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说课课件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唐诗五首:野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 野望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把诗人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
2、孤寂的情怀。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练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有所欠缺,欣赏水平还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深入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因此本文在理解上还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教学皆在引导学生感受其中洗去雕饰浮艳的朴素之美和律诗初备的格律规范。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3、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4、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四、说教学重难点借助品读、想象,
3、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教学重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人类智慧的积淀;诗歌像
4、蔚蓝的大海,她蕴积深厚而壮阔波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揭示课题)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属山西万荣),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2、创作背景:野望:本诗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王绩入唐后
5、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今属山西万荣)之时。3、文体知识:律诗是形成于唐初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通常的律诗规定八句;全诗通押一个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三四两句、五六两句应是对仗句;字的平仄有定规。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律诗,七个字的叫七言律诗。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一二句称“首联”(或起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或结联)。4、释题(1)、读课题“野望”,猜诗歌内容。(2)、为什么题目不是“望野”?预设:“望野”是“眺望田野”之意,
6、强调所望之景,而原题目“野望”是“在田野中眺望”之意,则是强调所望的状态与心情。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牧人驱赶着那牛群回圈,猎人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只好吟唱着那首采薇,怀念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了。板块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选择诗句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诗句。预设 (1)“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写出人物内心
7、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2)“秋色”“落晖”这些词充满了浓浓秋意,淡淡伤感。诗人举目四望,山、树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3)“返”“归”这些充满温情的词在诗人这里,却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都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4)“采薇”运用了典故,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抒发了诗人的隐士情怀。2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
8、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3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板块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
9、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板块五、深入感悟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
10、什么感受呢?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简单了解诗人王绩,从而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然后通过字斟句酌的读诗方法,感受诗歌中投射出来的诗人孤寂的心境。最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11、。板块六、作业布置 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把本首诗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欣赏山水写景的特点,一举多得。)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点名时间、地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萧瑟恬静的景色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孤独抑郁的心情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文章的内容组织进行,分清层次,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提取板书。最后总结结论,引起重视。整个板书内容紧紧围绕
12、中心,突出结构层次,逐层概括推进,明确主旨。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本次教学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仍有遗憾。不足之处: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2.在课堂实际,老师的提问有些零散,以至于显得有些乱。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