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96 ,大小:5.99MB ,
文档编号:4289602      下载积分:2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289602.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国学经典导读》第六章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学经典导读》第六章课件.pptx

1、章史学经典第六章国 学 经 典 导 读 壹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贰 二十四史三司马迁作品解析章目录壹中 国 史 学 的 文 化 精 神章过渡页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4 “经学”与“诸子学”一样,传统的“史学”同样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史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道德、文化及国运之本。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这话并不为过,几千年来所流传下来的史籍真可谓汗牛充栋。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5 但是,如果仅仅从以史为鉴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的史学文化,就稍显狭隘了。因为这只是将史学视为历代祸福成败之道的记载,从而有益于当代治道。但若从中华民族自身整体上看,史学乃是用于支持全体成员道德信念的

2、学术文化载体。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6中国人记录历史的痕迹,从文字产生的时代起就已经出现。连续几千年的史官制度,为我们留下了连续不断的历史记录,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一个重要保证,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7中国传统史学的文化精神具有如下几个重要特征:其一,以史为修身立国的纲纪大法。自古以来,史学作为修身立国的纲纪大法,在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史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与史官设置的关系。人们从中能体悟到的一个深刻道理就是:国不可无史。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8 秉笔直书、据事实录是历来最为人所看重的“史德”,这种史德,甚至要对抗强

3、权,齐太史及两弟被杀之事最能代表史官为维护直书实录的职责虽死不惧的凛然精神。直书实录精神能否实行,直接关涉史学功能的能否贯彻。因为历史是用来惩恶劝善、鉴往知来的;如果记载上的历史不真实,无法使人相信,那么,历史就失去惩恶劝善、鉴往知来的功能,史学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其二,具有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9其三,具有鉴戒垂训的深意史旨。中国古代认为历史可以惩恶劝善,即善可为师,恶可为戒;认为历史可以鉴往知来,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统治者最为看重的,还是历史鉴往知来的政治垂鉴功能。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文化精神10 中国古代最为看重史学,自有其社会文化原因,即视史学为社会存在发展的

4、价值体系支撑意识。任何一个社会结构及其功能之实现,没有一套价值观念支撑体系是不成的,中国古代价值支撑体系的核心是史学,史官就是其宣传执行者。史官地位卑微,然史官人格却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史学家的主观既然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则他个人对人类、对社会很有影响。其四,注重史家的德业修养。贰 二 十 四 史 章过渡页第二节 二十四史12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二十四史总共3 249卷,约有4 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 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5、。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第二节 二十四史13序号名称卷数编撰者朝代姓名1史记130西汉司马迁2汉书120西汉班固 等3后汉书130南朝宋范晔4三国志65西晋陈寿5晋书130唐房玄龄 等6宋书100南朝梁沈约7南齐书59南朝梁萧子显8梁书56唐姚思廉 等9陈书36唐姚思廉 等10魏书130北朝北齐魏收11北齐书50唐李百药12周书50唐令狐德棻“二十四史”一览表第二节 二十四史14序号名称卷数编撰者朝代姓名13南史80唐李延寿 等14北史100唐李延寿 等15隋书85唐魏徵 等16旧唐书200五代后晋刘昫 等17新唐书225北宋欧阳修、宋

6、祁18旧五代史150北宋薛居正19新五代史74北宋欧阳修20宋史496元蔑里乞托克托 等21辽史116元蔑里乞托克托 等22金史135元蔑里乞托克托 等23元史210明宋濂 等24明史332清张廷玉 等25清史稿529民国赵尔巽 等续表第二节 二十四史15 二十四史中有所谓“前四史”,是指按照所记时代的顺序排列的四部史书,具体为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时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从著作产生的先后看,三国志早于后汉书。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注重运用所谓的“春秋笔法”,四位作者又都是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因此“前四史”成为中国正史的典范之作,是后来修史者的楷模。第二节 二

7、十四史16一、司马迁和史记(一)司马迁 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省称“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魏晋时期开始,“史记”由通名逐渐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名。第二节 二十四史17一、司马迁和史记(一)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是著名的学者,有论六家要旨传世。修撰通史,就是司马谈生前的愿望。第二节 二十四史18一、司马迁和史记(一)司马迁 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开始了长途漫游,足迹遍及今日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九省范围,行程

8、近三万里。这次漫游的目的是为了实地考察,采集遗风传说,为修撰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节 二十四史19一、司马迁和史记(一)司马迁 在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又大量阅读了皇家图书馆、档案馆内的文献资料,为修史打下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第二节 二十四史20一、司马迁和史记(二)史记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以皇家文献为基本依据,大量取材先秦诸子百家著作,结合漫游采风所得,构筑起一部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0年)的近三千年的恢弘历史篇章。全书构架以纪传体为基本写作方式,分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

9、篇、列传70篇,共130篇。在流传过程中,一些残缺的篇章由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第二节 二十四史21一、司马迁和史记(二)史记 史记对后世史家最大的影响是其在撰写体例上的创新。纪传史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形象地照映了封建政体的等级秩序,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体制,这就是纪传史被封建王朝颁令为正史的内在原因。第二节 二十四史22二、班固和汉书(一)班固 班固(光武帝建武八年汉和帝永元四年,即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陕西扶风人,东汉史学家。第二节 二十四史23二、班固和汉书(一)班固 和司马迁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是,班固的父亲班彪也是一位史学家,曾作后传来续补史记,因此班固对史记

10、是非常熟悉的,而汉书正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他死的时候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班昭是“二十四史”编著者中唯一一个女性作家,世称“班大家”。第二节 二十四史24二、班固和汉书(二)汉书 汉书共有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计100篇。时间上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是西汉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史记基础上,调整了一些体例,除了变通史为断代史外。第二节 二十四史25二、班固和汉书(二)汉书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世家”(一律入传),这些都被后来的正史书沿袭下来,因此可以说

11、,是史记和汉书两部巨著,共同奠定了“二十四史”的基本写作格局,堪称中国正史中的伟大“史学双璧”。第二节 二十四史26二、班固和汉书(二)汉书 汉书记载西汉历史,因此其记载的汉武帝中期以前的历史有许多和史记的记载相交叉,对于这部分内容,汉书常常通过增删改等方式借鉴乃至移用史记的内容。另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汉书则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第二节 二十四史27二、班固和汉书(二)汉书 从思想境界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正是司马迁和班固思想的分水岭,也反映出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

12、第二节 二十四史28三、范晔和后汉书(一)范晔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刘宋王朝的史学家。他的祖父范宁是位学者式官员,清代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其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范晔的父亲范泰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同样博览群书、潜心著述,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为人孤傲而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最终因此亡身。第二节 二十四史29三、范晔和后汉书(一)范晔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行为失检被贬,在郁郁不得志中借修史来寄托内心情志。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他完成本纪、列传写作,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但被告发参与篡位阴谋,下狱而死。第二节

13、二十四史30三、范晔和后汉书(一)范晔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今日所见之志的部分,是晋末学者司马彪的补作。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缺,后来居上。到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第二节 二十四史31三、范晔和后汉书(二)后汉书 后汉书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记载了东汉195年的历史。第二节 二十四史32三、范晔和后汉书(二)后汉书 范晔效法的榜样是班固的汉书,但其纪、传的编次和汉书有不少区别,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外戚传,皇后从传入纪,

14、始于范晔的后汉书。范晔又创立了七篇与东汉现实密切相关的类传,即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烈女传,极富史料价值,成为后世正史相关著述的典范。第二节 二十四史33四、陈寿和三国志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三国时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本在蜀国任职,曾师从蜀地学术大家谯周,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等史书,后来担任蜀汉的观阁令史,因不愿阿附权宦黄皓而屡遭谴黜。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48岁的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第二节 二十四史34四、陈寿和三国志 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其中,魏书篇幅最长,蜀书篇幅最短。第二节 二十四史35四、陈寿和三国志

15、陈寿所撰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属于私人撰史,而且质量优秀,于后世被并列为“前四史”,成为“二十四史”中最高的撰写典范。但和其他三史不同的是,三国志能得享史学大名,和它的注解者关系甚巨。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刘宋时期(也就是范晔的时代),由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为之作注,称“三国志裴注”。第二节 二十四史36五、晋书 晋书为唐代房玄龄等修撰,记载自司马懿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建宋共计两百多年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是关于两晋时期中国南北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第二节 二十四史37五、晋书 晋书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官修史书,其修史方式后

16、来成为中国修史的主要方式,历史悠久、成就卓著的私人修史声势开始渐弱于官修史书。这是中国史书修撰史上得失参半的大事。值得一提的是,“二十四史”中包括晋书在内,六部史书(梁书 陈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都是在唐太宗时期设史馆修成,可谓后无来者。第二节 二十四史38六、宋书 宋书记述了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到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间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该书以资料繁富而著称于史林,为研究刘宋一代历史的基本史料。第二节 二十四史39六、宋书 宋书最突出之处在于,“志”所占的篇幅特别庞大,内容详备,几占全书之半。其中的州郡志律历志乐志等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书中收载的当时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

17、是考察那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参考。第二节 二十四史40六、宋书 宋书的作者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是南朝时期最重要的学者、音韵学家和文学家之一,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他撰写宋书只用了一年时间。沈约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卒,终年73岁,谥“隐”,后世称“隐侯”。第二节 二十四史41七、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计23年的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因南北朝对峙期间,北方另有齐朝,故分称南北齐书。第二节 二十四史42七、

18、南齐书 南齐书的文字简洁而流畅,叙事完备,其记述内容所跨的历史时间很短,篇幅也比较小,包含了八篇志,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南齐书为齐代历史学家萧子显所撰。萧子显(487537年),字景阳,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史学家,为萧齐皇室宗亲。第二节 二十四史43八、梁书 梁书记载了自梁武帝萧衍建国(502年)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557年)共计56年的萧梁历史,是断代史。该书由姚察、姚思廉父子两代人撰修而成。第二节 二十四史44八、梁书 姚察(533606年),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梁、陈、隋三朝。他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奉诏撰修梁、陈二代之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其子姚思廉继

19、续完成撰史工作。姚思廉(557637年),字简之,继承父志,最终修成梁书与陈书两部正史。姚思廉是第一个在唐初时代就着手修撰本朝(唐代)历史的史学家,是唐代撰述国史的先声。第二节 二十四史45八、梁书 姚氏父子两代相继修史,且所撰史书成为正史作品,可谓继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以及班彪、班固父子之后又一对杰出的史官父子,成为中国史学上值得记载的一笔。第二节 二十四史46九、陈书 陈书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建国(557年)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589年)共计33年的陈朝历史。该书也由姚察、姚思廉父子撰修而成。梁、陈二代前后相续,梁书陈书虽同为姚氏父子纂修,但陈书的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其内容明显不

20、如梁书那样充实。这除了与陈朝历史较短的客观原因有关之外,也与史官对亡国朝代、亡国之君的鄙视有关。第二节 二十四史47十、魏书 魏书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东 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386557年)的历史。拓跋氏修撰自己的史书很早就 开始了,太武帝拓跋焘神嘉二年(429年)正式诏撰国记,由崔浩定为编年体,成书30卷。第二节 二十四史48十、魏书东汉魏西晋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蜀吴东晋宋齐梁陈东魏北齐南北朝形势简图第二节 二十四史49十、魏书 魏书由北齐史学家魏收修撰。魏收(507572年),北齐钜鹿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与温子升、邢子才号“北地三才子”,然生性轻薄,人称“惊蛱蝶”。第二节 二十四史50

21、十、魏书 从东汉初班固汉书到唐初五代史志近600年间,魏书以外的各纪传体史书中或没有书志部分,或虽有而缺少刑法、食货等重要内容,魏书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其中尤以释老志为魏收首创,记载了佛道两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及其变革,对于研究中国宗教文化具有很好的价值。第二节 二十四史51十一、北齐书 北齐书,本名齐书,因南朝也有齐王朝,故宋代开始称北齐书和南齐书,以予区分。该书记载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东魏到北齐时期)约80年的历史。北魏末年,北方六镇发生声势浩大的反叛浪潮,出身低级武官的高欢最终在斗争中拥有了对20余万鲜卑人的领导权,从而控制北魏朝政。第二节 二十四史52十一、北齐书 北齐书为李百药

22、所撰,也是父子两代修史之作。李百药(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隋唐时期史学家。贞观元年(627年),李百药奉诏撰齐书,乃据其父旧稿,兼采他书,经10年而成。此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今日所见的本子为后人据北史等补足,仍是了解东魏、北齐历史的重要史书。第二节 二十四史53十二、周书 周书记载了自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西魏、北周间48年的历史。北魏末年,出身于北方六镇的宇文泰建立西魏,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在557年代魏建周,史称北周。第二节 二十四史54十二、周书 周书的作者为令狐德棻。令狐德棻(583666年),史学家,出身北周仕宦大族,隋末参加李渊叔父李神通

23、反隋军,为李唐的开国重臣。周书的史论多出于史学家岑文本之手。该书文笔简洁爽劲,详略得当,而且在记述西魏、北周史事的同时,兼及东魏、北齐、梁、陈等重大史事,是今天研究西魏、北周历史的最基本的史书,具有较重要的史学价值。第二节 二十四史55十三、隋书 隋书记载了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有隋一代历史,该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由魏徵主持修撰。魏徵(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以犯颜直谏著称的臣子的典型。第二节 二十四史56十三、隋书 隋书是正史中水准较高的一部,全

24、书贯穿着的“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非常突出。隋书另一个可取之处在于,其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是研究南北朝至初唐时期历史极为重要的文献依据。第二节 二十四史57十四、南史 南史记载了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共计170年的南朝历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综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为一体的纪传体史著,是一部“小型通史”。南史与宋、齐、梁、陈的史书互为补充。第二节 二十四史58十五、北史 北史记载了自公元386年到618年间233年的历史,是综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历史的纪传体史著,也是一部“小型通史”。北史与魏、齐、周、隋的史书互为补充。

25、第二节 二十四史59十五、北史 南史和北史是正史系统中又一部父子相承修史的名作,其作者为李大师和李延寿。李大师(570628年),相州(今河南安阳)人,隋唐时期历史学家,所撰南史北史未能成书而卒,后由其子李延寿继续撰成。李延寿(生卒年不详),字遐龄,其史学修养深厚,曾参修隋书和晋书,又参与唐朝国史的编纂。第二节 二十四史60十六、旧唐书 中国正史的修史惯例是后代为前代作史,从隋唐开始,这种紧承两代之间的新朝为旧朝作总结的修史趋势日渐固定。为唐朝修史的,正是唐王朝灭亡之后的朝代五代时期的后晋,官修唐代历史,称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一部史籍,后因宋代另有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以

26、予区分。第二节 二十四史61十六、旧唐书 旧唐书的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年多。该书的编撰由宰相赵莹、桑维翰等主持,题署刘昫等。在北宋新唐书行世后,旧唐书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被废弃,直到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才重新刊印并流布,后被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正式列入正史。第二节 二十四史62十六、旧唐书 旧唐书编修的时代离唐朝灭亡的时代很近,所以能直接利用大量史料,特别是关于唐代前期的史料。旧唐书几乎是对唐代史官留下来的著述的照抄照录,少能展示史官史学修养的剪裁、整理和概括。第二节 二十四史63十七、新唐书 欧阳修(10071072年),

27、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州永丰(今吉安市永丰县)人,谥文忠,与韩愈、柳宗元等并称“唐宋八大家”,是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除与人合撰新唐书外,又独立撰写了新五代史。新唐书为北宋仁宗年间史学家修撰,欧阳修和宋祁主其事。第二节 二十四史64十七、新唐书 宋祁(9981061年),字子京,湖北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谥景文,与兄宋庠并称“二宋”,因玉楼春词中之佳句而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尚书”的雅号,世称“红杏尚书”。第二节 二十四史65十七、新唐书 五代十国时期只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因此,对于新兴的局部统一的宋王朝而言,其主要借鉴与反思的对象,就是唐朝,这是新唐书编修

28、的目的。新唐书中的列传主要由宋祁负责,本纪、志、表主要由欧阳修负责。第二节 二十四史66十七、新唐书 新唐书的作者看待事物的眼光和旧唐书的作者有较大差别。欧阳修倡导回归孔子撰著春秋的精神,并且看重人事作为在王朝兴废存继中的主动作用。在逐渐浓厚的“华夷之辨”文化的立场上,欧阳修和他的著作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忠君、爱国、区分敌我的思想。第二节 二十四史67十八、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俗称“薛史”),本名五代史或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而习称之旧五代史。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裂割据时期。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时期的历史,虽其书名只记“五代”

29、,而实际上是对整个五代十国历史的记载。第二节 二十四史68十八、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等同修。该书的编纂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至次年即完成,前后只有一年半左右。这是因为太祖时代距离五代很近,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可供参考。这也是旧五代史史学价值不能被取代的根本原因。第二节 二十四史69十九、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正史系统中唯一的一部私修之作,作者是欧阳修,约自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至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的18年间编撰而成。第二节 二十四史70十九、新五代史 欧阳修秉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

30、”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新五代史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按时间顺序排列。因此,新五代史事实上是纪传体和编年体相结合的产物。该书所记十国,按各国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胜于旧史。第二节 二十四史71二十、宋史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记载了南北二宋共计320余年的历史,全书总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为庞大的一部。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印刷术广泛应用,文献档案的保存既丰富又完备,这为元朝修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二节 二十四史72二十、宋史 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家史料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史书

31、。由于修撰时间仓促,加上史官的史学素养整体上大不如前朝,宋史的修撰者们面对数量庞大、毫无整理的原始史料,只能采用来者不拒、略事修饰的方式编写。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乃至全书的体例构架等方面,可称“二十四史”中相当粗糙的一部。第二节 二十四史73二十一、辽史 辽史撰成于元末,较系统地记载了契丹族所建立辽朝的两百多年历史,并兼载了辽立国以前契丹族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民族的重要史籍。第二节 二十四史74二十一、辽史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之初,就依仿汉人制度设立监修国史官,并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历实录等。这是修撰辽史的重要史料来源。第二节 二

32、十四史75二十一、辽史 但辽代所留存的资料本身并不算太多,加之匆匆成书,也就存在许多缺点,被认为是元代三史中最差的一部。但是,毕竟留传至今的辽代史料已经非常稀少,而辽史又是现存唯一一部官修的相对较系统而完整的史书,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时,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甚至是其他正史所没有的。第二节 二十四史76二十二、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末,记载了女真族所建金朝120年间的历史。金史的议修最早始于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最后拖延到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最终决定“各与正统”,分别撰修辽金宋三史,翌年十一月即完稿。第二节 二十四史77二十二、金史 与辽代相比,金代本身的修史

33、制度要完善得多,尤以实录编修最为完备。因此,元朝修撰金史时比修撰辽史时所能依据的史料更加丰富,且这些史料也不像宋朝史料那样庞大而毫无整理。最终,金史比辽、宋二史要高出一筹,其体例和行文内容均可称清晰、严谨,加之文笔“老洁”,修成后颇受后代史学家的好评。第二节 二十四史78二十三、元史 元史记载了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其灭亡的160余年的历史。明军攻克大都后,获得了元朝大量的文献典籍,为元史的编修创造了有利条件。洪武三年二月(1370年)重开史局,仍由宋濂、王祎任总裁,历时143天全书成。第二节 二十四史79二十三、元史 在朱元璋看来,编修元史象征着旧朝结束,新朝取得合法地位,因

34、此修撰进度很快。元史存在前后记载矛盾、同一地名人名译名不统一等弊病。元史曾受到后代史学家的批评,重修元史之举也很多,但是重修的史书都无法完全替代元史本身。到今天为止,元史仍是我们了解、研究元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第二节 二十四史80二十四、明史 明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间276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传统观念中正史系统的最后一部。明史全书336卷,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也是诸史中独一无二的。第二节 二十四史81二十四、明史 明史的纂修共延续了近一个世纪,这在全世界的历史撰著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明

35、史是三代学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因此,明史成为正史系统中的最优秀之作,也就在情理之中。第二节 二十四史82二十四、明史 明史纂修所依据的前朝史料极其丰富,明朝共历十六帝(历276年),积累了大量官私史书、笔记文集、公文档案,开馆时又征得了大量私人文集遗事等,史料价值极高。但因为满清政权的特殊性,其回避、删改等不足也是大量存在的。迄今仍是研究明代历史的最主要的参考文献之一。章过渡页三 司 马 迁 作 品 解 析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84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代表性作品,这是作者答复任安的一封信。任安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此书作于征和二年十一月任安被杀之前。文随情转,百折千回,感人

36、至深;一唱三叹,与之抑扬,引人遐思。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85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详见课本P147-P149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86注释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自谦之词。太史公:官名,即太史令,这里是司马迁自称。牛马走:自谦之词,象牛马一样供人驱使,是仆人的意思。足下:古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不直呼其名或其职,而称足下。曩:从前。接物:与他人交往。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87 推贤进士为务:以推荐人才作为自己要紧的事。意气:心意,情意。意:指来信的用意。气:指信中语气。若望仆不相师,

37、而用流俗人之言:您好像是埋怨我不按您的话去做,而是听从了一般世俗之人的话。望:怨恨。注释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88注释罢驽:疲惫的驽马,自比才能低下。罢:同“疲”。驽:劣马。侧闻:同“窃闻”,从旁听说,自谦之词。身残处秽:指身受宫刑而成为残废,处在耻辱的地位。见尤:被人指责。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89注释 谁为为之?孰令听之:为谁做呢?又让谁听呢?谁为:为谁。孰令:让谁。这里是借用谚语指武帝不信任自己,所以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钟子期和伯牙都是春秋时楚国人。伯牙善弹琴,钟子期能知音。后钟子期死,伯牙认为世无知音,便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见吕氏春秋本味篇)。第三节

38、司马迁作品解析90注释大质:指身体。亏缺:指受宫刑。随、和:指随侯之珠、和氏之璧,二者都是天下至宝,这里比喻美好的才德。由、夷:指许由和伯夷,均为古代品行高洁之士。自点:自取侮辱。点:玷污。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91注释更多注释详见课本P150-154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92评析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学其疏畅,再学其郁勃;学其迂回,再学其直注;学其阔略,再学其细琐;学其径遂,再学其重复。一篇文字,凡作十来番学之,恐未能尽也。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93评析 清李晚芳读史管见:此篇与自序,俱原作史之由。自序重承先继圣,此重惜死立名。自序悲惋,此则沉郁雄健。其操纵起落,俱挟浩气流行,如怒马奔驰

39、,不可羁勒,与史记之雅洁稍异,是史公另一种豪放激宕之文。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94评析 盖因救友陷刑,满肚皮拂郁不平之气,借此发泄。书中“舒愤懑”是此本旨,故篇中处处皆愤懑之辞。纵横跌宕,慷慨淋漓,转折提接虽多,却如一气呵成。挣眉裂眦而写之,骤读无不为之惋惜。第三节 司马迁作品解析95评析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二编:是书反复数千百言,其叙受刑处,只点出“仆沮贰师”四字,是非自见。所谓“舒愤懑以晓左右”者,此也。结穴在受辱不死、著书自见上。通篇淋漓悲壮,如泣如诉,自始至终,似一气呵成。盖缘胸中积愤不能自遏,故借少卿“推贤进土”之语,做个题目耳。读者逐段细绎,如见其慷慨激烈,须眉欲动。班掾讥其不能以智自全,犹是流俗之见也夫。谢谢收看章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