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2.理解文章内容,能理清文章叙事线索。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1.问题激趣同学们好,老师想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且请说明你的理由。(找两个同学回答)或许我们可以不去过多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的社会,我们可以去到一个完完全全的摆脱外在束缚,与世无
2、争、远离尘世间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到处是典型的原始自然生态风光,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2.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
3、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形象,简洁含蓄,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三、初读课文1.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缘(yun)豁然(hu)俨然(yn)垂髫(tio)怡然(y)咸(xin)邑(y)阡陌(qinm)诣(y)(2)学生朗读课文。2.观看桃花源记
4、情境课文,对照课文想想文章大意。3.学生试解文章大意。四、学习课文重点词语。1.疑难词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开朗:开阔明亮。咸:都。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津】古义:渡口,这里是问津的意思,指探访。今义:口液。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动
5、词,舍弃。屋舍俨然。名词,房子屋舍。志: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寻向所志。名词,意向。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其: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寻找。其中往来种作。副词,随即,不久。 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具答之。代词,问题。4.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2)倒装句问所从来。(“所从”是介宾短语“从所”的倒装)(3)省略句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
6、.学生质疑不懂的词句,老师点拨。五、翻译全文。学生开火车翻译全文,老师点拨。六、作业熟读课文,整理文言词汇。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二、课文分析1.朗读课文。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部分。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3.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8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8、。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10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三、探究讨论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
9、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2.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请你说说自己的见解。【点评】学生一定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另外,要理解桃花源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学生的分析可能会有以下依据:第一段景物描写看出事件是假的, 请把“假的”意思的句子找出来;再谈一谈刘子骥,假里有真,真里有假,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名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四、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
10、,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五、拓展延伸桃花源在哪里桃花源是陶渊明笔下的一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环境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陶渊明笔下描绘的这个桃花源到底有没有?有,又在哪里?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十几个地方争说他们那里就是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湖南西部的武陵地区,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晋朝时就过着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那种美好生活,而且还有着和陶渊明所写的一样的崇爱桃树、款待客人的习俗。东晋时,有文人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也记述了这里的情景:“元嘉初,武
11、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旁有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简直一样。所不同的,一个是渔民,一个是猎户。所以,武陵人们说,武陵地区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湖南桃源县的桃花源人说他们那里是真正的桃花源,1986年9月重阳节时,桃源县人民还隆重举行了发现桃花源1600周年的纪念活动。最近,徽州学研究会秘书长方满棠在对古徽州(今黄山市)的地理、人文、史料进行长期深入研究之后指出,今安徽黄山市的黟(y)县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此外, 古代的海州即今连云港地区也有两个叫武陵的地方,而且景致也很像陶渊明笔下描写的桃花源。一个在赣榆县沙河村,一个在宿城山西麓。所以,有人认
12、为,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可能是若干个景点的“合影”。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有趣的是,当今许多地方都打起了“桃花源”的牌子,你如何评价他们的做法?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太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问津者。结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