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趣味耐久跑川大附小江安河分校 杜历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结合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深挖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以多种形式的“趣味耐久练习”为教学主题,力图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耐久素质和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乐中练、趣中练、玩中练。二、教材分析:耐久跑本身对广大学生而言,形式单一,比较枯燥乏味,并且需要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它是考验学生心肺功能是否强弱、意志力是否顽强的一种运动项目,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耐久跑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对此项目的兴趣,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耐久跑练习带来的身心变
2、化,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本课在挖掘教材趣味因素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运用合作耐久跑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图形跑与贪吃蛇游戏方式,自然地渗透耐力素质练习,力图达到身心统一的和谐发展。三、教学内容:课题趣味耐久跑1、图形跑2、贪吃蛇游戏四、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经受不了强负荷的刺激,而且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不强,行动缺乏目的性、主动性、独立性。在1-2年级,学生对田径类游戏有了基本的认识,基本尝试过各种形式的跑动,对跑的身体动作有了基本的感觉。但是,学生跑的动作基础大多是模仿性的,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由于耐久跑项目本身较为单
3、调枯燥,所以本单元均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综习兴趣。本节课在跑的时间和距离上均有所捉高,教师运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图片、文字等手段,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实施数学。今天上课的三年级八班学生身体状况较平均。大都体质强健,能跑能跳,对体育运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体质较弱的个别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会重点关注、区别对待。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00%的学生能够保持跑的正确姿势,90%的学生能够掌握口鼻结合的呼吸方法。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顽强、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3、身体素质目标: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六、教材的重难点:教材的重点:能与同
4、伴持久地完成耐久素质练习。教材的难点:耐久跑的节奏、呼吸方法。七、教与学的重难点:重点:保持跑的正确姿势难点:口鼻结合的呼吸方法八、设计思路:根据新课程标准水平二学段各领域目标要求,结合本校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好胜心理较强的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趣味耐久跑”这一主题进行教学。选择新颖、有趣的图形跑、贪吃蛇游戏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目标内化:(1)以小组螺旋跑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2)以大组螺旋跑比赛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尝试合作耐久跑的特点以及合作要求。(3)以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贪吃蛇游戏为活动主线,发展学生耐久素质,培养
5、学生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4)根据“耐久跑”的教学要求,采用一系列的调整休息手段:小游戏、意念放松、肢体放松等,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地得到间歇性调整、放松。九、教学流程设计:(一)开始部分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内容、队列练习。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如何规范上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实践体验队列练习,培养学生令行禁止的意识。(二)准备部分:徒手操与激趣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徒手操练习,活动学生主要肌肉、关节和韧带,预防学生的运动损伤。激趣小游戏,为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下面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三)主体部分1.小组螺旋形跑方法口诀:两眼看前方,上体稍前倾,前后来摆臂,脚掌轻着地
6、。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回忆上次课所学慢跑方法,让教师知道学生基本的技能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后面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安全意识。2.原地进行正确动作练习,并配合正确呼吸的学习。方法口诀:跑步呼吸用口鼻,舌尖顶住上腭吸,注意口型要微张,两步一呼两步一吸。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正确动作和呼吸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学生对正确动作的记忆,预防学生后面出现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意识的建立。3.大组螺旋形跑比赛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解认知,多练体会,提高体能。4.游戏:贪吃蛇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体能状况,并能在合作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合作意识。(四)结束部分师生一起进行放松;小结下课。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身心得到愉悦化的放松,促进学生提高对体育的兴趣。(五)运动负荷及教学效果预计:安静心率约为80次/分钟,最高心率为140-145次/分钟,平均心率约115-120次/分钟,练习密度为50%-60%;预计8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动作与合理呼吸节奏的配合。(六)场地器材:场地:操场;器材:标志桶16个。(七)安全设计:课前场地安全预设、器材检查;课上教师语言提醒(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带领学生充分做好热身活动等)。(八) 小组学习效果评价(九) 组织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