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散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谪时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象信手拈来,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提高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二、朗读课文,疏通文义1了解作者及写
3、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遂(su)寝(qn)藻(zo)荇(xn)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概括内容,把握感情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试着用四个字来概括。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
4、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四:品味语言,理解写法提问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妙处?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 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提问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明确:“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闲人”,指具有
5、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五、比较阅读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六、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月”的诗句;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