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男性生殖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病变是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其次是睾丸肿瘤和精囊病变 影像学检查不但能发现病变,且多可确定病变性质,还能明确病变的位置、范围,这对于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分期尤为重要,前列腺解剖,位置:位于盆腔底部隐蔽处 形状: 象倒置的栗子 上方:膀胱、精囊腺 下方:尿道 前方:耻骨 后方:直肠,前列腺解剖,外周区:占前列腺腺体的3/4,腺泡结构丰富,前列腺癌、炎易发区 中央区:占前列腺腺体的1/4,位于前列腺部近段尿道后方,不发生癌 移行区:位于前列腺部近段尿道的两侧和侧前方。前列腺增生好发区,前列腺癌占 20,前列腺,CT:前列腺紧邻膀胱下缘,呈圆形或横置椭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
2、影,边缘光整,径线随年龄而增大 年轻人,前列腺平均上下径、横径和前后径分别为3.0cm、3.1cm和2.3cm,而老年人则分别为5.0cm、4.8cm和4.3cm CT检查,无论平扫或是增强检查,均不能确切分辨前列腺各解剖带,也不能识别前列腺被膜,MRI T1WI上,前列腺呈均一低信号,不能识别各解剖带 T2WI上,前列腺各解剖带由于组织结构和含水量差异而呈不同信号强度:尿道周围的移行带及中央带呈低信号,与移行带难以区分;同属于周围腺体的周围带呈较高信号;位于尿道前方的前纤维肌基质呈低信号。位于前列腺周边的细环状低信号影代表前列腺被膜,前列腺MRI及CT图像对比,前列腺静脉丛:表现为前列腺周围
3、细带状或蜿蜒状结构,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 前列腺扩散加权成像(DWI):前列腺的信号强度总体上略高于周围组织,其中周围带信号强度稍低于移行带和中央带 前列腺磁共振波谱(MRS),精囊腺 位于膀胱后,前列腺的上缘,直肠腹侧,呈双侧对称性卵圆形结构 T1WI 精囊腺为低-等信号 T2WI 均匀的或蜂窝状的高信号,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在欧美各国发病率较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在逐渐增高 前列腺癌主要发生在前列腺的周围带(占70%),其生长可侵犯相邻区,并可突破前列腺被膜,进而侵犯周围脂肪、精囊和邻近结构 发生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后者以骨转移多见且常为成骨
4、性转移。前列腺癌95%为腺癌 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癌常常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CT:早期前列腺癌仅可显示前列腺增大,而密度无异常改变。动态增强检查有时肿瘤表现为富血供 对于进展期前列腺癌,CT能够显示肿瘤的被膜外侵犯,肿瘤侵犯精囊,造成精囊不对称、精囊角消失和精囊增大。膀胱受累时,膀胱底壁增厚,以致出现突向膀胱腔内的肿块。肿瘤侵犯肛提肌时,使其增厚,MRI:最佳方法。T1WI上呈等信号而难以辨认;T2WI上,前列腺癌典型表现周围带内低信号结节。DWI上为明显高信号。动态增强检查呈富血供表现 MRS检查,前列腺结节的Cit峰明显下降和(或)(Cho+Cre)/Cit的比值显著增高,正常前列腺MRI和
5、MRS表现,正常精囊MRI表现,对包膜结构显示,突破包膜 未突破包膜,2.前列腺癌MR扫描序列,前列腺中央带癌:弥散受限,前列腺癌:弥散受限,前列腺增生,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变,6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75% 病理上,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移行带,表现腺体组织和基质组织有不同程度增生 当增大的移行带压迫邻近的尿道和膀胱出口时,导致不同程度膀胱梗阻 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尿及排尿困难,CT,显前列腺弥漫性一致性增大,正常前列腺的上缘低于耻骨联合水平,如耻骨联合上方2cm或更高层面仍可见前列腺,或(和)前列腺横径超过5cm,即可判断前列腺增大 增大的前列腺边缘光滑锐利,密度无改变,但可
6、有高密度钙化灶,代表结石;增强检查,增大的前列腺呈对称性较均一强化,MR,T1WI像上,增大的前列腺呈均一低信号 T2WI像上,增大前列腺的周围带仍维持正常较高信号,并显示受压变薄,甚至近于消失;而中央带和移行带体积明显增大,当以腺体增生为主时,呈结节性不均一高信号,若基质增生明显,则以中等信号为主,有时可见环形低信号带假包膜 DWI和动态增强检查,增大的前列腺内无局限性高信号灶或异常多血供区。MRS检查,增生的移行带由于腺体增生Cit峰明显升高,Cho峰和Cre峰变化不明显,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女性生殖系统,正常X线表现,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 子宫
7、腔呈倒置三角形。底边在上,为子宫底;底的两侧为子宫角,其与输卵管相通;下端则与子宫颈管相连,后者由于黏膜皱襞存在而呈羽毛状表现 两侧输卵管由子宫角向外下走行,管腔纤细,呈迂曲柔软的线状影。输卵管在子宫壁的部分称间质部;近子宫部分细而直,为峡部;远端粗大,为壶腹部;壶腹部末端呈漏斗状扩大,为繖端 由于输卵管有蠕动,因而充盈可不连续。注入碘油后24小时或注入水溶性碘剂后1小时2小时摄片,显示输卵管内对比剂全部排空并进入腹腔,呈多发弧线状或波浪状致密线影,指示输卵管正常通畅,子宫输卵管造影示意图,造影,子宫,CT表现: 平扫CT宫体呈横置梭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滑。中心较小的类圆形或“T”形
8、低密度区代表宫腔 宫颈显示在子宫体下方层面,呈圆形或横置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外缘光滑,横径小于3cm 宫旁组织位于宫体、宫颈和阴道上部的两侧,为脂肪性低密度区,内含细小点状或条状软组织密度影,代表血管、神经和纤维组织,MR,T1WI上,宫体、宫颈和阴道呈均匀低信号 T2WI上,宫体、宫颈和阴道呈分层表现 (1)宫体:分三层信号:中心高信号,代表宫内膜和分泌物;中间薄的低信号带,亦称联合带或结合带,为子宫肌内层;周围呈中等信号,代表子宫肌外层 (2)宫颈:有内向外四层信号:即高信号的宫颈管内黏液、中等信号的宫颈黏膜皱襞、低信号的宫颈纤维基质和中等信号宫颈肌层(其与宫体子宫肌外层相续) (3)阴道
9、只有两层信号:中心为高信号的阴道上皮和内容物,周围为低信号的阴道壁,卵巢,T1WI上,呈卵圆形均匀低信号结构,和周围高信号脂肪组织形成明显对比,然而不易与邻近含液肠曲鉴别 T2WI上,其周边卵泡呈高信号,而内部的中央基质呈低信号 MRI检查时,卵巢的识别与是否绝经有关,其中绝经期前成年女性96%可识别出正常卵巢。而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萎缩和缺乏卵泡,因而卵巢多难以识别 CT:位于子宫侧壁与髋臼内壁之间,呈卵圆形较低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于排卵前期因有成熟卵泡而最易显示,增强检查时强化不明显,育龄期女性生殖系统正常平扫CT表现,正常子宫和卵巢MRI表现,宫颈癌,宫颈癌多为鳞状上皮癌,约占90%,余
10、为腺癌或腺鳞癌 宫颈癌多发生在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结合处,富于侵犯性,可破坏宫颈壁而侵犯宫旁组织,进而达盆壁,向下和上延伸则侵犯阴道和子宫下段 病变晚期,输尿管、膀胱和直肠均可受累。宫颈癌主要沿淋巴道转移 发病年龄呈“双峰”,35岁和55岁左右。接触性出血是宫颈癌早期的主要症状,晚期则发生不规则阴道出血和白带增多,子宫颈癌临床分期如下: 期 肿瘤完全限于宫颈 期 肿瘤延伸超过宫颈,但不达盆壁和阴道下1/3 期 肿瘤延伸至盆壁或阴道下1/3 期 肿瘤延伸超过真盆腔或侵犯膀胱、直肠,CT表现,期肿瘤较小时,可无异常发现,肿瘤侵犯宫颈基质时,表现宫颈增大,直径大于3.5cm;增强检查,肿瘤的强化程度要
11、低于残存的宫颈组织 期肿瘤,增大宫颈的边缘不规则或模糊;宫旁脂肪组织密度增高,甚至出现与宫颈相连的软组织肿块;输尿管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或出现肿块 期肿瘤继续向外生长可侵犯盆壁,显示软组织肿块侵犯闭孔内肌或梨状肌;可发现盆腔淋巴结增大 期肿瘤,当肿瘤侵犯膀胱和直肠时,上述结构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膀胱或直肠壁增厚、甚至出现肿块,MRI表现,期肿瘤,MRI检查不能识别原位癌和微小肿瘤。当肿瘤侵犯宫颈基质时,于T2WI上表现中等信号肿块,低信号纤维性宫颈基质带中断 期肿瘤,肿瘤突入和侵犯阴道上2/3,或宫颈增大,外缘不规则或不对称,宫旁出现肿块或宫旁脂肪组织内出现异常信号的粗线状影 期肿瘤,肿块向下侵犯
12、阴道的下1/3,向外延伸至盆壁,或出现肾积水表现 期肿瘤,表现膀胱或直肠周围脂肪界面消失,正常膀胱壁或直肠壁的低信号或黏膜信号中断,乃至出现肿块,子宫颈癌期MRI表现,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肌瘤是子宫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于30-50岁,约占绝经前妇女的70%-80% 肌瘤常多发,大小不等 发生的部位以子宫体部最多见,可分为粘膜下、肌层内和浆膜下肌瘤,也可发生在宫颈部位。原因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 病理上子宫肌瘤表现为一实体性的球形肿块 主要由旋涡状排列的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不等量的胶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组织 肿瘤外表有一层结缔组织束和纤维构
13、成的假包膜。,临床上产生明显症状的是粘膜下肌瘤 常见的症状是月经过多,经期长且间隔短、不孕和习惯性流产等 子宫肌瘤需手术治疗时,准确定位有助于选择术式,MRI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的最敏感方法 能检出小至3mm的子宫肌瘤,也易于鉴别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或宫颈部位的子宫肌瘤,MR,子宫体积增大,轮廓改变 可见表面光滑,边界清晰的肿块,位于子宫壁内、粘膜下或突出腹腔 T1WI为等信号,T2WI为明显低信号。若继发变性则表现不一,取决于变性的性质与范围,卵巢粘液性/浆液性囊腺瘤,是卵巢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为单侧 肿瘤均可为多房或单房性,囊壁和内隔均较光滑,内含稀薄或粘稠的液体 浆液性囊腺瘤可含有钙化
14、,恶变率较高,可达30%50%。这两种肿瘤常常较大,尤为黏液性者,直径多大于10cm,CT,盆腔内较大肿块,巨大者可占据大部分盆腹腔 肿块呈水样低密度,其中黏液性者密度较高。可为多房或单房状,如为多房状,各房密度可略有差异 壁和内隔多较薄且均匀一致,少数者较厚或有小的乳头状软组织突起。增强检查,壁和内隔发生强化,MR,边界清楚的肿块,大小不等,常为多房状 MRI检查能显示肿块内多发内隔,常见于黏液性囊腺瘤,壁和内隔均较薄,有时可见小的乳头状突起 浆液性囊腺瘤表现为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 黏液性者由于含黏蛋白而致肿瘤在T1WI上信号强度有不同程度增高,T2WI上仍呈较高信号 Gd-DTPA增强检查,肿瘤的壁和内隔发生强化,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