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正弦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 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 验证, 证明, 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 造性思维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 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
2、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 的兴趣。 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 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 辩证统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 师生活动: 师:每天我们都在科技楼里学习 ,对科技楼熟悉吗? 生:当然熟悉。 师:那大家知道科技楼有多高吗? 学生不知道。激起
3、学生兴趣! 师:给大家一个皮尺和测角仪,你能测出楼的高度吗? 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 生 1:在楼的旁边取一个观测点 C,再用一个标杆,利用三角形相似。 师:方法可行吗? 生 2:B 点位置在楼内不确定,故 BC 长度无法测量,一次测量不行。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 2:可以再取一个观测点 D. 师:多次测量取得数据,为了能与上次数据联系,我们应把 D 点取在什么位 置? 生 2:向前或向后 师:好,模型如图(2) :我们设60ACB,45ADB,CD=10m,那么我 们能计算出 AB 吗? 生 3:由tan45tan3010 ABAB求出 AB。 师:很好,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在Rt ABD
4、中,能求出 AD,也就求出了 AB。 在ACD中,已知两角,也就相当于知道了三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要求 出 AD,就需要我们来研究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师:探究一般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我们应从我们最熟悉的特殊三角形入手! 生 4:直角三角形。 师: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 5:思考交流得出,如图 4,在 RtABC 中,设 BC=a,AC=b,AB=c, 则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1 c C c , 则 sinsinsin abc c AB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 ABC 中, sinsinsin abc ABC (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师生
5、活动: 教师:那么,在斜三角形中也成立吗? 用几何画板演示,用多媒体的手段对结论加以验证! 但特殊不能代替一般,具体不能代替抽象,这个结果还需要严格的证明才能 成立,如何证明哪?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 (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 进行叙述) 学生 6:思考得出 在Rt ABC中,成立,如前面检验。 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 5 设BCa,CAb,ABc 作:ADBC,垂足为D 在Rt ABD中,sin AD B AB sinsinADABBcB 在Rt ADC中,sin AD C AC sinsinADACCbC sinsincBbC sinsin
6、 cb CB 同理,在ABC中, sinsin ac AC sinsinsin abc ABC 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 6 设C为钝角,BCa,CAb,ABc 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D 在Rt ADB中,sin AD B AB sinsinADABBcB B a A C c b (图 4) A B C D (图 6) A B C D (图 5) 在Rt ADC中,sin AD ACD AC sinsinADACACDbACB sinsincBbACB sinsin cb ACBB 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 sinsin ac AC sinsinsin abc ABACB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
7、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正弦的比相等,即 sinsinsin abc ABC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平面向量,向量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和向量 的联系紧密,那么同学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 学生要思考一下。 师:观察式子结构,里面有边及其边的夹角,与向量的哪一部分知识有关? 生 7: 向量的数量积 师:那向量的数量积的表达式是什么? 生 8:cos,a ba ba b 师:表达式里是角的余弦,我们要证明的式子里是角的正弦。 生:利用诱导公式。 师:式子变形为:cos()cos() 22 CBACAB ,再 师:很好,那我们就用向量来证明正弦定理,同学们请试一试
8、! 学生讨论合作,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由于时间有限,对正弦定理的证明到此为止,有兴趣的同学下去再探 索。 (图 7) A C B D E F b a c (图(图 ) 设计意图:经历证明猜想的过程,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论证猜想,力图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 (三)利用定理,解决引例 师生活动: 教师:现在大家再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马上得出 在ABC中,18060 , sinsin cb BAC CB sin600 sin45 200 6 sinsin60 bC cm B (四)了解解三角形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解三角形概念,形成知识的完整性 教
9、师: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 三角形的元素, 已知, 三角形的几个元素, 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设计意图:利用正弦定理,重新解决引例,让学生体会用新的知识,新的定 理,解决问题更方便,更简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五)运用定理,解决例题 师生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方程思想分析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学生:讨论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问题类型: 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三角形的另一角和另两边, 如 sin sin bA a B ; 如果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与另两角,如 sinsin a AB b 。
10、师生:例 1 的处理,先让学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教师板书,让学生思考主要是 突出主体,教师板书的目的是规范解题步骤。 例 1:在ABC中,已知30A,45B,6acm,解三角形。 分析“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 ,第一步可由三角 形内角和为180求出第三个角C,再由正弦定理求其他两边。 例 2:在ABC中,已知2 2a ,2 3b ,45A,解三角形。 例 2 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可先让中等学生讲解解题 思路,其他同学补充交流 例 3 老师:台风中心位于某沿海城市正东方向 处,正以 的速度向 北偏西 的方向移动。距离台风中心范围内将会受其影响。如果台风风速不
11、 变(1)该市会受台风影响吗? (2)从何时起遭受台风影响? 受台风影响受台风影响?, 45ACB,要计算 A、B 两地距离,你 (图(图 1 1) 有办法解决吗? 学生:从 A 向台风的中心轨迹作垂线,垂足为 D,AD= 250 3 250 2 所以,城市受台风影响。 教师:那么,从何时遭受台风影响哪? 分析:在 BD 上总存在一点 C,使得 AC=250,所以,只需要计算出 BC 的距离 即可,如何计算哪? 学生:反馈练习(教科书第 5 页的练习) 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中解题步骤规范的解答。 设计意图: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 的愉悦感,变“要我学”为“我要
12、学” , “我要研究”的主动学习。 (七)尝试小结: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交流,归纳总结。 师生:让学生尝试小结,教师及时补充,要体现: (1)正弦定理的内容(2 sinsinsin abc R ABC )及其证明思想方法。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已知三角形中两角及一边,求其他元素; 已知三角形中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他元素。 (3)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 作业:第 10 页习题 1.1A 组第 1、2 题。 思考题:例 2:在ABC中,已知2 2a ,2 3b ,45A,解三角形。例 2 中2 3b 分别改为2 6b ,5b 并解三角形, 观察解的情况并解释出现一解, 两解,无解的原因。 A B D C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