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织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 促织 促织求促织得促织 促织 促织斗促织 促织议促织征觅失得进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
2、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说明事关身家
3、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得其尸于井”。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来的苦难之深。分析成名失子的心理 如被冰雪 惊骇 怒索儿 怒 因而化怒为悲 悲 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忧虑 气断声吞,不复以儿为念 愁 目不交睫,僵卧长愁 绝望 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恍惚 惊喜.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表现了成名乍闻“噩耗”时全身心遭到巨大打击时的惊怖之情。“如被冰雪”用语非常形象。表现了成名忧惧交加、一筹莫展的绝望心情。“目不交睫”“僵卧”
4、刻画了他绝望到近于失去知觉的情形。表现了处于极度绝望中的成名,忽然听到促织的叫声、看到促织时惊喜莫名、恍惚如在梦中的情形。“宛然”一词用得非常形象、贴切,它包含有多方面的意味:一则成名因为一夜没合眼而眼睛发花,看不真切,一则因为他不敢相信促织又活了过来,一则这只促织本身就是“虚”的,其任务只是引起成名的兴趣而已。促织形象 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动作的迅捷、飘忽;“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斗虫 虫:“蟹壳青”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人:少
5、年掩口胡卢而笑、大笑、又笑、大骇 成名“惭怍、大喜、(惊、惊喜)”对比衬托 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
6、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异史氏的评论有何作用 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研讨 1.促织是喜剧还是悲剧?2.促织具有魔幻色彩的故事是否超越了现实生活?3.成名之子变成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4.促织的故事批判什么?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双的蟋蟀,因而“不数岁,田百亩
7、,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有好报,是皆大欢喜的。但这个喜剧性的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它的悲剧性是显而易见的。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而后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然而,好奇顽皮的小儿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面如死灰”,“如被冰雪”,寻找儿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酿成了一出人虫两空的惨剧。夫妻二人“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这段文字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催人泪下,充满了强烈的悲剧色彩。因此,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就
8、会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的读者的一个“谎言”,是掩盖悲剧、安慰心灵的“麻醉品”。如果去掉了这段结局,成名的遭遇会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他的遭遇是封建官僚体制下民不堪命的最生动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这才是“谎言”背后的“真实”。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魔幻小说。它谈狐论鬼,超越现实,促织也不例外:其一,成名在走投无路之时,求神问卜,女巫竟然“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问卜得图,按图苦搜,终获佳品。其二,成名子因误毙促织而投井,竟然化魂为虫,历经险厄,拯救全家,因祸得福。这些超越现实的情节是否脱离了现实,成为虚幻无稽的空想而用来博人一笑?这些看似虚幻的想像
9、,其实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神产生于人对自然的恐惧,源于人对现实的无法超脱。当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解决自身困难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成名正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求神问卜的。试想,如果不是神的意志,成名如何能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因此,这个看似荒诞的情节,并没有减弱作品的思想意义,相反,它更深刻地反衬了现实的黑暗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灵的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存意义是超越于任何一种动物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人不愿成为人,而甘愿变成一只虫子。这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呢?在人与蟋蟀的关系中,人是弱者,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地掐住人
10、的脖子,人与蟋蟀是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人为了获得生存的权利,宁愿自我否定,而幻化成一只蟋蟀。这种否定,是极其震撼人心的,它以寓言的形式影射了人的生存环境是多么可怕。聊斋志异中说:“集腋为裘,妄继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借狐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其深广的忧愤从促织中可见一斑,因为他的批判不是单一的,而是全面深刻的。其一,他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即黑暗的封建官僚体制。“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最高的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官吏趁机搜刮民财,欺压百姓,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
11、深重的苦难,人民自然是不堪其苦。其二,他批判了封建取士的虚伪。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有深意。书生在封建社会本应“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因进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而一举成名,世代富贵。作者对科举取士欺骗性的揭露和讽刺是非常深刻尖锐的。蒲松龄十九岁就在科举考试中考上了秀才,但其后是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五十一岁,才放弃应举。这里面有多少愁苦和忧愤,怕只有贫苦出身、寒窗几十年的读书人才能体会得到。其三,小说的批判性既深且广。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成名因为“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在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善良、质朴是不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吹捧、倾轧,成了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作为弱者的人民,有什么生存的权利?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的质朴的人们怎么能够守护自己人性的一方净土?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人作为人,有什么价值可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