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我国纪录片发展叙略概要1影院时期的纪录片 2初期的电视纪录片(1958-1978)3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兴旺 4在世纪之交“低谷期”的探索发展 5从央视套看我国纪录片专业加速发展 第一节 影院时期的纪录片电影传到中国并不算晚。早在1911年便有进步戏剧工作者朱连奎、夏月润等人组织民间力量拍摄了反映辛亥革命武装斗争的 武汉之战和 上海之战两部新闻纪录片。1915年有新闻短片反映上海人民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游行示威,1918年有记录反毒品运动的 上海焚毁存土等。这些早期纪录片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价值,更在于它们 开创了中国民间纪录片制作人关注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
2、(一)传入之初一、发展历程(一)传入之初一、发展历程朱连奎 夏月润抗日战争期间,民营电影公司拍摄了 上海抗日血战史十九路军抗日战史长城血战史 榆关大战 华北是我们的等纪录片。南京的国家电影机构中央电影场摄制了 卢 沟桥事变 淞沪前线 平型关战役 抗战特辑 抗战号外等重要纪录片。1938年4月1日,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在延安正式成立。该电影社在以“摄制前方抗战和边区生活等新闻片”为主要任务的思想指导下,开始了早期的纪录片创作活动。(二)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兴旺期间一、发展历程补充:中共延安时期电影事业的发展(二)2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兴旺期间一、发展历程补充:中共延安时期电影事业的发展(二)2
3、0世纪30年代第一个兴旺期间一、发展历程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的光辉篇章中共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史摭拾刘瑞儒 刘舰 王承博 曹殿波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抗战胜利后日伪电影厂被接收,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成立,基本 队伍由吴印咸带领的电影团成员组成,以生产新闻纪录片为首要任务。1946年10月,晋察冀军区电影队(简称华北电影队)在河北省涞源县成立。在解放战争大反攻阶段,东北电影制片厂派出多个摄影队到战争第一线,连续拍摄了记录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重大战役的 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东北三年解放战争 北平入城式淮海战役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多部重要纪录片。(三)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发展历程(
4、三)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发展历程1949年4月20日,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并在全国六大行政区设立摄影队,主要任务是摄制新闻纪录片。1949年9月初,新中国成立前夕,苏联中央文献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应邀派出两个摄影队来华帮助拍摄大型彩色文献纪录片 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成为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三)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一、发展历程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上海和北京两个科教电影制片厂也于1953年和1960年先后成立,由此一支可观的纪录片科教片队伍形成了,各类纪录片新作在电影院和露天上映,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
5、台同为国家级新闻机关,记录、报道重要国事活动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四)新中国成立后一、发展历程第二节 初期的电视纪录片 (1958-19781958-1978)(一)基本特征一、初期运作模式和艺术风格 初期的电视纪录片除制作周期短、播出及时(电视台记者曾有每月“两长八短”的定额任务)之外,与电影纪录片没有什么差别。其基本任务是报道国家社会大事,进行颂扬英模典型的宣传教育 创作方法、手段确切地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苏联纪录电影模式的中国化、格里尔逊式的中国化,画面加解说的形象报道是这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基本风格(一)基本特征一、初期运作模式和艺术风格 指导性理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原则深入生
6、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并揭示生活主流,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运作程序大体是:定题采访拟定拍摄提纲(脚拍摄编辑撰写解说稿配音配乐合成,对脚本(拍摄提纲)的审查,固然是 为了确保作品思想正确,同时也是控制成本和工作量的需要。(二)形成原因一、初期运作模式和艺术风格、运作模式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原因。由于胶片昂贵,记者不能放手拍摄,更不能按谈话、录音放手拍片。录音机与摄影机的配备不成比例。当看到某些来华拍片的外国同行不停机地跟踪拍摄、为完整录音敞开拍摄时,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大为惊讶,因为自己拍什么、拍摄对象讲什么、讲几分钟,都要依脚本行事以节省材料。依“本本”拍片的程序是造成“摆布场景”和“
7、组织拍摄”的重要原因。反映“大跃进”的影视新闻片和新闻图片等报道一样,浮夸之风盛行,不仅有损真实生动效果,还是形式主义、假报道的温床,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背离。这些是历史事实,也是教训。(一)中央指示二、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的讨论196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检查了新闻报道中的浮夸问题后,于月日发出指示强调:“新闻纪录片一定要严格遵守完全真实、完全是真人真事的原则,这是新闻纪录电影区别于故事片的根本特点,违背了这个原则,新闻纪录片就完全丧失了价值。组织拍摄的方法最易助长弄虚作假,今后应停止使用这种方法。补拍的方法,只能在极不得已的个别情况下加以使用。”(二)学术活动二、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在此背
8、景下,1961-1962年,首都新闻界进行的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坚持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学术活动。这次大讨论组织研讨会和专题文章对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种种表现、危害进行分析、批评。就是在这次大讨论中,电影艺术家、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提出了“挑、等、抢”的纪录片采访摄影方法。此后,一大批优秀作品 出色地履行了社会和历史双重责任,与这次理论普及不无关系。(一)重大打击三、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把持宣传舆论阵地达10年之久,影视被强制“帮政治”服务。大讨论中受到批评和否定的“摆布场景”和“组织拍摄”不仅成为合法的方式,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主义、公式
9、化、概念化之风盛行,假报道、颠倒是非的报道更是司空见惯,影视纪实艺术在困境中举步维艰。(二)优秀作品三、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发展这期间出现了一批反映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精 神的优秀之作,它们是深怀职业责任感的影视纪 录片工作者避开“文化大革命”喧嚣,深入生活、艰苦创作的结果,难能可贵。(二)优秀作品三、文化大革命中的艰难发展1965年电视纪录片收租院(主创陈汉元、朱宏、王元洪等)播出成功。因为当时电视机不普及,电视观众极其有限,所以该影片破例地由文化部制成36毫米拷贝在全国电影院放映,其解说词则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一代电影观众和中学生的深刻记忆。收租院是公认的中国初期电视纪录片的代表之作,也是那
10、个特定年代文化、传播与教育面貌的形象文献记录。第三节 改革开放带来纪录片艺术的兴旺带热风光文化等纪录片:中外合作的丝绸之路和话说长江风光文化片的代表性作品是一批表现名山名河名城的纪录片,如 泰山、古都西安、长江等。熔地理风光和历史民俗文化于一炉的片型也被视为泛人类学纪录片,是这期间纪录片的主要形态。一、风光文化片历史纪录片的代表性作品有 长征 生命的歌、九 一八、莫忘八二九等。二、历史纪录片大型政论片代表性作品为 迎接挑战、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纪实、人民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纪实河殇共六集: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和 蔚蓝色。是由集 黄河片素材再利用编制而成的作品,突出的倾向是
11、片面贬斥、粗暴否定 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国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是唯一出路”云云,因而产生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争议。这些简单化的结论缺乏历史分析,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错误的。三、大型政论片行业纪录片优秀之作有 共和国之恋、绿色长城等。四、行业纪录片人物纪录片的代表作是 雕塑家刘焕章、独臂英雄耿玉亭、美的评价、岳安林和他的妻子、义务兵的母亲等。五、人物纪录片民族纪录片的代表性作品是 中国哈萨克中国朝鲜族中国瑶族等。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初期的电视纪录片中占了较大的比重。龙的心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和英国的羚羊电影公司、香港的天龙电影公司合作拍摄,这是一部制作精良、全面介绍中国的大型纪录
12、片,成为英国纪录片频道的开播之作。六、民族纪录片(一)话说长江七、从 话说长江到 望长城开创了主持人出镜“话说”、分集(章回体)篇幅规范、播出时间固定、解说词力戒空话套话等标准化创作和传播的模式(一)话说长江七、从 话说长江到 望长城开创了主持人出镜“话说”、分集(章回体)篇幅规范、播出时间固定、解说词力戒空话套话等标准化创作和传播的模式这些创新的背景是,中日双方在合拍时,创作计划不周密,导致拍了大量资料却没有编辑方案,按合同规定日方应承担的后期制作也没有执行,中方只好拿回素材重拟制作方案,因此才有了这些举措。(二)望长城七、从 话说长江到 望长城望长城 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探索,从艺术观念、方法
13、技巧到艺术形态全面创新:既大胆告别主创者熟悉的传统方法和模式,又不机械模仿照搬某些学派,而是广采博取为己所用,把西方多学派写实技法和艺术策略融入东方虚实相济的艺术传统中,铸成新的客观记录方法和风格,实现了“以拆散模式合成模式”的目标。其第四节、在世纪之交 “低谷期”的探索发展虽然在总体电视节目中纪录片所占比例不高,但数量在增加。20世纪80年代前期全国几十个电视频道日播几小时,一年播出几百部纪录片,显得红红火火;90年代中期近 2000个频道日播十几小时,年产几千部纪录片,却被“淹没”在各种节目的汪洋大海中。然而,绝对数量的增加毕竟是其艺术形态、技巧手段发展提高的基础条件。(一)数量的增加一、
14、纪录片作品和专栏数量增长的意义1933年上海电视台的 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电视台的 生活空间相继开播,它 们以纪实风格讲述老百姓的故事、反映小人物命运和市民苦乐的优秀作品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生活空间和探索发现(2001年开播)等日播纪录片专栏还为开发利用廉价的段电视播出时间做出了贡献。我国第一个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开播三年后开始赢利。(二)佳作出现一、纪录片作品和专栏数量增长的意义(二)佳作出现一、纪录片作品和专栏数量增长的意义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是由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开办的一家纪录片专业频道,开播于2002年1月1日。2006年,纪实频道每天播出19个小时的节目,其中首播节目7个小时。所有栏
15、目都实行了整点播出。2008年,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获得“全国最具影响力特色专业地面频道”奖项。为创造特定风格形态,可以不用访谈和现场声,但拍摄时,一定要坚持“声画双优、视听并重”。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短片,到大型系列政论片、文献片的优秀之作,“视听效果、双佳者优”已成业内共识。跟踪拍摄与视听并重这种好方法,是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在完成了对国际写实学派的借鉴与消化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东方纪实风格(或曰流派)。(一)“视听效果、双佳者优二、视听并重纪实理念与方法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在探索新方法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这就是对纪实技法的简单模仿和对表现艺术的简单否定。比如,冠以“纪实
16、主义”和“关怀弱小人群”名义,滥用跟踪方法,导致现象罗列和篇幅冗长;为追求感情效果,对社会悲情进行浮浅写实;滥用粗糙画面,否定摄影技巧和造型艺术等等。(二)20世纪90年代探索中的一些偏差二、视听并重纪实理念与方法的普及1993年开播的 纪录片编辑室作为专栏几度名列上海电视台各类节目收视率前茅;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诞辰百年活动期间,在相同时段、相同范围播出的12集纪录片 毛泽东的收视率始终高于有关毛泽东的电视剧几个百分点;1997年度电视“金鹰奖”群众投票,“最佳纪录片”邓小平得票数高于所有其他同题材艺术品种。(一)创收纪录片佳作三、传播使命与审美追求统一,屡创收视率纪录我国的纪录片创作环
17、境的特点是:主力军、重点宣传任务、财力和传播渠道都在主流 媒体国家台手中。大比例的选题存在一种“命题作文”与“创作兴趣”的关系问题。兴趣是艺术创作的天然原动力,奉命题难作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事实也不容回避,即媒体地位和选题性质会自觉不自觉地滋生居高临下的态势、宣教和灌输的气息,这被称为“重要选题常见病”,是一种削弱传播竞争力的常见病。在主流媒体中,这类劳民伤财却效果不佳的鸿篇巨制并不少见。(二)“重要选题常见病“三、传播使命与审美追求统一,屡创收视率纪录世纪之交探索期的重大题材纪录片历史文献片、政论片、伟人片佳作频出,既出色地履行了传播使命,又让受众得到了审美享受。成批出现的不同艺术形态的长篇
18、巨作,突出地表现为摆脱、减少“重要选题常见病”,努力达到传播使命与审美效果的内在统一。三、传播使命与审美追求统一,屡创收视率纪录(二)“重要选题常见病“在影视传播中,纪录片具有新闻与艺术双重属性,也具有两者的多重功能。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舆论监督是宪法赋予新闻媒体的使命。我国的电视批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批评性新闻消息很受各方面重视。新闻评论节目从无到有,并稳步发展提高。电视批评带来受众、领导和媒体的正面回应,也是电视传播对社会的积极贡献。纪录片的舆论功能也在彰显。四、反映现实的力作彰显舆论功能(一)舆论监督功能我国野生物种资源丰富,
19、近10来,四川、新疆、青海、广西等地的纪录片制作人凭借地理优势与创新精神,抓住野生动植物题材,艰苦创作,成批佳作展现荧屏,也成为走向市场和国内外奖项的强项。尤其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多数制作者并非强势单位,佳作的产生主要靠纪录片制作人的开拓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五、拓宽选材广度,弱项题材趋热(一)自然类纪录片升温在我国影视传播总体中,科教片创作一直是弱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批新的科教节目专栏,用多种节目形式宣传科学知识,在此基础上,一批优秀科技类纪录片不断涌现。五、拓宽选材广度,弱项题材趋热(二)科技类纪录片创新在电视商业化、娱乐化大潮中,及时转变艺术观念和传统创作模式,
20、是科教片创造“三高”的秘诀。首先,承认自然类与科普类题材节目的大众娱乐属性。其次,向故事片学习纪录片新一轮飞跃。五、拓宽选材广度,弱项题材趋热(二)科技类纪录片创新DV创作的特点是,从家庭玩具到主流媒体人的利器,不管题材大小、业余专业,都有极度张扬个性的机会。六、DV新武器初见锋芒(一)创作特点作为“玩物”的DV,对普通人及其家庭的意义首先是精神上的满足感的特殊享受;同时,作为形象纪录的个人媒体、档案,它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对专业人来说,DV最大的意义是,它是探索和实验的工具。六、DV新武器初见锋芒(二)意义第五节 从央视套看我国纪录片专业加速发展2011年1月1日,央视套上星开播。这是第一个面
21、向全国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2011年下半年启动的“活力中国”项目(设项目奖)向社会机构委托制作100集纪录 片,2013年月首批作品完成,14部作品播出,这是纪录片频道向产业化迈出的第一步。2014年为推动中外合拍,又议定一批项目,其中包括与英、美、德、法联合摄制的三集 隐秘大国等11个国际联合摄制项目。(一)发展过程一、央视套上星开播2013年夏天中国纪录片制作联盟和播出联盟发起成立,促成150多家制作、播出机构和上千位制作人的群体合作。2013年与全国各省级电视台签署了一批联合摄制项目。央视套,制作、传播与运营三合为一,体制新奇,能量巨大,前所
22、未有,堪称电视“制播分离”的试行者、中国纪录片艺术繁荣市场兴旺的有力推手,对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贡献难以估量。(一)发展过程一、央视套上星开播34个上星综合频道每天播出分钟的国产纪录片。打造多个纪录片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多项“限娱令”先后出台。2010年开始投放扶持纪录片项目基金,从每年的500万元增加为2014年的1150元,既是物质支持更是精神支持。(一)国家主管当局出台多项政策、规定二、纪录片专业国内社会环境得以改善广州纪录片节、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纪录片奖、金鹰电视节纪录片奖、光影纪年 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长白山国际山地纪录片论坛、华语纪录片节、“五个一
23、工程奖”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二)多项纪录片评奖、论坛和两部专业蓝皮书年度发布 二、纪录片专业国内社会环境得以改善随着纪录片经济效益好转,这种投资将越来越多,良性循环前景可期。(三)社会资本投入纪录片产业,起步势头看好二、纪录片专业国内社会环境得以改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纪录片人赴日采访拍回反映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经济和培养人才的三部纪录片(编导臧树清),丰富多彩的信息令人耳目一新。可惜,这类外拍片太少。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的镜头开始更多地对外,触角伸向世界的部分地区。(一)发展历程三、跨国题材创作不断突破大国崛起是中国纪录片创作走出国门,记述评论世界历史大事的首创。但在
24、“崛起”过程中某些重要历史方面的严重缺失,或曰“避讳“存在偏颇。靖国神社由日本龙影公司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及北京中坤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由凤凰卫视等单位协助拍摄,并获得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纪录片联盟基金的资助,是一部罕见的“亚洲共同制作”。(二)大国崛起与靖国神社三、跨国题材创作不断突破1998年,大型历史人物系列片 记忆开播,引起受众与同行好评。其重要特点之一便是“情景再现”手法的妙用。故宫和 圆明园共同之处是根据特定题材内容和作品风格追求,巧妙地利用三维动画和情景再现,重现那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历史面貌与情景,获得了观众与中外同行的认可。(一)在实践中探索手法四、艺术技巧
25、的探索实践铸成新风格,增强竞争力唯美纪实风格:周兵的记忆、敦煌;金铁木的大明宫传奇、玄奘之路信息密集视听并重纪实风格:陈晓卿团队的 舌尖上的中国以生活声像写人述事风格:电影纪录片 乡村里的中国真人秀纪实风格:真人秀电影纪录片 爸爸去哪儿大型系列游记访谈风格:远方的家纪实专栏的 边疆行100集(二)在实践中形成风格四、艺术技巧的探索实践铸成新风格,增强竞争力中国电视业是国家主体传媒,以传播服务和宣教为传统,本没有市场观念和行为。随着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社会制作、买卖节目的现象。“制播分离”的运营首先在电视剧专业形成市场,由此引爆娱乐化、商业化电视传播竞争,并迅速进入 高潮。中国式电
26、视市场竞争正负面效果参半。负面效果之一是打压了不重娱乐性的纪录片艺术。(一)中国式电视竞争五、民营制作力量的兴起与市场运营起步21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业的探索迎来了环境的改善和产业的发展,而民营制作力量的兴起与市场运营起步则是最大亮点。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无所不包是纪录片繁荣的主要标志。民营制作力量的兴起是一个 国家纪录片繁荣的物质基础和市场运营基础。(二)民营制作力量的兴起与市场运营五、民营制作力量的兴起与市场运营起步乡村里的中国的作者焦波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源自摄影经典 俺爹俺娘的“长久跟拍”方法。其条件是时间用足,感情用足。“长久跟拍”是时间概念,更是追求概念。后期加工排除解说、音乐等主观因素
27、,风格特色更加鲜明。真实、深刻、令人思考的政论效果自然形成,可谓“焦氏直接电影”。(一)乡村里的中国六、乡村里的中国和 爸爸去哪儿影院火爆 引发思考爸爸去哪儿从电视娱乐真人秀到电影纪录片真人秀的成功转型,则功在监制人的高瞻与运筹。高速抢拍方法既适应了题材内容,又自觉借用了明星效应、亲子效应、春节贺岁档期这一“时不再来”的良机,从而创造了决胜机会。(二)爸爸去哪儿六、乡村里的中国和 爸爸去哪儿影院火爆 引发思考数码影像与网络视频已经成为与电视争雄的新媒体,独特优势明显。网络既是纪录片传播的新平台,又是纪录片制作的新军。当今国际传播界,微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手段更加多元灵活,大制作的出现在新媒体传播
28、和商业应用上显示出巨大的发展前景。网络、手机软件功能正在不断提高。电视、电影、手机、网络游戏互动发展共同运营的新模式指日可待。七、新媒体与微影像的纪录片新军潜力彰显人物类系列片史学系列片动物-昆虫系列片科技文化系列片政治题材系列片国际文化题材系列片八、央视套带热纪录片发展新面貌(一)题材内容广泛,人文自然国际国内无所不包蓝色星球三国的世界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中山国八、央视套带热纪录片发展新面貌(二)各类题材的佳作竞相绽放光芒“疯婆子”王新妹专拍婚纱照的“摄影疯子”李俊 追逐“极致”影像的“疯狂摄影师”长年高强度“疯狂拍摄”的郭际八、央视套带热纪录片发展新面貌(三)一批“疯狂摄影师”竞相亮相社会对纪
29、录片艺术现实历史价值认知不足是最大负面因素电视业内纪录片频道、专栏近几年虽有发展,但其数量少,比例小2018年,院线纪录片的票房成绩大大低于预期民间制作力量和行业参与支持不足现有作品题材内容欠丰富欠全面专业队伍小,专业人才少纪录电影产量和票房惨淡专业市场初显,却远不发达,有待国家加大扶持,业内大胆探索九、纪录片专业环境与自身的负面因素不容忽视1.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影院时期:早期纪录片具有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文献价值,与中国民间纪录片制作人关注国家命运的优良传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思考题1.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初期(1958-197
30、8):反映“大跃进”的影视新闻片和新闻图片等报道一样,浮夸之风盛行,不仅有损真实 生动效果,还是形式主义、假报道的温床,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背离。这些是历史事实,也是教训。期间出现了一批反映人民群众艰苦创业精神的优秀之作,它们是深怀职业责任感的影视纪 录片工作者避开“文化大革命”喧嚣,深入生活、艰苦创作的结果,难能可贵。思考题1.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改革开放后:长期存在的选材面窄、手法陈旧、样式单一的面貌迅速改观。纪录片的主要用武之地开始转向电视。作品样式大量创新,报道型、抒情型、政论型、文学型、音乐型以及大型系列片、微型短片等样式异彩纷呈,知识性、欣赏性风光片大
31、受欢迎。思考题1.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世纪之交:视听并重纪实理念与方法的普及传播使命与审美追求统一反映现实的力作彰显舆论功能拓宽选材广度,弱项题材趋热 思考题2.世纪之交前后的中国纪录片有哪些主要特色?这期间的纪录片创作题材面的扩大、艺术样式的增加都是有限的,基本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还没有根本性改变。比如,主题表现风格仍占主导地位,重画面轻声音的现象依旧,画面加解说仍是基本模式,不少作品说教味有余,生活化、亲近感不足仍是常见弊病,等等。世纪年代初 望长城的火爆播出未能抵挡电视商业化、娱乐化的狂潮。电视黄金时段被新兴的电视剧和文娱节目占据,纪录片在人力、财力和播出时间上都大受冷落。思考题3.简述最近年中国纪录片专业的发展状况。见第三节第九部分。思考题红旗渠 深山养路工 话说长江 十五岁初中生 望长城 史前部落的 最后瞬间 故宫 大国崛起 舌尖上的中国 乡村里的中国 大家庭 中山 国世界上的另一个我疯狂摄影师 参考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