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语文:2.7 诗三首诗三首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v走进精彩课堂v 不可否认,魏晋是一方灵性的空间。没有虚伪,没有名利,没有言不由衷,没有虚与委蛇,有的只是飘逸的人格操守与风流的处世态度,无所羁绊而又真诚自然。v 记忆中,魏晋只有一抹斜阳、一朵流云、一江春水和一群超逸的风流人物。那一方天地养育了那一批坦诚潇洒的风流人物。你可以陪伴嵇康在火炉边打铁,听着他高深的说教;你可以到广武山下倾听那回荡在天际的叹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你可以去学阮籍,驾一小车,没有方向地驰向远方,在天边留下自己的影子;你可以跟随陶渊明荡小舟觅落英缤纷,寻世外桃源 v1了解古诗十九首、
2、建安文学和田园诗的特点。v2学会结合作者的身世,用现代观点分析作者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v3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v4体会不同作者的生活态度,思考人生追求的多样性及其产生的根源。v1字音识记v(一)正音v(二)多音字v2音形辨识v3通假字v4重点实、虚词v5词类活用v(1)名词的活用v名词作动词v6古今异义v7文言句式v(1)省略句,省略介词“于”v狗吠深巷中v鸡鸣桑树颠v(2)宾语前置v何以解忧v8文学常识v(1)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无署名且无诗题的
3、五言抒情诗,被笼统称作“古诗”,萧统从中选取十九首编入文选,并加上一个古诗十九首的题目。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约都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诗歌所表现的无非是游子思妇的情怀,间或也从侧面反映出某些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它对建安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v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历代对它的评价很高,梁代钟嵘诗品将它列入上品,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v(2)曹操v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
4、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v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v v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v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v(3)陶渊明v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5、,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v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代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v(4)“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6、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古诗”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v9课文译释v涉江采芙蓉v渡河去采摘芙蓉,沼泽里有许多芳香的花草。采来芙蓉想送给谁?送给在远方的思念的人。回头看向故乡,道路漫长没有边际。感情深厚却异地分居,(只好)忧伤地度过晚年。v短歌行v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的日子能有多少?就像那早晨的露水一样短暂,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搜揽人才完成统一大业的忧思难忘。用什么解决忧愁?只能借助美酒。那些有学识的贤才呀,我一直
7、都盼望他们到来。只是为了先生们的缘故,使我思念倾慕,低声吟诵子衿到今天。那呦呦的鹿儿的鸣叫声,鹿儿在吃着田野里的艾蒿。我有高朋满座呀,宴饮之中有奏瑟吹笙的乐声。v那贤能的人如明月呀,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一统江山的忧虑涌上心头,一时不能断绝。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贤才屈驾来访。我们久别重逢,欢饮畅谈,相互问候,谈及往日的恩情。月光灿烂星儿稀少,乌鸦向南飞去。绕着树飞了三圈,要落在哪根枝条上呢?山不会满足其高峻,海不会满足其深邃。我要像周文王那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才心悦诚服地归顺。v归园田居(其一)v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不慎)误落(在)尘世的罗网中,一
8、去(转眼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过去的深潭。开垦荒地(在)南面的山野里,固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住宅周围(有地)十多亩,(还有)茅草小屋八九间。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村落里的炊烟。狗叫(在)深巷中,鸡鸣(在)桑树的顶端。门庭里没有尘俗杂事,陋室里自有余暇清闲。久在官场里(的我啊),(而今)又能返回自然(了)。v10结构图示v涉江采芙蓉v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v提示:品味情感时要注意结合芙蓉(荷花)这一意象的品性来理解,做到抓意象品情感。v答案:芙蓉即荷花,给人
9、以清幽高洁之感,常被用作高尚纯洁品德的象征,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表达了主人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v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v提示:分析时除了把握好作者感情的脉络,还要结合作者的理想抱负,做到知人论世。v答案: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者“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作者“忧”的是贤才难得。“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难求的“忧”“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10、?”作者“忧”贤才不能投奔自己这个贤主。v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这首诗的情调开头低沉,后来昂扬。诗歌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诗中所表现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v3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v提示:要注意找到典故的出处,了解典故的本意和作者借用的目的,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v答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作者这里是借酒浇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
11、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君”,这里指所思慕的贤才。“沉吟”,就是低吟,用低吟表示思念和倾慕。“呦呦”,形容鹿叫的声音。“苹”,指艾蒿。“鼓”,是弹奏。v“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鹿鸣原是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这八句是说:俊士贤才啊,我在长久地思念你们。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时刻不忘直到如今。鹿在呦呦地叫啊,它们呼朋引伴相聚而食郊野的艾蒿。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山不厌高”两句出于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1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v“周公吐哺”的典故实本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三载有周公的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v4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v提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还是要从诗人的心境和追求上寻找答案。是谓以有情之眼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v答案: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对官场生活有了深刻的反思,彻底逃离它之后,对于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从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的内心闲适、自在、喜悦。他把平常的农村景物饶有兴致地写入诗中,
13、而这些景物一经入诗,便和他的感情相互交融,相互生发,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所以,我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其中蕴涵着盎然的诗意,普通的景物也具有了美感。尤其是“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语调轻快活泼,“荫”“罗”的使用,更让人体会到“榆柳”“桃李”几乎是含情的。v5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涉江采芙蓉里写的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v答案: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v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
14、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v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v(一)方法归纳v策略一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v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v2借景抒情。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通过描写郊野日暮的秋景,表达游子思乡、寂寞愁苦的
15、情思。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这句话使开头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各种情绪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v3借物抒情。诗人通过对某一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的详实地描写,这一特征要和诗人要表达的某种品格相通,从而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清朝诗人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竹子立身于破岩,不惧狂风这一特征的描写,抒发了诗人不管处于多么险恶的环境,都不向恶势力低头,不向强暴弯腰,永远保持自己坚强不屈的品格的壮志豪情。v4情景交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所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鸡
16、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一幅形象的征夫早行图画,而且是诗人客居他乡凄凉冷落的情感写照。v5移情于景。这是指不同的感情往往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如秦观的踏莎行中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诗人遭到贬谪,心情悲苦,就把这种悲苦的心情转移到景物上,所以看到的是孤馆春寒,听到的是杜鹃哀鸣,又是在斜阳西下的时候,更显得悲苦。v策略二注意题材上的古今关系v1借古伤今。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17、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借古讽今,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v2怀古伤己。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古人孙权、刘裕能够成就功业,感喟自己事业无成。v3借古叹今。唐朝诗人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写当年越王打败了吴国班师凯旋,战士个个穿着华美的锦衣返回家乡,花朵儿一样的美女簇拥在宫殿里,可是如今一切都荡然无存,只有
18、鹧鸪在越王城遗址的上空飞来飞去。乍一看似乎感叹越王前后盛衰的变化之情,其实,诗人借助这古人古事,是感叹自己对唐朝人事更替、盛衰变化的情绪。v策略三注意具有约定俗成意义的特殊意象v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它们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南宋陆游的落梅之一:“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第一句用寒冷的冰雪、凛冽的寒风来衬托梅花不惧寒冷的品格,第二句用众花来衬托梅花,说她在花之中气节最坚强,最后两句写梅花宁愿随风飘落,也不向掌管百花的东君乞怜,可见其有何等倔强的傲骨。作者借此要表达自己面对强权的威压,顽强不屈的精神。现代将帅诗人陈毅
19、的红梅诗:“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v也是借红梅的傲寒斗霜,表达自己面对困境顽强不屈的精神。其它“松、竹、菊”象征坚贞不屈,荷花象征高洁无瑕,牡丹象征高贵,桃花象征美人等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行离别常用“柳”“月”“春草”“长亭”等,抒写愁恨常用“流水”“春雨”“弯月”等。v策略四注意蕴含理趣的哲理诗v有一种说理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很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能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说理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我们必须通过对诗歌所提供的形象进行分析,体悟出
20、所含的深刻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若不看题目,人们往往会误认为它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田园诗,其实它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v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v(二)例题再现v鉴赏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v山房春事v岑参v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v庭树不知人去尽,
21、春来还发旧时花。v登崖州城作v李德裕v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v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v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到崖州。v分别概括两首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v答:v_v答案: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及昔盛今衰的慨叹。v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归不得的痛苦与绝望的心情。v(三)亲自实践v鉴赏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v诉衷情v晏殊v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v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v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所要表达
22、的思想感情。v答:v_v答案:面对自己在宦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叹前路茫茫,难于把握。v(一)课内阅读v阅读短歌行,回答下面问题。v16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呦呦鹿鸣”是借用诗经的句子,这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叫“用典”。这些用典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特点?v_v【答案】真挚地写出对贤能之士的渴求。v作者酷爱文学,熟谙古诗。v17曹操的短歌行继承了诗经的优良传统,使用比兴手法相当成功。请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使用比兴手法的。v_v【答案】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说自己忧虑贤才不至的思想就如那永远不会停止运行的月亮一样;再如“月明星稀”四句,比喻还有贤才无所依托,表达自己应广
23、纳贤才的心意;又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招纳贤才,多多益善。这种手法运用恰切,使诗人思贤若渴的心情的表达很曲折婉转,很有艺术感染力。v18有人认为曹操的短歌行体现了“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解。v_v【答案】诗歌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诗歌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v阅读归园田居,回答下面问题。v19归园田居中“守拙归园田”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v_v【答案】这是诗人的自
24、谦和诙谐说法,是一种反讽手法。作者认为自己不擅长“为五斗米折腰”,这是“拙”,极度表现了对官场的轻蔑。v20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v_v【答案】前人多称赞陶渊明的隐居思想,认为他的“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做法是“怒目金刚”不屈于流俗,这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像他那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但他的做法我们认为不值得提倡,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态度,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了吗?我们应积极入世,和黑暗作斗争,作一个守护光明的“怒目金刚”。v(二)课外阅读v阅读迢迢牵
25、牛星一诗,回答下列题目。v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v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v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v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v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v21本诗运用了大量的叠音词,不仅使诗歌产生了更强烈的韵律美、音乐美,而且在诗意的表达效果上也十分突出。试结合诗句分析。v_v【答案】“迢迢”写了距离之远;“皎皎”写了星光之亮;“纤纤”写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对写景、写人起到了景情并生的作用。v22简析画线诗句是如何表现牛郎、织女的哀怨的。v_v【答案】反衬。以“盈盈”之水美、“脉脉”之情美与“不得语”之残酷形成巨大的矛盾反差,情景并生,从而更加哀怨动人。v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
26、题目。v归田园居(之三)v陶渊明v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v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v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v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v23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v_v【答案】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v24“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v_v【答案】“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v25在下面的两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v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他们的潇
27、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有_的潇洒,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_,_,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v【解析】此题为续写题。处句式的结构较为简单(人物诗句),关键在于所填的人物所处的时代必须介于“曹孟德”与“谭嗣同”所处的时代之间,其次所选诗句必须体现一种“潇洒”。处为结句,注意总结以上分述的共同特点。v【答案】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v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v26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部分语序不够连贯,请调整其语序,使句式协调,语言连贯。v中国文人隐居时都希望是这样的:最好有重叠的
28、山,无路可通,在山的白云深处结一庐,后面立着百丈松,前面临着深渊,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他坐在这庐中,啸傲或弹琴,与世人永远隔绝。v_v【解析】语序的连贯应保持句式结构一致,及陈述对象的一致,所以句式在结构上应当与一致,均为“方位名词”“动词”“景物”。v【答案】“瀑布和怪石分布左右”改为“左边挂着瀑布,右边耸着怪石”。v27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字数与例句大体相同)v例句:乱世与盛世,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对老百姓来说,魏晋是乱世;对知识分子来说,魏晋是盛世,魏晋有了“人”的觉醒,有广陵散,有陶渊明。v_,这是一对可以互换的词语。v_v_。v【解析】此题考查仿写,
29、第一处横线处所填内容应为相对的词语,第二处横线内容应当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v【答案】财富和垃圾对常人来说,废墟是垃圾;对智者来说,废墟是财富,废墟中有历史片段的记录,有经验教训,有残缺的美v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文章。v(1)陶渊明出任了彭泽县令,到年底的时候,郡里派人来检查工作,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听完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说完,连夜收拾行装,解绶离职,回家过逍遥自在、安贫乐道的隐逸生活去了,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v(2)李白有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物质不可无,精神不可屈。当今,物质已经基本上不缺乏了,而那种文人的傲骨却
30、越来越少见。v(3)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写朱自清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v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v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v这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点是如何做人,其实,“做人”的内涵丰富,如勤劳、正直、善良、友爱、平等、智慧、忍耐、进取、自立、自强、诚信、厚道等品质都可认为是做人的根本。写作时可就其中某一方面展开议论,阐明自己的观点。v学会做人v 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中,应该学会思考做人的责任和义务,也应该想想人是什么。v 一个男孩和同桌的女孩因某个问题争吵不休。老师提
31、醒他们遵守中学生守则,自习课要保持安静。男孩回家告诉父母,回答是:“别跟女孩一般见识。”男孩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学生和男孩。由于父母工作的变迁,男孩从北京迁到上海读中学。他听到许多人对他的议论都是有关“北京人”或“北方人”与“上海人”或“南方人”的不同。这时他感觉到自己不是单个的学生和男孩了,已经代表北京人或北方人了。后来,男孩到美国去念书,美国人又把他分类为“东方人”,其定位范围更大了。他代表包括中国大陆人、中国台湾人、中国香港人、还有日本人、越南人、菲律宾人等黄种人。v一次在美国的野外郊游,这个男孩因迷恋森林中一种奇异的植物而掉队了,他突然发现伙伴们已不在身边,便赶紧向前追赶。可是走了一阵之后
32、,他发现自己又回到刚才那个奇异植物那里。迷路了!孤独恐惧一下子把他笼罩起来,男孩不知朝哪个方向前进,除了听到各种鸟叫,看到蹦跳的小松鼠,找不到有关人的踪迹。他发现湿地上有不同动物的脚印,唯独没有人的脚印,他多么希望能见到人,不管是蓝眼睛的还是黑眼睛的,不管来自哪个洲,不管是什么年龄或性别的。急切向往人群的男孩终于碰到后面来的旅游者,这时他感觉大家都是地球人,都属于人类。v人的范畴可大可小。人怎样选择自己?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年轻,因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和国家和人类的未来一样美好。或许若干年后你成为领导、经理、律师、教师、科学家、医生、警察等等,但作为人类的一员,你首
33、先应该是人。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我们首先应该学会具备人的本性,如友爱、善良、正直、平等、智慧、忍耐、进取、劳动生存等,不论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背景,有什么社会地位,以后怎样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个真正的人。v当然,由于物欲的膨胀,世俗的影响,我们也看到现今社会上有极少数人渐渐被各种污浊包裹起来,变得非人了,出现了扭曲的人性,变态的心灵。影响到校园里也上演了一幕幕反文明、反进步的恶剧。学会做人,需要去掉这些非人性、非理性的污浊,明白“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区别于禽
34、兽的本质所在。几千年前的孟子尚且有如此认识,新时代的我们又将如何超越?v点评:具备人的本性,如友爱、善良、正直、平等、智慧、忍耐、进取、劳动生存等,不论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背景,有什么社会地位,以后怎样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个真正的人。文章立意准确。举例正反结合分析细致、深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v(2010全国卷)v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v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v甲:什么是浅阅读?v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v丙:如今是读图时代,人们喜欢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v丁:浅阅读就像吃快餐,好吃没营养
35、,积累不了什么知识。v乙;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压力这么大,我想深阅读、慢慢品味,行吗?v丙:人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浅阅读流行,阅读就更个性化和多样化了,挺好。v丁: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v甲:浅阅读中,我们是不是失去了什么?v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v浅阅读的时代v青海一考生v主题词阅读情感素养v在春雨淅沥的夜晚,我按亮橘红的灯,翻开古老的诗卷,在寂寞如潮的湖畔解开古树下的系缆,荡舟离岸,穿越千年的风雨,寻觅深阅读的背影,心湖雾气升腾,尽是凄婉。v节奏已快,诗意
36、已远,浅阅读迎合了快节奏时代。此时,已没有人会在夜静的时候,桔黄的灯下,捧一杯清茶,细细品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了。相反,我们只是在老师三令五申的要求下,摇晃着脑袋,嘴里叽叽咕咕地嘟囔,却始终无法体会到一个脸色苦闷的追求者,望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望着眼前无法逾越的浩浩河水,心如白露般凄凉v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并倡导浅阅读,是因为浅阅读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字时代的到来,浅阅读已成了高速发展时代的必需。只有浅阅读才会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更重要的信息。但大多数人虽有浅阅读的习惯,但大多是浮躁心理的表现。高楼耸立的城市,加速度的生活节奏使暗香疏影早已成为沧
37、海桑田,还有谁肯闲情雅致地把深阅读的“栏杆拍遍”?v即使浅阅读再方便,我依然寻觅深阅读的情感。在那个深阅读的时代,欣赏到边寿民的芦雁图,我会读到倒伏在白雪中的芦苇,引颈而鸣的雁奴,把我引向画外的落雁。“楚江烟泛水迢迢空有征鸿白暮朝”。一边赏画,一边吟咏画上的题诗,仿佛品尝美酒,就着一碟馋人的茴香豆,细嚼慢咽,绝美享受。那芦雁、那题画诗,宛如一双纤手儿,轻轻地抚平你心上的皱痕。v我们却再也寻不到那样的意境。浅阅读已充斥了我们生活的年代,它让我们抛弃了“细嚼慢咽”,无法让我们领略到文章的精髓,自然难以沉淀文化素养。v过去的烛影摇红、静静的阅读让人怀念。但现在太多的功利做法让人“剪不断,理还乱”,足
38、以杀死我们太多的思考细胞,哪还有心情去探究文字透射出来的魅力。v深阅读,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我唯有停泊在浅阅读的时代里感伤v从这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可以看出作者丰厚的材料积累和深厚的思想沉淀。这是一篇颇有韵味的考场作文。v1在内容上,本文立意不俗,选材精当,列为一类上。文章立足“浅阅读时代”,以“心灵的追寻”为经步步深入搜寻到底什么是“深阅读”,到底怎样的阅读能承担起“文明的传承”。循此思路,作者由诗经观瞻时代,由芦雁图反思文化,选材精当而见解独到深刻。v2在表达上,文章情感丰沛,语言自然而富于变化。整散互现,摇曳多姿,作者将对比、引用等有机结合,既蕴藉了思想,丰富的内涵,也让
39、表达别具文采,富有诗意。v3在发展等级上,感情真挚,论述深刻。基于生活的真实感受,文章对接生活,将深刻的思想融于充实的材料,深刻地阐释主题时蕴藉思想,让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的动力,让“深阅读”润物无声,潜入人心。v道不拾遗v“道不拾遗”(do b sh y)又作“路不拾遗”,它的意思是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却没有人拾捡。形容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良好。遗:丢失的东西。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v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卓著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v商鞅年青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以
40、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要是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因此,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v在秦国,秦孝公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公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觉得,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该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没过多久就推行开了。v因为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社会秩序和平,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也一天天强大了起来。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