到392席、跨党和无党者得到255席。这一现象的出现()A得益于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B标志共和制在中国的诞生C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D说明民主选
6、举的基础广泛12、1916年6月,有人发表了一幅漫画。画面中一名老者左手接过拂尘,脚踏彩云,成仙而去,右手将鼎丢下,鼎身刻有“中华民国”和“辛亥制”,鼎的三只足上分别刻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字样,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该漫画揭示出当时()A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B民主共和政体遭到破坏C中华民国并未得到民众认可D破除封建迷信成为当务之急13、下图为国民政府党政机构关系图,这表明国民政府()A已经进入了宪政时期B践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C实行分权制衡原则D实质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14、1945年7月,黄炎培参观了工厂、农场、延安大学、银行、妇女联合会开办的合作社和
7、考察了延安的市容市貌。他看到了人人以劳动为荣,勤俭朴素的社会风气,也看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部门之间、军民之间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风貌。他惊喜地感叹“前途希望是无限的”。黄炎培的所见所感折射出当时()A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B中共的边区政权建设成就凸显C延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国民政府因腐败问题失去民心15、某些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持续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主政治领域的巨大成就,是在建国后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多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增量”的有()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
8、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A BC D16、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取缔了特权阶层B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加快了社会流动D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乡村秩序就是一种“礼治秩序”。这种“礼治秩序”的显著特点是,“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宋以后乡村自治开始确立。北
9、宋中叶,乡约正式产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约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由吕大钧所制定的吕氏乡约,具体内容分为四大纲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此后历代的乡约,在内容和精神上均贯彻了德治的思想。因为乡约的自治性,宋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国家对乡村自治开始正式认可。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早在洪武元年即令人将律令中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内容单独辑出,加以解释,形成律令直解一书,并下发到各地,以使百姓知法而不再犯法。具体到乡村治理,在官箴书、家法族规、乡约和乡治文献中均强调在乡村自治、德治的基础上,必须遵守国法,强调国法的权威性。摘编自高学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10、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从1928年起着手乡村治理改革。抗战前颁布的县组织法,形成了乡村各级自治组织的雏形,激起了民间乡村自治实验的展开;1934年起保甲制的实施,维护了乡村治安,同时也加强了国家对乡村的控制;1939年新县制的建立,标志着乡村自治的终结和国家权力对乡村治理完全控制的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的乡村治理是传统乡村治理迈向现代乡村治理的转折阶段,其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应对的策略与方案,可为我国现代化乡村治理体制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启示。摘编自于欣禾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治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明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述南京国民
11、政府乡村治理与明清时期相比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18、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将全国地区分为13个监察区域,叫十三州部,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革政治体制的主要举措。(2分)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二元制的君主立宪。权利法案只是对王权加以限制,国王的权力依然很大,在某种程度上君主仍是权力的中心。到18世纪初,国王手中的特权越来越少,议
12、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在辉格党人长期把持政权、托利党人退居乡间时期,形成了内阁对议会下院负责的制度,君主“统而不治”的时代渐渐拉开了序幕。但议会下院的这种“中心”地位在事实上是虚假的,因为下院受上院控制,政权牢牢地控制在贵族手中,所以18世纪也被称作是“贵族的世纪”。以上材料摘编自钱乘旦主编英国通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权力机制,指出推动英国进入君主“统而不治”时代的主要因素。(4分)材料三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
13、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边区政权建设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6分)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俞可平人民至
14、上60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2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河形便”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摘编自张
15、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材料二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
16、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的认识。 (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4世纪中期,商鞅在变法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思想体现了改革家的责任和担当,深刻影响了中国士大夫阶层。行走的中国士大夫人物简介刘晏(716780)曾任吏部尚书,铸钱、盐铁等使。刘晏奉命接办漕运,组织人力逐段疏浚河道,打造多艘坚固的大漕船,训练军士、雇募船工运粮,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耗;他还改革食盐专卖制度,统一征收盐税,平抑盐价,精简盐吏;还设常平仓,控制粮价,以免谷贱伤农,使百姓受益、国家获利王安石(10211086
17、)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推改革。当苏东坡因“乌台诗案”面临生命威胁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挺身而出,上书皇帝,营救自己多年的政敌张居正(15251582)嘉靖年间进士,万历时任内阁首辅。他力推改革,财政上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治为之肃然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答案与解析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
18、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项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项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项排除。2、B解析:材料大意是王后没有嫡子,就立庶出长子为王位继承人;如果王子年龄相同,就以德行好坏为依据选择继承人,若道德好坏没有大的差异以占卜结果为准,即王位继承有一套比较完整周密的规则,故选B项;宗法关系日益完善,排除A项;材料是王位继承的规定,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项;嫡长子是择君首要依据,排除D项。3、C解析: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并结合所学
19、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官僚体制建立,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实行,排除D项。4、B解析:据材料“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可知汉武帝划分十三州部时参考了尚书和周礼的内容,故选B项;刺史属于监察区,没有改变郡县制的格局,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中央集权,排除C项;东汉以后刺史开始侵夺行政权,州部逐渐上升为行政区,州部力量不断增强,排除D项。5、D
20、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的节度使除了授予宗室和元老旧臣还被授予手握重兵忠心为国的将领,并且待遇非常丰厚,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笼络人心,即为巩固宋朝统治服务,故选D项;节度使的设立并不一定能保障边疆的安全,排除A项;材料中节度使位高待遇丰厚,没有体现提高中央权威,排除B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北宋的节度使主要是一种荣誉,排除C项。6、B解析:“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等机构出现在宋朝时期;军机处是清雍正帝所设;“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该内容出自“推恩令”,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东突厥儿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按时间先后
21、顺序排列应是,B项符合题意。7、D解析:据材料“清代总督掌管所统辖地区的文武,军民,总理戎政,戍守疆土,道、府副将以下官员都由总督向朝廷奏请升迁和罢黜,并有对外交涉之权”可知清代总督总理地方民政、军政事务,并能对外交涉,说明清代总督是皇权在地方上的延伸,故选D项;清代总督虽掌握地方大权,但却听命于中央,并不是对地方治理完全自主,排除A项;监督地方官吏只是总督的职责之一,并不是主要职责,排除B项;清代总督并非全是设置于边疆地区,排除C项。8、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国家所有权威部门”,与题干中“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
22、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相吻合,故选A项;结合所学,罗马共和国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与题干“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相悖,排除B项;结合所学,斯巴达寡头政治下,公民大会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王、30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实际上掌握国家大权,与题干“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相悖,排除C项;结合所学,罗马元首制下,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是最高立法者,与题干明显不一致,排除D项。9、D解析:“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
23、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二十八人由公民大会从年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可见决策是由少数精英组成,属于典型的贵族寡头政治,故选D项;“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可见民众是有权参与政治的,排除A项;“再交由公民大会通过”依然可以体现公民大会的权力机关的功能,其职能没有变化,排除B项;“长老会议是斯巴达城邦的重要权力机构,两个国王为主持者,另二十八人由公民大会从年过六十的贵族中选举产生,终身任职,凡国家大事都由长老会议讨论决定”说明决策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也就无法体现对所有人的公正公平,排除C项。10、D解析:由“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
24、将军职务被罢免”“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可知,伯里克利的“当选”和被“罢免”全部是由雅典民众决定的,这说明雅典采用直接民主的方式,D项正确;A项的“平民权力至上”说法错误,排除;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但这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轮番而治,排除C项。11、A解析:据材料“民主党得到24席跨党和无党者得到255席”可知,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即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故选A项;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
25、制在中国的诞生,排除B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排除C项;材料中各政党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意图,并未体现广大人民的政治意志,“基础广泛”说法错误,排除D项。12、B解析:根据材料“其中刻有立法和司法的双足已然残缺”,可知揭露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已经被破坏,说明共和政体遭到了破坏,故选B项;漫画中并未体现人民群众对共和政体的态度,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说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排除C项;材料主要揭露的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破坏了共和政体,与封建迷信无关,排除D项。13、D解析:结合所学,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
26、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可见,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选D项;题干关系图反映的是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纲领,直到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排除A项;“践行”不符合史实,应为“违背”,排除B项;国民政府党政机构关系图反映的是一党专政,未形成分权制衡,排除C项。14、B解析:据材料“人人以劳动为荣,勤俭朴素的社会风气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风貌”可知,延安党政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努力奋斗、乐观向上精神让黄炎培感受到了红色延安民主自由的氛围,体现了中共领导
27、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政权建设成就斐然,故选B项;延安的市容市貌、延安人民的精神风貌是中共政权建设的结果,与“全国民众抗战的决心坚定”无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共边区政权建设成就斐然,与“国民政府因腐败问题失去民心”无关,排除D项。15、D解析:题目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后的民主建设成就,即1978年以后的成就,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1956年,排除,故选D项。16、D解析:孝文帝仿照汉制“置官班禄”体现采用汉族封建政权的制度,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故选D项;
28、依照汉族政权建立了封建特权阶层,排除A项;孝文帝政权的封建化是有利于改革顺利进行的,排除B项;实现的是鲜卑贵族的封建化,不能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17、答案:(1)特点:以乡村基层组织为根基;国家间接控制与乡村社会自治相结合;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等。(言之有理即可)影响:有利于弘扬传统美德;其法律观念和法治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2)变化:强化了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向现代乡村治理转变等。(言之有理即可)原因:实行“训政”和“宪政”的需要(或地方自治是训政的中心工作);厉行“反共”的需要(或中共领导的根据地
29、力量不断壮大,威胁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战争时期保证兵源的需要;西方文明的影响和近代革命运动的推动等。(言之有理即可)18、答案:(1)建立“中朝”制度;实行刺史制度;推行察举制。(2)权力机制:国王和议会共享政治权力。主要因素: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限制王权;政党政治的兴起;内阁制度的形成。(3)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巩固抗日根据地的现实需要,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三三制”原则,成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民主协商政权(或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边区的政权建设巩固了根据地,广泛调动了各阶层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抗
30、日战争的胜利,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4)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9、答案:(1)弊端:汉朝州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随着唐代道的权力的扩张,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2)特点: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3)认识: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解析:(1)根据材料一“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
31、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可知,汉朝州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每道有固定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可知,随着唐代道的权力的扩张,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2)根据材料二“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可知,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根据材料二“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
32、根据材料二“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可知,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其根本目的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同时,从材料中可看出,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20、答案:示例理解: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国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起了重要作用;但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的报复,商鞅最终被车裂;但“商君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商鞅变法的措施得到保留,他的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全面、最彻底、最有成效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对中国士大夫也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士大夫为了国家和生民的利益,不怕牺牲坚持变法,如唐朝的刘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张居正;到了近代,为了唤起人民的觉醒,谭嗣同等人为变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第 14 页 共 14 页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