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特点、时代背景及其典型意义;理清文章基本思路,把握其“形与神”。2.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3.知人论世,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复杂的情感。4.学习体会中国传统文学中“秋”的文化内涵。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1913年随长兄赴日留学,开始接触欧美文学并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沉沦成为其代表作。1923年发表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
2、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30年3月,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左翼作者简介及背景作家联盟”。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的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3、,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从他一生的言行来看,他始终以极其诚实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年中国接连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但是他毕竟
4、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生动描摹和真实写照。活动1阅读故都的秋,回答问题。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为什么开头却要从南国的秋天写起?任务一:了解开头段落的作用,品结构与内容作者在开头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北国之秋的描写,而且与下文北国之秋形成对照,从而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活动2荷塘月色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有何作用?结合两篇文章,思考开头语段的相同的作用是什么?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直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
5、境。放在开篇第一句非常惹眼。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相同作用是都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活动1朗读故都的秋311段,思考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描写了哪几幅图景?任务二:结合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秋晨小院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610)秋日胜果图(11)活动2故都的秋中作者写道:“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句话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对于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来说,那种半开、半醉的
6、境界是最好的,但对于领略秋来说,这种境界则不够味儿。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江南的秋让人“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赞美。活动3.故都的秋中,如何理解“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活动4阅读荷塘月色思考,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在文中找出相
7、关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阅读品味这些画面的妙处。活动4阅读荷塘月色思考,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阅读品味这些画面的妙处。(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活动4阅读荷塘月色思考,作
8、者从哪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阅读品味这些画面的妙处。(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活动4阅读荷塘月色思考,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阅读品味这些画面的妙处。(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9、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活动4阅读荷塘月色思考,作者从哪五个方面描绘月下荷塘美景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联想与想象,阅读品味这些画面的妙处。(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
10、而意无穷。活动5阅读荷塘月色,解释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的起由,是作者联想到古人采莲的欢快场面,进而想到了采莲曲中“莲子清如水”的诗句,联系眼前的荷塘,莲花算是“过人头”了,但“流水”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体会不出诗句“莲子清如水”的缠绵与快意,影射了现实社会的黑暗无情。于是作者又由联想的喜悦之中,转入了现实的哀愁与不宁静中,遂有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的心情。活动1故都的秋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章结
11、尾一段话?(1)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2)秋色是这样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任务三: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活动2故都的秋中“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系列对比,江南的秋与北方的秋比起来正像是黄酒的温和与白干的浓烈,稀饭的清淡与馍馍的厚重,鲈鱼的鲜嫩与大蟹的醇美,黄犬的机巧灵秀与骆驼的
12、朴实沉稳,说明江南的秋不如北方的秋来得有劲,有味,有力度。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活动3:找出荷塘月色文中运用的叠音词,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叠音词能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以“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的广度;以“亭亭”来描绘荷叶的高洁纯美,同时赋予它动感;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示它的深度;以“缕缕”来形容飘散的荷香,朦胧迷离,淡雅芬芳。又如“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荷塘四面树木之茂密。这些多样形态的叠音词极富艺术表现力,且有很强的音韵感。同时这些叠音词又活动3:找出荷塘月色文中运用了叠音词,
13、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是由作者的情绪决定的。荷塘的景色是静谧幽雅的,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没有大红大绿的浓重,身处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的境界中,流露出了作者适度中和的生活情趣。这些词的运用恰是他在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与恬然,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与排遣,曲折地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任务四: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活动1:作者将故都之秋,“清、静”写得优美而又动人,却为什么会有“悲凉”之感呢?(1)个人经历:郁达夫,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10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10年。1930年参加左联,常受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年期间
14、,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尝漂泊之苦。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得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2)社会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3)传统文化中悲秋的情愫已根植于作者内心,这影响作者对秋的体验。活动2.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请在了解朱自清及其生活时代的基础上,谈谈你的观点。观点一: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描写了清冷幽深的环境,表现了凄凉的心境。观点二: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观点三:本文表现了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在个人的小天地,闲适恬淡。观点四:本文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构脉络悲凉故都的秋清静清雅(新)清闲动词形容词色彩意象以动衬静荷塘月色(1)月夜出门独处寻幽“心里颇不宁静”(缘由)(26)漫步荷塘欣赏风景小路荷塘月色荷塘四周的树(710)思古怀乡感慨万千江南采莲旧俗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对现实不满、对美好生活向往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