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劝学师说学习目标识记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学习借鉴两篇文章的主要论证方法,分析两篇文章的观点态度的异同。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
2、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
3、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劝学古代的选官制度各个朝代均有不同,从世袭、察举再到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了以门第取仕的形式,门阀士族逐渐垄断政权,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甚至到了尊“家法”而鄙从师的程度。对于这种“学风日下”的形势,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批判了这种风气,提出了从“道”而学的观点,创作了师说一文。师说相关知识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等。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
4、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任务一通读二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及文章结构特点。活动1通读劝学一文,明确“学不可以已”的含义是什么,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证的。它包括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
5、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比原来提高。接着又用“直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还可以彻底地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普遍的道理,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活动2通读师说一文,标记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
6、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活动3劝学师说是两篇论点鲜明,结构清晰的议论文,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这两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劝学: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师说:全文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正面阐述反面批判举例论证倡导良风”的顺序,一路写来,井然有序。任务二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明确文章内容,分析荀子、韩愈写作意图。活动1在劝学第三段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目的是提出了哪些观点?(1)学习要注重积累。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
7、“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2)学习要坚持不懈。作者用四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照说明。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得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接着用“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对照:学习是否成功,差别在于“舍”和“不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3)学习要专心致志。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
8、心致志。活动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来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活动3在师说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并“作师说以贻之”?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
9、”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点明作者作师说的 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任务三赏析二文高超的论证技巧: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活动1在劝学中,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作者做了哪些正反对照?课文中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而且这些对比都隐含在一连串的比喻中。课文末段做了以下四组正反对照: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蚓/蟹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得出“圣益圣,
10、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的对比,得出了“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得出了“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活动2在师说中,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成就的道理。活动3本文通篇设喻,使所
11、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比喻具有哪些特点?多角度设喻: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任务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活动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
12、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使之然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如果不是,它们角度的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
13、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示例1: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韩愈关于教师的职能的阐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将教师的职能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进步,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也要从师学习。活动2师说不仅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陋习,严正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进步的“师道”思想。你认为本文中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什么?示例2: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韩愈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论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14、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几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了“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示例3:我认为最值得发扬的“师道”思想是韩愈所提出的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几句批判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出身、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某一方面比自己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自已的老师。示例1:在我国的传统中,尊师重道的观念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就有了尊师重道的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尊师重道的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中
15、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尊师重道就是指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追求真理。示例2:尊师重道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像父母一样关心我们,不辞辛劳,不求报偿,无私奉献。我们应该像尊敬父母一样尊敬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活动3你能结合本课所学的两篇文章谈谈“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吗?示例3:尊师重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尊师重道的本质是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育。提倡尊师重道,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敬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
16、从而引导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将来的教学工作。示例4:“尊师重道”的内涵并非体现在“学生准则中规定见到老师要鞠躬、问好”这些形式上,而在于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衍生出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只有先“重道”,才能后“尊师”。老师面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的视角应该是水平的,并非俯视。也就是说,“尊师重道”应该在双方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关系下进行。课堂小结劝学一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师说一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这两篇文章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必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随堂练习1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韩愈此篇文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嘉奖李蟠,那么他的深层目的是什么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及背景资料,探究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2引用荀子的话,并采用比喻、对比论证,写一段话,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来劝劝沉迷网络,整日浑浑噩噩的学子吧!(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