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昌耀的诗,以张扬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识见长,融感悟和激情于一体;意向凝重、壮美。饱经沧桑的情怀、辽阔旷远的人文背景、强烈的生命意识,构成作者宏大的诗歌整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昌耀的一首经典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学习目标01体会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这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02赏析诗歌中重点诗句赏析诗歌中重点诗句03寻找意象,品味意境寻找意象,品味意境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祖籍湖南省桃源县,1936年生于常德。从小受革命熏陶,立志报国。1950年4月,昌耀瞒着父母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文艺兵。1951年春,昌耀随军赴朝作战。1953年6月,
2、在朝鲜元山附近一次战斗中负重伤,回国治疗。1955年,他既出于对“开发大西北”号召的响应,又出于对中国西部的向往,来到青海。自1979年起,昌耀倾尽全力,采掘情感深处沉积已久的艺术矿藏,先后推出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河床等诗作,震动诗坛,震撼读者。昌耀及其诗歌的存在,应属当代中国诗坛的一种特别的收获。他的诗歌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他卓然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境界体现了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存在价值和当代意义。他在物欲之“冷焰”的“烘烤”中,“无语独坐”于西部雪原,用诗歌感发着“百年焦虑”,同时不忘构筑一座可供身心憔悴的现代人休憩、静养的“精神高原”。走近诗人走近诗人高原逐梦 走近诗人走近
3、诗人在19551957年间,昌耀共创作了12首诗歌,而且主要集中在1957年(10首)。在诗歌意象选择上,主要是一类让“外来者”惊奇,宏阔的高原意象,如:高原、边城、原野、高车、黄河、激流、群山、裸臂牧人、少女、鹰、野羊、水鸟等。这类意象给人一种直接呈现的新鲜感,没有过多的修饰。这与诗人初到高原的体验相关。“他是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进入青藏高原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使他得以更诗意地,更加清醒地观察和感知高原生活。”所以,面对粗犷、原始而神奇的青海高原风物,诗人在诗歌中不仅表现出一种壮美,还洋溢出一种欣喜和趣味盎然。大山的囚徒 19591967年,8年时间,昌耀共创作36首诗歌。此时,诗人因林中试笛(
4、1957)获罪,艰难存世,身心倍受摧残。但他仍能执笔抒怀。写诗,已成为诗人冷寂孤独的荒原流放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和倾诉对象。此阶段,困顿中的诗人仍然继续保持着对高原风土人情的热烈兴趣。随着昌耀高原生活的体验加深,在意象上自然扩大和深入,充满异域色彩的意象,鲜活地、更具质感地呈现在此阶段的诗歌当中。归来者的歌秋之声创作于1978年,是昌耀辍笔近十年之后,所写的第一首诗。从此,诗人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19781989年,12年间创作了200余首诗歌。这一时期,诗人昌耀的创作主要体现了诗人对苦难历程的回忆和描绘,对高原风土人情尤其是荒原之上的人民发自肺腑的热爱和感恩。同时,诗人的生活环境已经由荒
5、原乡村走向荒原之上的城市,这也必然给其诗歌创作带来深刻影响。从此阶段昌耀诗歌意象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出,对西部高原充满洪荒感,伤残感,粗砺感,狰狞感和荒旷、粗悍中的风霜感,以及体现高原人温情的“世俗生活事件和细节”的“高原意象”的抒写,仍然是昌耀诗歌的重要内容,并将继续延伸下去。精神的苦役九十年代以来,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当代诗歌被迫退居“边缘化”,诗人们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尴尬的疏离局面。19902000的这10年,是昌耀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也是诗人思想情感变化最为复杂的10年。昌耀从最初的“身体的苦役”(身体的囚徒),渐渐陷入到无涯的“精神的苦役”(精神的囚徒)中。“悲天悯人,对于弱者、残
6、疾人、贫困无依底层人民的不幸,怀有真诚的人道主义关怀,是昌耀诗篇的重要内容”,并“愈益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了”。诚然,诗人昌耀这种“平民意识”,使我们看到了“不遗弃当下”而躲进象牙之塔的优秀诗人形象,这也使得他的诗歌更厚实、更贴近生活。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昌耀因诗获罪,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诗人此时是一个流放边地的受难者,但是他没有把笔拗断,仍保持人性的坚韧度,活出本真的自己,在绝境中对生存之所充满审美的眼光。峨日朵雪峰之侧就创作于这一阶段。理清脉络理清脉络雪峰太阳山海石砾宏阔蜘蛛渺小“我”高度对比衬托自然壮美众生平等坚韧不拔背景形象峨日朵雪峰之侧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归纳诗歌的
7、内容。第1节写勇士登山的惊险情景。第2节写脱离险境后看到的情景及感受。初读诗歌初读诗歌分析鉴赏(句子赏析)分析鉴赏(句子赏析)赏析赏析句子句子1 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赏析赏析句子句子2 2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诗人以一个宛
8、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赏析赏析句子句子2 2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喊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
9、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赏析赏析句子句子2 2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是如何描写诗人攀登的状态的?运用衬托手法写出了诗人攀登的艰难。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似有黑洞般无穷的引力,在竭力使我下坠;石砾不时的滑坡,深渊兴起一派有如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嚣鸣,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
10、而下”地远去。环境的艰险衬托出“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这是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分析鉴赏(写作手法)分析鉴赏(写作手法)诗歌第2节中刻画蜘蛛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诗人在第2节中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这确实是出人意料之外的神来之笔。在这样的高度上,只有一只不起眼的蜘蛛与“我”为伴;在这样的高度上,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这里,分析鉴赏(意向分析)分析鉴赏(意向分析)诗歌第2节中刻画蜘蛛这一意象有什么作用?“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使前一诗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
11、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之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分析鉴赏(意向分析)分析鉴赏(意向分析)观点争鸣观点争鸣关于这首诗,有人认为诗人笔下的“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的景象是写实的,还有人认为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歌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观点一:这一景象是写实的。诗中的太阳是登山者倾尽全力攀登到某高度时所看到的壮丽的雪峰的景象。太阳的西沉之势已不可逆转,冷热交接之时,迫近冰峰的红日显现出跃赴绝境的决然姿态。诗人通过描绘壮观的落日景象,表达了对登
12、山者用于攀登、敢于挑战的勇气的赞美以及对壮美自然的热爱。观点二:这一景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中的“太阳”象征着那个年代一度被视为永恒真理的东西。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茫中,它终于失却原来的高度,终于被屡遭愚弄和麻痹的时代心理决绝地抛弃了。那个年代的理想、信念、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稳固的“石砾”,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他们只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和一片“喊杀声”,但这是“远去的”,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齐读全诗,体会诗歌情感主旨。这首诗抒写了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雪峰、太阳、岩壁上的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强大生命力的赞美。主题归纳主题归纳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多雪峰、太阳、山海、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诗歌小结诗歌小结谢谢谢谢!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