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马晶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六章 呼吸系统目录第一节 鼻第二节 喉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第四节 肺第五节 胸膜第六节 纵隔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1.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外侧壁的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及开口部位。2.喉软骨的名称、位置和形态,喉腔的分部及各部的特点。3.气管的位置和构成,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4.肺门的位置,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5.胸膜、胸膜腔和胸膜隐窝的概念,胸膜的分部,纵隔的概念和分区。1.鼻中隔的构成,鼻黏膜的区分。2.环甲关节、环杓关节的组成及作用。弹性圆锥,方形膜的位置。喉肌的名称和作用。3.肺的外形,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1.外鼻的形态结构。2.甲状舌骨膜、环状软骨气
2、管韧带的位置。3.支气管树和肺段的概念。4.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各纵隔内的器官结构。系统解剖学(第9版)组成:呼吸道和肺 主要功能:气体交换 上呼吸道:鼻、咽、喉 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 呼吸道呼吸系统全貌概 述肺实质 肺间质 肺鼻第一节鼻根、鼻背、鼻尖、鼻翼系统解剖学(第9版)一、外鼻鼻前庭 固有鼻腔 二、鼻腔鼻腔的结构鼻腔 鼻阈: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组成,构成鼻腔的内侧壁。系统解剖学(第9版)鼻甲:上、中、下鼻甲 最上鼻甲嗅区呼吸区鼻腔黏膜 鼻腔的结构鼻腔外侧壁鼻道:上、中、下鼻道蝶筛隐窝半月裂孔、筛漏斗、筛泡系统解剖学(
3、第9版)三、鼻旁窦(一)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三)筛窦 前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四)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鼻旁窦的开口部位喉第二节系统解剖学(第9版)一、喉软骨 甲状软骨内、外面观(一)甲状软骨 由前缘互相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前角;喉结上切迹上角;下角(二)环状软骨 系统解剖学(第9版)声带突:声韧带附着肌突:喉肌附着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 环状软骨板会厌软骨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环状软骨是喉软骨中唯一完整的软骨环。(三)会厌软骨 会厌:由会厌软骨被覆黏膜构成。(四)杓状软骨二、喉的连结(一)甲状舌骨膜甲状舌骨正中韧
4、带甲状舌骨外侧韧带 (二)环甲关节 前倾运动使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加大、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距缩小、声带松弛。喉的连结(三)环杓关节 旋内:缩小声门裂 旋外:开大声门裂 系统解剖学(第9版)方形膜和弹性圆锥(四)方形膜 下缘形成前庭韧带。(六)环状软骨气管韧带(五)弹性圆锥环甲动脉吻合弓系统解剖学(第9版)声韧带:弹性圆锥上缘连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及覆盖其表面的喉黏膜构成。环甲正中韧带:穿刺勿损伤环甲动脉吻合弓。三、喉肌 喉内肌(后面)(一)环甲肌(二)环杓后肌(三)环杓侧肌 (四)甲杓肌(五)杓肌环甲肌喉内肌(侧面)系统解剖学(第9版)喉肌的名称、起止和主
5、要作用系统解剖学(第9版)名 称起 止主 要 作 用环甲肌起于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止于甲状软骨下角和下缘紧张声带环杓后肌起于环状软骨板后面,止于杓状软骨肌突开大声门裂,紧张声带环杓侧肌起于环状软骨上缘和外面,止于杓状软骨肌突声门裂变窄甲杓肌起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止于杓状软骨外侧面松弛声带,缩小声门裂杓横机肌束横行连于两侧杓状软骨肌突和外侧缘缩小喉口和喉前庭,紧张声带杓斜肌起于杓状软骨肌突,止于对侧杓状软骨尖缩小喉口和声门裂杓会厌肌起于杓状软骨尖,止于会厌软骨及甲状会厌韧带拉会厌向后下,关闭喉口四、喉腔 喉(后正中切开)(一)喉口由会厌上缘、杓状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系统解剖学(第9版)声襞:位
6、于前庭襞的下方,其较前庭襞更突向喉腔。杓状会厌襞:连接杓状软骨尖与会厌软骨侧缘的黏膜皱襞。前庭襞: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上方的前内侧缘之间。前庭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四)声门下腔 前庭襞和声襞声门裂喉(后正中切开)(二)喉前庭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三)喉中间腔 声襞与前庭襞之间的部分,向两侧经前庭襞与声襞间的裂隙至喉室。声门裂:两侧声襞与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是喉腔最狭窄之处。位于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系统解剖学(第9版)气管与支气管 第三节系统解剖学(第9版)一、气管 气管杈:气管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管处。气管隆嵴:偏左,是支气管镜检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
7、气管与支气管气管隆嵴系统解剖学(第9版)二、支气管 气管与支气管(一)右主支气管(二)左主支气管(三)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个软骨环。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相对较直,通常有34个软骨环。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肺 第四节系统解剖学(第9版)一、肺的形态 肺的形态左肺:斜裂右肺:斜裂、水平裂肺叶:左肺2个叶 右肺3个叶肺尖 肺底 肋面、纵隔面、膈面前缘、后缘、下缘 肺呈圆锥形,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缘。系统解剖学(第9版)肺根内结构两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肺
8、的部位。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肺根。自上而下:左肺根:左肺动脉、左主支气管、左肺下静脉 右肺根:右肺上叶支气管、右肺动脉、右肺下静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二、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支气管树主支气管 (1级)肺叶支气管 (2级)肺段支气管 (3级)三、支气管树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不含空气,比重较大,可沉于水底。成人肺因含空气,比重较小,能浮出水面。全部各级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直达肺泡管,共分23至25级,形状如树,称为支气管树。系统解剖学(第9版)四、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肺段支气管肺段(肺段):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支气管肺段左肺分为8个段,右肺分为10个段。系统解
9、剖学(第9版)五、支气管及肺段的血液供应 肺动脉是运送血液至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性血管,分为左、右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在肺门先位于支气管前方,再转向后方。支气管动脉是肺的营养血管,通常有14支。左侧支气管动脉主要起自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侧支气管动脉主要来自第35肋间后动脉。胸膜 第五节系统解剖学(第9版)一、壁胸膜 胸膜的分部壁胸膜脏胸膜胸膜腔(一)肋胸膜(二)膈胸膜(三)纵隔胸膜(四)胸膜顶 衬覆于肋骨、胸骨、肋间肌、胸横肌及胸内筋膜等诸结构的内面。覆盖于膈的上面。衬覆于纵隔的两侧面,其中部包裹肺根并移行为脏胸膜。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与肺尖表面的脏胸膜相邻。系统解剖学(第9版)二
10、、脏胸膜 胸膜腔壁胸膜脏胸膜胸膜腔三、胸膜腔 脏胸膜是覆盖于肺表面,并伸入至叶间裂内的一层浆膜,因其与肺实质连接紧密故又称肺胸膜。位于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系统解剖学(第9版)(三)膈纵隔隐窝胸膜腔和胸膜隐窝壁胸膜脏胸膜胸膜腔四、胸膜隐窝(一)肋膈隐窝(二)肋纵隔隐窝 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的半环形间隙,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的部位,胸膜腔积液常先积存于此。纵隔胸膜与肋胸膜相互移行处,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大。位于膈胸膜与纵隔胸膜相互移行处。系统解剖学(第9版)五、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一)胸膜前界体表投影 (二)肺的体表投影 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胸腺区:在
11、第2胸肋关节平面以上,两侧胸膜前返折线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心包区:在第4胸肋关节平面以下,两侧胸膜返折线互相分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胸 膜 肺锁中线第8肋第6肋腋中线第10肋第8肋肩胛线第11肋第10肋纵隔第六节系统解剖学(第9版)一、上纵隔 上纵隔内各结构的排列关系纵隔: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上纵隔内的器官:胸腺、出入心的大血管、气管、食管等。胸骨角平面以上的纵隔部分上界:胸廓上口下界: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胸骨柄后方:第14胸椎体 系统解剖学(第9版)二、下纵隔 纵隔分部及某些病变在纵隔的好发部位前纵隔:少量结缔组织及淋巴结中纵隔:心及心包后纵隔
12、:气管、食管、奇静脉、迷走 神经、胸导管、交感干等 以心包为界:分前、中、后纵隔胸骨角平面以下的纵隔部分上界:上纵隔的下界下界:膈两侧:纵隔胸膜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鼻分外鼻、鼻腔和鼻旁窦3部分。鼻旁窦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喉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喉软骨包括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杓状软骨。喉的连结分喉软骨间的连结及舌骨、气管与喉之间的连结。喉腔分为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气管分左、右主支气管。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 行;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较陡直。肺呈圆锥形,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缘。肺门是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这些出入
13、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称肺根。支气管肺段是指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布区域的肺组织。左肺分为8个段,右肺分为10个段。胸膜分为壁胸膜和脏胸膜。脏、壁两层胸膜间密闭的腔隙称胸膜腔。胸膜隐窝包括肋膈隐窝、肋纵隔隐窝和膈纵隔隐窝等。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1.鼻旁窦有哪些?各开口于何处?2.喉口是如何构成的?喉腔分哪几部分?各部有何特点?3.气管异物多坠入哪侧主支气管?为什么4.出入肺门的结构有哪些?左、右肺根内各结构的排列有什么不同?5.壁胸膜包括哪几部分?什么是肋膈隐窝?6.简述肺和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7.什么是纵隔?纵隔是如何分区的?各区内的主要结构有哪些?思考题谢 谢 观 看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