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人的角度看,我们的生活、人性、精神、思想中一直有一些基本的东西在维持着它的存在,比如爱情、希望、苦难等等。文学说到底就是对这些基本事物的书写,文学如果能够呈现出生活中的这些状态,它才可能真正获得所谓永恒的品格。一、文学母题的涵义二、文学母题构成原因三、文学母题的掌握方式一、文学母题的涵义和意义(一)涵义 文学母题,指的是文学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反复书写、表现的共同主题(永恒的主题)。文学母题在某个历史时段中原创成形,由于其思想情感的基点和指向具有某种代表性,以后便不断衍生,为后代文学反复借鉴、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它既有微观的局部的更新变化,但又保持着宏观的整体的一致性。草蛇灰线,绵延不绝,在
2、文学发展的纵向上形成一道道特别的文学风景线。西方常见的文学母题:自然、性爱、自由、命运、神圣、死亡。中国常见的文学母题:爱国、思乡、悲秋、伤别、春恨、闺怨、怀古、复仇、抗恶、报恩。1、以小说中死亡母题为例:离骚、红楼梦、祝福、活着、俄底浦斯王、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卡列尼娜在这些人的死亡过程,复杂的人性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基于此,悲剧才穿越时代,穿越国度,成为经典。2、以诗歌中的黄昏母题为例: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九歌河伯有“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李商隐:“夕阳无
3、限好,只是近黄昏。”秦观满庭芳词有“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许庭临江仙咏柳则谓:“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赵君样新水令闺情的“醒也销魂,醉也销魂,怯残春又是残春,怕黄昏又是黄昏”。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金人刘仲尹鹧鸪天所谓:“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二)意义 就积极方面观之,母题体现了文学活动中民族审美心态的积淀过程和积淀状态,从一个重要角度凸现了文学发展规律,使人们可以从母题的原创状态开始,梳理出文学流变的一些基本理路。同时,不同时代共同的主题追求,还体现了文学精神支点和精神旨归的大致情形,所谓文学的永恒魅力,也可以从这里找到一
4、些基本成因。就消极方面观之,文学母题之中包含的主题因袭性十分突出,它重衍化甚至重复制而不重原创,因此会损害主题中思想的新锐和情感的真诚,从而带来文学主题的雷同、空泛甚至牵强做作,同时还可能引发题材的局限单一,思路的程式化以及语言的僵硬呆板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二、文学母题构成原因二、文学母题构成原因(一)直接原因 要从主题自身构成中寻找。主题作为思想和情感的综合体,它必须建基于社会生活的客观性之中,无论思想的抽象方式还是情感的体验方式,都离不开作为前提的现象,即事物的客观实在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虽然沧海桑田江山易改,但一些基本的东西,特别是自然客体中人赖以生存的基本因素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例如:爱
5、与死是人生两大事项,也是文学艺术家苦苦追求的创作母题。只要世上有人类存在,就会有死亡的阴影笼罩;只要人类不绝于男女两性,就会有五彩的爱情花环缠绕。(二)间接原因 1、人类学原因 在“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下,文学不再是孤立的字面上的东西,而是整个人类文化创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古老的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间风俗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作为原始宗教文学表现形式的神话实际上是人类欲望的集体象征。例如,人妖相恋型、人鬼相恋型、猿猴抢婚型是围绕着人类的性爱欲求及其相关欲求而展开;因果报应型、高僧与美女型、下凡历劫型、成仙考验型、济世降妖型和悟道成仙型故事则是围绕着人类的生存欲求及其相关欲求而展开,性
6、爱欲求和生存欲求构成了中国宗教故事的集体心理内涵。2、民族文化原因 事物也会成为意象,它们以同样方式固定下来,从而具有母题意味,比如“柳”,“雁”,“月”、“长亭”、“香草”、“幽兰”、“修竹”、“霜菊”、“寒梅”等等,它们不仅是文学不断书写的题材,而且还包含着中国文化约定俗成的特殊表义性质,因而可以说它们超越了题材意义而具有了母题资格。3、社会历史原因 对个体而言,它所面对的任何现实都是历史的现实,任何历史都是现实的历史,个体永远无法摆脱文化整体和历史过程的规约来获得纯粹的思想与情感。4、创作主体原因 主题的建构者是作家,其主体色彩和主动性当然是鲜明的,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空之中,其思想情
7、感必然会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然而人性的相通,共同美感的存在,则又使他们在面对爱情,面对生死,面对政治压迫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生存处境问题上发生一致的思考与感受。三、文学母题的掌握方式三、文学母题的掌握方式 在文学实践中,对母题的把握是一个十分复杂具体的工作,它有赖于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全面认真的清理,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繁复与艰难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但这种研究同时又是十分必要并且意义重大的。1、主题学方法对现有的主流派文学史个案集锦式结构体例,乃至断代的分体裁门类的文学史有根本上的突破。它展示的不是既有的作家作品常识性的编年集锦式鉴赏评价判断,而可能是一种动态发展链条上真正的文学本体图景,
8、近乎历史与逻辑、审美和文化的综合性研究。2、它有利于打破文体研究各自分隔的局面,其跨文体的优势可补各体文学分体研究之 短,从而在更科学的本体层次上把握文学生命树的生成运作本质,将共时(个案、时代)与历时(系统、传统)的研究加以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具体有序地了解既往,推陈出新。3、它有利于将文学史与接受阐释史、心态和文化研究结合互补,突出文学本体地位,便于同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接轨,由以往多限于点点(作品与作品,作家与作家)、面面(时代思潮、作家流派与群体之间)的比较,逐渐上升为线线(主题史、题材史及艺术思维方式、文化模式等)比较,在较为广博与坚实的基础上、较高的起点上,发挥中国比较文学的民族特点
9、或曰优势,从而能将现有的丰厚而具体的研究成果综合贯通,向下一个世纪新层次上的文学文化人文综合研究迈进。相关学术成果介绍:相关学术成果介绍:王立的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系列:1、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从古典诗词曲赋中广泛取材,将中国古代文学的九大重要意象柳、竹、雁、马、石、流水、海、黄昏、梦,进行了跨时代超文本的总结梳理,结合野史笔记,史书中的相关故事,较充分地发掘了这九个惯用意象中蕴涵的文化意义与审美内蕴。2、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打破了从纯文学角度谈论武侠小说的局限,将浩繁的野史笔记作为主要取材来源,并结合史传、小说和诗歌,从侠的剑崇拜、清官仰慕、武德传统、女性爱情观与女侠、刺客尚义、侠道禁忌、酒壮侠勇、剑仙下凡、角色缺陷等多方面,深入传统侠文化底蕴中,揭示有关侠义传闻的文化史、文学史意义。3、永恒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是较全面地从文化与民俗的角度观照传统悼祭文学的一部填补空白之作。作者从心态史与主题学结合角度入手,从浩繁的悼亡哀祭诗词文赋中,分拣悼妻、悼友、悼子女、悼史弟姐妹、悼妓姬之作及其不同情感取向,概括出其五大艺术表现形式,枚举出有代表性的琴、松柏、剑、黄昏四种惯用意象话语,并分析了自挽自悼和临终诗词的人性意蕴以及悼祭同报恩、尽孝、复仇等习俗心理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概括总结了悼祭文学的多种审美文化价值。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