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64.07KB ,
文档编号:4363534      下载积分:3.6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4363534.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1、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单元综合测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共25小题)1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至少可以看出三波浪潮,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据此可知()A当时文明已有早期国家特征B中华文明是当时最先进的文明C中华文明是多元融合的产物D三波文明浪潮间存在继承关系2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该制度()A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

2、D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4研读以下史料,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晋国内乱,有人建议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趁机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将消息告诉舅舅子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出自国语晋语(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臼季言诸文公曰“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请用之。臣闻之:出门

3、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出自左传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出自论语A各国贵族将仁德修养作为任官标准B诸侯国普遍推行了仁政的治国思想C孔子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了仁的学说D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朝代制度后果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唐节度使藩镇割据宋文官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财政元行省(宣政院、巡检司)A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B文人治国风骨不断凸显C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发展 D集权制度建设探索前行6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

4、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7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B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C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D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

5、方分权8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朝代东晋隋朝唐朝北宋比例4%2% 5%461%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9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图4)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图5)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耕经济的发展 B审美水平的提升C政局的相对安定 D社会思想的变动10陆九渊家族每日清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食后饮茶时也要击罄唱训词,教育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镜”。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材

6、料反映出当时()A家训借助艺术方式传播 B科举制度促进家风改进C儒家道德观念影响广泛 D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腐化11有学者指出,“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面对势不可挡的国际贸易大潮流,战争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 B国际贸易大潮引发倭患问题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 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12表秦汉隋唐宋辽金元明代清前期粮食总量4176亿斤6264亿斤82亿斤1392亿斤2088亿斤人均占有量98575斤9887斤145787斤11

7、9294斤780斤上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知()A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B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C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D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3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由此不能推知的是()A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独立的理性思考精神影响了李贽D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立14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对内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8、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 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 D东南地区成为中

9、外争夺焦点15鸦片战争后,徐继畲指出:“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在乾戌方,独得金气。其地形则平上之中,容畜沧海数千里,亦与他壤迥别。其人性情缜密,长於制器。造舟尤极奧妙。测量海道,处处志其浅深,不失尺寸。越七万里而通於中土,非偶然也。”上述材料表明他()A最早关注欧洲历史、地理和经济B从西方视角否定封建制度C认识到中国丧失主权的重大危害D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16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C主

10、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17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C革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18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如何?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

11、复主权,宜有良策?”这些考题反映出()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19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要维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维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201927年8月1937年6月,一大批共产党人和受共产党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惧“白色恐怖”的威胁,仍翻译出版大量的马

12、克思、恩格斯著作。时人评论道:“在这时,一个教员或一个学生,书架上没有几本马克思的书,总要被人瞧不起的。”这反映了()A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B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C知识分子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21梁启超指出,共产主义和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处于“同一立脚点”;在孙中山看来,“共产主义在外国只有言论,还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无政府主义者也把大同思想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和精髓。这些认识客观上()A确立了向西方学习的新途径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为国民大革命提供思想基础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2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之工

13、具,消灭封建势力是反帝的必由之路;抗战时期,提出凡反法西斯、援华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二战”结束后,认为应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与美帝国主义斗争。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根据时局调整策略适应革命形势变化B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与成熟C主张联合民主力量建立反帝统一战线D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内涵不断变化23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写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 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文中所述的历史事件()A是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B粉碎了日军的“囚笼

14、政策”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4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A重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性B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趋势C阐明了民主革命两步走的必要性D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25下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B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C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D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二、材料阅读

15、26(16分)儒家思想产生以后,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摘编自林晓平论孟子对历史治乱盛衰的总结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

16、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思想主张。(6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6分)27(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时搜集到以下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

17、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1912212)材料二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不是共和主义的,尽管帝制政治架构崩溃了,但许多前清官僚仍稳居原位,文化、社会与经济也貌似毫无改变。当然,它们在发生变化,但却不是作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美】沙培德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材料三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辛亥革命,则是比较

18、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比较三组史料,分别说明其各自的史料价值。(6分)(2) 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8分)28.(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材料二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由长

19、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与此同时,重庆还是国共合作的政治舞台、抗日运动的中心。中国战区的建立,使重庆与伦敦、莫斯科、华盛顿等城市一样,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也由此获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选编自何一民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城市发展变迁研究材料三1937至1949年,通货膨胀始终是困扰国民政府的重大问题。当时中国税收主要依赖东南沿海的关税与盐税,东南沿海沦陷后,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同时,内地的工业化建设也尚未完成,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加剧纸币贬值。商业投机也促使物价水平轮番上涨,又使政府不得不增发纸币来应付不断增加的开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经济尚未恢

20、复之时发动内战,导致赤字继续扩大,人民对法币的信心降至最低。此外,国民政府还把通货膨胀当作一种有效聚敛财富的方法,通过操作预算,官僚资本进一步壮大。摘编自刘方健南京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1)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对日本侵略者态度的变化(2分),分析其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2) 依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重庆地位提升的表现,简要分析国际、国内背景。(6分)(3) 根据材料三,分析1937年至1949年中国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题号12345678答案CCDCDCDC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CCADADD题号1718

21、192021222324答案DABBBABC题号25答案C1【答案】C【解析】由材料“第一波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良渚、石家河文明为代表;第二波发生在中国北方,以红山、石峁、陶寺文明为代表;第三波发生在中原,以二里头文明为代表”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三波浪潮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且各具特色,最终汇聚为中华文明,故选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文明起源的区域特色,并未提及早期国家的特征,排除A项;“最先进”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未提及其他地区的文明,排除B项;三波文明浪潮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彼此之间没有继承关系,排除D项。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A项错误

22、;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从上而下的等级制,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等级制度的加强,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诸侯国之间不再以夷夏之辨进行舆论攻击,说明频繁的文化交流使诸侯国之间互相认可对方的华夏族身份,即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期存在,“消失”说法欠妥,排除A项;战国晚期仍是诸侯纷争,天下一统的观念仍未形成,排除B项;“夷夏之辨”是一种观念,且当时仍存在一定的尊卑秩序,排除C项。4【答案】C【解析】由国语晋语记载的公子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舅犯所言“信仁以为

23、亲”和左传中的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30年)臼季所言“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等信息可知,在孔子之前已经有“仁”的主张了,孔子的主张“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关于“仁”的说法是在继承了前人基础之上的,故选C项;题干中只有左传中的材料涉及到了选官任官问题,另外两个材料里面都与任官无关,排除A项;题干中的材料都是春秋时期,仁政的主张是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的,排除B项;题干中的材料都是关于春秋时期的,所以没法推论出战国时期各国普遍采用了孔子学说,实际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采用法家思想,排除D项。5【答案】D【解析】表格反映的是秦到元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不难看出中央对

24、地方的控制愈加严格,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故选D项;表格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宋朝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体现在七国之乱、藩镇割据上,宋元之后已基本不存在,无法得出“不断发展”,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

25、不具有独立性,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形成了对监察官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 排除D项。7【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刺史、行省长官、巡抚都是中央派出前往地方进行管理,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行政事务,体现出中央和地方配合行政,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故选D项;题干中的刺史、行省长官、巡抚前期是中央特派员,后期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因时而变的结果,

26、非随意的,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唐代的藩镇割据是地方割据的表现,故“杜绝”一词不妥,排除B项;监察并不是每一位官员都具备,排除C项。8【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注重家世和门第,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门阀制度渐渐解体,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故选C项;材料旨在说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没有涉及到官员素质高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排除B项;科举制度下录取的标准越来越严格,排除D项。9【答

27、案】D【解析】由材料“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结合汉代到魏晋民族融合、儒家思想发展等可知社会思想变动导致社会审美观念的变迁,故选D项;魏晋时期上层服饰变化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社会上层流行服饰的变化,不能说明魏晋的审美水平较汉代水平有所提高,排除B项;魏晋时期社会分裂动荡,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教育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镜。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可以看出儒家伦理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影响普遍,故选C项;击罄唱训词,教育家人“须有省,照自心,察前镜”这类训诫不属于艺术形式,排除A项;“当时这类家礼较为普遍”无法判断与科

28、举的关系,排除B项;“家族每日清晨有专人击鼓唱歌,训诫家人要勤劳、节俭、孝悌等”这是一种道德教化,无法说明其生活奢侈,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得出海禁导致倭患问题,所以该学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得出海禁关乎国家稳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仅仅提到倭患,而没有提到其他统治危机,所以没法得出A的结论,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可知,是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倭患问题,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可知

29、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只有两项数据:粮食总量和人均占有量,粮食总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到明清却明显减少,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可见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发展,增长模式没有变化,故选A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无法反应土地的情况,无法判断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宋金时期人均粮食上升,可能是因为此时民族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的原因,不能一定说明此时的经济水平高,排除C项;“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中明清时期的粮食情况无法判断其生产关系的表现形态,

30、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王阳明的心学和程朱理学都属于理学的范畴,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二者并非对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反之亦然,可知王阳明认为发明本心以求理,明是非,说明心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去探求内心求理,不必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说明心学隐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王阳明心学的独立理性思考精神对后来的思想家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4【答案】A【解析】面对英法联军,清政府所调军队“仅以千计”或“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而

31、面对农民起义则“兵数以万计”“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可知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的军事力量投入远远小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力量投入,这是由其阶级本质决定的,故选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开展的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其对内外的军事投入无关,排除B项;表格第二列所体现的只是清政府对内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投入,未体现中外势力的联合,排除C项;芝罘、大连湾、大沽、天津、北京都是北方城市,D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欧罗巴一土,以罗经视之”可见,徐继畲把欧罗巴放到“罗经”上来看,这表明他秉持本土文化价值的立场,故选D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排除A项;材

32、料徐继畲关注欧洲,但没有否定封建制度,排除B项;材料徐继畲关注欧洲,没有反映出对中国丧失主权的认识,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根据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孙中山赞扬了义和团的“自信思想”“自信能力”,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选D项;孙中山对义和团的态度是肯定的,没有指出其愚昧落后,排除A项;根据“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可知,孙中山没有批判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排除B项;题干与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无关,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即社会商界为

33、什么反对辛亥革命,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辛亥革命会使商人受到经济损失,第二,外国商人也希望中国安定,第三,革命会使得人民受到一些,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不推翻清王朝,不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何以改变受压迫、被剥削的境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内容主要反映出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艰巨性,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没有涉及人民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认为辛亥革命会使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没有涉及他们的“救国”思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社会商界反对辛亥革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表明辛亥革

34、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18【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902年的江南乡试和浙江乡试试题内容中都涉及到了西方法律中的“治外法权”,说明为呼应清末新政改革的诉求,在朝野上下要积极营造一种氛围,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江南和浙江乡试中的一道考题内容治外法权,不能扩大为“科举是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排除B项;题干中所涉及的乡试题目中有关于西方法律的相关内容,与民族意识增强没有关系,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涉及江南乡试和浙江乡试中涉及西方法律的相关试题,不能过度推论为“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排除D项。1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可知

35、杜亚泉通过比较中西文明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根据材料“要维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要维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可知陈独秀在比较中西文明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二者都是对东西方文明比较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传统文化,选项表述为最佳选择,故选B项;由题干可知,陈独秀主张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固有文化,杜亚泉则主张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反对全盘西化,排除A项;杜亚泉认为西方文明有不足之处,但并未全盘否定西方文明,陈独秀看到了西方文明的长处,主张全盘西化,说明二者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未完全反映题目主旨,不是最佳选项,

36、排除C项;材料中杜亚泉和陈独秀的辩论中都涉及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只不过一个主张中西文明结合,一个主张全盘西化,说明都认识到自身文明的缺陷,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但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项。20【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白色恐怖下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仍得到传播,说明当时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故选B项;“社会各阶层认清了资本主义本质”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普遍”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不涉及中国民主革命出现新高潮,排除D项。21【答案】B【解析】梁启超认为中国的井田制与共产主义类似,孙中山认为洪秀全时代已经实行了共产主义,无政

37、府主义者认为大同思想是共产主义的精髓和实质,这些认识将共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类比,实际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向西方学习的新途径,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这些认识并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是基于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的解读,土地革命时期,封建势力是阶级敌人,因而将之看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抗战时期,许多西方国家都是与我们同处于反法西斯联盟的战友,不能将之视为革命对象,二战后,我们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美国意识形态不同,呈对立状态,总之,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解读,故选A项;不

38、同时期对帝国主义的认知并非是朝着一个方向的深化,而是根据现实情况随时开展的调整,因而不是对某一问题认识深化和成熟,而是以其作为政治导向的工具,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二战后主张联合世界民主力量,但整体是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方针,并非要建立反帝统一战线,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内涵没有不断变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始终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 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可知,这场战役指的是百团大战,故选B项;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是台儿庄大捷,排除A

39、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排除C项;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D项。24【答案】C【解析】题干大意是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先要有共产党领导进行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就是说中国要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可以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故选C项;题干不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迫切性,而是在讲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是想强调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而不是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趋势,排除B项;题干中毛泽东的主张不是为了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而是为了明确中国革命的路径,排除D项。25【答案】C【

40、解析】材料漫画1947年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主要针对的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故选C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在1945年取得胜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迫害民主人士,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掠夺与向炮口要饭吃无关,排除D项。二、材料阅读26【答案】(1)思想主张: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行“仁政”以得民心;善用人才。(6分)(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2分)(3)原因:重点从政治方

41、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6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可知历史发展治乱更替,有其规律性;根据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可知行“仁政”以得民心;根据材料一“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可知善用人才。(2)第一小问主要主张,根据材料二“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知

42、,董仲舒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后,实行黄老学说,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根据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明理学从政治方面转向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吸取了佛道思想的精粹,将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囊括

43、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宋明理学上升到思辩化阶段,形成论证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哲学化的儒学。27.【答案】(1)材料一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材料二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材料三强调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6分)(2)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2分)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开启了完整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解析】(1)材料一的内容节选自清帝退位诏书,根据其内容中“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政体变化进程中的地位;

44、根据材料二“辛亥革命看起来并不像我们认为革命应该是的样子。真正的原因在于,从许多方面来说,它都未带来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未来”可知其着眼点在于说明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深远发展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三“辛亥革命,则是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可知毛泽东比较强调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材料一侧重辛亥革命对中国政体类型的影响,材料二侧重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则侧重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其理由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它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它开启了完整中的里程碑;意义上的

45、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三,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8.【答案】(1)变化:对日本侵略者由“不抵抗”变为抗日御侮。原因:日本侵华活动不断升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共产党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2)表现:由单一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发展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由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发展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3)长期战乱使国民政府丧失税收来源,造成大量的财政赤字;工业发展水平低,布局不合理,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官僚资本主义压榨,贪污腐败盛行,通货膨胀严重,经济振兴乏力;统治腐朽,官僚资本掠夺和商业投机活动,人民群众对法币失去信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能力、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要求较高。(1)面对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境况,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主张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1937年9月22日,中国国民党正式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材料一呈现的是宣言公布第二天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