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性质:层级论 关系论 第二节作用:功能论 冲突论 第三节变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 第四节趋势: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 第五节研究方法论 第六节研究方法和工具、资料2概 要3第一节性质:层级第一节性质:层级论论VS.VS.关系论关系论 一、层级论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最重要的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是不同社会地位对社 会资源和生活机会占有多少的不平等。例如,人们在收入或财富上有多有少;在 受教育水平上有高有低;有的职业大家竞相追逐,例如公务员,有的职业又几乎 无人问津,例如城市环卫。因此,在这些学者看来,社会不平等的实质,或最重 要的特征,就是人们因资源
2、和机会占有的多少、大小、高低等所形成的社会等级 结构。这种观点强调的是,社会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和机会的相对多寡决定了他们 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学一般将这种观点称为“分等级的分层模型”()。其实,将“”在这里翻译成“等级”也许不是特别准 确,因为在中文里,“等级”带有因先天因素而形成的不同社会身份的含义,例 如中国历史上的“九品中正制”。而社会分层意义上的“”主要是指 社会地位所形成的阶梯式或层级式的结构,或者说得更简单一些,社会分层结构 可以定义为一个垂直的地位等级体系,等级的概念具有直接的数量特征。4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社会层级结构的形成是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在社会成员 中不平等分配的结果,因此
3、,这样的不平等也叫作“分配的不平等”。德国一位 社会学家使用稍显晦涩的语言表达了这个含义:“当普遍可供使用且具有追求价 值的社会财富的获得持续地受到限制,并因此不利或有利于相关的个人、团体或 社会的生活机会时,此即分配的不平等。”这段话看起来有点晦涩,但意思其 实也不难理解,就是说,那些有价值的社会财富在社会中进行分配时,会受到 各种各样的限制,例如,根据家庭出身分配财富,根据财产分配受教育机会,根据受教育水平分配收入,根据户籍分配职业,等等。因此,有人多得,有人 少得。这些差别或不平等的分布往往可以通过财产、收入、声望、教育或权力 等表现出来,由此决定了人们在一个高低不等的社会地位等(层)级
4、序列中的 位置。层级、等级或分配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说到层级或等级的不平等,最显 而易见的就是收入不平等或收入差距,这也是经济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社会学 家则更多地关注教育、权力、职业等领域中的不平等。5二、关系论 与层级论的观点不同,另外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 不是资源和机会占有的多少,而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结构中 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这种社会关系结构的不平等(统治关系、支配关系、剥削 关系等)是最重要的不平等。例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不平等,不是因为资本 家挣得多(资本家确实比工人挣得多,但这只是结果),也不是资本家的受教育 水平高(也许高,也许不高),而是因为资
5、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是雇佣关系,而这种雇佣关系是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形成的。这种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形 成的雇佣关系,其实质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因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处于被 雇佣、被剥削的地位。人们常常将这种基于社会关系的不平等而形成的社会集团 称为“阶级”。还引用那位德国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当某种社会关系的结构能够持续地有 利于或不利于关系相关者的生活机会,使得他们具有不平等的行动或互动可能性时,就是所谓的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他的意思是说,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是最 核心的不平等,即使是分配的不平等,也是社会关系的结构限制的结果。因此,这种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观点被称为“关系论”(或阶级论)。67要
6、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 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第二是开调查会。东张西望,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资料来源: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卷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在关系论中,核心概念是“阶级”(),而且一般的阶级理论家都承认,阶级差别的重要的基础之一是财产所有关系,阶级形成的基础存在于生产场所和 劳动力市场之中。如果“分等级的分层模型”是对分配论的概括的话,关系论一 般被称为“分类别的阶级模型”()。无论是层级论(等级论)还是关系论(阶级论),都是对社会不平等的基本 性质的不同看法。应该说,这两种社会不平
7、等在社会中都是真实存在的,包括其 他性质的社会不平等也都存在,但是,这两种分析的范式(如果可以将其称为“范式”的话)实际上代表了关于社会不平等性质的两种最基本观点。在关系论 或阶级论的范式看来,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占有的多少虽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一 种形式,但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形式,只有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才是最重要 的,例如,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权力支配关系等,这种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会更深 刻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态度和意识。与此相反,在层级论的范式看来,社会不 平等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对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的占有,这种占有的差别可以通过 多少、大小、高低等量化的指标显现出来,即使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其最终
8、结 果也一般会表现为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分配上的差别,更何况在现实社会中“阶 级”本身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社会中是否真实存在“阶级”这样一种社会集 团也值得商榷。89第二节第二节 作用:功能作用:功能论论VS.VS.冲突冲突论论一、功能论 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社会不平等具有某种社会存在和发展 所需要的作用,以至于它会长期存在。这种作用也叫作社会不平等结构的“功 能”。所谓“功能论”就是对社会不平等的存在给出的解释。学过社会学的人都知道,在社会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学派,叫作结构功能 主义。它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领域也形成了很大影响,成为一种很重要的 理论。在这种理论看来,社会不
9、平等秩序的形成,特别是它能够长期维系而无法 被消除,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是社会系统运行所必需的,或者说是社会系统的一项 必要功能,社会不平等结构和社会整体维系之间存在一种功能性关系。年,美国两位社会学家(也是帕森斯的学生)戴维斯()、穆尔()在 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 分层的一些 基本原则,在这篇文章中,他们阐释了 这种功能性的关系。在他们看来,例如,收入、报酬之所以存在不平等的分配结 果,是因为有些职业比起另一些职业来说对社会更重要,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比 起其他位置或角色来说需要具备特定的技能、才干和能力。10二、冲突论 在戴维斯、穆尔两位社会学家发表功能主义视角的论文八年后,
10、年,一位叫图明()的美国社会学家在 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 了一篇论文 分层的一些原则:批评性分析),提出了一套与功能主义解释针锋相对的观点。图明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位置应该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至于什么位置比 其他位置更重要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意思是说,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阶层、不同 的社会、不同的制度下,标准不同,看法也不同。在图明看来,很多社会成员都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获得更多的报酬,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社会成员在竞争 能力、晋升途径和训练等方面存在着先天性的不平等,例如,在中国,因为长期 存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村教育在设施、师资、交通、环境等方面与城市相
11、比都存在先天的不足,这对农村孩子的继续求学和未来的工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 响。社会分层结构塑造了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因而实际上在 制造社会矛盾与冲突,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整合。因此,社会分层结构是社会中那 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基于自己的利益建构起来的。图明的观点被命名为“冲突 论”。在冲突论看来,结构功能主义说社会分层结构满足了社会维系的需求,实际 上是借所谓的共享价值观赋予社会不平等体系合法性而已。1112冲突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
12、作用,将冲突看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马克思、韦伯和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这就是冲突理论。最早使用“冲突理论”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瑟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
13、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它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第三节第三节 变化:社会变迁与
14、社会分层变化: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结构的变革一、社会形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和 阶级剥削就形成了。因此,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同社会发展 阶段的阶级形式和阶级结构都会不同。例如,在奴隶社会中,主要阶级是奴隶主 和奴隶,奴隶和其他的生产资料一样都为奴隶主所占有;在封建社会里,根据与 土地的关系不同,主要的阶级是大量占有土地的地主阶级和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 农(或者说是分为贵族和农奴两个阶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因生产资料的 占有关系不同,主要
15、的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和除了体力一无所有的无 产阶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曾经指出,他对阶级理论的最大贡献不是证 明社会中存在阶级这一现象,在他看来,世纪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和历 史学家都曾经分析过阶级,而他的贡献在于:他证明了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也 就是说,阶级不是从来就存在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内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运动,无产阶级必将组织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打碎 禁锢在身上的锁链,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然后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逐渐消 灭阶级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最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人类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6、”。14二、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在当代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中,“现代化”成为讨论社会分层结构变 革的核心议题。与韦伯类似,很多社会学家认为,在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或者前 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的形式和形成机制都会发生根本 变革。例如,美国有两位学者布劳()和邓肯()做过 一个在社会学中非常有名的研究,叫作“地位获得研究”。这一研究的目的是想 弄清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分层结构和机制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 化。换句话说,一个社会是通过什么机制和方式将一个社会成员分配到某个特定 的社会位置上的?他们的结论是,在传统社会(也可称之为前现代社会),家庭 背景,也就是
17、人的“先赋”因素,对于一个人获得某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具有最重 要的影响。但是,在像美国这样的现代社会中,职业地位构成了社会地位的核心,虽然家庭背景对于人们职业地位的获得还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 本人的受教育水平和第一个职业,这两个因素相对独立于家庭背景而被称为“自 致”因素,意为人们职业地位的获得是通过自身努力,而不是通过家庭。在他们二位看来,尽管现代社会没有消除社会不平等,但一方面,现代社会改 变了社会不平等的形成机制,即所谓从“先赋”转变为“自致”,这已经是一个根 本性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社会不平等形成机制的变 革,社会不平等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8、社会位置获得的“自致性”意味着在机会分配层面上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平等和公平。15三、制度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革在社会学家看来,制度变迁会造成社会分层结构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 往往是社会分层结构变革最直接、最根本性的影响因素。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水 平可能没有显著的变化,但由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个社会的分 层和流动的模式都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当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 主义制度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就会形成与资本主义社会大相径庭的社会分层 体系,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市场体 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就消灭了资产阶级存在的 最重要
19、的基础,并且为建立一个相对更为公平的社会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社 会中,以私人身份占有财产的资产阶级不复存在,财产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作 用几乎消失,政治意识形态的意义在上升,政治身份、组织权力和知识技能 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人们有可能因为政治原因实现在资本主义社 会中很难实现的远距离社会流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经不存在私有制社会意义上 的阶级,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平等,甚至是平均分 配。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 的社会不平等,塞勒尼()将这种社会不平等称为“再分配体制的 不平等”,以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以私有制和市场经济
20、体制为基础的社会不平 等。在再分配体制下,国家控制了社会中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和生活机会 的分配,按照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政治意识形态,向不同的社会成员分配不同的资源和机会。1617第四节第四节 趋势: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趋势: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一、从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年,美国社会学家特里克拉克()和西蒙李普 塞特()发表了一篇引发激烈争论的文章 社会阶级正在 死亡吗?。在这篇文章中,两位社会学家指出,工业化 现代化带来了基本物质 生活的保障,使家庭小型化,家庭的影响日益降低,选择日益多样化。在此种背 景下,传统的社会分层概念,例如阶级概念,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当社会开始进 入后工业时代后,阶级已经是
21、越来越过时的概念,新的社会分层结构正在逐步形 成,其中一个特点是工业时代分层结构的“碎片化”()。一些调查也表明,在发达社会中,人们的社会认同越来越和自身的客观 社会地位(如收入、职业)相脱离,那种在工业时代存在的所谓阶级已经逐渐不 再得到人们的认同。他们的文章发表之后,很多学者表示反对。反对者认为,虽然像阶级这样的社会不平等形式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例如,阶级矛盾与冲突并 不一定导致社会革命,全社会范围内的大规模的阶级行动也已经很少出现了,但 是,社会关系的不平等依然存在,阶级依然存在,并且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 如,阶级作为自变量对于社会成员生活机会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其实,早在克拉克和李普塞
22、特论文发表之前的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 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出版的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 探索一书中,就已经系统地阐释过,伴随着美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 型,即经济类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社会分层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革。18二、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分层结构的未来 如果说社会科学家(包括社会学家)仍然关注社会发展对社会分层结构的影 响的话,那么伴随第四次新技术革命的到来,特别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从现在开始到以后很长一个时期的未来,技术革命带给社会分层 结构变革的影响,并且认为这种影响恐怕会超出任何其他因素的影响。当代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在越
23、来越深刻、越来越广 泛地影响到人类社会,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如果说在前信息社 会,最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物质财富的话,那么,在信息社会,除了物质财富之 外,如贝尔所说,知识、技能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源基础。因此,美国著名 的高科技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一位曾经说过,英特尔公司不是资本密集型企 业,更不是人力密集型企业,而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如果说在前信息社会中,社 会权力的基础或来源主要是物质财富的话,在信息社会中社会权力的基础或来源 则越来越多地来自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前信息社会中,信息的收集、占有和传 递是按照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方式进行的,但在信息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已经使 得信息的收集、
24、占有和传递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扁平化、多中心化,社会的 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会因此而改变。1920第五节第五节 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论一、整体主义VS 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学,乃至很多社会科学的两 个最基本的方法论范式。但是,应用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上,它有确切的 意义。所谓整体主义方法论,是指对社会不平等的认识和分析是从社会整体入手,而不是从个体入手。也就是说,它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但人的 本质是人的社会性,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作为一个超出具体个体的整体发挥作用,正所谓“”。在它看来,无论是社会分层的形式、结构、形成,还是它的后果和未来变化,都是由整
25、体性的社会因素决定的,例如社会制度,一个社会有 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相应的社会分层体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分 析就是整体主义分析范式的典范。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 就决定了阶级的基础、阶级形成的过程、阶级之间的关系,最终决定了阶级结构 的变迁及其变迁的形式。从结构、制度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推论社会分层体系。同 理,人们也可以从今天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结构,推论中国社会的分层 体系。21二、个体 网络结构 社会地位结构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方法论范式可以说是经典的方法论范式,它虽然略显 简单,但这种极化的表达恰恰比较鲜明地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当然,现实社 会肯定更为复
26、杂,观察和认识社会的方法论也有可能是多层次的。例如,所谓“整体”也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当代社会分层的研究中,社会网络成为分 析社会分层结构的基本视角之一。社会网络是指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和社会地位关 系尽管在中文的表达中都是“关系”,但实际上是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整体结构。社会网络关系指的是人际关系(英文为“”),社会地位关系是指抽象的社会关 系(英文为“”)。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通过社会资源的理论,将 社会网络关系同社会分层结构联系起来,揭示了人们的人际关系网络,特别是人际关系网络中蕴含的社会资源以及人们对这一网络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实际决 定了人们在社会分层结构中
27、的地位。边燕杰曾经具体阐释了社会网络分析不同 于个体分析和社会地位分析的基本特征:第一,网络关系重视的是人际关系而不 是个人特征;第二,它重视的是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什么网络 中,而不是人的类别属性,例如,社会地位类型(高收入与低收入、有产者与无 产者)。社会网络分析重视人际关系间的联系性和资源的嵌入性,不重视个人的 熟悉和归属感;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人际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在现 实中占有多少资源。总之,它重视的是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中所能够使 用的资源,而不是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2223第六节第六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资料研究方法和工具、资料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
28、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也是社会学学科中主要的两种研究方法。但是,应该指 出的是,在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中,定量研究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学研究中量化程度最高、研究 规范最为成熟的领域,而且,随着相关理论趋于成熟,该领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 是由统计模型的发展而推动的。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三代社会流动研究就是因为 数据分析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发展的,其中第二代社会流动研究代表作 美国职业 结构和第三代社会流动研究代表作 永恒的流动 都是定量研究的典范。然而,通过定量研究,我们往往只能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在统计意义上 的相关性,相关性背后的因果关系与因果机制则依
29、赖于定性研究的观察分析、理 论建构与意义阐释。定性研究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深入挖掘微观社会互动的影响与 意义,从而揭示由微观社会互动不断积累形成的宏观社会分层结构。例如,在关于 教育不平等的研究中,威利斯()的 学做工与拉鲁()的 不平等 的童年就是经典定性研究,二者分别拓展了“文化抵制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 论”,对于我们理解教育不平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4二、常用调查数据简介虽然调查数据包括普查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两类,但由于普查数据的信息量 较少,而且国内普查数据较难获得,因此绝大多数学者使用的是抽样调查数据。本教材的“附件一”列出了目前国内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抽样调查数据,供读者参 考。当研究
30、者要考察宏观因素的影响时,通常还要使用到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宏观社 会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从国家统计局或者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的网站上 获取。25三、统计模型的选择如果说调查数据是社会分层与流动研究必需的基础材料的话,那么统计模型 就是分析这些材料的基本工具。经过统计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不断发展,用于社会 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的统计模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精细。但是,任何统计 模型都有其优点与缺陷,故而在具体的研究中,模型的选择并不是越高级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模型。“附件二”列出了一些常用统计模型,这些模型的基础都是 回归模型与 回归模型,因此掌握好这两种基本模型是学习其他高级模
31、型的前提。26【本章要点】“层级论”和“关系论”是有关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性质的基本分析范 式。“功能论”和“冲突论”是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作用的基本分析范式。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结构是长期的历史现象。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现代化”成为讨论现代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结构变革的核心议题。一 方面,现代化过程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结构和形成机制;另一 方面,伴随社会的现代化又会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结构。在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结构将会越来越 多地受到科学技术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构成了社会
32、分层与社会不平等分析的基本方 法论范式,“个体 社会网络 地位结构”构成了基本的分析层次。27【关键概念】层级论 关系论 功能论 冲突论 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28复习思考题 请尝试区分不同形式的社会不平等。在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中,“关系论”和“层级论”的根本区别 是什么?“功能论”和“冲突论”是关于社会不平等作用的两种对立的说法,你如 何看待呢?你认为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社会不平等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吗?你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能否消除社会不平等?29推荐阅读文献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第章 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版北京:华夏出版社,:导论 斯蒂格利茨不平等与经济增长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年版前言,导论第节 克博社会分层与不平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章30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