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界定 二、20世纪现代文学的思想特征 三、20世纪现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四、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1、后期象征主义 2、表现主义 3、未来主义 4、超现实主义 5、意识流小说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界定1、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与当时人们精神世界所充满的难以名状的迷惘、困惑是相应的。2、现代主义文学受到各种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如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等,对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3、现代派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
2、学。在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们反对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反对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强调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活动。在艺术手法方面,现代派文学反对传统的表现手法,反对故事情节的逻辑性、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语言的鲜明性,它们的作品往往是故事情节怪诞,时序颠倒,人物形象模糊抽象,并喜欢使用隐晦难懂的象征性语言。二、20世纪现代文学的思想特征1、文化批判倾向。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反理性、反传统的倾向。不同于19世纪文学注重经济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倾向。2、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所谓“现代人的困惑”,即表现周围世界的荒诞、冷漠,不可理解,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的那种陌生、孤独痛苦情绪
3、。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1)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表现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如艾略特荒原等。(2)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表现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如奥尼尔的毛猿等,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逐渐异化为排斥人的世界,人丧失了在社会里安身的地方,只有死亡才是他的归宿。(3)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4)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表现人的自我的消失。三、20世纪现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作品不再运用再现(写实)和表现(抒情)等手法,而是采取夸张、变形、扭曲、怪诞等手法。2、现代主义文学运用神话模式,构造出作品的深度。3、现代主义文学
4、“以丑为美”,颠覆传统的美学观念。作品将死亡、黑夜、犯罪、疯狂、堕落等引入文学中,大量表现丑的事物,突出现实的平庸乏味。4、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1、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流派。象征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然后遍及整个欧洲,称为前期象征主义。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象征主义文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国际性的文学流派,称为后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有法国的瓦莱里(18711945)、德国的里尔克(18751926)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
5、51972)和英国的托斯艾略特(18881965)等。后期象征主义文学主张通过象征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艾略特的荒原(1922)是它的代表作。这首长诗采用象征隐喻和宗教典故把现代西方社会表现为荒凉、冷漠、平庸、破败的世界,有如一片毫无生气的荒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卑劣无耻,自甘堕落,只有皈依宗教,才能找到起死回生的神力。这集中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幻灭感和失望情绪,以及他们企图从宗教方面来寻找出路的愿望。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最早起源于德国,继而波及奥
6、地利、瑞典和捷克,最后横渡大洋传入美国,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1883一1924)、美国的奥尼尔(18881953)等。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客观现实,而是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和心灵体验,表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内在的生命冲动。他们的作品通常也是使用抽象的象征性手法来表现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探讨和思考,表现具有深刻哲理的问题,表现某种抽象的意念。奥地利的卡夫卡的城堡(1915)、变形记(1915)和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琼斯皇帝(1921)、毛猿、瑞典戏剧家的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1907)都是公认的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3、未来主
7、义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未来主义要凭借非理性的直觉,以不受任何约束的直觉本能击碎理性的坚硬外壳,获得最充足的感应和想象的自由。未来主义将文学艺术定位于对“现代感觉”的把握,主张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反对凝固刻板的理性,创建以“运动”为核心,充分展示速度、力量、音响、色彩的新型美学;崇尚对运动着的客体的认识及对神秘未知的探索,力图从剧烈的运动变化中寻找通向未来的昭示;主张依靠直觉、潜意识、排斥理性的体验与想象,通过直觉体验奔突狂放的动感,捕捉瞬息万变的形态,为此不惜破坏语言结构的完整性、规范性,以求刺激效应。未来主义不缅怀过去、不崇尚自
8、然,而是肯定生产力的发展,歌颂现代机械文明和都市生活。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马里奈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4、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二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后流行到欧美的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达达主义的“达达”一词是全无意义的。它实际上是主张推翻一切传统的写作技巧,完全打乱人的思维表达方式,企图以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积取得惊人的效果。达达主义者反对一切体系,号称要摧毁一切偶像,乃至艺术本身。超现实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表现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束缚人的精神活动,主张文学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梦幻、虚妄等潜意
9、识活动。他们强调诗人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写梦境,幻境,事物的巧合,提倡以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达到“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作品追求神奇,奇特的艺术效果,充满出人意料的形象比喻,有些作品想象丰富新颖,但大多晦涩难懂,语言缺乏逻辑性,规范性。其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961966)、艾吕雅(18951952)和阿拉贡(1897 一1982)等。三、20世纪现代主义的流派 5、意识流 意识流原来是一个心理学和哲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421916)曾把意识比喻为流动的“河流”或“流水”,法国的柏格森也说过“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美一些作家把这种理论
10、直接借用到文学创作上来,认为文学主要就是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这就形成了意识流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受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爱尔兰的乔伊斯(18821941)、英国的沃尔夫(18821941)、美国的福克纳(18971962)等。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1、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和心理逻辑来组织故事。2、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
11、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3、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心理联想和象征暗示的手法,语言、文体、标点都有很大创新。乔伊斯和尤利西斯(1922)一、作品3部18章,写的是1904年6月16日1天18个小时之内在都柏林的生活经历。乔伊斯通过描述一天内发生的单一事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三个主人公一天日常生活和精神变化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人类社
12、会的悲与喜、勇武的英雄与平庸的小人物的共存以及宏伟与沉闷的同现。二、套用荷马史诗奥德赛的结构,并沿用奥德赛的漂泊-归家主题。作品标题原本拟定为忒勒玛基亚、尤利西斯的漂泊回家。英雄主题与爱的主题的对比。作品中三个主人公布卢姆(精神上的父亲。乔伊斯论布卢姆:我全方位地观察他,因此从雕塑的意义上讲,他是一个全面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好人。)、斯蒂芬(精神上的儿子)、玛丽恩(代表整个女性,象征繁殖力和生命)分别对应的是尤利西斯、帖雷马科、潘奈洛佩。乔伊斯和尤利西斯(1922)三、意识流手法 1、尤利西斯通过人物的各个器官的感受,逼真、细腻地描绘了都柏林市从早到晚万花筒般的活动情景。作品摈弃了
13、传统小说的写法,不再客观叙述人物的活动和心理,书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巧合或高潮。作品按照人物的意识流动,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自由地反映都柏林市生活的各个侧面。2、主人公内心独白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离奇复杂的印象、感觉、回忆和欲望混为一体,形成一条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主观生活之流,使读者产生一种直接感和真实感。3、主人公的意识流各自独立,但保持一致。整部小说以斯蒂芬零乱无序、恍惚迷离的意识流开始,又以摩莉长达40多页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结束。四、作品的史诗性(民族性)福克纳与喧嚣与骚动(1929)福克纳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14、 the Fury)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作品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系列中的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福克纳与喧嚣与骚动(1929)全书共分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人物来叙述故事。第一部分是“班吉的部分”(1928年4月7日),通过康普生的小儿子白痴3岁的班吉的眼睛,描绘了周围的世界和濒临没落的家庭状况。第二部分是“昆丁的部分”(1910年6月2日),以班吉的哥哥昆丁为故事叙述者,写他的思忆、思考、梦呓、潜意识活动
15、以及他的现实生活。第三部分是“杰生的部分”(1928年4月6日),以昆丁的弟弟杰生为叙述者,由于昆丁没能使杰生谋到银行里的职位,杰生非常仇恨昆丁一家,充分展示了他自私卑下的心理状态。作品三个意识流视角表现出的主题是,在古典世界的崩塌(昆作品三个意识流视角表现出的主题是,在古典世界的崩塌(昆丁)、现实世界的破碎丁)、现实世界的破碎 (杰生)、世界的疯狂与混乱(班吉)。(杰生)、世界的疯狂与混乱(班吉)。第四部分是“迪尔西的部分”(1928年4月8日),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女佣,以她对这个家庭的观察和内心独白补充小说中的情节,体现了她的“人性”力量。福克纳与喧嚣与骚动(1929)作品的艺术特征 1
16、、意识流特征: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作品通过康普森家族的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最后则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做一补充。作品形成多角度、聚合式的意识流写作特征。2、自由联想的形式:作品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都由一句话、一种香味、一个物件而发散开来。因此作品中出现时间和空间颠倒错乱的现象,似乎呈现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混沌迷乱。3、神话原型:作品中的四个时间分别是基督受难与升天的日子、基督圣体节的日子,表现康普生家族成员的自私、失败、相互仇视,即爱的缺失。最后一部分,则凸显出爱的主题(迪尔西)。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