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中市汉中市 2019 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第二次检测考试 文综综合能力测试文综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35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4 分,共分,共 140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天子的册封,这 一变化 A. 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B. 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C. 标志着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D. 加强了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
2、【详解】由材料“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重大改变,但上层管理者则来自 天子的册封”可知,西周的统治者通过对上层管理者庄严的册封仪式加强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故选 D。材 料并未提及分封制,不能体现统治范围的扩大,排除 A;西周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排除 B;商朝也是贵族政治,故其“开始确立”属于用词不当,排除 C。 【点睛】学习历史比较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要学会历史的分期,把握好阶段特征。本题的 BC 两个选项,就可 用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很快予以排除。 2.关于监察官的选任, 两汉多用察举方式, 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 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
3、”, 明代由都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官选任和选官制度保持同步 C. 折射出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D. 对当今健全监察制度有重要借鉴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两汉的监察官选任到明代的监察官选任可以明显看出,皇帝的权力不断地加强,这折射出古代政 治制度的发展趋势,故选 C。材料并未提及监察制度的作用,排除 A;材料只提到监察官的选任,没有涉及选 官制度,排除 B;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显然不适用于当今,排除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的变化提取出演变的趋势,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
4、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 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 关的是 A. “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 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 “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 “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可知南宋时期都城中“坊、市”制度 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故选 C。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是 在明
5、清时期,排除 B;“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不是政府可以划分的管理手 段,排除 D。 4.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 谦让精神, 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徽调与汉调合流,一个 新的剧种诞生。材料主要说明京剧 A. 是徽调与汉调合流而成 B. 徽商的运作起到了决定作用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可知京 剧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基础上,故选
6、D。京剧除了徽调与汉调合流,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 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排除 A;材料说是“在 徽商的运作下”,并不是说起起决定作用,B 项程度夸张,排除;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形态,排除 C。 【点睛】做历史选择题时,对于选项的程度副词要密切关注,一般说来,程度较为绝对的都是错误的。 5.下表是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此下表定程度上反映出 17 世纪以来中国 A. 官员选拔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B. 地方官员主要职能的变化 C. 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 D. 从闭关锁国走向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中可
7、以得知,鸦片战争后上海道台开始有了外交的职能,从夷务到洋务的变化折射出中国人 对外态度和观念的变化历程,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 A;从表可知,主要职能并未发生 变化,排除 B;中国走向世界是被动行为,排除 D。 【点睛】表格类题目要严格依托表格内容,切记不可过分引申夸大。 6.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
8、出 D.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改革开放时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并逐步走向 成熟,故选 D。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开辟于井冈山时期,排除 A;毛泽东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排除 B; 毛泽东思想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排除 C。 【点睛】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生可根据两种思想的时间划分作出解答,需要具备较为扎实 的基础知识。 7.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后被主人 开放为公共场所)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了传统文人画的绘画风格 B.
9、 反映土洋并存的社会生活特征 C. 反映当时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是中国大多数城市面貌的缩影 【答案】B 【解析】 【详解】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 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选 B。年画的绘画风格偏向写 实,注重对客观事物的逼真摹写,不符合文人画的绘画风格,排除 A;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 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 C项错误;这种景象主要集中在沿海 或较早被迫开放的城市,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
10、,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 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8.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 定量,有以下记述。下列史实和“高脑油”发放相关的是 A. “高脑油”发放始于计划经济建立后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提出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全面起步的需要 D. 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表格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主要出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全面起步的需要,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故选 C
11、。从表格可知,“高脑油”发放从 1954 年就已经 开始,此时中国并未完成三大改造,排除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是在 1988 年提出,排除 B;“尊 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后提出来的,排除 D。 9.“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 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 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本身生活和行为是定罪主要依据 B.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C. 罗马法的理念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D. 罗马法不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 【
12、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 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可知,在人们心中 按照自然法原则对这一案件已作定性,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却因为司法官失职导致结果变化,故选 B。材料 强调的是自然法的精神原则是定罪的依据,而不是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排除 A;材料说的是遭遇到现实挑 战,而不是无法实现,C 项以偏概全,排除;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非常重视证据和法律程序,排除 D。 10.十九世纪,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1852 年,英国格林尼治
13、皇家天文台 设立了统一的全国报时系统;1884 年格林尼治时间成为划分全球时区序列的基础。这说明 A. 交通是改变人们生活习惯的决定因素 B. 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 交通工具革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 格林尼治时间适应了殖民扩张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铁路的问世打破了人们根据日出日落决定作息时间的习惯,再到人们创造了格林尼治时间,科学 技术革命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 B。交通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 A;材 料并未提及世界市场的形成,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格里尼治时间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 D。 11.“这是人类意识在劳动方面
14、的巨大觉醒,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一一法国著名 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 。作者赞颂的是 A. 苏联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B. 中国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 C. 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D. 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这只有在工人觉得自己是主人的社会里才有可能”可知罗曼罗兰(18661944)赞颂的 是苏联,故选 A。新中国在 1949 年成立,排除 BC;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但很快失败了,排 除 D。 【点睛】注意题干中带括号的部分,它是出题者帮助你解题的重要一环,就比如本题中的“18661944”, 如果没有这个限定
15、条件,ABC 就比较难以区分。 12.“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己经降落下来美国正高踞 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这段演说 A. 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出的冷战宣言 B. 直接导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C. 西方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的宣言 D. 揭开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己经降落下来”可知这段演说指的是 1946 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这揭开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故选 D。A 是在 1947 年,排除;B 是在 1949 年,排除;这段演说要求美 国担负起世界责任与苏联抗衡,而不是
16、和平演变,排除 C。 二、非选择题:共二、非选择题:共 160160 分。第分。第 36364242 题为必考题,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347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一)必考题:共 135135 分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 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如: 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覆巢,毋杀”; 唐律中规定: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广东工匠制作象牙
17、制品。同时,许多 朝代都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 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 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 材料二 在谈论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每每会联想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有道家式的 “天人合一” ( 庄子.达生 曰: “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 , 也有儒家式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 人合一”是以“天人感应”为前提的,并产生出灾异谴告说,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自然灾害和统治者的 错误
18、有因果联系。这些观念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关系 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 切关注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 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 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 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1992 年联合 国环境与
19、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境保护 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环境保护进程加快的有利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环境保护措施对当今中国加强环保的启示。 【答案】 (1)特点:重视环境保护历史悠久,代代相继;以立法形式、政令形式加强环境的保护;设置专门 机构、官职进行管
20、理;设禁伐区或禁猎区保护生态环境。 原因:农耕经济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天人感应” 思想影响统治者重视环境保护。 (2)有利因素: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识;各国加强以“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 为指导思想的环境立法;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环境和生态问题 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间的协作加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被否 定。 (3)启示:运用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21、山) 【解析】 【详解】 (1)特点:由材料“古代人们一直非常看重环境的保护,从商周时期到清代,古人采取了一系列环 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可归纳为重视环境保护历史悠久,代代相继;由材料“礼记月令中规定孟春毋 覆巢,毋杀; 唐律中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清雍正帝传谕广东督抚,禁止 广东工匠制作象牙制品”可归纳为以立法形式、政令形式加强环境的保护;由材料“同时,许多朝代都设立 了初具规模的环保机构,如秦汉以后,山林、川泽都归少府管理”可归纳为设置专门机构、官职进行管理; 由材料“据旧唐书记载,当时的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通过设置类 似自然保护区的方式来保护自然资
22、源与生态环境,这对保护祖国的秀丽山川起了很大的作用”可归纳为设 禁伐区或禁猎区保护生态环境。 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现实的需要和思想传统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思考。现实需要层次是农耕经济对自然生态 条件的高度依赖, 人们不得不重视环境保护; 思想传统方面由材料二可知主要是“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天 人感应”思想是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渊源。 (2)有利因素:依据材料并结合 90 年代后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史实及其带来的人民思想观念上的 变化进行阐述。政治层面是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环境和生态问题 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经济层面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国际间的协作加
23、强;科技层面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被否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共识;思想观念上时候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最后由材料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 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以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可知各国的环境立法使环保事业的 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助推了世界环境保护进程。 (3)启示:结合各国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总结。政治上:运用法律、行政等综合手段提供制度保障;经济上 发展科技,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思想观念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但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 都没有余粮。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秦学安在送秀 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了到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为了全村的生计,秦学安带头 分地,结果被送去上了学习班。随着 1985 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 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他带领大家分地包干,潜心学习技术,种植中草药,开办工厂,种植果 树,发展旅游业,一路经历各种挫折,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 摘自电视剧黄土高天故事梗概
25、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评述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故事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述要准确、全面) 。 【答案】要求:情节提取于材料,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完整、准确;对历史现象出现 的背景、原因描述准确;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完整、合理。 答案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 情节 1:20 世纪 70 年代末,丰源大队是典型的农业学大寨红旗村,日子却过得青黄不接,村里家家户户几乎 都没有余粮。历史现象:改革开放前,多数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特别是“优先 发展重工业”方针、“一
26、大二公”人民公社的建立和文革时期的左倾错误,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严 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发展缓慢。也严重影响了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情节 2:村民秦学安在送考上大学的弟弟上火车时,偶然救下从安徽来躲灾的秀娟母女。历史现象:文革结 束后,恢复高考制度。 (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情节 3:秦学安在送秀娟母女回老家时,见识了到安徽农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带来的实惠。历史现 象:安徽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获得空前丰收。 (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情节 4:秦学安立志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不再单纯依靠种粮食生存的道路让农民种好了田,吃饱了饭, 从土地里刨出了希望,历史现象
27、: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评述:言 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特别注意情节要跟所学知识相配套。 正面示例:如材料第一句话与所学知识“人民公社化”“文革”等史实相关,故可直接提取;反面示例:如 材料第四句话找不到书本中的对应点,故可舍去不必理会。 其次:从提取情节中归纳出历史现象,注意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完整、准确。示例:材料第一句话反映的历史 现象是改革开放前,多数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第三:评述历史现象,即描述该历史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示例: 历史现象:改革开放前,多数农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评述:
28、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特别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的建立和文革时期 的左倾错误,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发展缓慢,也严重 影响了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选考题:共(二)选考题:共 2525 分。请考生从分。请考生从 2 2 道地理题、道地理题、3 3 道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 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一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 是约法
29、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 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 ,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 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 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 1712 年,他以康熙 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 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摇与地赋合 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摇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
30、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 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答案】 (1)原因:汉初社会动荡,诸侯造反、农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败,社会矛盾尖锐。 特点:轻徭薄赋;赋税征收因年龄而异;以庸代役。 (2)变化: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又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加 简便。 认识:赋税改革要与时俱进;赋税改革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赋税改革要简化税种、简化征收手续。 【解析】 第(1)问,“原因”,由材料一信息“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31、大饥谨”得出:汉初社会动荡、 诸侯造反、农民流离失所、经济衰败、社会矛盾尖锐等。“特点”,由材料信息“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民年 (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 “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 (代替服役的人)”概括得出:轻徭薄赋、赋税征收因年龄而异、以庸代役等。 第(2)问,“变化”,由材料二信息“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 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与材料一相比较,得出:汉代田租和人头税分 开征收,而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摊丁入亩”。“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改革要与时俱 进、要关注民生、要简化
32、税种、简化征收手续等角度分析。 16.【历史一选修 3:20 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 年 8 月大战爆发后, 日本朝野好战分子, 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 1914 年 12 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 年 5 月,哀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 条约。 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竟相与日本妥协和勾 结。1917 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 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
33、渗透 扩张。1917 年 11 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 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 (1)变动:由列强共同支配到日本独霸中国;欧洲列强被迫对日妥协;美日竞争局面逐渐形成。 (2)影响:日、美对中国侵略加剧,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 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解析】 (1)依据材料“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
34、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 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的信息从列强共同支配到美日竞争局面逐渐形成回答。 (2)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日美对中国侵略加剧,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以及客观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以及 推动了中民主革命进程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特点实质性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1. 要注意对本质概念的把握: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 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方法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2.概括历史事件的本质的一般方法是先确立所要表述的历史事件的主体,再确立其本质属性,再加上其本质
35、或目的,最后指出事件属性。 3.注意联系所学的历史知识,并结合材料中主旨老概括特点或者本质。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50 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留美的邓稼先拒绝了各种诱惑,毅然回国。接到国家密令 的邓稼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只说有了工作调动,让妻子多照顾点家里,就此踏遍戈壁和草原, 隐性埋名二十八年。为了验证苏联专家给一出的一个关键数据,邓稼先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 9 次运算,每算 一遍要有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要解五、 六个方程,计算出的草稿纸和计算机打孔纸带装麻袋堆了一屋子。最后,他们攻克了这个难题,取得了 关键性的进展。华罗庚称之为“集世界数学难
36、题之大成的一次演算”。1964 年 10 月 16 日下午,第一颗原子 弹爆炸成功。仅隔两年多时间又完成了氮弹的研究,1967 年 6 月 17 日,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氮弹。 摘编自陈怀临邓稼先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之初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的影响。 【答案】 (1)背景:建国之初的中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国防建设急需加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 华实行封锁威胁;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 (2)影响: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为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打破了美苏两国的 核垄断,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解析】 (1)背景:根据“1950 年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得出建国之初的中国,一穷二白,科技落后,国 防建设急需加强;结合所学,建国初期,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式,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华实行封锁威 胁,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 (2)影响:结合第一问我国致力于原子弹研制的背景分析,我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有利于捍卫国家主权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了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