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异常群体问题异常群体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自杀问题自杀问题第二节第二节 精神疾病问题精神疾病问题第三节第三节 吸毒问题吸毒问题第四节第四节 青少年越轨问题青少年越轨问题一、自杀问题的内涵一、自杀问题的内涵(一)自杀行为的(一)自杀行为的界定界定n “自杀系个人采取主动的方式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厌世情绪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为一、自杀问题的内涵一、自杀问题的内涵(二)自杀行为的(二)自杀行为的类型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一、自杀问题的内涵一、自杀问题的内涵(三)自杀问题的(三)自杀问题的特征特征n 自杀人群有低龄化的趋势n 城乡社会自杀率差异减小 n 老年人口
2、自杀率明显提高n 自杀率社会性别差异缩小 n 自杀与精神疾病相关度低 n 自杀方式呈多样化和差异化 二、自杀问题的理论解释二、自杀问题的理论解释生物心理论解释 强调生物学以及心理学对社会中个体自杀行为的研究,认为自杀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一些个体因素,如性格、心理失调、精神错乱或遗传因素等。传统现代论解释 迪尔凯姆自杀论:自杀与社会价值标准、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文化论解释 强调从社会文化层面来探讨自杀现象和自杀行为,着力探讨社会文化与自杀的内在联系。三、自杀问题的现状三、自杀问题的现状(一)改革开放前的自杀问题(一)改革开放前的自杀问题n 1940-1944年,清华大学国情普查
3、研究所对云南省呈贡县进行人口研究n 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n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三、自杀问题的现状三、自杀问题的现状(二)改革开放后的(二)改革开放后的自杀问题自杀问题n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中的自杀事件不断增多,自杀率与之前相比也有所提高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一)个人主体性的调适(一)个人主体性的调适n 增强个体自身行动的主体性,主动寻求多样化的协调和调节生活压力的方式。u 采取增强生活自信心的暗示,寻求发泄不良情绪的合理方式,进行减压活动,具体如运动、扩大社会交往等,提升其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及抗压力。u 个体在遇到各种精神卫生问题和发生心理危机时,要认识和正视这些问
4、题,积极寻求心理咨询、支持、救助,使心理危机得到有效干预,避免自杀倾向的形成。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二)社会支持网的建构(二)社会支持网的建构n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能促进自杀未遂者心理的康复以及防止自杀行为的再次出现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三)制度性行动的(三)制度性行动的干预干预大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推进与自杀问题相关的调查研究建立自杀预防计划动员社会组织政府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和社会组织对处于心理危机者提供支持,开展危机干预社会实现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干预功能个人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四、自杀问题的应对策略(四)重点人群重
5、点(四)重点人群重点干预干预老年人加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社会工作建设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农村社区(村落)老年团体建设青少年挫折教育建立一个发现、识别、干预青少年自杀的机制加强舆情监测,监控与自杀相关的关键字词一、精神疾病问题的内涵一、精神疾病问题的内涵 (一)精神疾病的界定(一)精神疾病的界定n 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指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紊乱,所导致的个体出现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异常的总称。一、精神疾病问题的内涵一、精神疾病问题的内涵 (二)精神疾病的类型(二)精神疾病的类型n 从现有发病率来看,精神疾病一般有轻微精神分裂症
6、、神经官能症、精神发育不全等大脑神经性疾病。n 从病情严重程度来划分,可以分成严重精神疾病、轻型精神疾病以及儿童青少年好发精神疾病等几类。n 从我国卫生部的立法来看,对于严重精神病患者依据病情划分为病情稳定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患者、病情不稳定患者等。一、精神疾病问题的内涵一、精神疾病问题的内涵 (三)精神疾病问题的(三)精神疾病问题的特征特征精神疾病的老年化趋势显著 精神疾病的年轻化趋势加强 精神疾病的标签化现象严重 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学理解释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学理解释 (一)精神疾病问题的生物遗传解释(一)精神疾病问题的生物遗传解释n 现代医学遗传学研究表明,常见的精神分裂症与遗传密切相关,主
7、要是多基因遗传,其发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双重影响。u 遗传因素是主导,环境因素是诱因,精神分裂症的子女发病率可以大致预测。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学理解释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学理解释 (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心理行为解释(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心理行为解释n“应激”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学理解释二、精神疾病问题的学理解释 (三)精神疾病问题的社会文化(三)精神疾病问题的社会文化解释解释n 从精神疾病“患病过程”来看,社会文化维度与健康之间呈现着较强的相关性社会变迁社会风险社会隔离三、精神疾病问题的状况三、精神疾病问题的状况50年代精神疾病发生率非常低,多为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文革期间,精神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长改革开放
8、前90年代以来,我国民众患抑郁症的人数有逐年提升之势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等都是困扰现代都市人的重要精神疾病改革开放后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一)加快精神卫生立法工作(一)加快精神卫生立法工作n 加快制定和完善精神卫生的相关法律法规u 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u 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阶段制定中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u 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计划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精神病防治康复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二)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
9、传(二)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n 必须广泛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唤起公众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n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精神卫生意识,增进抵御精神疾病和适应社会的能力;n 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见,为精神病患者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三)探索社会工作的专业(三)探索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介入纠正社会偏见提供社会支持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四、精神疾病问题的预防与控制(四)构建预防和治疗体系(四)构建预防和治疗体系n 实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方针,建立政府为主导、有
10、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和治疗体系。国家市场社会一、吸毒问题的内涵一、吸毒问题的内涵 (一)吸毒行为的(一)吸毒行为的界定界定 吸毒行为吸毒主体毒品时空环境一、吸毒问题的内涵一、吸毒问题的内涵 (二)吸毒行为的分类(二)吸毒行为的分类利己型吸毒利他型吸毒失范型吸毒一、吸毒问题的内涵一、吸毒问题的内涵 (三)吸毒问题的(三)吸毒问题的特征特征n 吸毒人口的年轻化问题突出 n 吸毒者的构成向多元化发展 n 单独吸毒与团伙吸毒相混合n 毒品流向呈现西高东低之势 二、吸毒问题的理论分析二、吸毒问题的理论分析 社会病理说解释 早期社会病理说把吸毒、贩毒等归为个人道德缺陷 新派认为社会条件和
11、社会基础结构本身存在否定人性的基本因素社会解组论解释 社会失控造成人们的思想、行为呈现出迷惘和不适,由此导致一些人以吸食毒品为解脱价值冲突论解释 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社会群体在追求和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益时产生的争端和相互对抗越轨行为论解释 社会问题的产生就是越轨者的越轨行为造成的如何解决吸毒问题?四、吸毒问题的社会应对四、吸毒问题的社会应对改革开放前两次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禁烟运动1956年土地改革,根除100万公顷罂粟种植改革开放后-毒品卷土重来吸毒人群更庞大毒品来源多样化毒品滥用多样化制毒贩毒一体化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加强预防教育,提高禁毒(一)加强预防教育,提高
12、禁毒意识意识n 重点对待易染毒的高危人群,将预防作为常规工作抓,实现毒品宣传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u 通过宣传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和毒品的严重危害性,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u 加强对闲散人员、流动人口、娱乐场所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吸毒高危人群,自愿戒毒医疗机构、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涉毒监所等特殊场所的禁毒宣传。u 特别重视青少年的禁毒知识普及工作,各禁毒部门与学校建立禁毒知识教育联系点,对学生开展禁毒教育。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 (二)建立民间组织,发挥戒毒(二)建立民间组织,发挥戒毒作用作用n 成立民间禁毒协会n 发挥少数民族宗教团体的作用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
13、表现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 (三)强化社区控制,创建无毒(三)强化社区控制,创建无毒社区社区n 建立社区监管系统n 积极创建无毒社区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一、残疾人问题的主要表现 (四)发挥各种力量,加强(四)发挥各种力量,加强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禁毒工作法制行政经济文化一、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内涵一、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内涵 (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界定(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界定n 青少年越轨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一、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内涵一、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内涵 (二)青少年越轨行为的(二)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类型类型青少年越轨校园越轨吸毒问题性越轨网络越轨
14、犯罪问题一、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内涵一、青少年越轨问题的内涵 (三)青少年越轨问题的(三)青少年越轨问题的特征特征n 群体性n 盲目性n 种类多样n 模仿性n 趋向低龄化二、青少年越轨问题的理论解释二、青少年越轨问题的理论解释心理分析论青少年的自然生理需求与社会行为规范出现失衡差异交往论青少年越轨行为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社会控制论由于缺乏和主流社会的各种社会和文化制度的纽带,使得青少年走向越轨社会学习论青少年的越轨倾向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标签理论越轨行为是相对的,经历了“污名化”的过程三、青少年越轨问题的现状三、青少年越轨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 1949-1966,青少年越轨问题未成为社会问题 1
15、966-1976,“造反有理”改革开放后青少年越轨问题日益突出 80年代初以来,青少年越轨行为稳定上升,主要表现在逃学、打架、辍学、偷窃等诸多方面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行为障碍问题、自杀问题甚至犯罪问题等都明显增多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一)强化(一)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二)改革学校教育(二)改革学校教育1.首先,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占领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减少他们与不良亚文化接触感染的机会。2.其次,学校需要恢复其作为青少年核心社
16、会化场域的角色功能,并丰富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教学内容。3.再次,学校要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教育。4.最后,学校要和社区联合开展“去标签化”运动,打破青少年次级越轨的怪圈。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三)创新公共(三)创新公共政策政策n 提高社会规范的完善程度n 建立社会主流文化,净化社会风气n 加强制定青少年政策,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n 大力发展以社区为本的越轨青少年社会工作,建立越轨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本章要点本章要点】1.异常群体是指有异常行为的人群。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异常群体的人数逐年递增,不仅影响自身的身体
17、与精神健康,也阻碍了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2.学界关于自杀问题的研究主要形成了生物心理论、传统现代论、社会文化论三种理论解释范式。应对自杀问题,必须从个人主体性调适、社会支持网建构、制度性行动干预等方面进行综合防范。3.对精神疾病问题可从生物遗传、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等方面展开研究。【本章要点本章要点】4.新时期毒品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要以禁毒、戒毒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禁毒措施,有效遏制毒品蔓延的趋势。5.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分析论、差异交往论、社会控制论、社会学习论、标签理论等观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越轨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复习思考复习思考】1.请指出异常行为与越
18、轨行为有哪些区别和联系。2.当代中国的自杀问题呈现出哪些特征?3.应该如何界定精神疾病?4.应该如何应对当代中国的吸毒问题?5.西方社会学者对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形成了哪些理论解释模式?【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法迪尔凯姆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吕耀怀越轨论社会异常行为的文化学解析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3.吕庆广,王平一,等当代社会问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4.陈贝帝中国吸毒调查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答旦中国自杀问题初探青年探索,1999(1).6.杨子慧中国城乡人口自杀死亡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7(2).7.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2(4).8.库少雄自杀理论研究综述广西社会科学,2003(10).9.吴宁,李海平转型期自杀行为的非理性因素探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9(11).11.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3).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