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讲土地复垦规划和生态环境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 第十四章 土地复垦规划 第一节 土地复垦规划的概述 一、土地复垦的概念一、土地复垦的概念(一)概念: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其广义定义广义定义是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极其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狭义定义狭义定义是专指对工矿业用地的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二)背景(三)土地复垦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据估计,全世界约有300万公顷土地为露天采矿所破坏或荒芜。故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受破坏土地的复垦率势在必行,许多国家正继
2、续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据有关资料介绍,国外土地复垦率一般为国外土地复垦率一般为70%-80%,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土地复垦率还不到,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土地复垦率还不到1%。因此,对于中国这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对于有效缓解人地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土地复垦的分类二、土地复垦的分类 土地复垦的范围大体包括以下六种情况:由于露天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建设活动直接对地表造成破坏的土地;由于地下开采等生产活动中引起地表下沉塌陷的土地;工矿企业的排土场、尾矿场、电厂储灰场、钢厂灰渣、城市垃圾等压占的土地;工业排污造成对
3、土壤的污染池;废弃的水利工程,因改线等原因废弃的各种道路(包括铁路、公路)路基、建筑搬迁等毁坏而遗弃的土地;其他荒芜废弃地。第二节 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与依据 一、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一、土地复垦规划的原则(一)因地制宜的原则(二)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三)坚持建设与复垦统一规划的原则(四)坚持土地复垦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五)坚持土地复垦与利用废弃物统一规划的原则 二、复垦规划的依据二、复垦规划的依据(一)法律法规依据(二)规划依据 (三)土地复垦的资源条件(四)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为编制土地复垦规划而设置的专项研究成果等 第三节 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和程序 一、土地复垦规划的内容一、土地复垦
4、规划的内容 1.土地复垦区土地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调查 2.土地复垦规划的预测 3.确定土地复垦的目标和方针 4.编制土地复垦规划方案 5.进行土地复垦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概算 6.制定土地复垦的实施措施 二、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二、土地复垦规划的程序 1.进行全面的调查 2.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 3.编制规划方案 4.列出复垦的项目 5.经济分析 6.制定复垦实施措施 土地复垦后的土地权益和收益分配的规定土地复垦后的土地权益和收益分配的规定 a.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所破坏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其权属不能恢复原用途或者复垦后需要用于国家建设的,由国家征用;经复垦不能恢复原用途,但原集体经济愿意保留的,可以不实
5、行国家征用;经复垦可以恢复原用途,但国家建设不需要的,不实行国家征用。b.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所破坏的国有土地或者国家征用的土地,由企业自有资金或者贷款进行复垦的,复垦后归企业使用;企业采用承包或集资方式复垦的,复垦后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分配,依照承包合同或者集资协议约定的期限和条件确定;因国家生产建设需要提前收回的,企业应对承包合同或者集资协议的另一方当事人支付适当的补偿费。根据规划设计企业不需要使用的土地或者未经当地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复垦后连续两年以上不使用的土地,则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使用。c.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国家征用土地,经复垦后如土地权属依法变更的,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
6、定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复垦规划的实例土地复垦规划的实例左云县土地复垦规划一、目的与任务(一)目的(二)土地复垦规划的任务二、现状与趋势(一)现状(二)发展趋势三、规划与设计(一)塌陷地区的环境条件分析(二)复垦区的区位条件分析(三)土地复垦的投资与效益分析(四)土地复垦规划1.根据以上各方面分析,结合本县实际情况2.规划(五)设计1.黄土区耕地复垦。2.黄土区林地复垦。3.土石山地复垦,因地而宜。四、具体措施(一)强化法制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土地复垦条例。(二)切实加强对土地复垦工作的领导。(三)加强组织落实,协同作战,要求各有关单位尽快做好组织落实工作,保证完成土地复垦。
7、(四)依法办事,做好造福子孙后代的复垦事业。第十五章 土地生态环境规划第一节 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概述 一、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概念一、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概念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土地整治土地整治:在人类生产活动改变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同时,采取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或不同利用目的的土地和遭受破坏不能利用的土地进行改造整治,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平衡系统,改良土壤,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是指人类在
8、土地利用中对自然环境给土地带来的灾害和人类生产活动中不合理利用方式带来的破坏进行综合整治综合整治的措施。二、编制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目的二、编制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目的(一)改善土地利用环境(二)增强可持续利用能力(三)土地利用免遭破坏(四)尊重自然规律 三、编制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任务三、编制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任务(一)调查区域内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二)分析研究各类问题的严重性和空间分布(三)制定区域土地生态环境整治的规划方案 四、土地整治规划的原则四、土地整治规划的原则(一)全面规划,综合整治 (二)明确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整治土地 (三)从实际出发,措施可行 (四)远近结合,力求
9、实效 (五)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五、土地整治规划的依据五、土地整治规划的依据(一)法律依据(二)规划、政令和标准依据(三)区域条件依据 第二节 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分类 一、土地侵蚀整治一、土地侵蚀整治 1.概念 2.类型 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 重力侵蚀 二、二、土地沙化整治土地沙化整治 1.概念: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过程。防沙治沙法所称土地沙化,是指主要因人类不合理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当土壤中的水分不足以使大量植物生长,即使有植物生长了十分稀疏,不能给土壤提供丰富土地是否会发生沙
10、化,决定的因素在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并通过植物叶面而蒸发。任何破坏土壤水分的因素都会最终导致土壤沙化。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是最土地沙化的大面积蔓延就是荒漠化,是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地球上有20的陆地正在受到荒漠化威胁。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原因:(一)气候变化 有关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温度的显著升高。我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与世界的平均情况基本相似。据研究,1951-1999年中国北方地区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暖冬年份连续出现,近50100年有明显的干旱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开始干旱化趋势加快。我国沙化土地集中分
11、布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的地带。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加剧了该区气候和土壤的干旱化。这使得该区的植被盖度降低,土壤结构变的更加松散,加速了土地的荒漠化。另外气候增暖,大范围气候持续干旱,给各种水资源(冰川、湖泊、河流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冰川退缩、河流水量减少或断流、湖泊萎缩或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植被因缺水而死亡,失去了保护地表土壤功能,加速了河道及其两侧沙化土地的扩展及沙漠边缘沙丘的活动,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二)开荒(二)开荒 在荒漠化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曾今有大量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自19952000年,其中因开垦草地增加
12、的耕地面积占69.5%,因开垦林地增加的耕地面积占22.4%。由于该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和林地被开垦为耕地后,在农闲季节土壤失去了植被的保护,加之技术、社会经济条件限制,造成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三)过度放牧(三)过度放牧 目前西北地区超载过牧日趋严重,其中新疆、广西、宁夏、内蒙古超载率较高,超载率分别达到了121%、81%、72%及66%。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每支羊拥有的草场面积从50年代的3.3公顷,减少到80年代的0.87公顷,目前仅为0.42公顷。过渡放牧造成了对草地地表的过度践踏,草原地表土壤结构破坏严重,经风吹蚀,大量出现风蚀缺口,牲畜放牧越多的草地,土壤裸露的也越多,形成
13、的荒漠化面积也越大。(四)不合理的中药材挖采和树木砍伐 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北地区大规模滥挖发菜、干草和麻黄等野生中药材的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96年11月至97年3月调查,近几年,每年进入内蒙古搂发菜的农民有20万人次,1987年以来,有关省、区进入内蒙古搂发菜人员累计高达190万人次。“搂发菜”大军涉足的草场面积约为2.2亿亩,遍布内蒙古中西部锡林格勒盟、乌兰察布盟等五个盟市。1.9亿亩的草场面积遭到严重破坏,约占内蒙古全部草原面积的18%,有相当部分正处于沙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约0.6亿亩的草场面积被完全破坏且已沙化。由于1.9亿亩草地遭到严重破坏而不能放牧,被迫到
14、其它草场超载放牧的草地要远远大于1.9亿亩,草原负担过重,加速了荒漠化的扩展(五)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西部地区农业灌溉比重大,农业、林业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需求量增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特别是造成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加之该区对地下水的持续超采利用,导致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如陕西关中地区各水源地年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达2米多。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引起地表植被衰亡,土地沙化加快。根据有关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维护其生态环境,地下水埋深维持在24米较为合适,否则不能满足天然植物正常用水。如塔里木流域,1972年英苏以下246km长的塔里木河断流,阿拉干以南地下水水位由50年代的3m5m下
15、降至6m11m,超过了植物赖以生存的地下水位线,此处森林已失去再生能力,幼苗无法生长,幼树成片死亡。地表植物衰亡加速了土地的沙化。塔里木河流域下游,从1958年到1993年,流动沙丘面积从占土地面积的44.34%上升为64.47%,强度和极强度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12%和3.56%。3.整治措施整治措施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 三、三、土地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整治土地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整治 1.土地盐碱化土地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形成盐碱土要有两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16、。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 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分布: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东北平原,西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80年代初的调查估算,中国现有农林牧土地面积68912万hm,受盐碱化危害的农林牧土地面积有3382万hm,占农林牧总土地面积的4.91%,而农林牧各业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各业总土地面积分别为6.62
17、%、0.84%和6.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估算,中国有潜在盐碱土约1733万hm,即如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就会发生盐碱化的土地。中国盐碱地大部分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这些地区地处中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带,不利和有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存在大部分地区气候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一定的水资源开发潜力,相对人少地多农业生态潜力较大。一旦消除了土地盐碱化这一主导制约因素后,农业生态系统的巨大潜力必将得到发挥。土地盐碱化治理和预防对农业生态系统退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食物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不利影响:不利影响:1、土壤板结与肥力下降。2、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18、 防治:防治:1、治理盐碱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2、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4、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中国土地盐碱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土地盐碱化的发展趋势盐碱地发生的各种自然条件随地而异。有的土地早已盐碱化,这就是现有的残余盐碱土而有些地区的土地原来没有盐碱化,但由于生产措施不当,造成土壤积盐或盐碱加重。就建国后土地盐碱化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看,可以分为3个阶
19、段:(1)从从50年代到年代到7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荒地和发展灌溉农业,土地盐碱化面积增加,19581978年间,中国有660万hm耕地退化为次生盐碱土。中国在6070年代建设了很多大型灌溉工程,对提高灌区土地生产力和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各种原因,各灌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次生盐碱化现象。(2)从从70年代开始年代开始,国家和各省开始大力治理盐碱地,停止一些不合理灌溉,完善排灌配套工程,以及采取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等,使灌区地下水位得到控制,到80年代,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盐碱土面积约减少一半左右,盐碱化程度也发生很大变化。河套和新疆等地区尽管在一些老灌区的次生盐碱
20、化得到控制,但总体上,土壤的盐碱化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3)80年代后期年代后期,由于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再加上干旱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使人们对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警惕性放松,导致排水设施破坏,华北和东北平原土地盐碱化的危险性增加。西北、东北西部和内蒙古等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注意排灌工程的配套、用水的管理和调节,土地盐碱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从中国土地盐碱化程度、发展趋势、次生盐碱化发生的危险性以及对21世纪中国食物需求安全性和世界食物贸易的影响等方面考虑中国土地盐碱化防治问题远比其他国家迫切。四、四、土地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整治土地潜育化和次生潜育
21、化整治1.土壤潜育化土壤潜育化:土壤潜育化(gleying process of soil)指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体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2.土壤次生潜育化土壤次生潜育化3.整治措施:整治措施:开沟排水,消除渍害 在稻田周围开沟、排引水源,排灌分离,防止串灌。明沟成本较低,但暗沟效果较好,沟距以68m(重粘土)和10-15m(轻粘土)为宜。多种经营,综合利用 稻田养殖系统,如稻田鱼塘、稻田鸭鱼系统。或者开辟为浅水藕、荸荠等经济作物田。有条件的实施水旱轮作。合理施肥 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稻田N肥的效益大大降低,宜施P、K、Si肥以获增
22、产。开发耐渍水稻品种 这是一种生态适应性措施。探索培育耐潜育化水稻良种,已收到一定的增产效果。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实例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的实例以山西省左云县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为例 一、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特征(一)以干草原生态系统为主的土地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二)以环境容量低为特点的土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三)在水分条件制约下,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量低(四)在人类不合理利用影响下土地生态环境演替趋势的退化性(五)经济发展伴随出现土地污染的连锁性 二、土地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现状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农田土地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水库淤积
23、,寿命缩短,经济效益降低 自然灾害加重,土地生态环境向不良方向循环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地形、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人为因素(二)土地污染问题 1.污废水对土地的污染 2.固体废弃物对土地的影响 3.农用化学物质对土地的影响 三、土地生态环境整治规划(一)水土流失整治规划 1.整治历史与现状 2.整治目标 3.整治措施 工程措施 基本农田建设 生物措施 4.分区规划 土石山区 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1.环境污染预测 2.环境治理目标 3.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规划经审定批准后,县委、县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分别实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工矿城镇建设及新建居民楼区,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建设统一供热、供水、排水和统一处理废弃物的公共设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一起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